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450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20页)

考点1“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1)内因

①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外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

(1)农业: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2)手工业:

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破坏;城市手工业遭沉重打击。

(3)商业:

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历史] 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1.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

(2)途径

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②部分官僚、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3)表现:

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是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

2.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

②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

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

[概念阐释]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

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

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史料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单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史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

由第一时间段“882495镑”到第二时间段“2090406镑”,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

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2)史料二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2)阅读史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提示]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经济

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2)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洋务运动

史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

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历史教学》2019年第二期

史料三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

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2)史料二中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3)史料三中“‘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说明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说明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

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主观动机:

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

[提示] 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

[史论归纳]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进程中的作用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据《齐民四术》记载:

1845年英国输入中国棉布达300多万匹,以致存货山积,不得不大幅度贬价销售,使松江、太仓一带“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

B.中国已形成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C.列强已经全面打开中国市场

D.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D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走向解体,不是根深蒂固,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洋货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并未说出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故B项错误;当时列强主要是向中国倾销商品,并未全面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可知,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正确。

]

2.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

绅商的诞生(  )【导学号:

62160069】

A.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A [根据材料绅商是亦官亦商的团体,他们从事工商业活动,有利于瓦解小农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正确。

]

3.“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

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

”材料主要表明(  )

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B [根据材料“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可知,中国航运业发展较快,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

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可知,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爱国思潮紧密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族企业已经有了明显的优势,故C项错误;在近代中国主导航运的力量中,外国占了很大部分,故D项错误。

]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D [根据材料中“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说明当时我国民族工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所以只能借助外国的名号,故D项正确。

]

考点2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3)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4)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2)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3)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

3.特征

(1)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3)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特别提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的促进。

(2)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推动。

2.表现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

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原因

(1)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内迁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2)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

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易误警示]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则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限制中国机器进口;利用侵华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直接摧残。

(2)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

①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民族工业企业听任地方封建势力的摆布。

②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并利用官僚资本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2.在斗争中求发展

(1)表现

济南惨案后

全国反日会通过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

九一八事变后

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

一·二八事变后

民族资产阶级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长城抗战爆发后

各地工商界开展捐款购机运动

(2)不足:

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①原因:

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②影响:

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特别提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先天不足”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夹缝中艰难生存,难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不合理。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地位

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

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摘编自杜

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

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

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

1901-1911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

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

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

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

[提示] 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国民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史论归纳]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多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至1922年,在全国的一百五十万枚纱锭中,集中在上海的竟上升至41.8%,此外,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五个城市又集中了37.9%,剩下只有20.3%的纱锭分布在全国广袤的其他地方。

这主要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  )【导学号:

62160070】

A.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D.轻工业发展受挫

C [材料不涉及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上海的轻工业发展迅速,但表述比较片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绝大部分轻工业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城市,这说明了我国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中轻工业的地区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其发展受挫,故D项错误。

]

2.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C [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项错误;通篇材料都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所谓官僚资本指的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

]

3.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C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经济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经济增长,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且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4.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

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A项正确。

]

(对应学生用书第125页)

◎2019—2019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全国卷Ⅰ

201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2019·自然经济顽强抵抗;2019·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2019·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9·洋务运动;2019·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

——

全国卷Ⅱ

2019·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9·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9·洋务运动商办福州船政局

2019·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全国卷Ⅲ

2019·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2019·晚清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019·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全国卷

2019·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高考命题多集中在第28、29题,尤其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年年必考且时考时新。

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还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在今后的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9·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

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

]

2.(2019·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选D项。

]

[名师点拨]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社会出现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