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636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成都市二○一五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为第A卷和第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来源:

学§科§网Z§X§X§K]

A.拂晓(fú)

禀告(bǐng)

气冲斗牛(dǒu)

B.涟漪(yī)

呐喊(nà)

随声附和(huó)

C.胆怯(qiè)

逞能(chěng)

恪尽职守(kè)

D.嶙峋(lín)

发窘(jiǒng)

吹毛求疵(cī)

答案:

B。

【B项“随声附和”的“和”应读“hè”。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答案:

C。

【A项,刻制-克制;B项,盛气临人-盛气凌人;D项,一幅-一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答:

B。

【A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褒义。

褒贬不当。

B微不足道wēibù

zúdào:

微:

细,小;足:

值得;道:

谈起。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正确。

C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

叹:

赞赏;观止:

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D天伦之乐tiānlúnzhī

lè:

天伦:

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不用于师生之间。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答:

A【A扼腕叹息èwǎn

tànxī:

扼:

握住,抓住。

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

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用在这里是恰当的。

B缺少主语,去掉“通过”。

C“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

去掉“造成的”或“原因”。

D“培养……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培养”改为“提高”。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隶:

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

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称赞

答:

D。

“称”:

相当;相符合。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答:

B。

【A、其:

①代词,代替仲永写得诗;②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

B、介词,用。

C、①副词,比;②介词,在。

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他。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答:

C。

【C、“本文主要通

过‘才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9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分)

 

答:

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2分)

 

答: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答:

①地利不如人和;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谁道人生无再少

(2)请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

答: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

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例如,汉明帝与老

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

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

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

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

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

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

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0.对于位次如何讲究

,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2分)

答:

答案:

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本文共5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段,举《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题“位次的研究”。

第二部分为③自然段,详细地论述了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得尊卑问题。

第三部分为第④-⑤自然段,论述左、右谁为尊,谁为卑。

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第三部分即④-⑤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11.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4分)[来源:

答:

答案:

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

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研究。

【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

明确首段的作用:

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对象;d、点明中心。

尾段的作用:

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

12.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

(3分)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白居

易《望月有感》

答:

答案:

A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

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

A项中的“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

B项中的“西东”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不指具体方位,更不指位次。

【本题属于文段知识运用题,只要紧扣原文段“位次的讲究”里“南北东西”和“左右”谁尊谁卑,就能解决。

五、作文(60分)

13.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

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

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

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

,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60分)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

题目是,挥手自兹去。

该题目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材料告诉我们,“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这首送别诗,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

这道题目不难写,难的是写出得高分作文。

写出得高分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意要新,切忌人云亦云。

“挥手自兹去”,意思是挥手后从此地

离开,因此本题的题眼就在于“挥手”和

“去”,“挥手”就是告别,“去”就是离开。

写作的大方向就是“离别”。

从“离开”、“分别”的角度立意,写分离和告别都是切题的。

重要的是与谁离别,表达什么感情。

绝大部分同学会写与初中生活的告别,与校园离别,你如果想作文脱颖而出,想得高分,就不能写这个,就要另辟蹊径。

你可以写一个人,比如写与父母离别,与亲朋好友离别;可以写一个地方,比如写与故乡离别;可以写一段时光,比如写与少年时代离别;还可以写与孤独离别,与失败离别,过往的生活离别……至于表达的感情,除了惜别以外,你可以有一点豪迈,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送友人》这首诗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这也在暗示考生写作时可以考虑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内心的成长,生命的蜕变,都能在此题目下尽情抒写。

第二,选材要新,切忌陈词滥调。

如果写记叙文,应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

可选择那些“新奇特”又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避开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初中生活情景(如操场、花园、小径,刻苦学习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考前复习的烦躁、苦闷,想要逃离时的不舍、激动……)。

而要选那些别人感到陌生,你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景,使之形成画面,

传递感情。

能否运用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事例与情节来表达思想就成了区分优秀作文与普通作文的重要标志。

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应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古今中外的事实和理论论据进行说理。

第三,写法要新,切忌“老三段”。

写记叙文,你要会编故事,来点倒叙插叙、以小见大、先扬后抑、对比衬托,最好写小小说;写议论文,你要会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来点排比、反问,最好写成议论性散文。

总之,看了材料,读了题目,你首先想到的,别人也可能想到,你就不能写。

如果你想作文脱颖而出,得高分,你最好独辟蹊径。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赏析:

锦江思:

“思”即“想”,写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

是宋代诗人李新回忆成都的诗,写出了锦江的秀丽与闲适。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沧浪:

江河的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

凝烟:

浓密的雾气。

这两句写景,在历史悠久的锦江岸边,春风吹绿柳枝,江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

得鱼且斫金丝鲙kuài,醉折桃花倚钓船。

斫zhuó: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斫zhuó鲙kuài:

即切鲙,做生鱼片,把鱼切成一片一片的。

用典。

曹操做生鱼片很拿手,《曹操集》中有《鱼谱》专门介绍曹操做鱼的心得。

《水浒传》中写宋江、张顺等在琵琶亭酒馆。

张顺拿着鲜活鱼,“吩咐酒保,把一尾鱼做辣汤,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鲙kuài。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

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表达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情。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

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答:

“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思”即“想”,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作者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赏析(2分)

答:

答:

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

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从这首诗的文字中(结合第一小题),可以读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阶段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其人,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①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

“此亦曲江公②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

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悲夫!

”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

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

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

昏暗不明。

②曲江公: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

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

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行:

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

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

反:

反对,违背

答案:

D、类推,反顾。

【D反‘类推,反顾。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

判断文言实词,除了需要日常积累之外,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定。

此句翻译为:

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译文:

答案:

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书”从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书信”的意思。

另外句中还有两个“之”字是相同的,都是结构助词“的”。

“胜”在此处是“佳处”的含义。

“予”是“我”的意思。

这些实词和虚词都是较为常见的。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译文:

答案:

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

【这句话是倒装句的一种:

定语后置句。

因此翻译时,需对调顺序,这是重要得分点。

“无以”固定用法,翻译为“没有……可以用来。

”】

5.

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

请概括作答。

(4分)

答:

 

答案:

(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看到许多佳景。

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从登楼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概括和把握能力。

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二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

另外本题共4分,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答案为两点。

 

【参考译文】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

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而感到不快,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

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

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

“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

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

至于他感伤时事,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

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

唉,真可悲啊!

”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

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

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分)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

“嘿!

你们都是傻子。

”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

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

这段文字摘自傅雷1954年11月23日夜写给儿子的信,信中他希望儿子达到“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指的是

答:

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选自《傅雷家书》。

结合原文理解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分)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

咱们俩?

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小说《童年》中外祖母的一番话。

请回答这番话中的“谢谢你”是外祖母针对什么事情所讲的?

请概括作答。

答:

答:

阿廖沙将自己捡废品得来的钱塞给祖母。

【出自高尔基《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诗与成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来源:

学科网ZX②成都古今曾经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写得或联对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一个诗城。

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

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

“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

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

“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

也许,这只是乞丐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

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

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