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352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政经考试重点及笔记总结

题型

一、单选(1分ⅹ20个)

二、多选(两个答案以上,有1——2个题是全对的,10个题,20分)

三、简答题,(45分,从每章有现成答案的课后思考题里面出)

四、材料分析(15分,无标准答案,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答,言之成理即可。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定要多写!

重点(上课老师提到过的)

第一章、马政经的研究对象、任务

第二章、经济规律、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前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积累

第四章、全部。

 

上课笔记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马政经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马政经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某一领域特有的矛盾性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自然结成关系——生产力

1生产力界定

2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原材料)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1生产关系界定

2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3生产关系的内容

⑴马克思从研究角度划分为4个环节生产: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⑵斯大林定义角度划分为三部分: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两种情形:

滞后、超越

6、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7、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

8、马政经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马政经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界定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3、经济规律的类型

4、经济规律的宏观性

5、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6、探索经济规律的艰辛性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

2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是客观的

艰辛性

1定势一: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同时产生的

2定势二:

问题和矛盾暴露的越充分,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的可能性

 

第二章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论(W)

一、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W分析入手

W→G→K→M→K

二、W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价值的表现形式一只绵羊=两把斧子

3.价值——交换价值的基础

4.W的概念

5.W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

三、生产W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创造W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形成W的价值

3.二者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向

4.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一亿——理解马政经的枢纽

四、W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时间节约规律

4.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①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相等②单位W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生产这一W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五、简单W经济的基本矛盾

1.W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W经济产生的条件、W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2.简单W经济的矛盾体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3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W经济的基本矛盾

4.这个基本矛盾已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在简单W经济条件下,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第二节货币(G)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发展的4个阶段)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只绵羊=两把斧子

2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2把斧子

1担麦子

3一般价值形式:

2把斧子1只绵羊

1担麦子

4货币形式2把斧子

1担麦子2两黄金(或四两白银)

一只绵羊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2.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3.货币的派生职能:

贮藏功能、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货币流通规律(货币量的确定)

流通中的货币量=(销售W量ⅹ价格水平=价格总和)/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建设(次数)

四、两种纸币现象

1.通货膨胀(CPI)

2.通货紧缩

3.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一、W经济的规律体系

1.时间节约规律2.供求规律3.竞争规律4.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内容

1.价值量决定原则

2.等价交换原则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1.价格及其制定

①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3制定价格的依据(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①价格只能在上、下限区域内波动

②从长期过程看,价格高于和低于价值的部分可以相互抵消

4.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价值规律有不同的作用形式

1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被人们自觉地依据和使用

五、价值规律的三大作用

1.自我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

2.刺激W生产的不断改进技术、改革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3.导致W生产的优胜劣汰

第三章剩余价值学说之: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资本论》

第一节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G转化为资本(K)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商品流通公式:

W——G——W

2.资本流通公式:

G——W——G

3.价值增殖(△G)不在流通中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G——W

二、劳动力成为W是G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W的条件

①劳动力具有法律上的自由人资格

②劳动力一无所有(丧失任何的Pm和Km)

2.劳动力的二因素

⑴劳动力你W的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三部分)

1维持劳动力自身生产和再生产所需Pm的价值

2维持劳动力自身家居生活所以Km的价值

3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⑵劳动力W的特殊使用价值——劳动

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不仅能创造劳动自身的价值,还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G)实现价值的增殖

4.当G能成为更多的G时,这里的G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G而转化为K了

三、资本的本质

1.资本——能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它不是物,而是物化的生产(剥削)关系

2.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本质进行的描述

①资本家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K,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他才会成为奴隶

4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甚至敢冒绞首的危险

5只要能赚钱,资本家不管生产面包还是生产杀人武器

W——G——K——M——K’——M’……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K——M)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劳动力与Pm的结合是间接的

2劳动过程由Pm所有者掌控

3劳动成果属于Pm所有者

2.价值形成过程(以皮鞋生产为例)假设一双皮鞋Pm=12元,A=3元,每小时创新价值0.5元,T=6小时,一双皮鞋卖15元,资本家无利可图

3.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价值形成过程在一定点上的延续

假设一双皮鞋Pm=12元,A=3元,每小时创新价值0.5元,T=12,两双皮鞋卖30-24-3=3(M)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4.工人工作日

1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

2剩余劳动时间——生产M

5.剩余价值——雇佣工人花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6.工人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力全部劳动力的全部

二、预付资本的划分

1不定K(C):

购买Pm的那部分K

2.可变K(V),购买A的那部分K

3.划分依据:

预付K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不变K是价值增殖的条件,可变K是价值增殖的源泉

4.划分意义:

找到了M的源泉,揭露了资本主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剩余价值率:

M’=M/V,准确反映了剥削的程度,又称剥削率

2.绝对M生产方法

①含义: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绝对地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T增加

②延长工作日的界限:

自然界限、道德界限

3提高劳动强度属于绝对M的生产方法之一

5.相对M的生产方法

①含义: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甚至缩短的条件下,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T增加

②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③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M的结果

超额M——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K=10000C=8000V=2000M=2000M’=M/V=100%

 

第三节剩余价值资本论——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M——K)

一、再生产及其类型

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

二、透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看不到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1.V是工人创造的,从而说明,不是K家养活了工人,而是工人自己养活了自己

2.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从而说明:

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恰恰相反,是工人养活的资本家

3.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扩大再生产的类型:

外延式、内涵式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M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3.资本积累的动因

M规律决定的(内因)

竞争规律决定的(外因)

4.资本积累的方式:

资本积累、资本集中

四资本有机构成

1.K技术(物质)构成:

Pn/A

2.资本的价值构成:

C/V(C:

不变资本的价值V:

可变资本的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

C/V

4.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

第四节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1.M转化为利润(P)

2.M’转化为P’=M/(C+V)

3.P’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4.P转化为平均利润

5.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革命意义

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资本家按照“等量K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工人创造的M,资本家集团在瓜分M时也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但在对付工人阶级的主场上却达成共识,雇佣工人有选择受哪个个体资本家剥削的自由,担没有摆脱整体资产阶级剥削的自由,因此,工人阶级要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就必须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资本家集团瓜分M的具体形态

1、产业资本家——产业P

2、商业资本家——商业P

3、借贷资本家-——利息

4、大工地所有制

农业资本家

四M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

2、基本经济规律的一般内容:

生产目的、实现生产目的的过程

3、M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走向

第四章、M学说之二:

M的实现(交换或称流通)——《资本论》第二卷

——跟别K循环周转和社会总K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一节、个别K(单个企业)循环

一、资本循环含义:

产业K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从出发点(G)实现价值增殖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二、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

1、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资源配置和合理性)

2、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性(道理的科学性)

第二节个别K(单个企业K)周转

一、资本周转含义:

资本循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

二、资本周转时间

1、生产时间(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Pm储备时间)

2、流通时间(购买时间、销售时间、影响流通时间的因素)

三、资本周转速度n=U(一年12个月)/u(K周转一次所需月数)

四、生产资本的划分

1、固定资本:

在生产K中,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其全部实物形态都参加生产过程,而其价值却是依次转移到新产品中。

2、流动资本:

在生产K中,以原谅、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态存在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K,其全部实物形态都参加生产过程,但其价值却是一次性转移到(或凝结在)新产品中。

3、与预付K划分的联系和区别

劳动资料:

机器、厂房、设备、工具——固定资本

劳动对象: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V-------------------劳动-----------------------------------------------------

五、固定K的磨损和折旧

1、有形(物质)磨损

2、无形(精神)磨损

①生产同样机器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机器价值贬值,使得使用原有机器不经济

②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出了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机器,使得使用原有机器不经济

结论:

马克思关于K循环和周转的原理,撇开社会形式,对社会主义微观(企业)经济运行有同样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二、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W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

W=C+V+M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

W=Pm+Km

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

Ⅰ——生产Pm第二部类:

Ⅱ——生产Km

3、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含义

社会总产品全部卖出,两大部类各企业所需生产要素均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价值上得到补偿

三、为考察问题方便起见,作四点假设

1、资本主义社会是纯粹的社会、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

2、只有国内生产,没有对外贸易

3、固定资本价值一次性转移完毕

4、价格不变

四、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1、设:

社会总资本K=7500;Ik=5000;Ⅱk=2500;C/V=4/1,M’=100%

则:

第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社会总产品的结构为:

 

2、交换过程:

Ⅰ内部交换、Ⅱ内部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

1基本条件:

I(V+M)=ⅡC②派生条件

五、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I(V+M)>ⅡC

2、设社会总资本K=7250,IK=5000,c/v=4/1,M’=100%

ⅡK=2250C/V=2/1,M’=100%

则第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社会总产品的结构为

 

3、两大部类自由积累(M资本论:

I积累500Ⅱ积累150)后,社会总产品结构为

 

4、交换过程:

Ⅰ内部交换、Ⅱ内部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为:

I(V+△V+M/X)=Ⅱ(C+△C)

结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原理,宏观(国民经济)经济运行有同样的借鉴和知道意义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总量的平衡与失衡

1、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2、平衡目标论——经济活动的目标是:

经济发展;平衡与否是手段

3、不平衡是事物的常态分布,而危及意味着失衡

4、供大于求的失衡——过剩危机;

求大于供的失衡——短缺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1、生产(供给)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过剩了,而非绝对过剩

2、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购买力‘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社会化大生产(相对于小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Pm私人占有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表现之一: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政府宏观调控是不完善和不完备的)之间的矛盾

3、表现之二:

生产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四个方面)

五、战后(1945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显现出的特点

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后果

1、消极作用

2、积极影响

 

注:

终于弄完了,以上便是马政经全部的上课笔记,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出来,希望大家在复习的时候结合笔记去看课本,这样效率会高一些。

另:

微观经济的题目大家看之前发过的模拟题就可以了,至于高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找我复印笔记,建议大家掌握平时做的作业题以及务必做好后来给大家复印的手写的数学题,那是专门从老师那儿要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