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学艺教案.docx
《鲁班学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班学艺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班学艺教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鲁班学艺》教案(总11页)
《鲁班学艺》教案
《鲁班学艺》教案
《鲁班学艺》教案1
鲁班学艺》这篇课文讲的是鲁班年轻的时候,到终南山拜师学艺,经过三年苦学,终于学好了手艺,成为木工祖师的故事。
课文表现了鲁班尊师敬人、为民造福、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鲁班“学手艺”的重点阅读,密切联系学生“学文化”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寓思想教育于各个环节之中。
(一)在揭题中“导”激学生以“思”
首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审题,感知整体。
师问:
你听说过木工的祖师是谁吗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最后一课——关于木工祖师鲁班(人物)的故事。
既然是祖师,为什么学艺(时间:
年轻的时候),到哪学艺(地点:
终南山),把“学艺”一词扩充一下(事件:
拜师学习木工手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内容连接概括起来,便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引言启导,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师述:
我们刚才通过读题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实课文内容远比这丰富得多,生动得多。
课文讲鲁班“学手艺”,而我们大家则是“学文化”,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看有没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这样,学生便会在读书中积极思考。
(二)在初读中“扶”帮学生以“悟”
学生通过单一的浏览式读书,对鲁班印象兴许是朦胧的,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采用“扶”的手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悟解初读自学中的疑难。
首先,教师提出初读要求或步骤:
①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书,在阅读中认识理解生字新词;
③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中7个问题;
④根据课后第一题暗示,试给课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别写什么。
其次,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巧妙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拜师学艺”一词时,不是孤立地诠释,而先让学生弄懂关键性(疑难)的词素“拜师”的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拜师”的段落、“拜”的句子读读,联系语境,学生不仅知道“拜师”是古代的礼节,而且了解到鲁班尊师的行为。
最后,让学生读课文,看哪些地方描写了鲁班的尊师敬人,学生通过读书知道鲁班等师傅来,向老大娘作揖问路等内容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对“作揖”一词理解,可采用演示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敬人之举。
这样,“拜师”一词的教学,可谓起到了“触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学生既理解了语意,又感知了课文内容;既学到了知识与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在细读中“议”引学生“知”
虽然在初读中,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这仅仅是片面零碎的,还未能触击到文章中心。
照如下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段写什么之后,直插“学艺”重点段的阅读。
寻师—→拜师—→学兄—→别师
(1)坐等师傅
(1)磨、用工具
(2)口试过关
(2)拆装模型
(3)学艺成功
教学要以读书为本。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读议结合,从而理解课文,掌握中心。
师问:
这段里讲鲁班学好了手艺,现在请大家边读边想,鲁班学艺为什么能成功?
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
①鲁班磨工具时,“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
②使用工具时,他砍树“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
③拆装模型时,更是废寝忘食,“每一副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时时琢磨,模型不离手。
这样感知后再经过思考,从而明白,鲁班之所以能学艺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学艺,刻苦磨练。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疑:
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么勤奋刻苦呢?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了解到鲁班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明白鲁班决心之大,这正是鲁班学艺的巨大动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然,鲁班所遇的名师,则是成功的外在因素。
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师傅是怎样教的,主要弄清师傅收徒前,“三考”鲁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识;二看有没有诚心;三看学艺是为自己发财还是给人民做事)。
对此,鲁班作了满意的回答。
这时,教师启发体会鲁班答话的含义,从而明白鲁班学艺正确的目的、端正的思想。
最后围绕“鲁班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的问题思考,从而归纳出文章中心思想。
(四)在总结中“点”促学生以“学”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后,教师要把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
总结时,可以启发学生围绕
①你是怎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
②有鲁班那样的刻苦精神吗?
③我们应该向鲁班学习什么?
等问题的讨论,深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最后,教师在“结束语”中点化,实现知识迁移,使鲁班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影响和支配学生由“知”到“行”。
结束语可这样设计:
“鲁班结束三年学徒生活告别师傅时,师傅对他曾说过一句话(顿,让学生答出)。
现在,同学们五年(或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老师也有一句要送给大家,老师只要同学们不辜负老师和母校对你们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学与否,都要以‘名声’为重,像鲁班那样,品学兼优。
”
《鲁班学艺》教案2
活动目的:
1.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
2.知道鲁班是古代最著名的木匠,以及他对人类建筑的重大贡献。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小熊猫学木匠》视频、各种工具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运用周围木制品,引入“木匠”这一概念
师:
小朋友,老师让大家看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木头做的东西你们知道都是谁给我们做的吗
二、开始引入鲁班这一人物
1.引导小朋友知道历史上有鲁班这个人
师:
小朋友们谁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伟大的木匠?
2.抛出问题,幼儿是不是对鲁班是事迹有所了解,
师:
那有没有人知道在鲁班的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3.根据幼儿的回答,开始叙述故事内容
提问:
小朋友听完之后要回答老师,你觉得鲁班是个什么样的人?
4.故事讲完后的提问
三、引入木匠的工具
1.木匠一般都靠什么工作的啊?
2.《小熊猫学木匠》的视频播放,注意里面出现的工具的使用,让幼儿上来模仿
①看小熊猫和师父现在用的是什么工具啊我们请小朋友来演示一下好不好
②那接下来看见小熊猫用工具,我们就停一下好不好?
3.总结学木匠要有的精神
①提问:
我们看了小熊猫学木匠,觉得他一个认真的徒弟吗?
②提问:
那鲁班是个认真的徒弟吗你觉得一位优秀的木匠有事什么样的呢
小结:
小朋友都说了,一位优秀的木匠应该。
。
。
4.发展思维。
①现在,鲁班师傅说要收徒弟了,可是他要挑选一下,看说适合做他的`小徒弟。
报名的举手啊,说一说,你为什么想要当小木匠。
四、幼儿再次尝试,选出的小木匠们听指挥,模拟使用工具
总结反思:
第一次上社会课,有些陌生,尽管在大二的时候看到过学姐上过,但也都是模糊不清了,所以接到这个课就有些茫然。
第一次写的教案,老师对其不怎么满意。
首先,我的规格不是很符合,写的条理不是很清楚,而且写的有些像语言课。
老师建议我上网查查好的教案,看看模版。
于是我发现网上的教案模版都是不错的。
第二次就用了网上的模版,把自己原先的教案做了修改,可是这一次。
老师没时间看了,说上了课再点评。
第二天带上电脑就去上课了,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演习了几遍,只是过了过。
开始上课,我就觉得我已经开始跟教案背离,说的话越来越口语化。
我几乎忘记了我的教学目标,打乱了顺序开始上。
其实看得出来小朋友对上的内容还是有兴趣的。
他们回答得也很积极,整个课上下来,气氛我是很喜欢的。
就是最不满意的是结束有些茫然,不知道以什么形式结束,最后收得有些匆忙。
活动评价:
1、我在最开始导入中,是让小朋友观察教室里有哪些木制品,再问知不知道这些木制品是哪里来的,企图引入木匠这个词,最后的确是引入了。
但老师觉得这个过程太过麻烦了,绕的太远了。
可以改成一开始就拿出椅子问他们知不知道这是谁做的,再让他们观察下周边的木制品。
2、在说到锯子的发明,只是说了这件事,没有联系实际,老师的建议是锯子的发明与否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上的时候要注意生活的提炼,情感提升。
比如说鲁班割到手不是忙着疼痛,而是说自己动脑筋,总结规律,这样才发明了锯子。
4、选择的视频要更为目标服务。
5、老师上课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词语,还有小朋友一些无厘头的话要接回来,整理好再抛回去。
6、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不足,会被小朋友问倒,这方面的问题,老师上一次的课给了我启发,对于自己还不太懂的问题,不用急着给小朋友答案,而是很诚恳地说自己需要再查查再告诉他们。
7、在我的课上,有些被小朋友牵住了。
《鲁班学艺》教案3
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结构基本成了定势: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2.让学生独立阅读;
3.师生共议阅读结果。
这种结构定势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能动独立地阅读课文。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独立意识差,如果我们教师还局限于这种形式的定势,只在结构上生搬三个步骤而不注意每个步骤(尤其是核心步骤)的形式变化,就会使“能动独立地阅读”这一关键环节有名无实,使科学的规律转化为教条的僵势。
怎样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呢?
我们的体会是在这种结构的关键环节的形态上章,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转化定势为变势。
为此,我们把眼下流行的智力竞赛引进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试验效果良好。
下面以《鲁班学艺》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首先设计竞赛题,这是上好课文的关键。
设计智力竞赛题要充分体现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与重点难点,还要注意竞赛题的难易搭配与趣味调节。
我们在教《鲁班学艺》时,依据上述原则设计了十组必答题,六个抢答题。
必答题十组
一组:
(1)鲁班是谁?
请用三言两语介绍一个有关他的传说。
(2)找出课题的中心词,课文从哪一节到哪一节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
二组:
(1)选择:
《鲁班学艺》的体裁是:
A.童话;B.民间故事。
(2)选择:
课题《鲁班学艺》:
A.反映人物的品质;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组: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演示三个词所表现的动作:
作揖、捊、擎。
四组:
找朋友(用横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小标题:
苦练下山拜师寻师
段落:
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写法:
详写详写略写略写
五组:
(1)为什么故事开始就写鲁班遇到的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2)这样写对突出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六组:
(1)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可以反映鲁班学艺的诚意?
(2)师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鲁班为什么要“想了想回答”这反映了什么
七组:
(1)“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对师傅提出的第三个问题,鲁班为什么能马上回答这反映了什么
八组:
(1)师傅是怎样传授手艺的?
(2)用具体的数字说明鲁班完成下列事情的勤奋:
修磨工具、练砍、练刨、练凿、拆装模型。
九组:
(1)课文为什么要写“刨子长满锈,凿子又弯又秃”为什么要写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弯弯的月牙说明什么
(2)结合上题谈谈你对“学了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了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这句话的理解。
十组: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选择:
鲁班是一个:
A.手艺高超的木工祖师;B.勤学苦练的有志青年;C.业精于勤,造福人类的好木工。
六个抢答题
1.课文详写鲁班练砍、刨、凿、拆装模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读完这一部分你产生了什么感想?
3.师傅教鲁班学艺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4.你对“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够了”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5.鲁班学艺的过程体现了鲁班怎样的学艺?
6.学了这课文,我们受到了哪些教育?
接着分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按优、良、一般、差四个层次搭配。
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完成智力竞赛题。
这是教学结构定势的关键环节。
最后组织学生智力竞赛。
智力竞赛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
其程序如后:
1.小组编号,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安排座位,由教师或中队干部任竞赛主持人。
另选两人,一人计时,一人计分。
2.出示竞赛题,公布竞赛规则:
A.必答题:
可以小组为单位(可讨论回答)并计分。
B.抢答题:
不能讨论,独立回答,答对,抢答者所在小组加分;答错,抢答者所在小组扣分。
C.公布比赛成绩,比赛情况,发奖。
把智力竞赛这种方式引进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既可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调动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深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