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docx
《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第一章: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其含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们,他们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体。
(判断)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包括:
(1)外部环境:
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
(2)内部环境:
组织性质和人员状况等。
(单选)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判断)(特定V—共同X)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包括:
人力、物力、财力,也包括时间、机会、信息等。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单选)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判断)
判断: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V)
二、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多选)
2、管理的两重性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管理活动中对于“度”的把握。
(判断)
(二)管理具有目标性
(三)管理具有组织性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组织的机能,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判断)(重要依据X)
▲判断:
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
(V)
▲判断:
管理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V)
(四)管理具有创新性
判断:
传统管理面临的是动荡和环境和崭新的问题,需要创新。
(X)现代(V)
三、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
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开始。
计划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如下:
(ABC)
A、活动条件研究B、制定业务决策
C、编制行动计划
D、提出具体要求(多选)
(二)组织:
计划方案需要组织落实,组织工作程序和内容是(BCD)多选
A、领导B、设计组织C、人员配置D、组织变革
(三)领导:
人是组织活动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
(四)控制:
其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步:
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
第二步:
发现偏差;第三步:
采取矫正措施。
四、管理职能的发展
(BCD)是管理职能的发展。
(多选)
A、沟通B、协调C、决策D、创新
五、管理的类型在现代社会中,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社会管理可分为:
(单选)
(一)公共管理:
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判断)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提供,包括公共性事务的管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产品分为有形产口:
国防、公共道路、桥梁、其他公共工程设施,还包括无形产口:
法律、规章制度、政策及意识形态。
(多选)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政府的管理具有典型的合法性和强制性(判断)
3、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判断:
公共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
4、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5、公共管理接受公共监督(判断)
(二)企业管理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特点:
(多选)
1、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
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3、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
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时时处处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单选)
5、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由此委托的经济管理权(产权责任)。
六、管理的角色
管理的角色可以组成三个方面(ABC)
A、人际关系B、信息传递C、决策制定D、领导关系
七、管理者的类型
(一)按所处的管理层次分类:
(ABC)(多选)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作业人员
▲作为管理者,无论是哪一层的,其工作性质和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包括: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多选)
(二)从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分:
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单选)
八、管理的应具备的技能(多选)
(一)技术技能:
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判断:
作为管理者,没有必要使自己精通某一领域技能。
(X)
(二)人际技能:
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或与组织内外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
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包括:
能够把一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能够识别某一领域的决策会对其他领域产生何种影响的能力,能够提出新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判断:
概念技能就是一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X)
单选: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各种技能要求程度不同,但(B)同等重要。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D、管理技能
九、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1、▲环境:
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须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
(判断)
2、管理学对组织环境的分类三种:
(多选)
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十、各种组织的一般环境
(一)政治环境:
国家的社会制度、政策方针、法令等(判断)
(二)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程序、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
(多选:
不包括就业程度)
(三)经济环境:
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收入水平、储蓄情况、就业程度
(四)技术环境:
(五)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判断:
不包括国民收入)
判断:
任何组织都是独立存在,完全封闭的。
(X)
十一、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
以企业角度分析,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有:
(多选)
(一)现有竞争对手:
1、基本情况研究:
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获利能力。
2、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目的是找出主要对手的竞争实力的决定因素,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3、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
包括市场发展或转移去向与产品发展动向。
(二)潜在竞争对手研究:
多选:
进入某个行业的难易程序通常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规模经济2、产品差别3、在位优势
(三)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
一是确定哪些产品可以替代本企业提供的产品;二是判断哪些类型的替代产品对本企业经营造成威胁。
(四)用户研究:
1、需求研究:
总需求研究、需求结构研究和用户购买力研究。
2、用户的价格能力研究:
购买量的大小、企业产品的性质、用户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企业产品在用户产品形成中的重要性。
(五)供应商研究:
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或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
十二、内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判断:
任何组织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在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经营目标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V)
▲判断:
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技术。
(V)
这种分析方法把环境分析结果归纳为四类:
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这种方法:
1、它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及时地调整组织的经营策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它把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关系用一个二维平面矩阵反映出来,直观而且简单。
3、它使人们辩证地思考问题。
4、可以组成多种行动方案供人们选择。
十三、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
1、古埃及:
金字塔(公元前5000年)
2、古巴比伦:
《汉穆拉比大法典》(▲判断:
不是古埃及颁布的)
3、希腊:
色诺芬:
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
4、▲古罗马:
建立了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实行一种把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
(判断V)
5、▲到中世纪,西方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判断:
V)
(1)威尼斯兵工厂:
15世纪世界最大工厂之一。
(2)马基埃维利:
1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王子》一书提出:
①领导者必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权威来自群众;②领导者必须维持组织的内聚力;③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求生存的意志力;④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二)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儒家:
其核心思想反映的是:
仁、义、礼、智、信。
(单选)孟子:
以和为贵、荀子:
性本恶主张人。
2、道家:
(老子)▲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无为而治(判断V)
3、法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法治”,但也要注意管理的方法和威信,即韩非子的:
法、术、势(多选)法:
方法;术:
威信;势:
两个结合。
《孙子兵法》是体现法家思想的著作,其思想:
(1)强调计划的重要性,要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强调组织、指挥和协调;(3)强调对人的激励,即主张用“赏”满足组织成员的欲望,激励成员士气。
4、商家:
▲商家的经营思想在我国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判断V)范蠡:
积著之理:
了解季节和需求关系才知道货物供需的行情。
白圭:
治生之学:
乐观时乐、趋时、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三)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1、英国:
亚当•斯密《国富论》阐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
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操作,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进技能;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时间;分工使劳动简化,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发现简单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革新。
2、英国:
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
主张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从而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
3、英国:
查尔斯•巴贝奇(剑桥大学教授)
较早地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并进行了理论概括,成为科学管理的启蒙者。
(单选)代表作:
《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4、美国:
亨得•普尔:
《美国铁路日报》编辑。
提出:
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②通讯联系;③收集和编制资料。
十四、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1、泰勒(美国人):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单选)主要思想:
2个方面
★作业管理:
①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②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作,使他们学会按最好的作业方法进行作业;③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组织管理:
①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②实行职能工长制;③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后来发展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
2、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1)卡尔•乔治•巴斯美国数学家,泰勒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
(2)亨利•甘特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奉献:
发明了掌握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作业指示图表—甘特图。
提出:
计件奖励工资制,超额完成的发放奖金,不能完成的不扣工资,从而增强“工作安全感”来激励工作。
(3)吉尔布雷斯夫妇:
美国工程师+心理学博士。
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有成就。
被称为:
动作专家。
(4)亨利•福特:
美国福特汽车创建人。
1913年借助于传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使工人在操作时无需移动位置就可以从供应线上获取各种零部件和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为组织现代化大生产提供了样板。
3、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1)贡献:
①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应用科学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打破只凭个人经验和判断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②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根据实际经济效果来决定具体管理方法的取舍;③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方法等。
(2)局限性:
①单纯用经济观点把人当作“经济人”,认为只要用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②重视个人作用,忽视集体行为;③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等社会因素;④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问题。
(二)古典组织理论
1、法约尔:
法国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思想: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
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占核心地位)
(2)管理的一般原则。
劳动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集中、等级莲与跳板原则、秩序、公平、稳定、首创精神、团结。
2、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被称为:
组织理论之父
主要特征:
明确的分工、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理性的人员关系、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严明的规则和纪律。
▲欧洲伟大社会学家韦伯的管理学理论,为管理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
(判断题)
十五、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理论的诞生是从著名的霍桑试验开始的。
(判断V)试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工厂照明试验(1924-1927)。
结果:
照明强度对工作效率无影响。
第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结论:
注意力集中在监督和指导方式对工作工作态度的影响上。
第三、大规模访谈试验(1928-1931)。
结果:
影响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判断题)
第四、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
结果:
①大部分成员都故意限制产量,既不愿意当快手,也不愿意当慢手。
其原因:
一是所标准再提高,二是保护同事;②工作对待他们不同层次的上级持不同态度。
职位越高,工人对他们的顾忌心理超强;③组织成员中存在一引起小派系,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如不能向主管打小报告,不能自吹自擂想领导大家等。
霍桑试验经历了八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梅奥人际关系理论打下了基础。
2、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原籍澳大利亚,后移居美国。
代表作:
《工作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作文明的社会问题》。
主要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判断题)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作的满足感。
(判断题)
(4)存在着“霍桑效应”。
即对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可以导致组织成员有较佳的成绩。
(二)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
美国高级经济人员和管理学家。
代表作:
《经济的职能》。
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接受命令的四个条件:
①个人理解这个命令;②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③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自己的个人利益相符合;④个人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
2、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多选:
共三个)
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交流
3、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判断,不是上级的认可)
巴纳德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问题,为组织管理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多选)
十六、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哈罗德孔茨)
(一)管理过程学派
(二)行为科学学派
(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四)决策理论学派
(五)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六)管理科学学派
(七)权变管理理论
(八)经验或案例学派:
代表:
美国德鲁克、戴尔、纽曼、斯隆
第二章:
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
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出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判断: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方案实施过程的体现。
(V)
二、决策的本质
▲判断:
决策就是从两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V)
决策包括以下含义:
①决策是为了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②决策是在某种条件下寻求优化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治理手段;③决策是在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行动方案。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信息、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多选题)
决策主体是决策系统的剥去和核心。
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三、决策的分类
(一)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单选)
1、战略性决策:
与发展方向和远景规划等有关的高层次决策,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
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原则性。
2、战术性决策:
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阶段性,目标具体,问题单一,通常包括管理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宏观指导,战术决策是战略决策的延续和细化,战术上的胜利并不一定是战略上的成功,有时恰恰相反。
(二)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选择题)
1、程序化决策:
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性决策,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办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涉及的是例行问题。
2、非程序化决策:
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一般组织中有80%的决策属于程序化决策。
(三)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序(选择题)
1、确定型决策:
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2、风险型决策:
随机决策,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及发生的概率。
3、不确定决策:
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四)按参与决策的主体不同(选择题)
1、个人决策:
最终方案由一个人决定。
2、群体决策:
由集体共同掌握的决策,决策者可以是几个人,一群人甚至扩大到组织的所有成员。
四、决策的原则
(一)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并非最优原则。
(判断:
决策满意原则就是决策时获得全部相关信息,决策最优X)
决策最优必须做到:
(1)获得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事实上,一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
(二)系统原则:
决策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决策。
(判断:
不是从战略战术上去决策)
(三)预测原则:
通过科学的预测,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做出有根据的假设和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准则。
(四)信息原则:
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比较、选择和加工,作为决策的依据。
(五)比较优选原则:
任何决策的后果均有利弊,所以决策只能在方案的利弊之间进行合理选择。
(判断:
不是选择最优)
(六)反馈原则:
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实践结果,对初始决策作出相应调整或改变,使决策趋于合理的原则。
(单选)
(七)效益原则:
既讲经济效益也讲社会效益。
(判断、多选)
五、决策的基本步骤(多选)
1、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2、确定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是决策的基本前提。
(单选:
决策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
3、拟订备选方案4、分析方案5、选择方案
六、决策的主要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计算题)
确定型决策方法只有一种选择,决策没有风险,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下,数学模型就会给出特定的结果。
盈亏平衡点法:
又称量、本、利分析法,它是根据业务量(产量、销售量、销售额)、成本、利润三者(多选)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
核心是对盈亏平衡点的判断。
盈亏平衡点就是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单选)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计算题)
决策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
正确(判断)
树状图由决策点、方案分支、自然状态点、概率分支和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由于风险型决策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决策,因而对概念的估算十分重要,概率有两种表现形式:
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
(多选)
主观概念往往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观察力、判断力及对所处环境条件的了解程度。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多选)
1、保守法(小中取大法):
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者。
2、冒险法(大中取大法):
选择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者。
3、折中法:
采用乐观系数来评价最大收益值和最小值,计算各方案的折中收益值,选择折中收益值最大的方案。
六、预测的含义
预测:
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判断)。
预测一般应遵循的程序如下:
(多选:
无评估预测报告)
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评价预测结果;5、编写预测报告。
七、预测的主要方法(多选)
(一)定性预测方法:
经验判断法,对预测对象进行定性分析时使用的方法。
直观简单,费用低,但需要预测者有丰富的经验。
1、专家调查法:
将专家的意见作为分析的对象,专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过去和现在事物的分析,找出规律,然后对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最后,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得出预测结果。
(1)专家个人调查法:
优点:
不受外界影响,没有心理和其他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真实反映专家意见(多选:
三性)。
缺点:
受专家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带有一定片面性。
▲判断:
专家调查法是最科学的预测方法。
(X)
(2)专家会议调查法:
组织一定人数的专家,采用会议座谈,集体讨论等形式的会议调查方式,收集所需信息,然后通过汇总、分析和归纳形成比较一致的专家意见。
优点:
信息量大、考虑因素全面、准确性高(多选)。
缺点:
与会专家易受会议各种因素的影响。
2、德尔菲法:
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提出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判断)
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组成专家小组。
一般不超过20人。
(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
然后,由专家做出书面答复。
(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提出预测值的。
(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第二次修改。
(6)对专家意见的综合汇总处理。
优点:
①充分发挥各位专家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②相互取长,弥补所短;③能避免专家会议法的缺点:
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原发表与其他不同的意见、出于自尊心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
缺点:
选择专家难、时间长、费用高。
(二)定量预测方法:
分析计算法或统计预测法(多选)。
按处理资料的不同:
1、时间序列法:
历史延伸法或外推法,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形式。
2、因果预测法:
根据历史资料,并通过充分的分析,找出要预测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的方法。
八、决策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决策心理是指绝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
具有有如下几种: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判断)。
其最突出的特征是:
极端和绝对。
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要避免光环效应,应注意两点:
一是不要过早决断,要尽可能对各种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二要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看待每个方案,特别是自己偏向和反对的方案。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称之为“第一感”。
判断:
首因效应给人印象深刻,感觉准确。
(X)
3、近因效应:
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判断:
不是指物理距离)
首应效应一般对陌生人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4、从众效应: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下几种情况通常容易出现从众效应:
①缺乏自信;②在情况不明而又不愿意冒险时,因为按照群体的标准进行判断会有效地保全自己的利益;③明知自己正确却要做出权宜的从众,或因不愿树敌,不愿违背多数人意见,或怕自己受到伤害,这是暂时的,情况一旦许可,还会表现出原来应有的行为;④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