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751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docx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

1.《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5.《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7.《中华本草》,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8.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9.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10.确定依据,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11.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12.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13.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

14.确立依据,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15.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16.甘,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17.酸,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18.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

19.涩,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20.淡,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21.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22.气味配合,一药气只有1个,味可有1个,也可有2个或更多。

23.升降沉浮,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24.药物的质地轻重,贝壳类质重的药多沉降。

25.药物的性味,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26.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27.所示效用,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28.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29.影响因素,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30.有毒与无毒,确立依据,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有毒;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31.中药主治病证,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

32.单味药配伍,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相须:

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

相使:

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相恶:

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

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

如乌头反半夏。

3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34.常用的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消法;补法,常用的治法分类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阴阳并补、气血双补为主。

35.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6.佐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37.使药,

(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38.组成变化,注意:

不可减去君药 

39.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40.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

41.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42.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

43.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

44.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5.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道地药材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46.怀药,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47.浙药,如著名的“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48.藏药,如“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

49.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50.药材的适宜采收期,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51.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

双峰期,既是有效成分高峰期,又是产量高峰期,这个时期就是它们最适宜采收期。

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故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52.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必要的。

53.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

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54.茎木类,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55.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杜仲、黄柏采用的“环剥技术”56.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57.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全草类,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花茵陈”。

58.矿物类药,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

59.采收的注意事项,采收的机具;综合利用;保护野生药材资源,①按需采药,采收时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分期采集,合理轮采。

②轮采、野生抚育和封育

  60.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

常用鲜药有生姜、鲜鱼腥草、鲜石斛等;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

有的药材毒性很大,通过浸、漂、蒸、煮等加工方法可以降低毒性,如附子等;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

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

61.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捡、洗,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切片,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蒸、煮、烫;搓揉,如玉竹、党参、三七等;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干燥、

6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63.中药化学变化分析,中药化学绪论变化较小,保留了所有内容;中化各论的章节顺序没有改变,最大的改变是各章节删除了所有关于提取与分离及结构鉴定、波谱分析的内容,增加或删除一些中药实例。

64.考查特点:

删除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内容。

65.中药化学学习指导,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66.研究对象,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有效成分:

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无效成分:

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化学成分

67.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相对性,鹧鸪氨酸(驱虫);天花粉蛋白(引产);茯苓多糖、猪苓多糖(抗肿瘤)68.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浸渍法,特点:

适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及含淀粉、黏液质、果胶较多的中药。

渗漉法,特点:

提取效率高,不加热,不破坏成分。

煎煮法,必须以水为溶剂。

 缺点:

对含挥发性和加热易破坏成分不适用。

69.回流提取法,缺点:

不适用遇热易破坏成分,溶剂消耗大。

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优点:

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操作简单。

缺点:

不适用遇热破坏成分。

水蒸气蒸馏法,适于具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提取。

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

如樟树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

超声提取法,利用超声波产生强烈的空化效应和搅拌作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最常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物质。

优点,低温下提取,对“热敏性”成分尤其适用。

缺点,对极性大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差,设备造价高。

70.结晶及重结晶,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差异。

 

71.结晶的条件,结晶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溶剂。

72.溶剂的选择,高温对结晶物质溶解度大,低温溶解度小。

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待重结晶物质析出时,杂质仍留在母液中)或者很小(待重结晶物质溶解在溶剂里,过滤除去杂质)。

73.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a.结晶形态与色泽:

结晶均匀、一致。

b.熔点与熔距:

熔点明确、熔距敏锐(1~2℃)c.色谱法:

三种以上展开剂展开,呈单一斑点。

d.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

74.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极性差异分离,①水提醇沉法:

多糖、蛋白质等沉淀②醇提水沉法:

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

75.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①酸提取碱沉淀:

生物碱提取分离。

②碱提取酸沉淀:

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76.液-液萃取,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

77.液-液分配柱色谱,正相分配色谱:

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反相分配色谱:

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固定相石蜡油、RP-2、RP-8及RP-1878.物理吸附,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应用最广。

①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②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

79.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程度,与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有关。

80.吸附柱色谱用于物质分离的注意事项,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酸性物质用硅胶,碱性物质用氧化铝;TLC组分Rf达到0.2~0.3时溶剂可用于柱色谱。

81.聚酰胺柱层析,吸附原理:

聚酰胺不溶于水及常用有机溶剂,对碱稳定,对酸(尤其无机酸)稳定性较差。

原理为“氢键吸附”。

吸附规律:

A.酚羟基数目:

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B.酚羟基位置:

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

C.分子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

D.洗脱溶剂的影响:

聚酰胺对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是可逆的(鞣质例外),故特别适合于该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脱鞣处理。

82.大孔吸附树脂法,吸附原理:

通过物理吸附(范德华力、氢键吸附)和分子筛性能。

83.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利用分子筛原理分离物质,因此大分子物质首先被洗出。

84.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原理:

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不同而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外观为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

85.根据物质沸点进行分离,利用混合组分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

86.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化合物的纯度测定,结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87.分子式确定,高分辨率质谱法(HR-MS)

88.质谱(MS),测定有机分子的分子量、求算分子式、推断结构信息。

89.红外光谱(IR),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可据此进行鉴别。

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真伪鉴别。

90.紫外光谱(UV),分子结构中具有共轭体系化合物才能在紫外光区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应用:

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 

91.核磁共振(NMR),1H-NMR:

提供不同氢原子情况。

主要为化学位移(δ),偶合常数(J)及质子数(积分面积)。

92.生物碱基本内容 :

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93.生物碱的分布和存在,多集中在某一器官。

生物碱在不同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94.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95.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

96.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

多为季铵碱,如小檗碱(黄连),原小檗碱类:

多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乙素(延胡索)

97.有机胺类生物碱,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如麻黄碱、秋水仙碱。

 

98.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少数呈液态(烟碱、槟榔碱、毒芹碱);少数液态及小分子生物碱有挥发性—麻黄碱、烟碱;个别生物碱有升华性——咖啡因。

少数有颜色(小檗碱、蛇根碱黄色,药根碱红色);有的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血平。

苦,少数辛辣味,个别具甜味(甜菜碱)。

99.旋光性,生物碱大多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性(旋光度受手性碳构型、测定溶液、PH、浓度等影响)。

100.生物碱,亲脂性生物碱,尤其易溶于三氯甲烷中。

亲水性生物碱,季铵碱(小檗碱)

101.两性生物碱,含酚羟基(吗啡)或羧基生物碱(槟榔次碱)前者溶于NaOH,后者溶于NaHCO3。

102.溶解性类似亲脂性生物碱,但强碱溶液中,内酯或内酰胺开环形成羧酸盐,酸化后环合析出。

103.生物碱盐,一般易溶于水:

注意:

某些生物碱盐难溶于水,如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

104.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碱性大小用pKa表示。

pKa越大,碱性越强。

105.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氮原子的杂化方式,SP3>SP2>SP

106.诱导效应供电诱导效应(烷基):

氮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

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一些环叔胺碱的氮原子附近具有α、β-双键或α羟基,可使叔胺碱异构成季铵碱显强碱性。

有些生物碱的叔胺氮原子处于稠环的桥头,由于分子刚性结构不能发生转位变成季铵型,双键或者羟基只能起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减弱。

如阿马林、新士的宁碱性小于士的宁。

107.共轭效应苯胺型:

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

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形成极弱碱。

胍基型:

胍基接受质子形成季铵离子,体系高度共振稳定,碱性增强。

108.空间效应生物碱碱性降低。

109.氢键效应,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有羟基、羰基处于有利于成稳定分子内氢键,碱性增强。

110.沉淀反应,在酸水或稀醇中进行:

碘化铋钾(橘红色沉淀),饱和苦味酸(中性条件下,黄色沉淀),雷氏铵盐与季铵碱生成红色沉淀。

注意:

少数生物碱不与一般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如麻黄碱、吗啡、咖啡碱等。

而酸水提取液中常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鞣质等一些非生物碱类成分

111.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性状,苦参碱有 α-、β-、γ-,δ-四种,除γ-苦参碱为液体其他均为结晶,常见α-苦参碱。

 

112.碱性,叔胺氮处于骈合环之间,立体效应较小,所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较强。

113.溶解性,苦参碱可溶于水和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氧化苦参碱具配位键,亲水性更强,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可利用二者溶解性差异将其分离。

114.生物活性,苦参总生物碱具有利尿消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115.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苦参碱可导致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产生倦怠、乏力等不良反应;苦参栓可致外阴过敏;苦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导致恶心、呕吐等。

116.山豆根主要生物碱及化学结构,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大多属于喹喏里西啶类。

《中国药典》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117.山豆根主要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山豆根有抗癌、抗溃疡、抗菌作用   (三)麻黄

118.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麻黄所含生物碱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麻黄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均在侧链上,为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属仲胺衍生物,互为立体异构体。

119.理化性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为无色结晶,有旋光性和挥发性。

 

120.碱性,伪麻黄碱的共轭酸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所以伪麻黄碱的碱性(pKa9.74)稍强于麻黄碱(pKa9.58)。

121.溶解性,游离麻黄生物碱可溶于水,伪麻黄碱在水中溶解度较麻黄碱小;二者也可溶于三氯甲烷。

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

122.鉴别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能和多数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

 

123.生物活性,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124.黄连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黄连有效成分主要为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木兰碱等,以小檗碱含量最高(10%),《中国药典》以盐酸小檗碱为指标成分。

这些生物碱都属苄基异喹啉类衍生物,除木兰碱为阿朴菲型外都属于原小檗碱型,且都是季铵型生物碱。

125.小檗碱的理化性质,

(1)性状小檗碱为黄色针晶

(2)碱性水溶液呈强碱性(季铵碱,pKa11.5) 

126.溶解性,小檗碱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和热乙醇,冷乙醇溶解度小,难溶于氯仿、丙酮。

硫酸盐和磷酸盐的水溶度较大,盐酸盐的水溶度较小。

黄连与甘草、黄芩、大黄等配伍时,由于小檗碱与甘草酸、黄芩苷、大黄鞣质等形成难溶于水的盐或复合物而析出。

127.小檗碱的鉴别反应,小檗碱除了能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外,还具有以下特征性鉴别反应:

 

128.在碱性条件下与丙酮加成,生成黄色结晶型加成物;

129.酸水液加漂白粉(或通入氯气),溶液即变樱红色。

130.生物活性,黄连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131.延胡索中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性质,延胡索含有多种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包括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等,多数属原小檗碱型,《中国药典》以延胡索乙素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132.延胡索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延胡索乙素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133.防己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防己有效成分主要是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和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

《中国药典》以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为指标成分。

134.川乌主要成分结构,主要为二萜类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

135.毒性生物碱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双酯型的生物碱毒性大,是主要的有毒成分。

在碱水中加热或直接水浸泡水解酯键,生成单酯型的乌头次碱或醇胺型乌头原碱(几乎无毒),但疗效不低。

136.生物活性,乌头和附子提取物具有镇痛、消炎、麻醉、降压等作用;附子具有升压、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日本附子分离出去甲乌药碱,有强心作用。

137.洋金花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洋金花主要化学成分为莨菪烷类生物碱

138.莨菪烷类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性状东莨菪碱为液体;旋光性,阿托品(外消旋体)无旋光性,其它均有左旋光性。

碱性,莨菪碱 >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和樟柳碱

139.氯化汞沉淀反应,氯化汞加热 莨菪碱(阿托品)—红色沉淀,东莨菪碱—白色沉淀

140.Vitali反应,樟柳碱:

阴性(不具备莨菪酸)

141.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樟柳碱:

阳性(含羟基莨菪酸)

142.生物活性,莨菪碱及阿托品有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东莨菪碱除具有莨菪碱的活性外,还具有镇静、麻醉作用。

143.洋金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毒机制主要为M-胆碱反应。

144.仙子主要的生物碱有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

145.天仙子主要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对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并能升高眼压与调节麻痹

146.天仙子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心脏病患者及孕妇忌用,用量控制在0.06~0.6g。

147.马钱子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与毒性,马钱子主要生物碱是士的宁(又称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味极苦,毒性极强。

148.马钱子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1)与硝酸作用

(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

149.马钱子生物碱的生物活性,马钱子碱有镇痛作用

150.千里光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千里光所含有的生物碱主要为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151.千里光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千里光具有肝、肾毒性和胚胎毒性

152.雷公藤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中国药典》以雷公藤甲素为指标成分,为二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大环内酯生物碱主要为雷公藤碱等;精眯类生物碱有苯乙烯南蛇碱等。

153.雷公藤生物碱的生物活性,雷公藤生物碱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抗生育等活性。

154.糖及分类,单糖是多羟基醛或酮。

155.根据其能否水解和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

1.单糖2.低聚糖,由2~9个单糖聚合而成,也称为寡糖。

156.低聚糖,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

157.多糖,多糖多没有甜味,也没有还原性。

糖淀粉遇碘呈蓝色,而胶淀粉遇碘呈紫红色。

158.苷及其分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结而成的化合物。

苷的亲水性与糖基数目有关系,亲水性随糖基增多而增大。

多数苷为左旋,水解后生成的糖为右旋,因而混合物呈右旋。

 氧苷:

数量最多,最常见, 水解生成的苷元α-羟基腈很不稳定,立即分解为醛(酮)和氢氰酸。

159.酯苷:

苷元中羧基与糖缩合(山慈菇苷),苷键既有缩醛又有酯性质,易被酸碱水解。

160.吲哚苷:

吲哚醇与糖结合的苷,中药青黛就是粗制靛蓝,有抗病毒作用。

161.硫苷,糖半缩醛羟基和苷元上巯基(-SH)缩合。

如萝卜苷、芥子苷。

162.氮苷,中药巴豆中的巴豆苷是氮苷。

163.碳苷,如牡荆素、芦荟苷。

164.糖和苷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2.羟基反应3.羰基反应

165.酸催化水解,苷键具有缩醛结构

166.按苷键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

167.氨基糖较难水解,羟基糖次之,去氧糖最易水解

168.小基团时:

横键 >竖键(横键易质子化)注意:

可采用二相酸水解法

169.碱催化水解。

只适用于酯苷、酚苷、烯醇苷及β位有吸电子基的苷。

170.酶水解特点:

专属性高;反应温和,得到真正的苷元;麦芽糖酶:

仅水解α-葡萄糖苷键(高专属性),苦杏仁酶:

主要水解β-葡萄糖苷键,及其他六碳醛糖β-苷键(低专属性)

171.显色反应,糖和苷类化合物最重要的反应:

Molish反应,试剂:

5%α-萘酚乙醇液,浓硫酸

172.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苷是一种氰苷,其中苯甲醛具有特殊香味,通常将此作为鉴别苦杏仁苷的方法

173. 郁李仁,《中国药典》以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苦杏仁苷含量不低于2.0%。

174.醌类化合物从结构上分主要有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等四类。

175.苯醌类,故天然存在的主要为对苯醌的衍生物

176.萘醌类,大多数是α-萘醌类衍生物。

中药紫草含多种萘醌类成分

177.天然菲醌分为邻菲醌及对菲醌两种类型,如从中药丹参根中分离得到的多种菲醌衍生物,具有抗菌和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178.蒽醌类,分为单蒽核和双蒽核两大类。

179.单蒽核类,蒽醌及苷类,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的分布;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呈黄色。

茜草素型,羟基分布在同一侧的苯环上,多为橙黄或橙红色,主要存在于茜草科植物中。

180.蒽酚或蒽酮,蒽酚或蒽酮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在加工贮藏中会缓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