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599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docx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doc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

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

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

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二是聚落与环境。

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三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

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仍屡屡发生。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

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终身受益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

活动、谈话法等。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三、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

这两种景观的异同点是什么?

课件展示: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旁边有提示的问题。

学生说明自己的所看,谈自己的观点:

哪幅图反映的是乡村?

哪幅图是城市?

为什么等等。

总结:

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城市和乡村景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新课教学)

板书:

一、认识聚落

1、什么是聚落(居住、劳动生产、社会活动)

提问:

聚落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外,还有哪些功能?

学生就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聚落的作用:

交流、经济活动、生活等等。

述:

我们基本了解了聚落的含义,那么,聚落是如何产生的?

现在的聚落主要有哪些类型呢?

请大家来看看。

课件展示: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演示从蓝田遗址到现代的乡村和城市的变化过程。

提问:

大家能看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

两种类型,即乡村和城市。

主要类型:

乡村、城市

叙述:

那么,大家能说说,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有什么差异和共同点吗?

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不同点有大小、繁华、建筑风格等,相同点是都有很多的建筑物,人多等。

课件展示不同城市的照片,让学生看到城市景观的基本一致。

学生:

城市景观基本类似,劳动方式有工业、服务等。

提问:

那么,乡村的情况如何,请大家再看课件,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

课件展示:

乡村的四种不同类型。

学生:

思考,回答。

学生:

有不同的类型,劳动方式

主要是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

总结:

由于乡村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农村、渔村、林区和牧区等。

过度:

其实,乡村景观的特点,不仅会由于农业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请大家欣赏世界各地一些农村景观图片。

请同学来分析、说明。

课件:

展示非洲、亚洲和欧洲等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

学生:

介绍自己对不同地区乡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对应关系。

讨论不同

地区的乡村照片,都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过度:

(评价学生的回答),由这些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与其环境的关系,我们能看出,聚落的形成、发展等与环境的关系密切,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聚落与环境的问题。

二、聚落与环境

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环境条件,造就不同的居民生活区,那么,根据我们所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请大家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展示: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图。

 

 

学生:

讨论,从课文、地图册等查找有关的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演示主要的因素。

(动态)

学生:

回答问题(略)

过度:

既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你能说说目前世界聚落的分布主要有什么特点吗?

2、聚落的分布特点

演示:

世界主要的聚落分布地区(四大文明古国、欧洲、北美东北部等)

学生:

分析、回答。

(在河流的沿岸或中下游平原)

过渡:

同学们思考,影响聚落的因

素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

播放课件:

现代的一些商业城时图片。

学生思考,交流。

基本能够说出影响聚落的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总结:

早期,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聚落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变小,而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度: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地适应环境条件,根据不同的自然

环境差异、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历史等,在聚落中修建了不同特色的聚落建筑物——传统聚落,这些聚落,不仅体现了当地的环境特色,而且能充分展示各地的民族风格,经过历史长河的见证,保存到今天,成为了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世界文化遗产

叙述:

下面,请大家领略一组世界和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民居建筑。

展示:

不同的传统聚落。

学生:

观看图片。

提问:

北京的传统聚落有哪些呢?

学生:

胡同、四合院、故宫。

教师总结:

大家说很好。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但是大家请看现存这些景点的图片。

课件演示:

四合院和故宫图片。

叙述:

经历历史沧桑的这些传统聚落,变得残缺,人类的不和谐开发和保护加剧了它的损伤,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和完善这些传统聚落。

学生讨论,回答。

提出一些政府管理,提高旅游素质等方面的建议。

总结:

请大家从自我做起,从关注身边的传统聚落做起。

课件:

演示结论。

本节内容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了解了传统聚落的则珍贵,让我们理解了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到和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四、课后总结

本节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没有对“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展开渗入的讨论,而是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但是尽量结合乡土地理,引用周边地区典型的传统聚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资料:

走在平遥与丽江之间

到平遥已在下午四点多了。

远远就看到了雄伟的城墙。

城北门口人很多,显得有些杂乱。

刚在西边的停车场下车,就有几个当地人围过来兜售古城地图,我向一中年妇女买了一份,但拒绝了她带路的建议。

一阵风来,停车场内尘土飞扬,同行的MM赶紧戴上了太阳镜和帽子。

城头上彩旗招展,城墙上也持着大幅的广告,是些牛肉和减速器之类的内容。

停车场外有一个“政府旅游接待处”的招牌,想必是五一期间游客太多,必须由政府出面提供信息,安排引导了。

只是现场秩序混乱,环境肮脏,感觉上管理工作做得很不好。

我们一行打算在城门口留个影,以示到此一游,可是门楼下立了一个铁塔,拉了好多钢丝,城墙又被巨幅广告遮盖,只好作罢。

五一的平遥游客实在很多,我们只得同平遥的朋友打了电话,请求帮助联系房间。

平遥与丽江同时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两地已结成友好城市,平遥方面曾访问过丽江,我们这次来,算是私人的回访吧。

在平遥旅游局工作的朋友很快到城门口来接我们,带我们上到城墙上参观。

平遥的城墙很完整,完全是小时候看的《三国演义》等小人书里看的那种古代城池。

朋友介绍说平遥古城已有2700年的历史,现存的城墙基本上是是明朝洪武年间重修的。

城方方正正,周长有十二华里。

这是按封建的“礼”序对城市规模的规定建的,国都城方九里,诸候城与州郡城方七里或五里,象平遥这样的县城,只能是城方三里。

十二里长的城墙有七十二个堞楼,三千个垛口,据说是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与七十二贤人。

看来这是一座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站在城墙上俯看,城内的巷陌交通整齐划一,民居大都是旧平房。

天空,城墙,民居,基本上一种灰灰的色调,在落日的余晖里,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下了城墙,朋友带我们参观了明清街上的日升昌票号。

这是一家很有代表性的北方汉族民居。

一进三院,百余间房子,很有气势,用料讲究但又不求奢华,建筑牢固实用。

日升昌的名气不是它的建筑,而是它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是中国最早的银行业的开端。

日升昌有一个相当优秀的导游,由她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日升昌的兴衰史。

以日升昌为代表的平遥票号,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今天默默的躺在玻璃展柜里的票号帐簿,记载的却是日升昌当时的兴盛发达。

但日升昌的不平凡,重要的不只是它曾占有多少的财富,而是它创建了一种更具有活力的经济形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经营管理策略,直到今天看来,还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平遥城内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我们住的政府招待所老楼已很旧了,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云南一些山区住过的车站旅馆。

房内摆设到了极点。

三张床,一张桌子,桌子上一台旧电视,天花板上吊了一只四十瓦的白炽灯。

洗脸上厕所都得下楼。

出去得用一把小挂锁锁住,钥匙由服务员保管。

房门外还订了一条破旧的毛毯做门帘。

说实话在丽江,现在要找到这样的客房已不可能了,但招待所的人说五一期间,平遥所有的房间都订满了,能有这样的房间已是很不错的了。

晚饭后的平遥古城,仍然是游人如织。

街道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来回穿梭。

我很佩服摩托车手们的车技。

他们轰着油门,在密集的人流当中左拐右转,游刃有余。

每每擦着行人的脚尖或鼻尖呼啸而过,让人胆颤心惊。

车手们却安然若定,麻木不仁。

平遥大多数的街道没有路灯照明,好多街道看不清楚能不能走通。

城西大街和南大街显得比较热闹,其它地段却很冷清。

平遥曾经是著名的金融城市,一度的繁荣富足,但现今的经济状况显然大不如前。

街道两边店铺装璜简陋,商品种类不多,日用品档次也不高。

街上的行人表情呆板,精神表貌不好。

城内的卫生也不能让人满意,灰尘朴朴的。

街道两边有些大户人家的院落,都挂了某某博物馆的牌子,得买票参观。

有的还同时经营着客房,住店的可以免参观票。

博物馆的数量之多,可能也算是平遥一大特色了吧。

晚饭后的逛街使我们对平遥的印象并

不美好,认为不如家乡丽江好,决定明天一早就离开,前往大同。

我不太同意他们的看法,只用不到半天的时间看一个地方,肯定是不够的。

比较两个地方,只用好坏两字似乎太过笼统,有必要作深入的了解。

但少数服从多数,只好多买了一些介绍平遥的书回招待所,以便进一步了解平遥。

招待所的床很短,身体不得不作一定程度的弯曲,让我觉得顶天立地的感觉并不好受。

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不住的把丽江古城与平遥作一个比较。

这两座城市是同时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各具特色但又不乏相似之处。

平遥最自豪的是保存完好的城墙,与丽江最显著的不同也正是这一城墙。

丽江古城是没有城墙的。

我想这其实与这两座古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有关。

平遥地处平原大地,高筑城墙,封闭自守,方利于防御。

而一座一城池,又象一粒粒围棋子,控制着各自的势力范围。

而丽江深藏在高山峡谷间,四周的崇山峻岭皆是天然的屏障。

只要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驻兵把守,外敌就难以进范。

历史上群雄逐鹿中原,争战不断,坚固的城墙是至关

重要的。

丽江则不同,大段的历史是在和平当中走过。

纳西王国处在周边比自身强大的民族之间,更多的采取了对外开放、积极外交、发展经济的生存之道。

虽然纳西族很早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在她最为强大的时期也没有修筑象平遥这样的汉式城墙。

而在相隔并不很远的大理,白族人却依汉人的方式,修建了一

座坚固的城墙。

到处蜿蜒奔流的河水是丽江古城的灵性之源,而平遥缺的恰恰是水。

接待我们的朋友介绍说现在平遥周围的河流已基本干涸,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很可很再进若干年,平遥人喝水都困难了。

古时的平遥,自然不会如现在缺水,但地处北方平原,较南方终归是干旱的。

丽江古城的设计布局,重视对水的利用。

丽江的街道,房屋的排列,关不讲究整齐划一,更多

的是依山就水,顺其自然,不对原来的地形地势作过多的改变。

基本上把河水引到了每一个街区,城内小街小巷,密如蛛网,富于变化,整个城市体现了一种灵活变通,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思想。

平遥的城市布局,完全是在汉民族封建“礼制”指导之下的作品,方方正正,面南为尊,强化中轴,突出中心,经纬分明,主次有序,讲究对称。

我不知道平遥古城当初会不会是先设计后施工,城墙建成之时,它的规模就已圈定。

而丽江肯定没有一次性的设计规划,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适应不同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功能,逐渐扩张发展起来的。

丽江的房子也讲究坐北朝南,但更多的是为了采光的实用,依不同的地势条件,并不强求。

所以有相当数量的民居,基至官府衙门,都不是坐北朝南的。

其实这两座古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

平遥是北方平原地区汉民族明清风格的县城,严格遵循封建“礼制”的思想,讲求方正端正,中轴对称,经纬分明。

而丽江城却是依从纳西人的东巴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顺其自然,布局灵活。

丽江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但纳西人对外来的文化,采用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并不会让其束缚自我。

丽江人的房屋建筑,受到汉族和白族的影响,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讲究舒适为首要考虑。

于是丽江的房子一般就有宽大的天井,宽敞的厦子,这是家人待客休闲的主要场所,花鸟鱼虫等都是摆在室外,丽江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开放的室外活动。

平遥的四合院,院子天井较小,房屋封闭严密,北方的

气候让人们大部分在室内活动。

院内正房少有或没有绿化,大户人家如巧家大院,会有一个后花园。

在丽江人们刻意绿化装点的是正房的院子,如果有后园,那只会是菜园或果园了。

平遥有一怪,就是房子盖半边。

确实有相当多的房子都只有朝院内的一半瓦檐,据说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固然是一种说法,但我想会不会是因为平遥地区降水不多,才使雨水成了肥水,不忍外流。

丽江的房子却相反,很注意向外排水,一般院内的水平也要比周围高出许多。

邻里之间的矛盾常常就是因屋檐滴水沟的纠纷而起。

城内的河道,还另有泄洪的功能。

历史上,平遥地处通商要道,商贾云集,通达三江四海。

丽江在这一点上与之相似,丽江古城的繁荣,也是得益于商业。

古时候,丽江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一个商品的集散地,古城内几乎家家都是小手工业者或商人。

特别是抗战时期,由于内地被封锁,至使途经丽江的这条商业通道空前繁忙,小区域经济一度繁荣。

当然丽江过去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就远不能与平遥相比,但从两个古城的历史可以看出商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现在有许多人对丽江和平遥(特别是丽江)颇多指责,认为商业化的气息太浓。

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

试想如果没有当初商业的发达,这两座古城会有今天这样的房子,这样的街道,这样的生活方式留下来吗?

现在说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产”是前提,才了“产”才有“遗”的可能。

用现在的官话来说,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有道理的。

后来两座古城的萧条与落后,也正是因为对商业活力的打击,经济体制的改变,交通格局的改变等,使两座古城失去了区位优势,一度的默默无闻。

但今天从文化遗产的保存来讲,这几十年的冷落也并非不是好事了。

祸兮?

福兮?

历史从来就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从两座古城的现在的经济状况上看,丽江更给人以繁富足的印象。

但实际上两地都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据朋友介绍,平遥县有四十多万人口,年财政收入只有一亿多一点。

丽江县也差不多只是这个数,但考虑到丽江的人口只有三十多万,比平遥少了近十万,人均的收入丽江要稍高。

另外丽江每年在旅游门票上另有不菲的预算外收入。

从政府财政来看,丽江的情况稍好一点。

至于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朋友没有介绍具体的数据。

但从城内老百姓的住房、衣着,商店里的商品货色,物价等几个方面粗作比较,平遥的状况也不如丽江。

看来旅游业还没有给平遥的老百姓带来应有好处。

以我的观察,平遥人给我的印象是内向的,少有表情流露,在他们脸上看不到当年平遥商帮纵横天下时应有的自信和从容,精神面貌不是很好。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很肤浅的印象而已。

从我的印象来判断,平遥的旅游业还有好多该做而没做的事。

其实平遥很有发展旅游的潜力和必要。

山西大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平遥的古城是极具特色的。

城墙与城内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底蕴丰厚。

是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好地方。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离北京,天津,太原等大城市的消费市场并不遥远,搞旅游是有条件的。

旅游可以带动第三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

另外,旅游还可以促进对古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只要当地人能从旅游业中得到好处,那对当地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会成为大众的自觉。

平遥今天要做的,首先是要整治古城的环境,保括卫生与秩序。

山西境内的中小城市,环境卫生较差,这可能与大的生态环境恶劣有关,但平遥要作为旅游城市来定位的话,搞好城内外及周边的环境是首要的。

一个整洁的城市面貌,应是给游客的第一个好印象。

古城内的居民据说有五万多,人口密度较大,可以考虑让一部分人口迁出古城,同时一些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可以搬出城外,这样对古城内基础设施的压力就会减小。

但古城应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要有原住居民在城内生活居住,才不会丢失一个地方特有的氛围。

古城内的交通秩序较为混乱,这很有必要整治。

可以考虑将一些街道设为步行街,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入,自行车只能推行。

农贸市场、超市、电影院等可以在城墙外面的几个方向设立。

减少古城内的交通流量。

平遥古城的民居大都比较破旧,老百姓也许一时没有财力修整。

政府可以立法,定好规划,严格保护古城原有的风格。

在一些地段重点开发,吸引资金,带动周围房产地价的升值,从而使原住居民获得商业机会,自觉修整民居建筑。

而这种修整必须在严格的审批下进行,不能破坏古城的风貌格局。

平遥的民居很适合开办家庭式的小客栈,这种客栈投资少,经营灵活,风险小。

但城内的上下水最好能统一规划。

这一点上平遥比丽江有条件,因为平遥地势平坦,街道平直规整,在老城区布设下水道系统要简便得多。

另外城内的厕所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改善环境卫生,要多建一些档次较高的厕所。

这于居民游客都方便。

城内外的绿化也很必要,干旱缺水的条件,也许栽树种花不太容易,多一些花花草草,会让这座古城多一些生气的。

平遥的接待条件差,离太原等城市又太近,这可能是平时留一住客人的原因之一。

我们住的平遥宾馆最好的房间,也达不到星级。

城内除了饭馆,没有茶室酒吧等休闲之所,城内黑灯瞎火,晚上只好在简陋的客房内干耗,实在是浪费时间。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是我所不喜欢的,但这一次也只好这样了。

我想会找时间再来平遥的,平遥真的很值得一看。

五点多钟,我忍不住起床,乘同伴们还在酣睡,一个人再到城内走一走。

清早的平遥,晨光蒙胧。

街道上行人很少,显得比昨晚宽了很多。

古朴的店铺都还没有开门,我走到高高的市楼下,南大街一眼望去,尽是紧闭的店门和林立的招牌。

在“商德昭市”的牌坊下,聚集了几个早起的老人,这些老人也许要在这里消磨掉又一整天的时光了。

渐渐地,多了些骑自行车的人,店铺的门被睡眼惺松,头发散乱的小工打开了。

烧饼店的烧饼刚刚出炉,一块钱买了三个,早餐搞定,我也该离开这座刚刚醒来的古城了。

附:

两大古城遗产大比拼——丽江vs平遥

一,丽江华

丽多姿,五颜六色,平遥质朴,给人感觉灰头灰脑。

二,丽江多水似江南小城,平遥多灰如大漠孤烟。

三,丽江5、6百年历史,平遥竟有2700年的沧桑。

四,丽江满街酒吧工艺,平遥全城票号镖局。

五,丽江是对外敞开的小城,平遥却有最靓的城墙包容。

六,丽江人聪明狡慧,平遥人淳朴大方。

七,丽江总体比较干净,平遥有些地方比较脏。

八,丽江很舒服,让人有种冲动坐在溪边看看书听听歌,十分写意,平遥则很神秘,总是想探寻它隐藏在身后的秘密。

文化遗产[来

平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

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至今还

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的历史风貌。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

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

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

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

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

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

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

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

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

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发达的金融城市

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一度时期。

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平遥古城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时间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