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docx
《最新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增强身体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游戏中萌发智慧。
喜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从出生开始有感知觉起,就与游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由于幼儿受到自身的身心发展方面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有其独有的特点。
游戏在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教师及家长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应当注到其特点,坚持从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游戏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特点教育策略
一、引言
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游戏能给儿童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可以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儿童健康、和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前途问题,都提倡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于是给孩子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施加沉重的担子却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认为孩子贪玩就是调皮的表现。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从不去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玩”得愉快,更不用说去研究幼儿的游戏及教育策略了。
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幼儿的成长问题,但大部分人更侧重于关注幼儿智力、脑力方面的开发及其身心发展的研究,也有关于幼儿游戏方面的研究,但却很笼统,没有细化到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及教育策略上。
因此本文将从幼儿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及游戏特点等方面,探讨幼儿游戏的教育策略。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现代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和儿童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至少存在着三种可能性:
游戏是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反映,可以揭示儿童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游戏可以强化儿童的发展,是巩固儿童发展结果的环境;游戏可以被视为是发展变化的工具,即游戏可以导致发展。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正是儿童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科学原理。
以下将进一步阐述游戏对儿童的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影响
1、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综合体能游戏,以其丰富而刺激的内容,向儿童的运动水平不时地发出挑战的信号,从而提高了儿童身体动作的敏捷、灵活和协调,使儿童身体大肌肉、小肌肉、骨骼、关节等各组织器官得到有效的活动和锻炼,让儿童变得更为结实和健壮,因此,我们说游戏是促进儿童体能发展的动力。
同时,游戏为儿童体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作和运动机会,又是促进儿童体能发展的手段。
2、游戏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身体生长发育的水平是进行游戏的生理基础,因此,身体健康、营养状况好的儿童可能比身体不健康、营养不良的儿童更积极更喜欢玩游戏,幼儿个体在同一游戏中所能承受的负荷和完成动作的难易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应充分注意游戏与儿童的生长发育之间的这种正性或负性循环的相互关系,及时、合理地安排好游戏计划,以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二)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游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既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知识的增长,幼儿在游戏中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本领。
游戏时,幼儿直接接触了各种玩具或材料,通过不断的移动、触摸、聆听、观察、对比等运动,感觉和认知活动,掌握了对物体的性质、物体之间的联系、动作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发展了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会学到并形成很多相应的概念,从而增长了知识。
例如,玩积木游戏时幼儿认识了大小、多少、形状、结构,理解了“拼”和“拆”的概念、“连接”和“层次”等构造关系,同时在摆弄积木和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圆球、轮子、圆柱体、悬垂物的运动规律,理解“滚动”、“转动”、“摆动”的概念。
其次,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游戏是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最好方法。
象征(假装)、模拟、联系是幼儿游戏的普遍特征,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因此,想象是构成儿童游戏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
游戏时,玩具或材料可以通过以物代物在想象中使用,幼儿本身也以游戏角色通过以人代人在想象中活动,游戏的情节和场景更是充满了想象的内容。
游戏能促进幼儿去思考和创作,促使其想象力向较高的形式发展。
例如在搭积木、会图画、最手工、编讲故事等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会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去思考、去想象,再做出一些创作,表现出主动的创造性。
(三)游戏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相互接触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言语交流机会和交流需要,使得幼儿的语言学习会成为愉快的、有兴趣的过程。
游戏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情景,能够反复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日益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儿童通过模仿而学到的往往只是简单句,但在游戏中却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能力,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意思或句子,来处理游戏中的冲突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向伙伴索要玩具,会尝试使用多种表达方法来说服对方。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的表达能力,交流技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游戏行为能够促进幼儿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并以语言为中介,发展智力,从而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
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及游戏特点
(一)3—4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及游戏特点
1、身心发展特征
(1)生理发育
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3岁前有些降低,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远未完成,容易变形。
幼儿大肌肉动作比较协调、小肌肉动作显得笨拙。
胸重继续增加,脑机能也发展起来,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但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不平衡。
(2)心理发育
由于3—4岁幼儿动作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幼儿的心理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也有了新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
感知觉:
3岁幼儿的感知觉比以前提高了,能根据成人的要求,迅速找出和家长手中一样颜色的彩旗,能正确分变几种基本颜色;3—4岁幼儿已能较好地辨别各种声音;3—4岁幼儿已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与粗糙等特性;幼儿的知觉已有明显发展,他们已知道了一些事物的名称,并能在成人诱导下,说出某些事物的特点,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方面有初步发展,对于上下方位已能分辩。
注意力:
3—4岁幼儿注意的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
在较好地教育环境中,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
颜色鲜艳、会动的玩具,适合他的需要和兴趣时,注意能维持较长时间。
思维和想象:
3—4岁幼儿的思维表现出感知动作向具体形象过渡的特点。
他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更不会逻辑推理,思维是具体直接的。
3—4岁幼儿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他们的想象也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分化能力差,想象有时与现实混淆,或脱离现实。
语言:
已基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儿歌、讲故事等活动及成人的指导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和比较恰当地使用一些词句。
情感:
3—4岁幼儿有时出现“怪”脾气,难管教,常和成人产生对立情绪;这时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集体感非常弱,不习惯与别人共同生活和游戏;幼儿爱美的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如喜欢美丽的颜色和服装,爱听音乐,喜欢观赏歌舞表演及画片等。
2、游戏特点
(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3-4岁幼儿每天都在自发的进行游戏。
不需要大人在旁边督促,都会主动地进行游戏。
他们的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
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力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
在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他的知识、想象力和各种社会能力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这种在伙伴帮助下的自主活动能使他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象1-2岁时那样各玩各的,他们喜欢和同伴们一起玩。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互相接触的机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3-4岁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没有规定的模式。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
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尽情显露内在的潜力。
(二)4—5岁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及幼儿游戏特点
1.身心发展特征
(1)生理发育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
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
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2)心理发育
注意力:
4—5岁幼儿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喜欢新玩具、新衣服、新图书,因为这些新东西本身的吸引力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比如当孩子看图书显出失去兴趣的样子要丢掉图书时,我们表扬激励的话能使他又认真翻阅下去,这就表现出了孩子的有意注意。
但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十分有限,他们虽然在受表扬之下能继续看图书,可过不了多久便会弃书另找乐趣。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当选用有动感、色彩明艳、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孩子集中注意,并要多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
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是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的。
4、5岁幼儿由于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
以观察手表为例,他们感兴趣的是里面那根会走动、发出声响的长针,当放开手表,问他们里面有几根针,他们就不一定说得准。
能引导他全面地观察,如有几根针,有哪些数字,表面是什么形状的,表带上有什么等等,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还可引导他观察长短针的关系,然后让孩子小结,和他一起寻找正确答案。
发展中班幼儿的观察力,需要多角度的指引,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
想象力:
想象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表现。
4、5岁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
如捧起米来,米粒从指缝间落下来,他们会叫:
下雨啦。
但如果给他们定下主题,让他们想象创作,就有困难了。
因此,需要我们帮孩子找一个着眼点,或是示范想象这样容易使孩子开窍。
到中班后期,一般的孩子能大胆想象,独立创作了,如画大象,他能没见过的情况下画出大象的多种形态:
洗澡、吃苹果、卷木头等。
孩子的想象与其本身掌握的知识很有关系。
因此,要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想象力才能丰富?
思维力 :
4—5岁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
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如洗手时,他们会一次次的把肥皂攥到手心里,然后看着肥皂滑落。
同时他们会思索着:
为什么肥皂这么滑?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如到草地上去捉虫,问问虫子为什么是那种颜色,蚯蚓怎么走路等等。
2、游戏特点
(1)幼儿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5岁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
他们还会分工,安排角色,而且游戏情节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
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自主的同同龄人结成伙伴关系,用更多的时间和小朋友相处,进行自主游戏。
而且来自同伴间的影响已经开始,使他们能自己进行一些由自己想象的游戏,而且加以改进,可以说自主的能力还是在不断提升的。
(2)以结构游戏为主
4-5岁幼儿的游戏中,结构游戏占了主要地位。
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比较明确,并且初步了解结构游戏的计划。
对操作过程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关心成果。
已经会独立地结构一些复杂的物体,也会按主题进行结构,要求美化结构物,并围绕结构开展游戏
(3)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成人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
4—5岁幼儿往往因为准备道具材料,而忘了游戏的最终目的,说明了幼儿以愉悦为游戏目的,任务意识不强。
(三)5—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及游戏特点
1、身心特征
(1)生理发育
这时期,孩子的身高增长相对较快,头长和身长的比例因身高的增长而逐渐变小,身体各部分外观比较匀称了。
5岁的儿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平衡能力明显增强了,还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骑小自行车、滑板车、滑旱冰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进行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我们在体育游戏中会更多安排一些有竞争的游戏,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对与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更感兴趣,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他们也不在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们更喜欢自己找答案,他们对百科全书更感兴趣。
而且这时的孩子非常喜欢把玩具拆开,其实不是搞破坏,是他们更满足于探索玩具里面的奥秘,他们对自然现象和机械运动的原理开始感兴趣,我们不妨提供一些废旧的东西让他们拆。
(2)心理发育
第一、5-6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和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不过这时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随意发脾气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如摔跤了也不太会大声啼哭,而且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但同时也有个问题,就是他不再愿意轻易的把想法告诉成人了,经常我们会问不出他想干什么。
他们的喜好也比较稳定了,有了一定的好朋友圈子,经常会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回家也会打打电话。
第二、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了,这时经常会听到“我不睬你了”、“谁叫谁不要睬你了”类似的矛盾。
在游戏中他们能很好地分配各种角色、工作任务,在大班年龄小组活动的形式会越来越地出现,这时一种锻炼孩子团队行为的活动形式。
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破坏规则的儿童会被排除在外,这段时间成人要适当引导,这对孩子今后的集体意识培养是有益的。
第三,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5—6岁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这时其他年龄的孩子所不具备的能力,例如在解释乒乓球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他们会解释“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会滚下来”,这说明他们根据已有经验能够判断“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我们在日常游戏中会提供很多这类小试验的材料供孩子探索,家长也不妨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生活中较简单的小现象,找找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事物的归类方面他们能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类,例如说到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等归为家畜类,但是由于手概括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精确含义,如有的儿童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但是把昆虫却排除在动物之外。
2、游戏特点
(1)充满幻想和创造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不同的玩法,并且玩得津津有味。
游戏就是玩,是“假装的,不是真的”。
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样模仿,而是加入了人的想象活动。
如用一根棍子当马骑,用一根冰棍棍当注射器等。
(2)合作意识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了,这时经常会听到“我不理睬你了”、“我不要跟你玩了”之类的矛盾。
在游戏中他们能很好的分配各种角色、工作任务,在大班年龄小组活动的形式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是一种锻炼孩子团队行为的活动形式。
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破坏规则的儿童会被排除在外,这段时间成人要适当引导,这对孩子今后的集体意识培养是有意的。
(3)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能够初步归纳游戏中所学的知识
5-6岁幼儿有明显的好学、好问的特点,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
游戏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到幼儿,而且内容最好是随性的,能够有所收益,有所启发的。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一些生活知识,和在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对游戏进行改造,加以完善,使游戏更加生活化。
而且会将所改的游戏进行归纳,运用于别的方面,并且在其他的方面也能将所归纳的东西运用开来。
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策略
(一)3—4岁幼儿游戏的教育策略
1、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水平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依赖于成人的教育。
教师及家长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活动,引导孩子观察、认识自己的能力。
同时在游戏结束后,家长应有意识地进行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全面性。
2、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幼儿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动活动获得发展的。
主动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
主动性强的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反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能够主动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7]。
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发展起来的主动精神,将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展创造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游戏活动中,家长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引导他自己安排在家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如吃饭)而不需要成人多次提醒。
(二)4—5岁幼儿游戏的教育策略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意愿,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适时的给予指导,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表现。
要善于观察儿童的活动,便可以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表现,通过游戏教育他。
结构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反映,教师应结合各科教学,利用散步、参观等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加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教幼儿学习设计结构方案,有目的的选材。
教师教他们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开展活动。
组织幼儿评议结构成果,鼓励他们主动地、独立的发表意见,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5-6岁幼儿游戏的教育对策
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体验故事所表现的积极欢乐的情绪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故事中的情节及主人翁的描述以及自己的感想。
其次,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我了解、自我评价的能力。
例如准备一面镜子、一支画笔及绘画纸。
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中的影像,并清楚地回答脸上有什么器官。
然后让孩子把镜子中的“我”画出来,请孩子作自我评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带给幼儿无穷的乐趣和体验,游戏又是促进幼儿不断发展,不断接触社会的有效活动。
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从而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游戏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及教育策略。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或是幼儿游戏时的伙伴,而不是“指挥官”,去强行规定幼儿的游戏规则和游戏方式。
这样,我们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才能让他们在游戏当中充分体验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也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5-35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9-32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15.
[4]张冠敏.亲子游戏.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6-80.
[5]李素梅.游戏课程: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点.学前教育研究.2005,23(3):
3-6.
[6]张明红.新视角下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早期教育.2003,12(12):
4-7.
[7]刘秀娟.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成功(教育版)》,2008,34
(1):
1-3.
[8]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4-53
[9]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0-127
后记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指导老师黄俊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