人教版8上复习知识点.docx
《人教版8上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8上复习知识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8上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八上生物知识点
本期知识结构
第1页
共6页
:
(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
腔肠动物:
水螅、珊瑚虫、水母、海葵、海蜇
扁形动物:
涡虫、血吸虫、绦虫、华枝睾吸虫
线形动物:
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环节动物:
蚯蚓、沙蚕、蛭
无脊柱软体动物:
缢蛏、河蚌、扇贝、文蛤、蜗牛无脊椎动物
(95%)
昆虫类:
蝗虫、瓢虫、蚊、蝇
1、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
蛛形类:
蜘蛛、蝎子
多足类:
蜈蚣、蚰蜒、马陆
甲壳类:
虾、蟹
鱼类:
鲫鱼、鲤鱼、草鱼、鲨鱼、带鱼
两栖类:
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
有脊柱爬行类:
蜥蜴、龟、鳖、蛇、鳄、避役(变色龙)脊椎动物
鸟类:
家鸽、企鹅、鸵鸟、蜂鸟、鸡、鸭、鹅(5%)
哺乳类:
兔、狼、鲸、野马、猕猴、象
藻类植物:
水绵
无种子苔藓植物:
葫芦藓孢子植物
2、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
肾蕨
裸子植物:
油松
有种子单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向日葵
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
流感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微生物细菌:
破伤风杆菌、乳酸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细胞结构
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根瘤菌无细胞核(原核生物)
真菌:
酵母菌、青霉菌、蘑菇、香菇有细胞结构
木耳、银耳、牛肝菌、曲霉有细胞核(真和生物)
动物类群
呼吸器官
主要特征
无
脊
椎
动
物
腔肠动物
每个细胞
1、身体呈辐射对称;2、体表有刺细胞,用于攻击和防御;
3、体壁由2个胚层组成,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
1身体呈两侧对称;2背腹扁平;3身体由3个胚层组成,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
1、身体细长,呈圆柱形;2、体表有角质层;3、有口有肛门。
环节动物
湿润的体壁
1、身体呈圆筒形;2、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3、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软体动物
鳃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2、大多有贝壳;
3、运动器官是足
节肢动物
气管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脊
椎
动
物
鱼纲
鳃
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两栖纲
幼:
鳃
成:
肺和皮肤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和皮肤呼吸。
爬行纲
肺
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鸟纲
肺和气囊
1、体表覆羽;2、前肢变成翼;3、有喙无齿;
4、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哺乳纲
肺
1、体表被毛;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水螅-P5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
水螅,还有水母、海葵、珊瑚虫。
2、主要特征是: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海蜇经加工后可以①食用;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可堆积②构成珊瑚礁,
它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
③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4、生活环境:
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
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
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5、辐射对称体形的优点:
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6、水螅:
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
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他们分泌的胶状物质。
由内胚层构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
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利器,在口和触手处尤其多。
二、扁形动物
7、代表动物:
涡虫(自由),还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寄生)。
8、主要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9、与人类的关系:
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10、两侧对称体形的优点:
能够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11、涡虫:
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
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腹面有口,其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涡虫-P6
吃进出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可以分清前后、左右、背腹。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12、代表动物:
蛔虫,还有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
13、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4、与人类的关系:
有些自由生活;
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15、蛔虫:
寄生在人的小肠里。
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防止被消化液消化掉。
消化管结构简单,以人小肠里的半消化食糜为食。
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蛔虫—P8
无专门的运动器官,仅能缓慢蠕动。
二、环节动物
16、代表动物:
蚯蚓,还有沙蚕、水蛭等。
17、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体节
口
环带
肛门
蚯蚓-P9
18、与人类的关系:
沙蚕是鱼、虾、蟹的食饵。
蛭中的蛭素可制作抗血栓药物。
蚯蚓:
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富含蛋白质;
处理垃圾等有机废物。
19、身体分节的优点:
使躯体运动灵活。
20、蚯蚓:
穴居,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身体前端有环带(生殖带)。
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腹面摸起来粗糙,是因为有刚毛,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
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助于呼吸),所以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21、代表动物:
河蚌、蜗牛、乌贼、扇贝、文蛤、缢蛏、石鳖等。
22、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3、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
入药: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
装饰:
螺壳、珍珠。
危害:
钉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使人得血吸虫病)。
24、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河蚌
25、缢蛏:
通过入水管吸入水,流经一些器官后,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
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完成摄食和呼吸。
利用鳃(呼吸器官)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用足缓慢运动。
二、节肢动物
26、代表动物:
蝗虫,还有蝉、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虾、蟹、蚊、蝇等。
27、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8、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用:
虾、蟹等。
②传播花粉:
蜜蜂等昆虫。
③入药:
蝎、蜈蚣、蝉蜕等。
④实验材料:
果蝇。
⑤传播疾病:
蚊、蜱、螨等。
29、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
昆虫基本特征:
有1对触角,一般有2对翅,3对足,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0、外骨骼:
作用:
①保护自己;②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特点:
不随身体的长大而增大,会限制动物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节肢动物需要定期蜕皮)
31、蝗虫:
1-触角2-单眼3-复眼4-口器
5-前足6-中足7-后足8-气门
9-翅10-头部11-胸部12-腹部
11-胸部12-腹部
身体分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胸部(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气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和通气。
第四节鱼
32、代表动物:
常见的淡水鱼:
“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还:
鲫鱼、鲤鱼
常见的海洋鱼有:
带鱼、海马、鲨鱼、大黄鱼、小黄鱼等。
33、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4、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用;②融入文化;
③合理利用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
35、体型: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体表有鳞片和黏液(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36、呼吸:
用鳃呼吸,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经过鳃丝(特点:
多、细;密布毛细血管,作用:
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完成气体交换。
37、适合水生生活的特点:
①流线型,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②体表有鳞片和黏液,起保护身体作用。
③鱼的脊柱支撑身体,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
④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⑤鱼用鳃呼吸,鳃适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38、代表动物:
青蛙,还有蟾蜍、大鲵、蝾螈。
39、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0、与人类的关系:
减少农作物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的污染。
41、青蛙:
生殖:
在水中产卵、受精,发育成蝌蚪。
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
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和鳃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属于两栖动物。
外形特点:
眼睛后面有鼓膜(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呼吸时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青蛙的肺不发达,但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①头部呈三角形(流线型)。
②后肢趾间有蹼,能在水中划行游泳等。
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
①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②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
③有四肢,前肢短支撑身体,后肢发达,可跳跃,适于陆地生活。
二、爬行动物
42、代表动物:
蜥蜴,还有龟、鳖、蛇、鳄、恐龙、避役(变色龙)等。
43、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44、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用:
人工养殖的鳖。
②药用:
鳖甲、蛇毒。
③防治林木害虫:
避役(变色龙)等。
④伤人:
毒蛇等。
45、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
46、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有颈,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②四肢短小,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③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④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更强,只靠肺呼吸。
⑤生殖和发育可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在陆地产卵,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和水分较多,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在陆地发育成幼蜥。
第六节 鸟
47、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
48、主要特征:
气管
肺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49、与人类的关系:
①保护农林作物:
猫头鹰、大山雀、啄木鸟等。
气囊
②食用:
鸡、鸭、鹅。
③观赏。
50、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羽毛,可辅助飞行。
③骨骼轻、薄、坚固,内部中空,可减少体重;胸骨上有龙骨突,为胸肌提供附着面。
④胸肌(动力来源)发达,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⑤视觉发达,有的能在飞行中捕食。
⑥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体外,可快速补充有机物,并随时减轻重量。
⑦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可快速补充氧气。
⑧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可快速进行新陈代谢,产生能量。
51、鸟靠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
第六节 哺乳动物
52、代表动物:
鲸、猴、蝙蝠、马、象、兔、狼等。
53、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54、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用(家畜)。
②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野生动物)。
③人类的得力助手:
导盲犬、警犬、军马。
皮毛有经济价值。
④困扰:
鼠类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还会传播疾病,要合理防控。
兔的牙齿-P38
狼的牙齿-P38
55、优势:
①体表被毛:
保温。
②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③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既提高了摄取食物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④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56、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关节和肌肉。
(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
57、关节的组成:
①关节头上有关节软骨
②关节窝(可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
缓冲震动,增加灵活性。
)
③关节囊(包绕关节,外有韧带,分泌滑液,
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
④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摩擦,增加灵活性。
)
58、肌肉的组成:
肌腹,肌腱。
(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
59、骨、关节和肌肉的正确连接(B)
60、运动的产生:
神经传来刺激→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
骨骼起杠杆作用;
骨骼肌起提供动力作用。
(骨的运动靠骨骼肌的牵拉,骨本身不能运动。
)
61、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总是由至少两组骨骼肌相互配合活动的。
如:
屈肘时,肱二头肌①收缩,肱三头肌②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②收缩,肱二头肌①舒张。
手体重物时:
肱二头肌①和肱三头肌②都处于收缩状态。
双手自然下垂时:
肱二头肌①和肱三头肌②
都处于舒张状态。
62、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63、动物运动的意义:
趋利避害。
64、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原因。
65、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
66、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人体内骨骼肌受的刺激是神经传来的,因此当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身体的这部分就可能瘫痪并可能导致肌肉萎缩。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67、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
从行为的目的来分,有取食、防御、攻击、繁殖、迁徙、领域、社会行为等。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分,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68、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
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69、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意义:
先天性行为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是生存的基础;学习行为使动物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后代。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70、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的方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71、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代表动物:
蚂蚁、蜜蜂、白蚁、猴、狒狒、大象、鹿等。
7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方式:
动作、声音、气味;。
意义:
有利于群体内的交流、有利于群体觅食、御敌和繁殖后代。
应用:
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7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维持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74、生态平衡(动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5、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又从生物体内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76、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作用的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7、对植物作用:
①动物帮助植物传粉能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②动物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③动物有些行为也对植物不利,比如:
蝗虫啃食玉米叶片。
78、仿生:
是指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仪器设备。
仿生的例子:
抗荷服(长颈鹿),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蝴蝶),雷达(蝙蝠),
蝇眼照相机(蝇的复眼),薄壳建筑(龟壳、蛋壳),潜水艇(鲸鱼)等。
79、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常用的有:
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鸟治虫。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80、菌落: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馒头上长出的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
8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8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
小
表面或粗糙干燥或光滑粘稠
无色或黄白色
真菌
大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等
83、高温灭菌的目的:
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内原有的菌。
接种前冷却的目的:
以免高温杀死要接种的菌。
接种: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84、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有机物。
(有的需氧,有的不需)。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分布不同。
第二节 细菌
85、发现细菌——列文虎克(荷兰)。
“微生物学之父”是巴斯德(法)。
他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86、细菌:
(1)观察工具:
个体十分微小,必须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2)根据形态分为:
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独立生活。
(3)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特殊结构:
鞭毛(运动)和荚膜(保护)。
(4)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是原核生物。
(5)营养方式:
大多数是异养(其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6)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①分裂生殖,速度快;②形成芽孢度过不良时期;
③个体微小易扩散。
87、细菌会形成休眠体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所以医院手术器械的消毒应以杀死芽孢为原则。
第三节 真菌
88、真菌单细胞(如:
酵母菌)生物类型:
真核生物
多细胞霉菌(如:
青霉、曲霉)营养方式:
异养
大型真菌(如:
蘑菇)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细胞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
89、霉菌和蘑菇都是由菌丝组成的,而菌丝是由许多细胞首尾连接而成的。
90、细菌、真菌的结构图: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9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这些菌的生活方式是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质又能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这些菌的生活方式为寄生。
如链球细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手癣和足癣是由真菌引起的。
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
这些菌的生活方式为共生。
如: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92、食品的制作:
①馒头或面包:
松软多孔是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膨胀形成;没有酒味是因为面团中的酒精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
菌的种类
发酵原理
应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酿酒、制馒头、面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制酱、腐乳
②酿造甜酒的过程是:
泡米→蒸米→冷却→接种→保温发酵。
将米蒸熟的目的是:
高温灭菌。
用凉开水冲淋的目的是:
冷却,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很快就将容器密封的目的是:
因为酵母菌在无氧的环境才能产生酒精,在有氧的环境中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酒精。
(所以发酵时尽量不要打开盖)。
93、食品的保存:
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把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常见方法和原理为:
食品
保存方法
原理
牛奶
巴氏消毒法
高温灭菌
罐头
罐藏法
袋装肉肠
真空包装法
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干蘑菇
脱水法
除去食物中水分,
抑制菌类的生长和繁殖。
腊肉
晒制与烟熏法
咸菜、咸鸭蛋
腌制法
果脯
渗透保存法
94、疾病防治:
①产生抗生素: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能杀死细菌的物质叫抗生素,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素,能治疗细菌性疾病。
(但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益生菌群,使其失衡,而且会产生耐药菌。
)
②转基因生产药物:
胰岛素的生产是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
(大肠杆菌是生物反应器,这种技术叫转基因技术。
利用大肠杆菌的原因是繁殖速度快。
)
95、环境保护:
①生产清洁能源:
在无氧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
②净化污水:
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得到净化。
第五章病毒
96、发现病毒:
19世纪末,伊万诺夫斯基(俄)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了滤过性病毒。
19世纪末,口蹄疫病的研究证明了滤过性病毒的存在。
20世纪初,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烟草花叶病毒。
97、病毒:
(1)形态:
比细菌小的多,只能用纳米表示,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2)种类:
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三类。
(3)结构:
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
(4)繁殖:
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5)特点: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98、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一方面会使人患病,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物防治、基因工程、制作疫苗等方面来加以利用。
蛋白质外壳
病毒
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99、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00、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如水稻和小麦的分类。
101、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生理功能。
102、根据真菌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等类群。
103、植物分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分两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分三类蕨类、苔藓、藻类植物。
被子植物分两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的叶脉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为网状脉。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植物有茎、叶和假根,藻类植物无根、茎、叶。
104、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为了弄清生物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更好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