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732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胰岛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胰岛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胰岛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胰岛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胰岛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胰岛素.docx

《胰岛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岛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胰岛素.docx

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和用法

胰岛素分类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类

Ò短效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R)

Ò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赖脯胰岛素(优泌乐)、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Ò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胰岛素、慢胰岛素锌混悬液(N)

Ò长效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特慢胰岛素锌悬液(P)

Ò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地特胰岛素(诺和平)

Ò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灵30R、诺和灵50R、诺和灵N

胰岛素作用时间对比表

药名

来源

作用类型

作用开始(h)

高峰作用(h)

药效持续(h)

普通胰岛素

动物

短效

0.5--1

2--4

5--7

诺和灵R

基因合成

短效

1--2

1--3

8

优泌灵R

基因合成

短效

1--2

1--3

8

结晶锌胰岛素

动物

短效

0.5--1

2--4

5--7

慢胰岛素

动物

中效

1--4

6--12

24--48

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

动物

中效

1--2

6--12

24--48

诺和灵N

基因合成

中效

1--2

4--12

24

优泌灵N

基因合成

中效

1--2

4--12

24

特慢锌胰素

动物

长效

4--8

18--24

36+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动物

长效

4--8

12--24

36+

30R诺和灵

基因合成

预混

1--2

2--8

24

30R优泌灵

基因合成

预混

1--2

2--8

24

各类胰岛素特点

Ø速效胰岛素:

起效快,达峰早,作用时间短,适用于进餐时间和进餐量难以确定的患者,可用于包括2岁以上儿童糖尿病以及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Ø长效胰岛素: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注射时间灵活,夜间低血糖少。

Ø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更接近于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不良反应,且注射时间灵活,患者的依从性更佳。

胰岛素用法的计算公式

Ø胰岛素单位=体重*1000*0.6*(血糖量-0.1/100)/2

胰岛素用法

ØT1DM:

Ø新诊断:

0.3-0.5∪/Kg/d

Ø蜜月期:

0.3-0.4∪/Kg/d

Ø应激状态:

0.6-1.0∪/Kg/d

ØT2DM:

Ø轻中度病情:

0.5-0.8∪/Kg/d

Ø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

﹥1.0∪/Kg/d

胰岛素的具体分配

Ø短效+中效:

按30%、20%、20%、30%分配到早中晚餐前和睡前。

Ø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长效:

按20%、20%、20%、40%分配到早中晚餐前和睡前。

Ø预混胰岛素:

每日两次:

早餐前用量占总量的2/3,晚餐前占1/3。

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餐前或睡前血糖值胰岛素剂量

Ø﹤2.8减4-6∪立即进餐

Ø2.8-3.9减2-4∪

Ø3.9-7.2原剂量

Ø7.2-8.3加1∪

Ø8.3-11.1加2∪

Ø11.1-13.9加3∪

Ø13.9-16.6加4-6∪

Ø16.6-19.4加8-10∪

Ø餐前活动量增加减1-2∪或加餐

Ø餐前活动量减少加1-2∪

血糖控制目标

Ò糖化血红蛋白﹤7%

Ò空腹睡前血糖﹤10

Ò睡前血糖不低于6

Ò夜间3点血糖不低于5

胰岛素用法:

(一)怎样估算其初始用量: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

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一、每日胰岛素用量:

1、按空腹血糖估算:

(u)=[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

×18为mmol/L转换mg/dl的换算系数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0.6是指全身体液量为60%

÷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

÷2是指2克血糖使用1u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至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

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

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

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

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

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

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

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

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

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

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

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详见下表:

血糖值mmol/l

mg/dl

餐前胰岛素增减量

其它处理

<2.8

<50

减少2--3μ

立即进餐

2.8--3.9

50--70

减少1--2μ

 

3.9--7.2

70--130

 

原剂量

7.2--8.3

130--150

加1μ

 

8.3--11.1

150--200

加2μ

 

11.1--13.9

200--250

加3μ

 

13.9--16.6

250--300

加4--6μ

 

16.6--19.4

300--350

加8--10μ

餐前活动量增加减1--2μ或加餐餐前活动量减少加1--2μ

 

六、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胰岛素治疗是一项长期的治疗,甚至一天要多次注射,所以患者一定要自己注意,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熟练注射技巧。

(一)注射前的准备

1、准备所需器具与物品:

胰岛素制剂,70%酒精,消毒药棉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注射器种类很多,如1ml玻璃注射器,1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2、检查胰岛素制剂:

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密封无损。

短效胰岛素外观澄清,若浑浊则不可使用,而中长效胰岛素则浑浊为正常。

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应将胰岛素混匀,可放在双手间缓缓搓动,切忌上下剧烈摇动。

3、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

  

(1)

注射部位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药物的吸收与并发症的产生,而且可以减轻痛苦,有利于长期接受治疗。

(2)

人体皮下注射的最佳部位:

上臀前外侧、下肢骨前外侧、臀部外上1/4区(即肌肉注射部位)腹部(脐周围与腰周围部位)以腹部吸收最快。

(3)

如注射后立即进行运动,应避免在上下肢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

(4)

注射部位的交替:

把每个注射部位划分为面积2x2cm的小方块,每次注射选一个小方块,两次注射点应间隔2cm,如此左右交替注射,一定避免在同一个小方块内连续注射。

4、抽吸胰岛素的方法:

洗净双手后用酒精消毒胶盖,取消毒后注射器,抽适量空气,将针栓推至所欲取的胰岛素刻度,先将胰岛素瓶口朝上,把注射器刺入瓶口,推入空气,然后再倒置胰岛素瓶口朝下,轻轻拉出针栓至所需胰岛素剂量的准确刻度。

如混合两种胰岛素时,一定先抽短效,后抽中、长效,否则短效中混有中、长效胰岛素则会外观浑浊,药效不佳。

注射器从胰岛素瓶中取出,如内含气泡,则应将针头朝上,轻弹针筒,使空气泡升到针筒颈部,然后轻推针栓使其排出。

(二)注射胰岛素方法:

选好注射部位,用70%酒精(不必用碘酒)从注射中心向周围消毒,待其自然干燥。

右手持注射器,呈持笔状,左手可轻轻捏起或用拇指与食指将皮肤绷紧,注射针尖呈45°--75°角,刺入皮下。

用右手拇指轻推针栓,使胰岛素缓慢注入皮下,一般约3--5秒钟完成,而后迅速拔出针头,可用干棉球搽拭注射部位,切勿用力挤压与揉搓。

 

八、注射胰岛素后能否成瘾

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不会成瘾!

为什麽一些糖尿病人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就停不了呢?

这要进行仔细分析:

1、

1型糖尿病人体内不会产生胰岛素,而且依赖外源胰岛素才能生存,故并非成瘾。

一般I型糖尿病发生于青少年。

2、

有极少一部分是成人晚发I型糖尿病,这些病人,往往容易早期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当用了许多口服降糖药无效后改为胰岛素,所以这部分病人同样也并非成瘾!

3、

2型糖尿病人由于用药不规范,以致使胰岛枯竭,而分泌胰岛素不足,故需长期使用胰岛素。

4、

临床比较多见的是由于使用胰岛素后放松了饮食与运动治疗,以致血糖控制不好,只好长期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5、

一部分是由于严重进展的慢性并发症,而不适于口服降糖药,故需长期使用胰岛素。

6、

2型糖尿病是有胰岛分泌功能的,只是由于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等)、或妊娠等情况而需采取胰岛素治疗。

所以,在使用一段时间胰岛素后,病情稳定了,就可以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直至停用后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总之,胰岛素是一种内分泌激素,从药理学上它不具有成瘾性,也决不会成瘾!

作为糖尿病人,一定要走出胰岛素能成瘾而拒绝使用的误区,积极与医生配合,防止贻误治疗!

七.胰岛素应用的技术进步

(一)皮下途径

皮下给药途径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胰岛素应用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皮下注射正逐渐为较方便、痛苦少、效果好的皮下给药方式所取代。

1.

胰岛素笔为笔型注射器,能随身携带,使用方便,注射剂量准确,注射时疼痛轻。

新近发展的胰岛素笔剂量调整已精确到IU,一次最大注射量增至7OU,笔芯容量亦增大至30OU,使用更为方便,使病人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

2.

高压无针注射仪为实现胰岛素的无针无痛注射而设计,使用永久性材料制成,使用寿命可达30万次。

注射仪采用高压原理,使胰岛素在压力驱动下通过一个微孔以微型雾化的喷射流进入皮肤,并在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中扩散。

消除了因针头注射造成的皮肤创伤和疼痛,使病人更易接受一日多次胰岛素方案,且经高压喷雾注射的胰岛素在皮下组织中呈弥漫状分布,使药液吸收迅速而均匀一致,使餐前注射的正规胰岛素吸收曲线更接近于进食诱发的胰岛素生理性分布状态。

新近研究的产品体积更小,携带方便,视力有缺陷者亦能使用。

3.

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ll)8O年代初投入临床使用。

目前应用的胰岛素泵大多数采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技术。

使用正规胰岛素或LysPr。

,并可根据病人血糖变化规律个体化地设定一个持续的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大剂量,以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新近发展的胰岛素泵采用螺旋管泵技术,体积更小,携带方便,有多种基础输注程序选择和报警装置,安全性更高。

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在达到良好血糖控制时,低血糖发生率比一日多次胰岛素治疗低。

以Lyspro代替正规胰岛素效果更好,但价格较高。

4.

人工胰腺是一种连接胰岛素泵和葡萄糖感受器的装置。

可植入的葡萄糖感受器随时监测体内血糖变化,与之连接的胰岛素根据血糖变化按需要向皮下输注胰岛素。

人工胰腺将使糖尿病病人过着与健康人相类似的正常生活,目前的研制已取得重大进展,相信不久可投入临床使用。

(二)腹腔内途径

   腹膜表面积大,交换能力强,因而胰岛素注入腹腔后吸收较皮下迅速,注射后15分钟即可发挥作用,30~45分钟出现血浆胰岛素高峰,随即迅速下降,这一变化规律与进餐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相似。

再者注入腹腔的胰岛素大部分由门脉系统吸收,比较符合胰岛素生理性代谢过程,腹腔给药有助于减轻外周高胰岛素血症。

缺点:

(1)易造成腹腔内感染;

(2)需手术植入导管,增加病人痛苦;

(3)导管开口处易被纤维蛋白凝块阻塞。

腹腔内用药主要有3种方式:

1.

体外携带泵胰岛素泵位于体外,贮存有较多量的胰岛素,以避免频繁操作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输注胰岛素的导管在前腹壁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穿过腹壁进入腹腔,胰岛素泵采用技术与CSll类似。

2.

植入型泵人工胰腺腹腔内植入可望成为1型糖尿病病人较理想的治疗手段之一。

但植入型泵价格昂贵,推广受限。

3.

腹膜透析中应用腹腔给药可在终末期肾衰病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中应用。

可在腹膜透析液中加入胰岛素,亦可直接注入腹腔,效果均很满意。

(三)其他途径

1.

静脉途径急性并发症需静脉给药。

早期植入型胰岛素泵曾较多应用静脉途径,现已少用。

主要障碍在于导管口的凝结和静脉炎。

2.

口服给药胰岛素通过口腔粘膜吸收极少,吞服后酶的消化作用难以克服,微包'囊技术可减少酶的破坏,但离实际应用尚有很大距离。

3.

鼻腔给药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无明显实用价值。

4.

肌肉途径。

5.

直肠途径胰岛素吸收后可在门脉系统中形成较高浓度,用药后30~45分钟血浆中达高峰,但下降较缓慢,不如腹腔给药理想,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

缺点是肠粘膜出血、溃疡形成,应用前景并不乐观。

6.

口腔吸入给药1998年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报导研制一种新式胰岛素吸入器,可使病人经口腔吸入干粉状胰岛素。

五、胰岛素的副作用:

(一)低血糖反应:

多见于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升血糖反应有缺陷的病人。

(二)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长期使用非纯化胰岛素,或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时可出现。

(三)胰岛素过敏:

见于动物胰岛素与非纯化胰岛素,分为局部与全身过敏。

局部过敏仅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

全身过敏可引起寻麻疹,过敏性紫癜,极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可见于初始使用,或使用1个月后,以及停用一段时间后又开始使用者。

(四)高胰岛素血症:

尤以2型肥胖者常见,而且胰岛素用量偏大者。

(五)胰岛素抗药性:

在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用量>200μ,持续48小时者可以确诊为胰岛素抗药性。

(六)胰岛素水肿:

糖尿病未控制前,体内有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后4~6日内,体内水钠潴留,出现颜面与四肢水肿,一般数日内可自行吸收。

(七)屈光不正:

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迅速下降,引起眼晶体、玻璃体渗透压改变,晶体内水份外溢而视物模糊,屈光率下降,一般2~4周自愈。

(八)体重增加:

尤以老年I2型糖尿病人多见。

在注射胰岛素后引起腹部肥胖,为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可改用纯化胰岛素或加服口服降糖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