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240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docx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

第1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及其度量

1、信息、物资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2、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

3、数据的概念: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

4、信息与数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数据是符号,是物理性的,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所得到的并对决策产生影响的数据,是逻辑性(观念性)的;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有意义的表示。

5、信息的性质:

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可压缩性。

6、信息的度量: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

如果事先就确切的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信息量大小的单位用比特(bit),1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7、管理信息是组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采集到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信息的总称。

2、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1、信息系统的概念:

它是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信息系统的类型: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作业信息系统:

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3、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

4、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5、决策问题的类型:

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

第2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管理信息系统:

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面向管理决策、综合性、人机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①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战略管理、管理控制、运行控制和业务处理。

从管理决策问题的性质来看,运行控制层上的决策大多属结构化的问题,战略管理层上的决策大多属非结构化问题,管理控制层所作决策的问题的性质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

②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

③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横向综合(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纵向综合(把不同层次的管理业务按职能综合在一起)和纵横综合。

2、制造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制生产(JIT)、

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

数据库(DB):

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1、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中央处理装置、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及相关设备(如调制解调器、集线器)等三大部分组成。

2、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

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运算、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输出。

三、数据结构:

是指数据的存储结构及在此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

数据结构严格地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包括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一般有四种:

线性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和散列存储。

1、指针与链:

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及其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构的结点(node)。

一个结点可以是一个字符、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记录、一个集合。

一个结点通常有几个域,用来存放与结点有关的信息,存放结点本身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放结点与其他结点关系信息的域,称为指针域或链域,其中存放有与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

若干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

2、线性表:

线性表是指数据的结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将一个线性表存储到计算机中,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是顺序存储方式,即把线性表的结点按逻辑次序依次存放在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里,结点在计算机内的存放位置完全由结点在线性表中的顺序号决定,用这种方法存储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

对于顺序表,若开始结点的存放位置为LOC(K1),每个结点占用空间大小为L,则第i个结点Ki的存放位置可由下列公式得出:

LOC(Ki)=LOC(K1)+L*(i-l)

3、树:

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和层次关系的结构,也是一类非线性结构。

4、数据文件:

是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记录是文件中数据组织的基本单位,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又是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

5、数据库系统:

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的总体。

从客观事物到信息,再到数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描述过程。

从现实世界、观念世界到数据世界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抽象和映射的过程。

6、计算机网络:

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最要概念:

网络介质、协议、节点和链路。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根据网络分布范围:

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或市域网(MAN)。

第5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1、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六阶段、诺兰阶段模型)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P92

蔓延阶段的特点有:

冗长性、不一致性和难以共享等。

诺兰阶段模型的控制阶段是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诺兰模型:

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

诺兰(Nolan)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所谓的诺兰阶段。

2、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

确定规划的性质、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未来的略图、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和通过战略规划。

2、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BSP的作用:

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的工作步骤:

准备工作、调研、定义业务流程、业务过程重组、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和完成BSP研究报告。

BSP法的优点:

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缺点:

该系统比较复杂,难度大,成本高。

2、U/C矩阵的应用

U/C矩阵:

U/C矩阵是用来进行子系统划分的一种方法,它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BSP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

U/C矩阵是用来进行子系统划分的方法。

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主要有:

A.完备性检验、B.一致性检验、C.无冗余性检验

3、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定义:

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步骤:

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优点:

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

缺点:

数据处理比较随意,组织与个人的意见完全不统一,不适应环境的频繁的变化。

3、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1、两种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的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优点:

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

缺点:

不能想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做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期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通常自上而下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的做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的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

这是建设MIS的正确策略。

2、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主要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特点:

自顶向下,用户参与,严格区分工序阶段,充分预料有可能的变化。

基本思想:

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

构化、模块化,自上而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开发过程:

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

维护。

优点:

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自上而

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

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适用:

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的开发。

原型法

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系统。

特点:

遵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易于掌握,强调用户参与,易于

沟通强调,软件工具的支持,时间,效率大大提高。

基本思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的人、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

优点:

原型法贯彻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更易被用户接受

缺点:

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一点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

适用:

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第6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

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

一、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概述

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

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管理、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

管理上的可行性:

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

技术上的可行性:

分析当前的软、硬件技术能否满足对系统提出的要求。

此外,还要考虑开发人员的水平。

经济上的可行性:

主要估算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主要估算费用支出估计和收益估计。

3、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要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

内容:

系统简述、项目的目标、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对项目

可行性的结论。

4、可行性分析结论应明确指出以下内容之一:

可以立即开发、改进原

系统、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

2、管理业务调查

对现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十分重要,其中包括:

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等。

1、管理业务流程的调查

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有:

管理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等。

管理业务流程图:

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的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人员单位文档,单据

例:

试根据以下业务过程画出领料业务流程图:

车间填写领料单给仓库要求领料,库长根据用料计划审批领料单,未经批准的领料单退回车间,已批准的领料单被送给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员查阅库存账,若有货,通知车间领料,也就是把领料通知单发给车间,否则,将缺货通知单通知供应科。

例:

试根据下述业务过程画出物资订货的业务流程图:

采购员从仓库收到缺货通知单后,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填写订货单交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

 

例:

已知某书店的图书销售出库的业务流程如下:

售书员根据客户提供的采购清单制作领书单并交给库管员;库管员根据库存张核对领书单,若所领书目和数量可以满足,则将领书单提交库工办理图书出库,库工将图书与出库单交付售书员的同时修改库存帐;不能满足出库要求的领书单将由库管员直接返还售书员。

请按以上过程绘制图书销售出库的业务流程图。

二、数据流程调查

1、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储存情况。

特性:

抽象性和概括性。

2、数据流程图符号

例:

某大学每月末发放工资,发放前的工资处理过程是每月20日到23日由财务科根据上月工资清单和人事科送来的人员及工资变动表填写本月工资发放清单中的有关项目。

总务科于每月24日将扣款清单送交财务科,再由财务科按扣款清单将扣款数填入本月工资发放清单。

最后计算出每位教职工的应发工资数,并填入工资发放清单,为工资发放人员发放工资作好准备。

请根据以上过程画出该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例:

已知产品出库管理过程是:

仓库管理员将提货人的零售出库单上的数据登记到零售出库流水账上,并每天将零售出库流水账上的当天数据按产品名称、规格分别累计后记入库存台帐。

请根据此过程画出相关数据流程图。

3、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在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和描述所有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功能的工具。

在数据字典的建立、修改和补充过程中,始终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数据字典的内容:

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4、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判断树是用树型分叉图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左边用分叉表示条件,最右边一列表示采取的决策。

判断表是采用表格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结构英语表示法:

这是一种模仿计算机语言的处理逻辑描述方法。

它使用了由IF、THEN、ELSE等词组成的规范化语言。

例:

如果某用户的消费额在2000元以上,用现金结账打八折,记账打八五折;如果消费额在1000元与2000元之间,用现金结账打八五折,记账打九折;如果消费额在1000元以下,用现金结账打九折,记账不打折。

请分别用判断语句、判断表和判断树表示酒店打折决策的逻辑功能。

 

条件

消费额≥2000元

Y

Y

N

N

N

N

状态

消费额≤1000元

N

N

Y

Y

N

N

用现金结账

Y

N

Y

N

Y

N

折扣方案

打八折

 

 

 

 

 

决策规则

打八五折

 

 

 

 

打九折

 

 

 

 

 

打九五折

 

 

 

 

 

不打折

 

 

 

 

 

5、数据属性分析

1、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

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是对新系统所需要处理的数据的属性进行分析。

数据的静态属性有数据的类型、长度、范围和使用频率等。

2、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

数据的动态特性是指数据值的变化特点,其动态特性一般有固定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和随机变动属性。

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其值是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基本不变。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是指对于总体来讲,该数据具有相对的个体集合,但是,其值是变动的。

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是指其个体不仅是随机出现的,其值也是变动的。

3、对数据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是正确地确定数据存储文件的依据,也就是确定把那些数据存储在那一类文件中,以便于对数据和文件的管理。

通常,将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存储于主文件中,将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存储于周转文件中,而随机变动属性数据存储于处理文件中。

第6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1、系统设计的任务: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

2、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有:

①总体设计:

包括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

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③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

④数据存储设计:

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设计等。

⑤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及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3、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性、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

二、代码设计

1、代码:

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代码设计原则:

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实用性、规范性。

代码的分类

顺序码:

它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

优点:

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

缺点:

没有逻辑基础,不易记忆,它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特征。

此外,新加的码只能列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

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优点:

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缺点:

区间码的长度与它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间可能造成很长的码。

助忆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2、代码校验方法:

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用来校验代码的正确性

3、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

算术级数法、集合级数法和质数法。

3、信息系统流程图

数据关系图也称输入一处理一输出图(IP0图),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

数据由哪里输入,经过什么处理,得到哪些输出数据

表示文件

例:

请根据以下要求画出销售合同管理子系统的部分信息系统流程图,该子系统共有三个功能模块。

首先是“建立订货合同台账”模块——从订货合同、材料检验单和客户文件输入数据,输出建立合同台账文件;然后是“排序合并”模块——从合同台账文件中的数据输入,进行排序合并后形成合同分类文件;最后是“打印”模块——从合同分类文件打印出合同分类表。

4、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原则:

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5、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

是在选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具体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部分。

数据模型:

网状、层次和关系模型。

1、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是数

据库系统实现的基础。

2、概念模型(E-R图):

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E-R图的三部分:

实体:

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可以独立考虑、使用的对象。

联系:

是指两个实体或多个实体之间的联系。

属性:

是指实体或联系的特性。

3、关系模型:

应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学理论来处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关系。

关系模型中的主要术语有:

关系。

一个关系对应于一张二维表。

元组。

表中一行称为一个元组。

属性。

表中一列称为一个属性,给每列起一个名即为属性名。

主码(也称主关键字)。

.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

分量。

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4、关系规范化

第一范式(1NF):

如果一个关系的所有属性均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则该关系属于第一范式。

第二范式(2NF):

如关系属于第一范式,而且它的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关键字,则称该关系属于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3NF):

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以来于任何主关键字。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1、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的目标:

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效率。

2、程序设计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利用软件生成工具的方法。

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二、程序调试

1、程序调试步骤:

序代码调试、程序功能调试(模块调试)、系统功能调试(分调)、能行性联调(总调)。

2、在进行系统测试时,应注意问题:

①系统测试环境应同未来系统实际运行环境一致。

②系统调试前应做好测试数据的准备工作,以便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正确性,完整性和性能上的要求。

③进行系统调试时,应有用户参加。

④测试完成后,要书写测试报告。

三、系统的切换

1、系统切换:

指的是系统开发完成之后新旧系统之间的转换,即终止

旧系统的使用,将新系统交付使用,把新系统的控制权交给最终用户

2、系统切换方法:

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和逐步切换法(试点过渡

法)。

第十章信息系统的管理

一、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

1、专门开发:

自行开发:

属爱好者主动积极型,比重在上升。

优点:

有利于与用户协调,用户适应性好

缺点:

易用IT加固传统管理方法,不利于推动组织变革

委托开发:

属资金投入先导型,是主流方式之一

优点:

质量满意度高,有利于推动组织变革

缺点:

不利于培养自己的IS人员,易造成依赖性

2、全面购置商品软件:

属图省事求快型,比重在上升

优点:

可靠性好,促使企业变革较有力

缺点:

投资较大,依赖性强,特殊要求较难满足

3、专门开发与全面购置商品软件二者集成:

两者的划分与接口是集成开发的关键,结构化程度低和不稳定的子系统宜专门开发。

前端的、底层的子系统宜购置,后端的、上层的子系统宜专门开发。

二、编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的常用方法有甘特图与网络计划法。

甘特图(GantChart,又称线条图)是一种对各项活动进行计划调度与控制的图表,它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

一般甘特图的横向表示时间,纵向列出工作

网络计划法是用网状图表安排与控制各项活动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工作步骤密切相关、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

三、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1、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运行情况的记录以及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日常运行必须完成数据的收集、例行的信息处理及服务工作、计算机本身的运行与维护、系统的安全管理等四项任务

系统运行评价:

系统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目标是否需做修改。

系统的适应性、安全性评价。

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四、信息系统运行的档案管理

1、信息系统的文档:

是描述系统从无到有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各个状态的文字资料。

2、系统文档的管理:

文档管理是有序的、规范的开发与运行信息系统所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五、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

系统建设的评价、系统性能的评价以及系统应用的评价。

1、系统建设的评价:

是指对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所作的评价。

包括七个指标:

规划目标实现度、先进性、经济性、资源利用率、开发效率、运行管理的科学性、系统建设的规范性。

2、系统性能的评价:

包括如下的指标:

系统可靠性、系统效率、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扩充性、系统可移植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安全保密性。

3、系统应用的评价:

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的科学性、用户的满意度、系统功能的应用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