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475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docx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从来就不曾有过所谓统一的欧洲风格,所以欧洲风情的提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是对建筑风格的一种误导。

为了让大家对欧洲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够了解各种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避免受到虚伪广告的误导,下面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位于欧洲西部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它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先驱。

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人就利用石材建造房屋,产生了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建筑形式,柱子多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都有装饰花纹,形成独特的标志。

沿口山墙多用水平线条装饰,上面加上雕塑形成三角形山花的建筑特色。

希腊建筑讲究严谨庄重,通过数比美学的研究使建筑形式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使艺术和功能统一谐调,尤其是其柱式的造型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三种柱式:

一是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粗壮刚挺而起的雄伟感;二是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修长俊美,柱头有蜗旋纹饰,下有柱础使人产生婷婷玉立之感;三是科林斯柱式,柱头多用植物叶片花纹装饰,代表了丰收的喜悦。

这三种柱式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

  2、古罗马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罗马的建筑类型非常丰富,建筑技术也有飞跃的发展,并且初步建立了科学的结构理论,对欧洲建筑及至全世界建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辉煌的成就是创造了券拱结构的建筑形式。

由于罗马地处火山多发地区,有大量火山灰,罗马人发现将火山灰在加上石灰石和碑石后产生的天然混凝土具有很强的凝结力,利用这种混凝土可以建造大跨度的拱券,从而大大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

这是柱子已从承重构件演变成纯装饰的壁柱因而变化也更多更为自由。

除了继承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外,罗马人还发展出两种新的柱式,一种是陶立克柱式的变体称为塔斯干柱式,另一种是把夏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结合而成的混合柱式。

  3、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法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飞跃。

从十二世纪开始随着人们对教学建筑空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国人首先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又在四周用独立的飞券来加强抵抗主拱的侧推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轻灵向上玲珑通透的建筑风格,人们称之谓哥特式建筑。

它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势,还大量采用彩色液璃和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轻巧玲珑,光彩夺目,产生升华神秘的美感。

  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伟大的解放生产力的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它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

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它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教会,在建筑上则表现在,重视几何形体的应用,为方形、三角形、球形、园柱形等通过重组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并以古典建筑构件为母体,通过建筑师的创造形成一种具有平静优雅的古典气息而又符合当时新生活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新颖的建筑风格,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场改革先后经历了200多年,并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5、巴洛克建筑风波――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流行艺术风格的总称,即意大利语(Barocco),原意是奇特、古怪、狂想和反传统的贬义词,它反映在建筑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⑴.宣扬豪华奢侈,过度的装饰,追求强烈的感官享受。

⑵.打破古典建筑的和谐平静,追求夸张的、非理性的、幻想的和浪漫的情调。

⑶.大量采用起伏曲折的交错曲线,强调力度变化和运动感,使整个建筑充满了紧张、激情和骚动。

⑷.强调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追求层次和深度的变化。

⑸.注意和周边环境的综合协调。

建筑是开放的,外向的,因此把广场、花园、雕塑、喷泉和建筑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

古典柱式的发展

古典柱式是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柱式形式形成于希腊,而在罗马得到发展。

希腊柱式形成于小亚细亚的爱奥尼柱式和形成于希腊的多立克柱式,这是两种最基本的古典柱式,是从木结构演变而来,公元前5世纪中叶达到成熟程度,在雅典产生代表性作品。

爱奥尼柱式如女性的柔美,多立克柱式似男性的刚健。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希腊还出现了科林斯柱式。

它的柱头上雕刻着毛茛叶,壮美而华丽,其余部分则如爱奥尼柱式。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并加以改造,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

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发展出塔斯干柱式。

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5种柱式。

罗马人创造的最重要的柱式是券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在罗马帝国流行,形成统一的罗马建筑风格。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大多数地区柱式建筑不再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重新使用罗马柱式作为基本建筑造型手段。

16世纪下半叶产生两种潮流。

一种是破坏柱式的结构来创造新的建筑形象,这种潮流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继承,流行于法国和北美。

另一种是给5种罗马柱式规定不可动摇的规范,这种潮流被17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继承。

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比巴洛克建筑大,因此罗马式的柱式在欧洲成了主流,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在广泛使用。

拜占廷建筑

4世纪,罗马帝国政权腐败、经济破产,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到帝国东部的拜占廷,命名为君士坦丁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西罗马帝国定都拉文纳,476年为日耳曼人所灭。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又称拜占廷帝国。

它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非洲北部。

4至6世纪时处于极盛时期,到1453年为土耳其人所灭。

拜占廷建筑是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的综合。

教堂格局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十字式。

多用彩色云石琉璃砖镶嵌和彩色面砖来装饰建筑。

拜占廷建筑分为三大阶段。

前期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

建筑有城墙、城门、宫殿、广场、输水道与蓄水池等。

基督教是其国教,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大穹窿为中心的圣索菲亚教堂。

中期在7至12世纪,建筑规模大不如前,特点是向高发展,中央大穹窿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窿群,并着重于装饰。

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和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

后期拜占廷建筑在13至15世纪,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廷帝国大受损失。

其建筑在土耳其人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古代埃及的建筑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

埃及的领土包括上下埃及两部分。

上埃及是尼罗河中游峡谷,下埃及是河口三角洲。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成为统一的奴隶制帝国,埃及的奴隶主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出来,民族公社没有完全破坏,公社成员受奴隶主奴役,地位同奴隶相差无几。

因此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产生了强大的祭司阶层。

皇帝的宫殿、陵墓以及庙宇因此成了主要的建筑物,它们追求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古埃及建筑史的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古王国时期公元前三千纪.这时候氏族公社的成员还是主要劳动力,庞大的金字塔就是他们建造的。

反映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廓的。

第二、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有经济意义的城市。

新宗教形成了,从皇帝的祀庙脱胎出来神庙的基本型制。

第三、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这是古埃及最强大的时期,频繁的远征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和奴隶。

奴隶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劳动者。

最重要的建筑物是神庙,它们力求神秘和威压的气氛。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尼罗河两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古埃及劳动者使用棕榈木、芦苇、纸草、粘土和土坯建造房屋,并且至迟在古王国时期,已经会烧制砖头,会用砖砌筑拱券。

大约因为难得燃料,难得大材来制作模架,所以砖和拱券结构没有重大发展。

石头是埃及主要的自然富源,劳动人民以异常精巧的手艺用石头制造生产工具,日用家具,器皿,甚至极其细致的装饰品。

早在用石头做工具的时候,公元前四千纪,就会用光滑的大块花岗石板铺地面。

公元前三千纪之初,皇帝的陵墓和神庙就用石材建造了。

古王国时期大量极其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砌筑得严丝合缝,在没有风化的地方,至今连刀片都插不进去。

哈弗拉皇帝的祀庙的入口处,有块石材长达5.45米,重达42000公斤。

中王国时期,青铜工具还不多,却用整块石材制作了许多几十米高的方尖碑,最高的竞达52米,细长比大致为1∶10。

新王国时期的神庙中,有些石梁的长度已经超过9米,而柱子竟有高达21米左右的。

在这些坚硬的花岗石上,古埃及的劳动者早在主要用石质工具的时期,就刻下了大量的浮雕,用巨大的雕像装饰纪念性建筑物。

不仅在石材上雕出用木材或纸草的柱子模样,甚至逼真地刻出编织的苇箔的模样来。

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方位和水平的准确,几何形状的精确都很惊人,误差几乎等于零。

在库富金字塔大墓室的门口安置了五十多吨重的大石块,在神庙大门前竖立二、三十米高的修长方尖碑,在神庙主殿里架设好几十吨重的石梁,都是起重运输技术上的重大成就。

玛斯塔巴(Mastada)——金字塔的原形

古埃及比较原始的住宅大致有两种。

一种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外面抹泥或者不抹。

屋顶也有用芦苇束密排而成的,微呈拱形。

这一种在下埃及比较多。

上埃及的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坏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上一层泥土,外形象一座有收分的长方形土台。

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只要保护住尸体,三千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

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

有财有势的人家的陵墓很考究。

早在公元前四千纪,除了庞大的地下墓室之外,还在地上用砖造了祭祀的厅堂,其形式可能源于当时贵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的模仿。

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是从此发展起来的。

多层金字塔的演化

陵墓模仿住宅和宫殿,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只能根据日常生活来设想死后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只能从熟悉的住宅为蓝本,探索其他各种建筑物的型制和形式。

后来,皇帝的陵墓渐渐改变了型制。

因为原始的宗教不能满足皇帝专制制度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对皇帝本人的崇拜来。

这就必须把他们的陵墓发展为纪念性的建筑物,而不仅仅是死后的住所。

于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Nedetka)在萨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厅堂之上造了九层砖砌的台基,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了。

到了古王国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越来越刻意制造对皇帝的崇拜,用永久性的材料——-石头,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陵墓,最后形成了金字塔。

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大约造于公元前三千年,它的基底东西长126米,南北长106米,高约60米。

它是台阶形的,分为6层。

周围有庙宇,整个建筑群占地约547×278米。

但是,昭赛尔金字塔的祭祀厅堂,围墙和其他附属建筑物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它们依然模拟用木材和芦苇造的宫殿,用石材刻出那种宫殿建筑的种种细节,不过,这做法也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它们的纤细华丽把金字塔映衬得更端重,单纯,纪念性吏强。

昭赛尔金字塔建筑群的入口在围墙东南角,从这里进入一个狭长的、黑暗的甬道,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时呈现在眼前。

这个建筑处理的用意在造成从现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

而死后有皇帝仍然在冥界统治着。

光线的明暗和空间的开阖的强烈对比,同时震撼着人们的心,着力渲染皇帝的“神性”。

麦登金字塔(PyramidatMeydum)建于第三王朝末朝,塔底边144.5米见方,高约90米,塔身下部斜度呈51°。

达舒尔金字塔(PyramidatPahshur)建于公元前2723年。

塔底边187米见方,高约102米。

塔身下部斜度呈43°,上部斜度呈54°15′。

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三角洲的吉萨(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金字塔,在今开罗近郊,主要由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狮身人面像(GreatSphinx)组成。

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

形体呈立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

塔原高146.4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需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

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处,通过长甬道与上、中、下三墓室相连,处于皇后墓室与法老墓室之间的甬道高8.5米,宽2.1米,法老墓室有二条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内摆放着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处。

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兰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千百万奴隶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的劳动与智慧结晶。

峡谷里的陵墓

中王国时期,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峡谷窄狭,两侧悬崖峭壁。

在这里,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完全不适合了。

皇帝们仿效当地贵族的传统,大多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

于是,就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山岩崇拜来神化皇帝。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陵墓的新格局是:

祭祀的厅堂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祀庙。

它造在悬崖之前,按纵深系列布局,最后一进是凿在悬崖里的石窟,作为圣堂。

整个悬崖被巧妙地组织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来,它们起着金字塔起过的作用。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在戴尔——埃尔——巴哈利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的墓,开创了新的型制。

一进墓区的大门,是一条两侧密排着狮身人首像的石板路,长约1200米。

然后是一个大广场,它当中沿道路两侧排着皇帝的雕像。

由长长的坡道登上一层坪台,坪台前缘的壁前镶着柱廊。

坪台中央有一座不大的金字塔,它正面和两侧造着柱廊。

它后面是一个院落,四面有柱廊环绕。

再后面是一座有80棵柱子的大厅,由它进入小小的圣堂,是凿在山岩里的。

太阳神庙

到了新生王国时期,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

一个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前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另一个是大殿内部,皇帝在这里按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门的样式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

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

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圆雕也着彩色。

这大门的景象是喧闹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恩主”。

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的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

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五十余米,一般修长比为9-10:

1,用整块的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奴隶泥屋由一杂院与居室组成,简陋拥挤,当时奴隶大多沿有固定的栖所。

卡纳克阿蒙神庙(Greattempleofammon)新王国时期,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

神庙遍及全国,底比斯一带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karnak和鲁克索(luxor)两处的阿蒙神庙。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在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36米,宽110米。

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米,宽113米。

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厅,宽103米,进深52米,面积达5000平方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

中间两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径3.6米,支撑着当中的平屋顶,两旁柱子较矮,高13米,直径2.7米。

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

在卡纳克神庙的周围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宗教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到鲁克索神庙结束。

二者之间有一条一公里长的石板大道,两侧密排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

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

西方建筑学的源流

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拥有大量奴隶劳动力的奴隶社会开始的。

奴隶社会时期建筑文化发达的地区是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

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学的渊源。

  埃及产生了历史上第一批各种类型的巨型建筑,有宫殿、府邸、神庙和陵墓。

这些建筑物以巨大的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工程宏大,施工精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古代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几何、测量和起重运输机械的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埃及人已经会用正投影绘制建筑物的立面和平面图,并能用比例尺绘制建筑总图和剖面图。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建筑图样留传至今,可资证明。

埃及的建筑主持人,称“王家工程总管”,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甚至死后封神。

这反映了建筑活动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希腊人高度的建筑才能和大量的建筑活动,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希腊建筑不以宏大雄伟取胜,而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其建筑设计的艺术原则影响深远。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帕提农神庙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瑰宝。

  但是直到这时,建筑类型还是不多,形制和结构也很简单。

到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大了,公共建筑的类型增多了。

随着结构和施工技术的进步,艺术手法也逐渐丰富。

据记载当时已经有专门的建筑学著作,涉及建筑物的营造经验、构图法则、施工机械等等,可惜都已失传。

  古罗马国力强盛,版图跨欧亚非三洲。

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但建筑的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希腊。

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窿结构的技术,求取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希腊引进的柱式往往成为建筑的装饰品。

罗马建筑虽不如希腊建筑精美,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当时出现了罗马这样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其格局不像希腊雅典那样以神庙为城市中心,而是以许多世俗性的公共建筑,如集市广场、宫殿、浴场、角斗场、府邸、法院、凯旋门、桥梁等同神庙一起构成城市的壮丽面貌。

罗马角斗场、罗马万神庙和古罗马浴场著名于世。

三层叠起连续拱券的输水道被认为是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

古罗马建筑不愧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是流传下来的最早建筑学著作。

《建筑十书》分十卷,系统总结了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实践经验,论述了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法、各类建筑物的建造原则和建造方法、施工工具和设备、供水技术乃至选址、阳光、风向等与建筑有关的各种问题。

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为欧洲建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228年,罗马城出现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

东罗马帝国从公元334年起在各地设立建筑工程训练学校。

建筑学校的出现反映建筑学知识开始可以采取系统的理性化的方式传授。

  欧洲中世纪经历了近千年的封建分裂和教会的统治。

宗教建筑是这一时期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

  拜占廷建筑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

拜占廷建筑的主要成就是在教堂建筑中创造了用四个或更多的柱墩通过拱券支承穹窿顶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中心对称式建筑形制。

在拜占廷建筑中,中心对称式构图的纪念性艺术形象同结构技术相协调。

它的代表作当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在西欧,古罗马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失传了。

10~12世纪,由于当时建筑上的木构架易受火灾又难以加大木结构跨度,于是开始探索石拱券的技术,形成了罗曼建筑。

石拱券技术的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教堂建筑近似框架式的肋骨拱券石结构,与相同空间的古罗马建筑相比,重量大大减轻,材料大大节省。

用来抵挡尖拱券水平推力的扶壁和飞扶壁,窗花格和彩色嵌花玻璃窗,以及林立的尖塔是它的外部特征。

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和特征给人以向上的感觉,体现了追求天国幸福的宗教意识。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技术和艺术形象达到了高度统一。

  12世纪下半叶,建筑工匠分工已经很细,有石匠、木匠、铁匠、焊接匠、抹灰匠、彩画匠、玻璃匠等,技艺日益精湛。

当时称为“匠师”的工匠首脑掌握着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在长期实践中对石拱券的力学知识比古罗马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绘制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和细部大样,制作模型,还参加施工,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知识,推动了建筑学的发展。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这个运动反对神权,要求人权,追求自由和现实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和重视科学理性的思想,形成了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旗帜反对教会文化统治的浪潮。

15世纪初,这个浪潮涌进建筑学领域,被遗忘的古罗马建筑文化,又成为崇奉的对象。

  勃鲁涅列斯基通过对罗马废墟的研究,了解古罗马建筑的做法以后,顺利地解决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大穹顶的建造问题。

这座大穹顶于1434年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在此以后,很多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都纷纷涉足建筑领域。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集当时艺术和技术之大成,穹窿顶便是米开朗琪罗等人设计的。

此时期建造的大量贵族府邸,也反映文艺复兴建筑技艺和艺术的高度水平。

  文艺复兴是巨匠辈出的时代,也是建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

在在这一时期,建筑设计从匠人手中逐渐转到专业建筑师手中。

他们以丰富的知识,睿哲的眼光,探索古罗马建筑的法式和规律,总结当时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一代风格。

  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的建筑制图也逐步完善。

15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伍才娄创制透视图,扩大了制图领域。

后来法国数学家蒙日于1799年出版的《画法几何》一书是文艺复兴以来建筑制图方法的总结。

科学的建筑制图方法问世后,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更加精确的表达手段,有助于建筑学的发展。

  随着建筑创作繁荣,学者和艺术家参与建筑活动,各种建筑学著作纷纷问世。

其中阿尔伯蒂的《论建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学理论著作,书中第一次将建筑的艺术和技术作为两个相关的门类加以论述,为建筑学确立了完整的概念,是建筑学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教育以“艺术私塾”为主,1562年意大利艺术家和作家瓦萨利创办设计学院;1563年佛罗伦萨城巨富美第奇创办艺术设计学院以代替“艺术私塾”;1655年创立于巴黎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793年更名为国立高等艺术学院。

它是世界上第一所有完善的建筑系科的学院,对后来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有广泛的影响。

学院总结并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筑艺术的成就,对建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艺复兴晚期,由于企图突破已有的建筑程式,追求奇特奔放的效果,崇尚豪华富丽的装饰,而出现了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风格。

  十八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开始以后,机器大工业生产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建筑物日益商品化,城市迅猛发展,建筑类型大量增加,对建筑的功能要求也日趋复杂,形式和内容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十分严重,因而在二百年间,建筑师不断地进行建筑形式的探求。

  一种倾向是将建筑的新内容程度不同地屈从于旧的艺术形式,于是产生了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这些流派;另一种倾向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求新的建筑形式。

后一种倾向顺应了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