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421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 精品.docx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新人教版精品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赏析素材

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等地用)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

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问的非常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

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2.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云南、贵州等地区用)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

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共有两问。

第一问就是分析“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首先要弄清是“词的上半阙”,其次要抓住“如何描写春色的”,这样再结合具体的词句去分析就快捷了:

首句泛写春光明媚,“渐觉风光好”统领上阕以下各句;第二句特写水面,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写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写远景,远望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作者调动视觉形象,将春色描写得极有层次。

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老课程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用)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

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

【解析】解答第一问得了解杜鹃在古代的含义,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也可知,其叫声像“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以抓住本词的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是自言自语,“争奈”意即“怎奈”、“无奈”,正是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理解了句意,其中包含的感情就迎刃而解。

4.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地用)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5.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①C)

A.“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②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12.【解析】①题中C项“尚余”句写出红梅“雪霜姿”的孤傲,没有什么“透露出一丝无奈”。

②题中A项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

其实这两处错误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一贯的操守迥异。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蕴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

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白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

这里共有两问,实际可合二为一。

比较鉴赏的角度很新颖。

6.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6.【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采用主观性命题的做法更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鉴赏能力。

试题选用了朱淑真的五绝《秋夜》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

题目要求考生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感悟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歌营造意境的技巧。

这样设题,可以由点带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首绝句言浅情深,辞淡味浓。

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

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锦衾单薄,佳人夜永难寝。

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作场景——频剪烛花,烛花即灯花。

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

一个“频”字尽显诗人内心波澜。

“欲三更”呼应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烛,这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

还是睡觉吧,这“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

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送来温暖和慰藉呢?

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

结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远。

这一句由室内转而户外,昂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皓月,四野空明,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

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7.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6.【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

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

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

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

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2)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

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8.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16.【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或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描绘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面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情景。

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共有两问。

第一问考查的是炼字方面。

传统上认为“阔”好,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表达得比较准确就行,关键在于理解出作者描绘春来水涨,河岸在视觉里的变化即可。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鉴赏。

一般认为本句情、景、理结合巧妙。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间的更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至于蕴涵的理趣,则是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本题对颔联颈联的考查灵活多变,设计巧妙

9.201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

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16、古诗。

今年高考继承了往年的古诗鉴赏,但往年注重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把握。

2018年是对“折柳”二字的评析,2018年是找出诗眼并加以简要地赏析。

而此次是要求对最后一句的赏析,这是一道创新发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是读懂全诗,把握整首诗的风格和意境;二是读透前三句的赏析,从中得到启示,并且答案要紧扣前面;三是要熟知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 四是要准确运用文学性较强的鉴赏语言,表达得生动深刻而流畅。

   本题学生应注重答出5个要点,赏析才算全面:

一是末句是寻访不得后的想象;二是与首句呼应;三是通过写花而写出乐声;四是一“疑”字用得好,好在何处;五是用视觉写听觉(运用通感),这五个方面是分别从意境到技巧加以鉴赏。

 1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第16题:

诗歌鉴赏。

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注重对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的考查。

16.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本小题2分:

没有举出边塞地名(至少一个)扣1分;仅引用原诗句不得分。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本小题4分:

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得4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点:

时间长、调动频(练兵忙)、气候恶劣、景色单调,1点1分,3点4分)

  解析:

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

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总结:

从2018年`起,高考用简答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求我们要真正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从具体的一首诗来说,基本的鉴赏方法应从标题入手,知道作者写什么,把握重点之后,进一步感受作品所描写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寻求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内蕴。

其次,要学会答题。

要看清试题所问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答案而言,一般应找出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切不可抛开具体诗句作空洞分析,或胡乱套用的概念乱贴标签。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辽宁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答案】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说明】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可能不得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说明】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

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开放性很强。

两问答案都可以任选一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两种“版本”也罢,“同意”“不同意”也罢,都必须对原诗词内容于艺术手法有真切全面得领会。

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对原诗词内容于艺术手法得鉴赏评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    ’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    ’

   (四)16.【答案】对仗

【解析】此题考查体裁知识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仗。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是提示性的语言。

17.【答案】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

“周郎一炬”指“火烧赤壁”这一历史典故。

与《赤壁》诗中的”兵销炬影东风猛”同说一事;”苏子二游”指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赤壁,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与《赤壁》诗中“梦断萧声夜月孤”(《赤壁赋》中有对萧声、夜月的描绘)同说一事。

18.【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

本诗是咏史诗,借历史上“赤壁之战”和”苏子二游”这两个典故,抒英雄已逝、辉煌不再的感叹之情。

艺术特色有:

①用具“赤壁之战”与”苏子二游”。

②借景抒情:

“荒矶鸥鸟满烟芜”指只有荒凉的石壁和盘旋的水鸟依旧在那儿。

满眼都是一片迷蒙之气。

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