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631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一、读准字音

曾皙(  )  论语(  )   摄乎(  )

比及(  )小相(  )铿尔(  )

冠者(  )毋吾以也(  )夫子哂之(  )

以俟君子(  )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

异乎三子者之撰(  )

[答案] xī lún shè bì xiànɡ kēnɡ ɡuàn wú shěn sì yú kuì zhuàn

二、辨识通假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2)莫春者(     )

[答案] 

(1)“希”同“稀”,稀疏 

(2)“莫”同“暮”

三、一词多义

(1)方

(2)与

(3)率

(4)如

(5)夫

(6)者

(7)乎

(8)以

[答案] 

(1)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名词,方形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名词,区域,地方 

(2)动词,赞成 介词,和、跟 (3)形容词,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动词,率领,带领 (4)连词,假如 连词,至于 连词,或者 (5)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下文 代词,那 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6)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助词,……的人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7)介词,比 介词,在 介词,于 助词,表疑问 (8)介词,因为 动词,做 介词,用 连词,来 介词,用

四、词类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     )

(2)浴乎沂,风乎舞雩(     )

(3)鼓瑟希(     )

(4)冠者五六人(     )

(5)可使有勇(     )

(6)赤也为之小(     )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8)孰能为之大(     )

(9)可使足民(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名词作动词,吹风 (3)名词作动词,弹奏 (4)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5)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6)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7)形容词作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8)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五、古今异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一天。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儿童。

[答案] 

(1)指很短的时间。

(2)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六、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何以哉?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之以师旅。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异乎三子者之撰。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浴乎沂,风乎舞雩。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使有勇。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不了解我!

(2)宾语前置句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状语后置句 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

(4)状语后置句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5)状语后置句 在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6)省略句 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资料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

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

孔子评论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

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非诸侯而何 ②吾与点也

一、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

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

“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

”这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

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

孔子因此假设了一种情况: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这是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二、阅读课文第3段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2.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

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的志向是: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

侧重于强国。

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

侧重于富民。

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的志向是: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

侧重于以礼治邦。

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想参与政治。

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3.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对三个学生述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

对冉有: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

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形象。

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也是一个有抱负,但又比较苦闷的形象。

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

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

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6.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开篇,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志向。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向、性格而施以相应的教育。

(观点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

一方面,孔子对子路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也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原因,体现了孔子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学生做人要谦恭。

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

7.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

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一、读准字音

觳觫(  )(  ) 褊小(  )  挟太山(  )

莅中国(  )赴诉(  )鸡豚(  )

狗彘(  )庠序(  )孝悌(  )

胡龁(  )放辟(  )便嬖(  )(  )

忖度(  )(  )

[答案] hú sù biǎn xié lì sù tún zhì xiánɡ tì hé pì pián bì cǔn duó

二、辨识通假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

(3)为长者折枝(     )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5)盖亦反其本矣(     )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8)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答案] 

(1)“以”同“已”,停止 

(2)“说”同“悦”,高兴 (3)“枝”同“肢”,肢体 (4)“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5)“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6)“涂”同“途”,道路 (7)“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8)“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9)“颁”同“斑”

三、一词多义

(1)爱

(2)道

(3)诚

(4)度

(5)乃

(6)若

(7)于

(8)其

(9)以

(10)何

(11)诸

(12)之

(13)也

(14)焉

[答案] 

(1)动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爱惜 

(2)动词,述说,谈论 动词,说,讲 名词,道义 名词,路,道路 名词,道义 (3)副词,的确 副词,到底 名词,诚心 副词,的确,实在 (4)动词,揣测 动词,度过,越过 (5)代词,这样 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副词,才 连词,于是,就 (6)动词,像 代词,这样 连词,如果 (7)介词,和,同 介词,在 介词,对 (8)连词,如果,表假设 代词,他的 副词,加强语气,难道 (9)动词,同“已”,停止 介词,用,拿 动词,认为 (10)代词,什么 代词,哪里 疑问代词,怎么 (11)兼词,相当于“之于” 兼词,相当于“之乎” 形容词,众多 (12)动词,往 代词,它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1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与“哉”语气助词连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14)疑问代词,哪里 句末语句助词,相当于“啊” 疑问代词,哪里

四、词类活用

(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权,然后知轻重(     )

(4)兴甲兵,危士臣(     )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

(6)朝秦楚(     )

(7)以一服八(     )

(8)然后从而刑之(     )

(9)是罔民也(     )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答案] 

(1)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2)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3)名词作动词,称重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起来;使……受到危害 (5)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又轻又暖的衣服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8)名词作动词,处罚,惩治 (9)名词作动词,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0)名词作动词,种植 (11)名词作动词,穿 (12)名词作动词,称王

五、古今异义

(1)莅中国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俯足以畜妻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男子的配偶。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答案] 

(1)指中原地区。

(2)妻子儿女。

(3)两个词。

以,介词,把。

及,动词,推广到。

(4)到这一步。

六、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之能御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由知吾可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何之?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以衅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乃仁术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百姓之不见保。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构怨于诸侯。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未之有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2)宾语前置句 没有人能抵御他。

(3)宾语前置句 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4)宾语前置句 (把)牛(牵)到哪里去?

(5)省略句 将用(它)来祭钟。

(6)主谓倒装句 (照你这么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7)判断句 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

(8)被动句 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9)状语后置句 和诸侯结怨。

(10)状语后置句 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拿来反复告诫他们。

(11)宾语前置句 (是)没有的事。

[资料链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