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248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docx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修改版

第一篇: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

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

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

但是,正如Seligman所言: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当然,人本主义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是一个原因。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love)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

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如SusanE.(2000)曾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

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都体验到其它的积极情绪。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但现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

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意识到。

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

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

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

positive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

positiverelationswith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

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因此,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

然而,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

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

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

4.创造力与培养天才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的。

创造力研究的兴起可追溯到1950年Guilford的研究,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由于创造力的定义和研究的复杂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不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对于创造力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一话题,Ericsson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才能。

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

如果创造力和天才是后天培养的,那么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天才呢?

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

比如Steinberg等人依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潜能的12种策略。

关于创造性的生理激活,有人从脑机制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发现在完成发散思维任务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者)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侧被激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悲观主义人性观所决定的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

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学家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心理学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

塞利格曼认为,这种消极的心理学偏离了心理学的主要使命———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幸福,过分关注了“问题”而忘记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质。

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冲突,更具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

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

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认知过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点、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三个层面。

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

在个体方面,研究积极的个体特质、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审美能力、创造力、毅力以及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

在群体方面,研究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读人的本质,心理学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有助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幸福、发展、满意是人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

这对于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借助了主流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如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

但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经验性、过程定向研究方法的一些优点,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

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显示了积极心理学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更宽容、更灵活、更多样的方法论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描述: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对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超越,也是对其研究方法的超越和创新。

这样,积极心理学才不会成为一种狭隘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为心理学的整合奠定基础。

(三)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西方主流心理学流派把普通人作为标准常模,其目标是把小部分有“问题”的人修补成大多数没有问题的普通人,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如何测评并治愈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因此出现了大量人类消极心理层面的研究以及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心理学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问题的科学。

心理学的核心任务也变成了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动机甚至思想。

消极心理学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心理学的目标并不仅仅积极的情绪不仅可以消解消极情绪,而且可以极大地增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认知方面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认知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自上世纪末在美国诞生至今,其发展只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于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对比和整个心理学的研究走向,可以把握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而爱、快乐、乐观主义、希望、满足、自豪等积极心理体验则研究得较少或还未涉及。

即使是幸福感本身,也如迪纳所言:

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很有限,远不及它所批判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领域、众多的方面需要开拓和创新。

积极心理学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它被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必须对个体人格优势的产生机制、作用途径等有深刻的了解,而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洞察力、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等。

这些共同特征的研究必然把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导向一个更加开阔与深刻的境界。

积极心理学批判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注意到了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群体、文化、社会背景等外部环境的联系性。

这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于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乃至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

心理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客观方法是不够的,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超越传统的方法论,在具体方法上有突破和创新,否则136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135必将极大地妨碍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要注重采用解释学、现象学、文化学以及演绎推理、哲学思辨等研究方法。

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宽容的态度,建构起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方法体系。

(三)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要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就必须要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意义和符号。

一方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关注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从中获得人类心理、行为活动的意义资源和动力源泉,建立起理解积极心理学和人、家庭、社会良性发展关系的基础。

另一方面,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现实人性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干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探索美好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只有在实践和应用中,积极心理学才能达到其目的并成为真正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物质繁荣,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代社会人类发展的真实需要。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正是这种真实需要的产物。

在某种程度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实现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必由之路。

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迪,不仅仅表现在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上,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乃至和谐社会的创建上。

尽管前面还有许多路要走,但积极心理学已经为我们开启了探索幸福之门。

四、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繁荣、健康的人类社会图画,它的前途似也和这幅图画一样的光明。

但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和乃至错误一样,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一)心理学中精神病理学的传统所带来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存在着精神病理学研究倾向的传统,那么,如何将对人用精神病理学的术语加以概念化和治疗的传统转变为对其积极功能的研究?

如何改变心理学家将注意力置于负面问题的思维定势,改变病理学基础上的治疗实践?

如何使专业的精神健康科研机构将珍贵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用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上?

这些问题都将是积极心理学家所面临的实际与迫切的任务。

(二)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

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是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在生物基础上,但真正具有意义的是生物反应的心理、社会属性。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

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

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社会文化更加地加以强调;而东方的社会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

可以说,人们怎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

那么,哪些经历、哪些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将是积极心理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三)Frankl的思辨性观点所带来的问题。

他认为,不能将幸福、快乐看成是终点,它们只是在对有意义的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

“当自我实现被才、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那么自我实现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个问题已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叵待积极心理学家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五、简评

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仅短短四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试图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还为时过早。

但它肯定值得我们给以仔细而又审慎的注意。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

通过对主流心理学的纠正,给现存的心理学内容与形式以补充。

从长远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与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

而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的出现则是一门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论积极心理学是否遭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的命运,它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简评[J].心理学探新,2003年第3期.[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

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3]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3期.[4]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

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J].光明日报(学术版).2004年11月30日.[5]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意义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意义

摘要:

在解决当代初中生的行为问题和交友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活动充分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带来的主管幸福感,同时还能有效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认知体系,培养和发展各项综合技能和素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运用方式、课堂转化

分析当前初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可分为: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

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课堂较全面的心理研究,可以从教育实践中来引导学生。

通过课堂行为问题的转化,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果和学生日常人际交往带来的幸福感。

1初中生语文课堂行为问题的研究转化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任务上的实践意义就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研究。

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是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无动于衷,并且还伴随着走神等一系列消极反应。

当代教育者提倡调动课堂气氛来解决这类问题,但如果学生本身就没有积极性,那又如何去处理这种问题的发生呢?

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干预目前初中生的行为来说,最应该做的应该就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待语文学科的兴趣。

1.1营造现代语文课堂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本质问题其实是如何可以给大众带来幸福感,积极向上的人生其实也是幸福人生的一种体现。

当侧重点转化到目前语文教学课堂上,分析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在“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幸福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是以教师为引领者,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存在感。

做到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我发现课堂上有一种怪象,学生经常对我提出的问题表示无动于衷。

得不到学生的反馈,教学其实是很难进行下去的,于是我开始尝试性的引导学生来回答问题,来主动对我的提问作出回应。

比如,我在班上讲到一篇古诗时,讲完第一句后我开始点那些走神的同学来回答下一句。

当收获到我想要的答案后,我会带头表示赞扬,并且还会给他安排一些特别的任务。

我会让他在我讲课之前在黑板上写出不认识的生僻字,还有不容易的理解的句子。

安排这样的任务是因为我知道他的板书很好,这不仅是他技能上的优势,更是营造他在语文课堂上获得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很多教育者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

但是却忽略了有的学生其实是属于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甚至连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害怕。

遇上这种情况,作为老师来说应当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在这里,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鼓舞和赞赏的力量来邀请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

1.2将“语文课堂”代入生活

在开展班级交流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从前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文字也在他们嘴中变成了充满诗意的美景。

于是在班级分享会的过程中我增加了一项“周记分享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看待生活的视野正在逐渐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也可以说是稚嫩和成熟之间的分水岭。

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将语文代入进去。

在分享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平常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她说:

“《赠汪伦》这首诗让我想起小学时和我分开的发小,或许我们的分别没有桃花潭水的激扬,没有踏歌而行的豁达,但却充满了不舍与难过,我开始无比期待重逢,期待着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再一次遇见他。

”学生说完后,我带头鼓掌,并且不断的对她表示称赞和表扬。

同样,为了鼓励这个女生继续保持下去,我也给她安排了一项任务,就是每一份周记都拿到课堂上朗读。

这个女生的文笔非常好,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我希望她能够在写周记和上台的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她面对课堂的主动性,并且学会把生活也变成语文课堂,发挥好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字优势。

2.“独立意识”下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现今,初中生已经逐渐变成号称“独立”这个词的主力军,他们渴望摆脱学校的舒服,父母的管教,渴望去体验鲜衣怒马的影片情节,渴望收获更“独立”的自己。

面对这种情况,积极心理学的解释是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

这其实是年龄成长和接受教育之后所带来的客观思维。

面对着初中生号称自由的人际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担忧他们受伤害,但如何干预学生的人际交往,如何做到正确引导,正是当下教育制度值得思考的问题。

2.1“积极的友谊”需要不断的鼓励和引导

在目睹了自己班级部分学生拉帮结派,甚至出现和社会人员交往的现象后,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

现场我以现身说法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例子,并且给大家讲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