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728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docx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泰山医学院党委书记王长松同志在暑期处级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学校党委的安排,今天处级干部读书班正式开班了。

本次读书班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为指导,重点学习讨论现代大学制度。

本次读书班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集中的培训,系统的学习,使大家了解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该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次读书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拓思路,推动工作。

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要集中精力、认真学习、解放思想、深入研讨。

下面,我就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推进学校科学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其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经济、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更加重视,需求更加迫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培养造就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并以国际化视野主动接轨世界,在更加开放中向世界高等教育取长补短。

北京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

“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

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

”制度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部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制度的演进史。

从中世纪欧洲大学奠定了大学制度的基础,到19世纪柏林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的出现,再到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学制度的创新,各国都在努力建立符合世界潮流的现代大学制度。

可以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各国大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首要任务就是借鉴全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

其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1985年以来,我们始终将体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大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方面却至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我国大学制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第一,大学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第二,大学依然是一个官本位体系;第三,大学的办学仍然按计划体制运行;第四,大学的定位趋于模糊,大学功能的泛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五,大学依然没有形成自身成熟的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大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部位”。

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再次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热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市的一批部属高校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

第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大学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大学如何解决量的扩张与质量的保证之间的矛盾?

大学如何调整其组织机构与资源配置等等以适应这种量的扩张?

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教育理念与市场理念的矛盾,人文导向与职业导向的矛盾,公益目标与经营目标的矛盾等。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面对这些矛盾与问题,各国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制度创新之路。

19世纪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理念’,不仅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进一步扩展大学职能。

正是柏林大学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适时回应了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呼唤,因而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并影响了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进入20世纪,大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原来的柏林大学“象牙塔”式的大学制度面临尖锐的挑战。

美国大学率先建立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的大学制度,成功的走向了大学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使美国的高等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在制度方面做文章,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用制度处理大学的各种关系,才能促进大学有序、和谐与稳定地发展。

第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和前提。

这几年,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一点是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认可,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存在的问题。

学生规模的扩大、实践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影响了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今年的临床技能大赛就是例子;我们的生师比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学校,每年大部分经费是用于职工的工资、津贴,导致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学校发展,说明我们现在人员太多,必须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附属医院现在不仅比不过济医、滨医,连潍医也走在我们前面;前段时间全省副厅级干部选拔,我们的30多位同志参加考试,没有一人入围,这说明我们的干部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不够;我们的放射专业原来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这几年出过什么成果,取得哪些成绩,现在还有多大影响和优势,是不是说明我们老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在降低;每到职称评审、干部选拔,拉关系、送材料、请客吃饭、电话不断,是不是说明我们的风气有问题;这一次干部调整,一些教师纷纷想从事行政工作,甚至一些教授、博士竞聘一个科长,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认为干科长比当教授强,说明从事行政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说明科长比教授、博士更有话语权,说明学术权力没有得到保障,说明“行政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前段时间,办公室牵头起草了《院系、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在全校范围征求了意见。

征求意见阶段就压力很大,阻力重重,有些院系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考核,这说明有些院系领导同志不敢面对压力,不敢承受压力。

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我就不再多说。

出现了这些问题,根源在哪里?

根源在我们的体制机制,说明我们目前的制度不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

大学制度首先要有利于人才培养,第二要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发展,第三要有利于学校办特色、上水平。

要办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大学制度。

我们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首先打破束缚自己发展的相对滞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起能够推动自身更快发展的先进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升科研水平,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要使大家有活力、有干劲、有盼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水平大学建设顺利推进。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经过多年讨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体系内容等特征逐渐趋于清晰,形成共识,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问题一般概括为四句话:

“政府宏观调控,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外部关系,也包括外部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

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守望大学精神。

现在,一提到现代大学制度,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和办学自主权等问题。

其实,这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守望大学精神。

没有大学精神的高校,无论硬件多么现代、招生多么红火、论文出了多少,都将只是一具空壳。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清晰的,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西安药家鑫事件、复旦黄山门事件、井冈山大学科研造假、武汉大学副书记和副校长双双贪污受贿等反映出目前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塑造精神的地方。

所以我们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弘扬大学精神,朝着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以及人类拥有强烈责任感的方向努力。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我们下发的学习资料中都有讲解,这里我不再多说,同志们要认真学习,只有准确把握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才能明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才能积极地推进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宏观层面是学校和政府、社会的关系,这主要由政府来研究。

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微观层面的东西,即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以下32个字来表述: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主导、教授治学;下放权力、重心下移;民主管理、学术自由。

首先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实践证明,这一内部领导体制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完善这一内部领导体制。

落实这一制度的关键是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重大事项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二是学术主导、教授治学。

大学的学术本质决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来开展,必须坚持以学术为主导。

西方国家流行一句话:

教授就是大学!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教授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学校决策的参与者和学校行政工作的主导者和监督者,因此,教授在学术事务上的发言权必须受到尊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教授治学确定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三是下放权力,重心下移。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两级管理的关键是权力下放,如果权力没有真正下放到学院,这样的改革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

只有下放权力,才能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调动学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院逐步成为拥有相应自主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四是民主管理、学术自由。

民主管理是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没有管理的民主化就不成其为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人员的文化素养比较高,思想活跃,识辨能力强,实行民主管理具有较好的基础。

党委有领导权,校长有行政权,教授有治学权,广大师生就应该有民主权。

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当前很重要的事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大学要传承文化,传承文明,引领社会,必须有好的氛围,有好的评价激励机制,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还要平等、自由,要有这样的环境和氛围。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就应该围绕这32个字做文章。

三、以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

前面我已经提到,我们学校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根源之一就在我们缺少一套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

或者说,我们的制度建设还不够科学完善和富有成效。

我校制度体系的形成总的来说是沿袭借用为主,也就是在合并前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和修订,对存在政策差异的制度,采取了一定的统一措施而形成的,在通过几年的运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修改和完善。

这套制度在学校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社会发展了,制度没有得到及时的创新、改革和完善,与学校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不相适应了。

合校之前,我们只能说是千人大学,现在我们是万人大学。

从学生规模、教职工规模等方方面面,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原来的制度管得细,可以管到人,可以管到每一件事情,而不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的进行宏观调控,不利于基层单位工作的开展和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

我们要建立一套能够快速推动学校发展的制度,就必须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在人才工作会议上,我们已经确定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学校定编定岗工作也已经完成。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使教职工的管理工作逐步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可以考虑施行高职低聘和校内待业制度。

一句话就是要打破职务终身制。

目前我们有些教师评上教授了,就没有压力了,教学敷衍了事,科研没有成果,还占着位置影响其他有能力的教师晋升。

有些干部整天浑浑噩噩,学习没动力,前进没压力,工作没成绩,不仅影响本部门的发展,还带坏了学校的风气。

我们就是要通过改革打破这种局面。

另一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建立各类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考核指标和测评办法。

对教学科研人员要着重考核教学业绩、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对管理人员要着重考核管理实绩和工作效率;对工勤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岗位技术等级规范;对新进人员直接按照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和聘用。

要改革津贴分配办法,逐步建立以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使教职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

同时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特殊奖励。

人事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要打破传统身份观念。

实现从国家干部或工人向职员的身份转换,全部按照职员职级聘任使用。

学校机关管理人员要成为精通高等教育管理的专门人员,除个别部门的人员可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外,其他管理岗位原则上不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原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只保留其资格不再聘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说的好,“既要做学问,又做行政,人不是神,你做得了吗?

”想做行政就不要再想拿课题经费、课时津贴,想做教授就不要想担任处长、科长,总之就是要各安其位、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搞好发展。

改革才能激发活力,所以改革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也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改革又必须审慎推进。

近年来,学校的进人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譬如,进人的门槛提高了,用人的要求严格了,分配的方式更加倾向于教学科研一线了,但是,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没有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

不改革,吃“大锅饭”、人浮于事等许多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发展。

现在许多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有方案却难推进,有措施却得不到落实,说明人事制度改革压力大、阻力大。

学校党委是下定决心要进行改革的。

有关部门要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结合我们实际情况,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充分征求意见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实施。

第二、坚持权责下放,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实践表明,当高校在校学生达到万人以上,传统的一级管理,即集权式管理模式难以维持,突出表现为校长和职能部门不堪重负,管理效能明显下降。

全国大部分高校纷纷组建二级学院,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分权式管理模式。

学校将逐步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系统适当分离,又相互支持的一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去年,办公室牵头对二级管理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过程中,二级管理模式得到大家广泛认同,认为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已达两万人规模,推行二级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级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思路展开。

——学校应成立“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二级管理改革的领导。

——学校要研究制订“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实施意见”。

明确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工作内容与步骤和工作要求等,确立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调整确立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学校和学院各自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学院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等,确立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的总体框架。

——以加强层级管理为改革的核心,调整确立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机制。

由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制订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研究生、财务、资产、后勤等方面的“校院二级管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学校与学院各自的管理权限与职责,职能部门下放那些权力、如何下放权力,职能部门如何归口管理、学院如何具体管理,确立校院二级管理的工作范围和日常工作关系。

要落实完善二级学院的干部管理、人事管理、职称评审的权利。

已经下放的要在程序上加以完善,没有下放的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下放。

要确保二级学院有人权、财权,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办学经费与校内津贴核拨下放为改革的突破口,激发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

由人事处牵头负责制订“校内津贴核拨与发放实施办法”,学校将校内津贴核算后打包下拨,由学院按照学校的指导意见制订具体分配办法进行自主考核发放。

由财务处牵头负责制订“办学经费核拨与分配实施办法”。

明确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及构成,学校将办学经费分类别、科目切块下拨,分配给学院,学院实行经费总额包干。

——建立考核、监督与奖惩机制。

二级管理不是简单的放权,在强调简政放权的同时,还要有配套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没有年终和任期目标考核,目标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各学院的院长们不要认为二级管理就仅仅是增加你们的权利,同时增加的还有责任。

办公室已经起草了《院系、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并在全校范围征求了意见,要尽快修改,下发执行。

我们就是要通过考核来发现谁发展的好,谁发展的慢?

对发展好的我们要奖励,对发展慢的我们是要有说法的。

当然,这个考核办法还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第三是要坚持教授治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授治学,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却是一个久谈未决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把推进教授治学作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我们下一步要落实“学术主导、教授治学”,首先在思想上要有一个转变。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

“大学里的每一位教授若要得到社会尊重,需靠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水平与业绩,绝不能够靠他的行政级别、官位,这样才能回到大学的本来面目。

”这句话很有道理。

如果一个教授的地位不是由他的学术成果来决定,而是看他的行政职务,高等教育这样发展下去是没有出路的。

其次要坚决杜绝行政思维对学术事务的不当干预,保证学术权力的正常运行。

在学科发展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广开渠道,请教授参与决策;在学术研究上,为教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张扬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在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中,注意向教授和高水平的教师倾斜;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学校内部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课程的设置,学生的招收、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学位的授予,教师的聘任和晋升,行政人员的评价和选拔都应该充分听取教授的意见。

前几年,在我们学校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不论是课题立项、评优评奖,最后胜出的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院长、处长,都具有行政职务,使得许多教师怨声载道,纷纷想方设法转到行政岗位。

当然一方面我们的许多院长、处长科研水平可能确实很高,但是同等情况下,一个处长可以轻松胜过一个普通教授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你既然已经拥有了行政资源,再利用行政资源去抢占普通教授的学术资源,还是顾也力的那句疑问,“既要做学问,又做行政,人不是神,你做得了吗?

”你做得好吗?

再看看各种评审委员会的组成,相当一部分成员也拥有各种行政职务,那么,在评审中是否也受到一些人情关系、职务大小等非学术因素影响呢?

为此,要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及其工作制度,保证那些具有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教授在学术权力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要认真研究一个比较完善的办法,要让真正懂专业的教授参与进来,让一线教师参与进来,一些院长、主任要逐步退出来,要严格控制具有行政职务的人员比例。

在学校层面上要扩大校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策权,在学院层面上要建立教授委员会,制定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对院系组织的重大学术问题作出决策。

要弱化机关“管理”意识,强化服务和指导作用,努力营造“学术为本、治学者优先”的学术环境,让教授专心从事教书育人、学术管理与学术研究等工作。

三是要加强学风建设。

教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教授必须是恪守学术道德、淡泊宁静的学者,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术的权威性,学术权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为什么这几年出现了这么多的学术腐败,甚至一些知名大学的著名教授学术造假,就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作为一名教授、作为一位学者的价值定位和学术追求,而沉迷与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在保证教授学术权力的同时,要防止教授自身异化,保证学术权力有效行使。

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正气,树立典型,要把我们一些老教授好的传统和精神大力宣扬,让后人学习和继承,自觉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营造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

第四、坚持民主管理,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坚持民主管理就高校而言就是要完善好、落实好教代会制度。

《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刚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三十三条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正确行使职权,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教代会作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制度,应该有一套包括计划组织、会议召开、提案处理、决议落实等方面在内的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但当前,部分学校教代会缺少这一运行机制,表现为:

会议时间不确定,学校领导想不开就不开;会议内容空泛,敏感问题不提交会议审议;与教职工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得不到认真讨论,参会人员不能体会到当家作主的神圣感;会后无活动,无监督,无检查,无落实;提案处理不规范,代表的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被采纳和落实等。

这些现象导致教代会流于形式,教代会职能不能落实。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加强教代会建设,首先各级领导端正认识,这是落实教代会制度的基础。

学校各级领导对民主管理的认识都端正了,民主管理工作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学校各级党政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民主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理论知识,交流民主管理经验,研讨教代会及学校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对民主管理的认识,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将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和措施,自觉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二是坚持依靠方针,这是落实教代会职能的保证。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高校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只有坚定不移地相信教职工、团结教职工、依靠教职工、尊重教职工,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贯彻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