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9490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docx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青鳉的人工繁殖及胚胎观察

所在学院

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生物技术

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

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二〇一五年六月

 

摘要

本实验对青鳉的人工繁殖与胚胎观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在光照对青鳉产卵的研究中,观察了日夜比18:

6、16:

8、12:

12、8:

16等不同光照时间下的青鳉的产卵状况,结果显示在日夜比为16:

8的情况下,青鳉的日平均产卵量最大,因此16:

8是青鳉产卵的最适宜的光照时间;在温度对青鳉产卵影响的研究中,记录了17℃、20℃、26℃、29℃和32℃等不同水温条件下青鳉的产卵状况,结果显示,在水温26℃条件下,青鳉的日平均产卵量最大,26℃是青鳉产卵的最适水温;为了更好的了解青鳉胚胎的发育情况,在本次研究中追踪观察了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并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胚胎发育的特点。

关键词:

青鳉,人工繁殖,生长发育,胚胎观察

ABSTRACT

ThisexperimentforstudyMedaka’sartificialpropagationandEmbryoobserved.Inthelightofmedakaspawninthestudy,Observethespawningofmedakawiththeratioofdayandnight18:

6、16:

8、12:

12or8:

16,Resultsshowthattheratioofdayandnight18:

6isconditionswhichmade Medaka’sthedailyfecundityreachedmaximum.Inthestudyofthetemperatureinfluencethemedakalayingeggs,Theartificialpropagationtestwasdoneunderthedifferenttemperaturesof20℃,23℃,26℃,29℃and32℃.Theresultsshowedthatundertheconditionsof26℃,thedailyfecundityofmedakawasthelargest,26℃isthebesttemperatureformedakareproduction.Inordertounderstandmedaka’sembryonicdevelopmentsituation,inthisstudy,trackedandlookedembryonicdevelopmentindifferentstages,andintroducedthecharacteristicsofembryonicdevelopmentindifferentperiods.

Keywords:

medaka,artificialpropagation,Growthanddevelopment,embryonicobserve

目录

1引言1

2亲鱼的培育及鉴别2

2.1亲鱼的培育2

2.2种鱼的挑选3

2.3雌雄亲鱼的鉴别3

2.4产前的强化培育3

3亲鱼的配对与繁殖3

3.1人工繁殖3

3.2不同光照时间长短对青鳉产卵的影响4

3.3不同温度对产卵的影响5

4胚胎观察7

4.1胚胎的培养7

4.2青鳉胚胎发育过程(26℃)7

4.3小结12

5讨论与结论12

5.1光照对青鳉亲鱼产卵量影响的实验12

5.2温度对青鳉亲鱼产卵量影响的实验12

5.3青鳉受精卵发育过程和图谱(26℃)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1引言

青鳉属于小型的淡水鱼类。

成年个体体长一般在20-40mm之间。

其性皮实,耐受温度和盐分的范围较广,食性较杂,极易饲养管理[1]。

在小容器内进行人工饲养亦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取材方便,卵粒较大,因此在日本广泛研究了这种鱼的胚胎发育、遗传变异及生理特征[2]。

近年来又被广泛应用作水生毒理学的实验材料,还被国际标准组织(ISO)推荐为毒性实验的标准用鱼之一[3]。

在美国有专门的商店出售青鳉,以用做实验材料或者养殖观赏。

青鳉的英文名称叫Medaka。

其实它在我国华北、华东及华南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河流、小溪中,甚至在稻田里,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我们在实验室饲养青鳉已有多年历史,经验证明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能年年繁衍不衰,不失为毒性实验的好材料。

可是,在我国应用青鳉作为毒性实验研究的工作在过去基本上还没有开展过,估计今后将有序的开展起来。

然而,要在实验室稳定的培育出青鳉的幼体和成体以及受精卵,是实施一系列生物实验的基础和关键。

同时具资料显示,我国在1926年从菲律宾引进了食蚊鱼[4],是为了消灭蚊子,阻断疟疾的传染途径,以达到预防恶性传染病疟疾的目的。

但是由于食蚊鱼其生存能力强,且以卵胎生作为繁殖方式,即雌鱼自身就可以产生仔鱼,且刚生产的小鱼就能立刻游泳,摄食。

因此繁殖及抗害能力强,对水质要求非常低的食蚊鱼,可以在污水中繁衍生息,同时成群结队的食蚊鱼也会对比自身大一倍的其他鱼类进行攻击。

现在,食蚊鱼的存在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且,由于食蚊鱼与青鳉鱼占有相同的生态层次且具有相同的食性,因此在生存空间上就产生了剧烈的竞争,但是由于食蚊鱼胎生的繁殖方式优越于青鳉卵生的繁殖方式,这种在繁殖方式上的优胜劣汰,使得青鳉越来越少,因此如何促进青鳉的产卵量与孵化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

因此,本实验就是旨在研究光照和温度对青鳉亲鱼产卵量是否产生影响,是否可以通过调节光照和温度来提高产卵量?

以使青鳉更好的作为一种模式生物进一步用于实验室研究。

同时还观察了胚胎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以掌握胚胎各个时期发育特点,以作为有关方面的参考。

1.1.青鳉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分类青鳉属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青鳉科(Oryziatidae)青鳉属(Oryzias)[5]。

体长20-40mm,体重0.2-0.3g。

口小,上位;眼大,位于上侧,河北白洋淀一带称之为“大眼贼”。

背部平直。

各鳍条数如下:

背鳍6根;胸鳍9根;腹鳍5根;臀鳍16一20根。

无侧线,纵列鳞27一30枚。

青鳉卵大且透明,卵具油球,卵径约0.9mm,吸水后膜径1.0mm。

卵膜上具有长、短两类丝状物,其中短丝数目多,并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卵膜上;长丝20余根,集中在一个地方,形成一束。

青鳉产卵时,长丝不会完全产出,一头联在卵巢膜上,另一头仍附着在卵膜上。

这样,产出的卵不会与母体分离而沉入水中,使卵成串的挂在母体的生殖孔后面。

在受精后,卵就粘在母体上进行发育,待大约2小时后就会脱离。

青鳉受精卵的培育时间较长,卵内的胚胎在发育完成时才会出膜,是极好的鱼类胚胎发育实验材料。

(二)生长与繁殖青鳉属卵生鱼类。

鱼苗经过2一5个月的生长,待体长达到20mm左右时开始性成熟。

天然产卵在4一9月之间,6、7、8月为产卵高峰[12]。

产卵温度范围在16一29℃,以21一26℃较为适宜。

产卵时间在每天早晨进行。

每次产卵数在0一70粒不等,一般在20一30粒之间居多。

产卵多少与温度、光照及食物有密切关系。

受精卵上有许多丝状物,使卵粒互相缠绕在一起附着在腹鳍和臀鳍之间的泄殖孔外,约2小时以后逐渐脱落。

必要时人为取下受精卵,对亲鱼和鱼卵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条正常雌青鳉在繁殖的季节能产出约3000枚卵。

水温控制在24℃时,受精卵经过11天左右的培育时间就可以破膜孵出。

仔鱼阶段一般进食原生动物或轮虫等,之后逐步转为吃小型的浮游甲壳动物、藻类或其它碎屑等。

2亲鱼的培育及鉴别

2.1亲鱼培育

亲鱼在40x23x25的水族箱中培育,用5W压缩式增氧机一台增氧。

青鳉的食性复杂,摄食广泛。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天要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适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过量,不仅会造成水质污染还会对青鳉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培育箱中的水温变幅为20℃-27℃。

2.2种鱼的挑选

当鱼苗喂养至第11周龄时,在同一批次鱼中挑选出成熟的种鱼以供实验所用。

挑选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挑选的雌鱼要求腹部明显膨大、身体健壮,全长约2-4厘米,平均3.4厘米;雄鱼要求体色鲜艳、身体健壮,体长2.5-4.5厘米,平均3.8厘米。

2.3雌雄亲鱼的鉴别

性成熟时,雌雄鱼有明显的外形差异:

雌鱼体较肥胖,腹部膨大;产卵季节,腹鳍与臀鳍之间常附着若干粒受精卵。

雄鱼体较细长,背鳍的后两鳍条之间有明显的凹陷;且臀鳍较长,臀鳍和腹鳍上聚集着大量的小黑点,比雌鱼相应部位的颜色深。

且处于繁殖期的雌雄个体是非常容易区分的。

(见图1)

图一:

青鳉雌雄鉴别图

2.4产前的强化培育

当青鳉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待接近性成熟时,第二性征就会更加明显。

从水族箱中网取一部分青鳉亲鱼,然后在筛网布上进行区分雌雄,之后分别放入培育箱中进行强化培育。

水温控制在24℃左右,喂以轮虫、丰年虫等饵料,投饵率为4%一6%,日换水量1/2,以保持水质清新。

另外,每天用虹吸管将缸底沉积物清除干净,如发现死鱼,要及时清除掉。

避免过量食物和过度拥挤,青鳉一般不易生病。

如发现青鳉感染疾病,则要把水族箱彻底清洗,消毒,待注入清水后再把健康青鳉个体放入。

3亲鱼的配对与繁殖

3.1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定义为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过程[6]。

本实验就是控制光照时间的长短和水的温度来研究光照及温度对青鳉亲鱼繁殖的影响。

将性成熟青鳉按6雌4雄及1.5:

1的比例放养在适当大小的水族箱中,控制好光照和温度,即可进行人工繁殖。

同时,每个水族箱中都放置捆绑好的水藻,以供亲鱼在其上产卵。

水藻的密度要大,且每天早晨要及时进行收卵,以防亲鱼食之。

3.2不同光照时间长短对青鳉产卵的影响

3.2.1分组

将性成熟的亲鱼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尾,在相同的温度(24℃)、食物和水质条件下,改变不同的光照条件。

实验共设4组,分别给以以下不同的光照时间:

A组(16:

8):

白日控制在16小时,黑夜控制在8小时。

B组(14:

10):

白日控制在14小时,黑夜控制在10小时。

C组(12:

12):

白日控制在12小时,黑夜控制在12小时。

D组(10:

14):

白日控制在10小时,黑夜控制在14小时。

实验所用的容器为400mm×230mm×250mm的方形玻璃缸,初始水位高度为200mm。

每个玻璃缸放养繁殖期亲鱼10尾,实验连续进行4d。

每天定时采用虹吸法将桶底废物吸出,换水50%,投饵2次,保证1h之后有少许饵料剩余。

实验在温度为26℃下进行繁殖。

不同组之间所用的吸管、鱼网等工具要分开使用,以防交叉污染。

3.2.2数据

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各组亲鱼的活动情况,记录各组亲鱼的产卵数量。

在第1、2、3d及时收卵,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每天每鱼产卵量(a)=每天产卵总量/6

日均产卵量=(1da+2da+3da)/3

1da表示第一天平均每条鱼的产卵量,其他同理

3.2.3不同光照条件下青鳉的产卵数量

表1不同光照条件对青鳉的产卵量的影响

1d

2d

3d

平均

A

38.2

36.4

35.3

36.6

B

26.7

31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