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168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docx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与探讨

【摘要】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实质是从传统操行评语到现代操行评语的转向。

在改革中,无论评语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的改变,都体现出对现代性的追求:

评语本身从封闭向开放转向,学生从被视为客体到被视为主体转向。

这种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有助于对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性的培养。

但在操行评语改革中,或者说是在现代操行评语的运用中,必须要对人称代词固化、语言文学化、“新模式”化三个问题加以反思,并保持警惕。

否则,操行评语改革就只是徒有其形。

【关键词】操行评语;现代性;德育评价

评定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德育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学生操行评语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德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现代化体现着对现代性的追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现代性。

操行评语改革也应如此。

本文试图从现代性1的视角对学生操行评语的变革进行解读。

一、两种操行评语与现代性

(一)传统评语与现代评语

常见的操行评语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该生P1,P2,…,Pn,是一名G的(好)学生。

希望今后P(n+1),P(n+2),…,P(n+m)。

”此处,P代表词组,尤其以四字的居多,“P(n+1),P(n+2),…,P(n+m)”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也可能被句子所代替;G则代表评价性的形容词或词组。

在这种评语中,“希望……”有时也会被省略。

另一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你S1,S2,…,Sn。

”其中S代表句子。

在这种评语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灵活,在字数、句式等方面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以陈述句居多,也有疑问句和感叹句。

操行评语改革以前,评语以第一种模式为主,在改革后,则以第二种模式为主。

为便于区分,姑且称前者为传统操行评语,后者称为现代操行评语,在本文中二者亦简称为传统评语与现代评语。

与传统评语相比,现代评语体现出了现代性的特征。

本文认为,学生操行评语改革实际上就是从传统评语向现代评语的变革。

(二)现代性

现代性指的是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

现代性在本文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评语的现代性,一是人的现代性。

就评语而言,其现代性与教育的现代性一致。

一方面,现代评语应该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固定的;另一方面,现代评语应该具备主体性,尤其是把学生当做主体。

本文认为,现代操行评语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

至于人的现代性,一般认为,现代人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是主体性。

成有信先生曾明确提出:

“现代人是什么样的人?

就是有主体性的人。

”1因此,本文中所说的对人的现代性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其主体性,具体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反思性三个方面。

二、学生操行评语:

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在学生操行评语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中,现代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评语本身来看,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从对待学生的立场上看,经历了从客体到主体的改变。

无论就学生操行评语的形式还是内容而言,这两方面均有所体现。

(一)评语:

从封闭到开放

就传统评语的形式而言,它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即“该生P1,P2,…,Pn,是一名G的(好)学生。

希望今后P(n+1),P(n+2),…,P(n+m)。

”其实质就是n+m(或n,一般情况下n+m<10)个词组的排列组合,再加上一个类似等级评定的词语。

就传统评语的内容而言,其用语贫乏、空洞,虽然描述学生品行的词汇有很多,但评语中经常使用的极其有限。

陈桂生教授等人的调查发现,一个班级52名学生,他们的评语中有11个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语或词组出现频率之和高达67.5%,其中有13份评语中使用的词语或词组完全出自这11个“高频词汇”。

2另有调查发现,出自不同教师之手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的操行评语从形式到内容都惊人的相似。

3因此可以认为,传统评语基本上是封闭在某些固定的词汇之中,就如同选择几个较为合适的词组或词语填空。

当然,其前提是教师认真考虑过学生的表现。

否则,教师则只是随意选几个词汇,以应付学校的要求而已。

这种传统评语的长期运用会促使德育对象(即学生)甚至是德育主体(即教师)固守于那些经常使用的高频词汇,对于其他不在“评语词汇库”之中的内容予以忽视。

甚至有可能传递给师生一种潜在观念:

评语中常见的就是好的,没有出现的就是坏的。

对学生而言,久而久之,他们的道德行为便会以评语中常见的词汇,甚至是为数不多高频词汇为参照,这些词汇要求什么便去做什么。

对教师而言,长此以往,他们也渐渐不再思考学生在这些词汇之外的表现以及学生之所以会有相应的行为的深层原因,只是按照常见词汇来衡量学生。

长期置于这种环境中,师生双方都会养成对这些作为评价指标的词汇的被动性、盲目依从性,难以养成能动性和独立反思的意识。

然而,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人“不会盲目地接受在社会组织中地位比他高的人的意见;他愿意同上级领导交换自己的不同看法”1。

师生对于操行评语尚且如此被动、盲目、依从,何谈在更广阔的领域的主体性?

在此意义上,传统操行评语与培养人的现代性的目标相悖离,向现代评语转变是其必然趋势。

与传统评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封闭不同,现代评语是开放的。

从形式来看,现代评语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模式。

“你S1,S2,…,Sn。

”的模式只是其一般形式。

本文以下面几个实例2对现代评语做简要分析。

评语1

古人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上岂有平坦的大道?

不付出艰辛的代价怎能有辉煌的成就?

你天资不错,又有求知欲,又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试试看,你一定会更加出色的!

评语2

你爱班级,犹如热爱你自己。

班级因有你更显温馨……每到第二节下课,都能看到你为同学搬奶的身影,老师代表全班同学感谢你。

学习同样努力的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书写方面进步突出。

希望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勇气,大胆表现,好好努力吧,成功一定还会属于你!

评语3

最让老师难忘的是你在舞台上尽情歌唱的样子,那么专注,那么入神。

你是个热情善良的孩子,字跟人一样端正、俊秀,只要你认真做什么都难不倒你。

但是做事拖拉、自己的物品乱糟糟,这可不好啊!

老师

希望你能克服惰性,多注意个人卫生,提高做事效率,你的进步会更大!

现代评语并不总是以“你”开头,例如,“特别欣赏你直爽的个性。

你快人快语,直抒胸襟……”也可以以俗语或名人名言开头,如评语1。

评语中的n个句子形式更是灵活多变,没有任何约束,除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也常常被使用,如评语1。

从内容来看,不同于传统评语中的概括性词汇,现代评语对学生的描述和评价是具体的,可以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具体的细节。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有多细致,评语就有多细致。

如评语2中“搬奶”通过这一细节来反映学生对班级与同学的爱,评语3关注到学生歌唱的样子、字迹以及物品摆放。

因此,现代评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其开放的形式与内容为教师灵活撰写评语提供了创造的空间,有助于发展教师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对于学生自主地在各个方面力争做得更好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其灵活的句式,尤其是疑问句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性。

(二)学生:

从客体到主体

传统评语视学生为客体。

从形式上来看,传统评语中称学生为“该生”,相应的体现在评语中的师生关系是“我—他”关系。

在“我—他”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是作为一个客体而存在的。

从内容上看,传统评语描述学生所用的词组大多是冷冰冰的概括性词汇,对学生提出的希望也大多如此。

实际上,传统评语中对于大抵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的评价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甚至于全班同学都是一个面孔,因为其评价基本上封闭在评语词汇库中。

在传统评语中,诸如“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敬师长”这些词组实际上是评价学生的参照标准。

在此过程中,学生仅仅被视为要被评判与哪几个词汇相符的客体,学生的主体性无从体现,也不能得以发展。

而教师也只不过是这种评价的工具,其职责就是把学生的表现与这些形同指标的词汇相对照,判断学生与哪些相符。

换言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均没有得以体现。

除此之外,传统评语对主体性的忽视还会导致两个不良结果。

第一个不良结果是对操行评语本身的忽视。

由于评语并不针对具有主体性的人,评语也就不能恰到好处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长期如此,不仅学生不会在乎评语的内容,教师也会不重视评语的撰写,最终评语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其实,这正是传统评语的真实命运。

第二个结果可能更糟。

传统评语有可能会使学生做好事并不是因为它是“好事”,而只是因为它是评语中的一个高频词汇,有可能是获得较高评价以及获取其他利益的条件。

若不采取适当措施,这会助长学生的功利化倾向。

现实中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没有机会做好事就创造机会“做好事”的情况,如为了拾金不昧,把自己的零用钱当做捡到的钱上交,因为“拾金不昧”是评语中的常见词。

就这个意义而言,传统评语很可能会助长人们的工具理性,同时也可能导致道德虚伪现象的出现。

长久下去,极有可能培养出表面上道德崇高,实际上是功利化的人。

与传统评语相对,在现代评语中,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在形式上,现代评语对学生的称呼为“你”,师生关系也就成为了“我”与“你”的关系。

在“我—你”关系中,学生被视作一个有能动性的主体,师生间的距离被拉近了,给人以亲切与温馨的感受。

从内容上看,现代评语中到处可见具体而生动的表现与细节,描述出一个个活泼、有生气的学生形象。

在学生被作为一个主体加以评价的同时,教师也在主动观察学生,对学生做以认真的评价。

现代评语仿佛呈现出教师对学生说话的场景。

如评语1中的“不付出艰辛的代价怎能有辉煌的成就?

”评语3中的“你是个热情善良的孩子,字跟人一样端正、俊秀,只要你认真做什么都难不倒你。

但是做事拖拉、自己的物品乱糟糟,这可不好啊!

”教师对学生某些不足的方面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在这种评语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均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对有助于其主体性与现代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学生操行评语改革中,无论是评语本身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还是“我—他”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变,抑或从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到视其为能动的主体,均体现了对现代性的追求。

这种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有助于对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性的培养。

三、操行评语改革中的问题及反思

从传统评语向现代评语变革确实有很大的必要,操行评语改革也体现出了对现代性的追求,有助于培养人的现代性。

但在操行评语改革中,或者说是在现代评语的运用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

否则,评语改革便可能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实。

(一)人称代词固化

现代评语对“该生”一次予以抛弃,改用“你”。

虽然很多优点可见,但是否有必要都用“你”这个第二人称代词值得考虑。

首先,并不是说弃用第三人称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正如许多教师与学者所认为的,评语的阅读对象有学生也有家长,还有学生未来的教师。

当阅读对象为学生时,我们运用第二人称的有必要的;但当评语是写给家长和其他教师之时,显然是第三人称更加合适。

因此,究竟采用第几人称应该由评语的阅读对象是谁来决定。

而第三人称并不是只有“该生”这样一个正式而冷漠的词,像“他/她”“您的孩子”等都可以灵活地运用,这并不妨碍主体性的体现。

此外,固守于“你”这一个人称代词,其实也是封闭。

(二)语言文学化

由于现代评语的形式不固定,以及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在语言运用上要亲切、温馨,评语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文学色彩。

评语读起来优美、琅琅上口确实可以提高其可读性,使学生与家长更易于接受。

然而,过于文学化的评语却极易掩盖其评价性、教育性与发展性。

优美的辞藻可能会使不同的人对评语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指出的缺点也极易被学生与家长忽视,还有可能导致教师将过多的精力用于评语的语言本身,而非其核心的内容。

最为重要的是,过于文学化的语言并不适合学生的阅读。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差别很大,年龄较小或语言文字能力发展相对迟缓的学生对理解文学化的评语有难度。

因此,过于追求语言的完美,很可能导致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结果。

(三)“新模式”化

尽管现代评语是开放性的,但它也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出现“新模式”化。

教师在写评语前,很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预先确定好评语的标准、目标以及较为普遍的内容,为众多学生撰写的评语始终沿用一种套路与模式。

如不对这种情况加以有效预防与抵制,现代评语不过是经过语言美化的传统评语。

如此,现代评语又走向了新的封闭。

由于其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只是遵循业已成型的特定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评价也失去了效用。

注释:

1.注: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性则是支撑现代化这一过程的理念或精神,或者可以认为,现代化最终所要指向的便是现代性的实现。

现代性既是现代化的目标所在,又是现代化的指导。

在本文中,现代性与现代化含义相近,只是前者为静态的,后者为动态的。

2.注:

本文所选例子均为近年北京市昌平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评语。

1成有信.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5,(10):

35.

2黄立平,罗良华.不容忽视的教育性评语[J].教书育人,2003,

(2).21.

3王天敏.学生操行评语新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8

(2).66.

1[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