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113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单选题

1.(10分)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甲乙丙依次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物X都具有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

2.(10分)下面对氮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固氮过程就是通过固氮微生物把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

B.动物产生的尿素通过转化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C.氮素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不会再形成氮气

D.生物体内氮的来源,主要是由于闪电的固氮作用

3.(10分)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

4.(10分)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

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5.(10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与丙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减缓

B.b~d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均为无机物

C.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因呼吸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6.(10分)下图为福建省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号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

增加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7.(10分)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

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释放量

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8.(10分)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9.(10分)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10.(10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11.(10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

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类细菌属自养需氧型

B.进行

过程的微生物,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共生的

C.

的活动可增加土壤肥力

D.

类细菌是异养需氧型

12.(10分)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水循环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细胞呼吸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3.(10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

14.(10分)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15.(10分)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图1中过程1只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

C.在图2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在图2中,兔子和狼的数量都能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

16.(10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生理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17.(10分)如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f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f表示的是CO2,则该图解表示生物圈的碳循环,且(a、b、c、d、e)→f过程都是存在的

B.c的同化量越大,流向d和e的能量就越少

C.图中的a生物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图中的b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18.(10分)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无机环境中的C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

C.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

D.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

19.(10分)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B.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

C.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

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0.(10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

21.(10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C.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D.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二、填空题

22.(10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其有机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生物类群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0.0

16.1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1.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

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__________(填字母);D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KJ;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

3.若该草原受重金属污染,则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种群__________。

4.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___中的能量。

5.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三、读图填空题

23.(10分)如图所示真菌、细菌及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①过程代表__________,②过程代表__________。

2.③过程是由__________完成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___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3.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

24.(1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作用,具体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填写).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形式进行循环。

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5.(10分)下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同化有机物的含量。

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

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还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抑制[__________]过程。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与图中__________(填序号)的复杂程度有关。

3.若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群共有四种,它们同化有机物的含量如图2所示,则它们构成的营养结构是,若丁同化的有机物量增加5

则至少消耗生产者            

4.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枝败叶产生的能量供__________利用,产生的无机盐供__________利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有关知识。

碳循环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而不是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不断循环,所以A不正确;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也有处于其它营养级的,所以B不正确;生物X是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生物,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含拟核,生物Y中有好氧性生物,可能含有线粒体,所以D也不正确。

2.答案:

B

解析:

动物产生的尿素等含氮物质经微生物分解成氨,氨再经土壤中一些细胞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3.答案:

A

解析:

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是正确的。

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故B、C、D三项均是错误的。

4.答案:

C

解析:

5.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均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A错误;b过程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其体内有机物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c~d过程表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生物通过捕食,使其体内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故B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故C正确;乙对食物的摄入量,其中一部分没有被乙消化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另一部分被乙消化吸收、同化为自身的组成成分,即为乙对食物的同化量,因此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故D错误。

6.答案:

A

解析: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故D错误;水稻生长期,流入水稻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即

B错误;丙中的生物有青蛙、鱼、田螺、昆虫等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不能组成食物链,故C错误;水稻和藻类生活空间不同,能更有效的利用光能,故A正确。

7.答案:

D

解析:

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A正确。

清洁能源中碳含量少,氢含量多,供能时产生CO2少,B正确。

植物中的碳元素和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动物,C正确。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开发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D错误。

8.答案:

B

解析: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因此在生物圈内,碳元素可以自给自足,故A正确;

据图可知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C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B错误;

大量煤、石油的开发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引发温室效应,故C正确;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9.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大气中的CO2有三个来源,因此大气中CO2含量与这三种类型的生物有关。

10.答案:

A

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分析出:

是能将

氧化成

的微生物,为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是能将

转化为

的微生物,为反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是能将

转化为

的微生物,为固氮微生物,分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和共生固氮微生物两大类

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故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

点拨: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示的含义,弄清

的生物类型:

硝化细菌是碳循环中的生产者(

糖类),在氮循环中将

;反硝化细菌是碳循环中的分解者,在氮循环中将

12.答案:

C

解析:

蒸腾作用与水循环直接相关。

13.答案:

C

解析: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

等化学元素,A项错误;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使秸秆还田,秸秆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进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14.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物质循环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但能量是不断递减的,D错误。

15.答案:

D

解析:

16.答案:

B

解析:

17.答案:

B

解析:

18.答案:

A

解析:

19.答案:

B

解析:

20.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会减少,B错误。

21.答案:

D

解析:

二、填空题

22.答案: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BC;0.4;有机物;3.D;4.11.5%;草食动物;5.大于;抵抗力

解析:

三、读图填空题

23.答案:

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细菌、真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24.答案:

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到绿色植物

3.B、C;4.CO2或碳酸盐 ;CO2  ;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解析:

2.图可知,本图少了一个箭头,即从大气中CO2到绿色植物的箭头,这是大气中的CO2通过自养生物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

3.图中的字母A表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这些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图中的字母B和C是相同的,而图中字母D表示的是燃烧释放CO2的过程,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

25.答案:

1.①;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细胞呼吸);④;分解作用;⑤

2.②;3.

;125

4.分解者;生产者

解析:

1.大气中

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主要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导致温室效应的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关。

3.从图2中可以看出,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含量相当,故处于同一营养级。

生物同化的有机物含量随营养级增加而减少,即甲处于第一营养级,乙、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丁处于第三营养级。

已知丁同化的有机物的量,欲求甲至少需提供的有机物的量,则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即乙和丙至少需提供

的有机物,甲至少需提供

的有机物。

4.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的能量供自身利用,产生的无机盐供生产者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