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136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ocx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所以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外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目前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是西药他汀类药物,其现代药理研究及大规模的临床跟踪试验已经证实其有效性。

但由于老年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在具体应用时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老年人机体衰弱,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使其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加之老年患者往往一身多病,服用多种药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在此种情况下,开发中医药的宝库,从中寻求有效地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发挥中医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老年病的特点,系统研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发掘出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实现在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对多种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作用,将成为中医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之一。

研究目的

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系统研究阐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选取切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的方药,用实验及临床观察的方法,验证加味黄芪生脉饮治疗预防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验证所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正确性,最终将有效方药作为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达到预防治疗保健的综合作用。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脂的异常,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影响。

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粥样板块的影响,研究其对粥样斑块的直接影响。

3通过临床观察,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研究其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结果的分析,证实所阐释理论的正确性,加味黄芪生脉饮预防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同时阐释其对老年患者的保健作用。

研究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

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

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病变从内膜开始,有多种病变符合存在,包括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积形成斑块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多样化,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肥胖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将肥胖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同时存在称为“代谢综合征”,是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升高。

所以积极的预防治疗有其众多的现实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在西医是原因不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有众多的假说,主要有:

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以及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是动脉内膜对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

动脉内膜的损伤主要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造成功能性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本病的形成。

所以降低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着重要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肌弹力型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

前者主要是主动脉,后者主要有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肢体各动脉、肾动脉等。

主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是可发生动脉瘤,如破裂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冠心病,如脂质斑块破裂阻塞血管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脑组织萎缩严重者出现老年性痴呆,如继发血栓形成可形成缺血性脑卒中,也可因小动脉瘤的破裂出现脑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颈动脉硬化主要引起脑供血不足。

肾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引起动脉的狭窄闭塞,从而出现肢体萎缩和缺血坏死。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广泛、危害严重,所以有效的预防粥样斑块的形成及对已形成斑块的治疗、稳定和逆转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

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一般性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

一般性的治疗主要有合理膳食、适当的运动、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等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是调整血脂药、抗血小板药以及溶栓药和抗凝药。

但对于老年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上述药物治疗存在很大的弊端。

主要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各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肝肾功能的不全,加之老年患者往往一身多病,造成了用药的局限,使得许多药物不能应用,或应用后因其副作用而停用。

鉴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转回头来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领域寻找预防和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成为时代的呼唤。

中医的精髓就是治未病,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也是中医和现代医学先比的一大优势。

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结合老年人体质特点,系统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并得出相关的预防治疗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药的预防治疗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必然方向。

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了阐述,也有学者对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从临床和实验等方面做了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也较零散,不系统。

本研究将系统阐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的方法研究加味黄芪生脉饮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研究动态及水平

1现代医学发病机理的研究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主要有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以及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而脂质学说、炎症学说和感染学说在阐述其发病机制中最多见。

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壁细胞生物学行为及细胞问的相互作用上。

目前认识比较一致的是脂质代谢的紊乱与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发病过程中其至关重要的作用【1】。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因素和机理被发现。

赵氏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表明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信号通路在AS的炎症免疫调节中日发挥重要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

徐氏通过总结认为CRP不仅可以强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过程的重要促炎因子【3】。

姚氏总结了近年来蛋白组学在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及存在的不足【4】。

余氏等总结国内外文献研究认为现有资料充分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DNA的异常甲基化是早期事件,也可能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5】。

戴氏等通过总结发现:

有较多的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身免疫反应高度相关,涉及到的抗原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热休克蛋白、β2糖蛋白、凋亡细胞等,不但固有免疫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获得性免疫也参与其中,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6】。

吴氏通过总结神经肽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表明:

神经肽(NPY)作为神经体液调节的主要物质基础,一方面,可作为递质或调质,通过影响心血管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实现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另一方面,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与血管,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对AS形成起着重要作用【7】。

王氏等通过文献回顾表明:

许多资料提示外膜炎症的出现使血管周围微环境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会对诱发发生有很大影响【8】。

马氏等综述了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认为长期、慢性、持续性感染是As形成的重要原因。

病原微生物不仅作为一种抗原分子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使脂质和炎性细胞在动脉内膜下的沉积,而且亦可作为一种转录因子促进SMC的增殖和迁移.血脂代谢异常,促进炎症因子产生,诱导巨噬细胞吸收的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抑癌基因功能受损与细胞过度增殖、凋亡及斑块破裂有关。

感染可能启动As的发生,促进As的发展.导致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9】。

郭氏通过总结表明:

众多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纤维蛋白(原)能够调节炎性细胞黏附和迁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10】。

程氏等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甚至在斑块出现之前,血小板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血小板衍生炎症介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11】。

另外也有从具体病原体感染、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磷脂酶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2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没有动脉粥样硬化之说,但从古代文献相关的论述来看,其当属于中医“胸痹”“中风”“脉痹”“头痛”“眩晕”等范畴,另外还散在于“痰证”“消渴”“痴呆”等范畴【12】。

对于其发病机制无统一的认识。

陈美华等认为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气虚、血瘀、痰阻密切相关。

病位多在心、脾、肾,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肾精不足,标实在于痰瘀互结,阻于经脉【13】。

,黄河清等通过肝气虚衰与动脉粥样硬化在发病年龄、病机及症状等方面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关系密切,且认为痰瘀阻滞、肝气虚衰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主要病因病机之一【14】。

范氏等从提出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并分析了毒的致病特点,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其有关【15】。

张勉之等通过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认为其外因为嗜食肥甘厚昧,内因为脾肾不足,属本虚标实之证。

脾肾不足为本,痰浊瘀血为标【16】。

于俊生等从探讨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瘀的关系出发来探讨了动脉硬化的中医病机。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瘀、痰、毒有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痰瘀毒是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17】。

陈俊发认为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饮食失节、血瘀痰阻、气滞血瘀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机【18】。

从上述的论述可以初步看出,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多集中在气虚、血瘀、痰浊等方面,病位在于心、脾、肾。

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于脾肾不足,标实于痰瘀互结。

与嗜食肥甘、七情内伤、气机不畅、劳逸失适等有密切关系。

对于和本病有密切联系的高脂血症对其病因,诸家看法较为一致,认为其外因是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导致脾失健运,水谷肥甘之物变生为痰浊;内因为肝、脾、肾三脏虚损,导致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无论何种病因,皆致脏腑功能失调,主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以脾脏为主。

一则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运化不利而为痰瘀;二则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失司而成痰湿;三则年老体虚,肾精亏虚,精血不足,血行迟缓,血脉瘀滞,痰浊凝聚而成高脂血症。

是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其中痰饮湿浊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是引起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

与本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一致。

3中医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单味中药的实验研及临床观察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主要体现在中药在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方面。

中药对高脂血症的影响是多靶点多途径的,有学者将中药降血脂的作用机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

②抑制TC、TG内源性合成。

③影响脂类体内代谢。

④促进体内Tc的排泄。

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

⑥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而调节脂质代谢。

⑦调控血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纠正脂质代谢紊乱【19】。

有学者参考历年的医药专著及杂志,统计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在135种以上,分属7O余科。

其降脂的有效成分约40余种,具体有:

①皂苷类:

绞股蓝、人参、柴胡、三七叶、刺五加叶等;②蒽醌类:

以蓼科、豆科植物居多,如大黄、何首乌、虎杖等;③黄酮类:

山楂、银杏、葛根等;④生物碱类:

荷叶、川芎、北豆根等;⑤挥发油及脂肪油类:

月见草、中华大蒜、火麻仁、沙棘等;⑥多糖类:

枸杞、灵芝等。

除了上述降脂活性成分外,尚有少数固醇类、萜类等化合物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的降脂作用【20】。

万氏等进一步总结:

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有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灵芝、当归、川芎、杜仲、银杏叶、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漏芦等。

降甘油三酯为主的中药有金银花、黄连、黄芩、刺五加叶等既降低胆固醇又降低甘油三酯的中药有:

大黄、何首乌、山楂、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子、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柴胡、茵陈、姜黄、虎杖、决明子、黄精、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

归纳之,祛痰降脂首选茵陈、泽泻、石菖蒲、桔梗,活血化瘀降脂以桃仁、赤芍、三七、丹参、水蛭为佳:

补益肝肾清源降脂以党参、白术、何首乌、枸杞子、决明子为佳【21】。

在直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李氏总结了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血脂、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降低c一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细胞黠附分子的表达,升高脂联素水平,抗氧化、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22】。

胡氏等通过总结近来实验和临床报道总结了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主要有:

丹参、绞股蓝、黄芪、人参、川穹、陈皮、连翘、姜黄、半夏、葛根、山楂等【23】。

田氏等总结了清热类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理研究表明,清热类中药的抗动脉硬化作用是多环节的作用过程。

其除了具有抗抗感染作用外,还具有降低血脂、调节对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活性物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增殖以及抗氧化等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抑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4】。

王氏等通过总结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表明,其在降血脂、抗氧化损伤、保护内皮功能、调节内皮活性物质分泌,降低AS早期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

活血化瘀药预防和治疗AS,临床和基础研究皆表明有确切效果【25】。

周氏等通过实验证实采用临床推荐剂量的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中,虎杖提取物和大黄醇提物可明显降低AIx~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血清炎症标志物hs—CRP及sCD40L水平,黄连提取物可明显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保护性受体PPAR-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26】。

周氏通过研究证实活血、益气、化痰中药有效部位均可通过改善斑块内部成分稳定斑块,化痰中药瓜蒌提取物在减少斑块破裂次数方面可能更有优势【27】。

复方制剂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在高脂血症的治疗方面,吴氏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进行临床观察表明:

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血压的稳定降低,而且还明显改善IR以及降低血脂【28】。

赵氏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浓、黏、凝、聚状态,具有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9】。

宋氏通过实验表明当归芍药散【30】。

亦有用黄连温胆汤、二陈汤等治疗者,均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较多应用的是中成药制剂,如血脂康胶囊、参芪降脂胶囊、调脂胶囊、降脂宁颗粒等。

在自制剂中主要有:

健脾调脂饮、化痰降浊汤、降脂冲剂、清脂减肥方、益肝降脂饮等以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组方等。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

郝氏通过临床观察认为:

血脂康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常规用药【31】。

王氏通过中药(中药汤剂主方:

白芍3Og,菊花1Og,桑叶1O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钩藤lOg,天麻lOg,牛膝25g,地龙30g,香附lOg。

乌药lOg)治疗脑动脉硬化症64,取得满意疗效【32】。

高氏通过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证实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动力学、溶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

王氏等通过对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可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34】。

卫氏等通过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抑制作用,表明中药灯盏细辛有抑制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作用【35】。

李氏等通过中药解毒活血方方(由大黄、血竭、茵陈、三七、川芎、葛根组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对比观察,表明解毒活血法能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血脂代谢,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的消减和稳定作用【36】。

汪氏通过对益气活血解毒汤(组成:

红参5g、丹参10g、丹皮10g、连翘10g、黄芩10g、水蛭6g)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C反应蛋白的影响的观察,表明益气活血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调脂、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可能为其机制之一【37】。

刘氏等通过观察化痰祛瘀汤(药用黄芪、党参、丹参、赤芍、茯苓、半夏、菖蒲、川芎、绞股蓝等)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化痰祛瘀汤具有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hs—CRP及提高血清NO的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有关,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8】。

4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

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主要包括两各方面:

1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选取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价位黄芪生脉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血脂康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判断加味黄芪生脉饮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有效性。

2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主要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来实现。

具体观察方法同对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实验研究主要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通过饲喂加味黄芪生脉饮,对比观察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内膜的影向,证实加味黄芪生脉饮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可行性分析

1老年患者的特点

首先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上是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所以在病理上是以虚为主,其次,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除本身所引起的比如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等,还有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患,其中血脂的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节血脂既是针对高脂血症本身的治疗,又是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所引起的冠心病、脑卒中的预防性治疗,第三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服药时往往多种药物一起服用,增加了药物疗效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减退,在应用调脂药物、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时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问题,第四,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看来就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本虚于脾肾不足,标实于痰瘀互结。

痰浊血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虚弱体质引起,但这种虚性体质造成了实邪的聚集,从而产生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所以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又存在实的方面,是一个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病理过程,第五,基于上面的几点论述,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上有“虚不可过补,实不可过泄”的特点,正符合“谨和阴阳,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老年其他疾患多遵循的原则。

2加味黄芪生脉饮方义分析

黄芪是甘温纯阳之品,用之以益气温阳,西洋参,性凉而补,益气而无温燥之弊,又可缓黄芪之纯阳,是其去性存用之意,麦冬甘寒养阴,能大补津液,合而用之有阴阳相生之理,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五味子补五脏之气,又具酸敛之性,使阴气得敛,阳气得潜,而消阳不得位而化火之弊,无火伤津液之虞,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旺则痰化,此其治本之方。

川穹血中气药,行气活血,丹参善走血分,能去瘀生新,亦能养血,二者合用化瘀生新,气行血行,无留滞之弊,水谷津液流于血脉自归正化,无化痰成脂之变,已成之痰脂亦能随气流行,化为无形,此二者合用亦可化瘀通络,络气和合无变生他病之途。

山楂能健脾除积,最善消油垢之积,亦能化瘀血,决明子能利五脏,除肝家之热,大能消脂,二者合用消其痰脂以治其标。

茶叶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利郁气,用之以消痰行气,亦能醒脾气以掌中焦运化之权,此亦是组方之妙处。

纵观全方,切中病机,药性平和,补虚泄实,以平为期,以温煦之力补已衰之阳,以甘凉之品培易亏之阴,以轻清之力化有形之浊,使阴阳平、气血和。

由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于心、脾、肾,本虚于脾肾不足,标实于痰瘀互结,与嗜食肥甘、七情内伤、气机不畅、劳逸失适等有密切关系。

结合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其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痰阻血瘀,加味黄芪生脉饮符合其病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作用,亦符合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

3临床应用特点

加味黄芪生脉饮采用中药茶饮的剂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服用方便,可以即冲即饮,无需久煎,2.加味黄芪生脉饮组成中无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加之各味组成中药用量较小,所以其安全性可以保证,3.加味黄芪生脉饮组方平和无明显寒热偏颇,用量较小,药性平和可以长期饮用,符合老年人体质及老年高脂血症的特点,符合老年动脉粥样硬化“虚不可过补,实不可过泄”的治疗特点,同时药味轻清,无滋腻碍脾之弊,无损后天之本,4.口感较好,以酸甘为主带有清香之气,5.生脉散及其加味对多种疾病都有着较好的疗效,加味黄芪生脉饮可以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的同时,对其他疾病起预防和治疗作用,符合老年患者一身多病的特点,6.现代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实验研究都证实生脉散具有抗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加味黄芪生脉饮符合老年患者机体逐渐衰老的特点,在治疗高脂血症的同时能延缓衰老,7.加味黄芪生脉饮药性平和,补虚泄实,以平为期,以温煦之力补已衰之阳,以甘凉之品培易亏之阴,以轻清之力化有形之浊,符合老年患者整体的病机,对其阴阳气血有整体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祖秀宏王宗保易光辉.LOX-1与动脉粥样硬化[J].生命的化学,2006,26(3):

205-207.赵

[2]文卿王蒙琴.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6):

106-108.

[3]徐索文刘培庆.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关系[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2):

2487-2490.

[4]姚树桐孙红卫.蛋白质组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6,4(05S):

48-50.

[5]余小平(综述)张媛(综述)凌文华(审校).动脉粥样硬化DNA异常甲基化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

(1):

70-72.

[6]戴树人张晓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自身免疫反应[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6):

1040-1043.

[7]吴连仲.动脉粥样硬化与神经肽[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3):

232-235.

[8]王建丽胡维诚.动脉外膜炎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7):

672-675.

[9]马雅銮秦明照曾辉.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3

(1):

51-54.

[10]郭芳刘俊田.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9,40

(2):

169-171.

[11]程蕴琳刘莉.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早期的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6):

408-409.

[12]胡高文程晓昱.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

(2):

204-207.

[13]陈美华.赵红佳,林求诚。

等.畅脉乐胶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5):

1—3.

[14]黄河清,黄骏.李明富.谈肝气虚衰与动脉粥样硬化[J].四川中医,1997,15

(2):

7—8.

[15]范砚超张国平唐明于俊生陈柏楠.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

261-263.

[16]张勉之.张大宁.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56例[J].陕西中医,2002.23

(2):

l28—130.

[17]于俊生,陈兆昌.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J].山东中医志,2002,21(8):

451—454

[18]陈俊发.大黄虫丸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