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困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2150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学困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教学困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教学困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教学困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教学困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学困惑.docx

《科学教学困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学困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学困惑.docx

科学教学困惑

科学课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弘扬都把合作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谈”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在科学课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现状:

   如今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

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只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课室都是嗡嗡声,四个人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怎么怎么看。

”“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

”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上都不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

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发生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

老师让小组合作测量各种物体的温度。

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

“我量的自来水的温度,它的温度是40℃。

”“是吗?

”老师再一次问道。

坐在旁边的一位学生提醒了一下:

“是28℃。

”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就是因为小组里没有人在做记录。

这不仅仅涉及到对测量数据的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正是来源于:

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

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往往是小组里能力高的学生将所有事情做了,能力低的同学只管抄作业,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

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

,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老师该怎么办?

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

措施:

  那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活动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引导进行。

一、科学建组,明确共同任务及个人的责任

  1、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可以是临时组成的,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动组成学习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但更多的是由教师预先安排的,由前后左右相邻的几位同学组成,老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注意考虑成员之间的搭配,即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面及合适的男女比例搭配好,这样既方便灵活,又节约时间,还可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并选好组长(组长可以轮流做,或按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来定),明确组长的责任,组织好小组讨论,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分工等。

比如首先我先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有“科学味”的组名,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起个科学家组名,学生们都很积极、活跃,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搬出来了,如“牛顿组”、“爱因斯坦组”、“张衡组”、“达尔文组”、“诺贝尔组”等等,确定了各个小组的组名后,课外我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已小组的科学家有什么成就、贡献,还让每个小组搜集这位科学家的名言作为自己小组的座右铭,以示与众组不同。

原有的实验小组都是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座位的编排往往是以学生的高矮搭配而成。

这样的编排对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方便,但不利于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注意了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

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如我在四

(2)班分组时,先把班上七八个学习成绩好、能力好的学生如王嘉雯、耿小媛等先分到各个小组,再把几个能力差些,自制力也较差的学生也平均分到各个小组,再让其它成员自由组合,以使各个小组实力相当。

   2、明确共同任务及个人的责任。

促使各组成员间养成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良性运行的核心所在。

否则,合作学习中能是种形式,势必产生事倍功伴的结果。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所以,在布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明确本组的任务,围绕任务,既在做好有效分工,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

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

具体有以下几个职位,小组长负责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记录员负责把探究的信息记录下来,监督员负责督促实验操作有无过失,操作员负责按大家确定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汇报员负责把探究结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卫生员负责清理实验后的卫生工作和实验室桌椅摆放等,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使每个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又要做好有效合作,从而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

一学期下来,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比如四上年级《纸飞翼》单元,《研究纸飞翼》《制作和评价纸飞翼》是两个连续的合作活动。

学生提出四人小组人太少了,我也建议6人一小组。

其中有一组的分工安排如下:

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中心发言人应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因为他的职责主要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

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又如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首先在课前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然后由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工。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有的负责点燃蜡烛,有的负责观察纸屏,有的负责左右移动凸透镜,还有的做记录,最后由全组成员参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样小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探究的习惯逐渐养成。

对于四年级的同学,不同的合作活动还可采用动态轮换的分工方法,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给每个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

二、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四个人是一个团结的小集体,实验小组确立后,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合作意识,体现“四个一大于一个四”的效果。

实验操作是科学课的一个显著特征。

教学中要抓住每一次实验,锻炼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与人合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以《电磁铁》一课为例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制作电磁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动作最快。

为了争做最快的那一组,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到学习、制作中。

动作快的同学自动给同组的人当起了“小老师”、“小助手”。

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互相帮助上,还渗透在小组讨论、小组协商、分工合作上。

在探求“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

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地分工:

你制作线圈为10匝的电磁铁,你制作20匝的,你做30匝的,你负责记录结果,你……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分工合作使得活动效率得到了提高。

“比赛制作电磁铁,看一看哪组电磁铁的磁力最大”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点推向了高潮。

你看,每组的四个人头碰头挤在一起讨论、协商制作方案,“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通过四个人的共同努力,他们敲定了自认为最精妙的方案,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组挑战。

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等着瞧,还有下次呢!

”小组合作,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

 

三、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任务明确后,围绕任务,教师应该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共同商计对策,形成集体的意见。

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了有关信息后,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否则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各组在完成了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而不是个人的)进行汇报、交流,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

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

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当然组间的交流,还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

比如认识空气至少是由两种以上的气体组成。

 我先出示一组演示实验:

点燃两支同样长短的蜡烛,同时用一大一小两个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

“两个杯子里的蜡烛为什么都熄灭了”?

  生:

“杯子里的空气烧完了”。

师: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怎么证明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学生讨论……  生:

“将杯子连同玻璃片一齐放入水中,然后拿开玻璃片,如果杯内有气泡冒出,说明杯内仍然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说明杯内没有空气。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杯内有气泡冒出,说明杯子里有空气存在。

就在我准备将结论写上黑板的时候,丁奕哲站起来说:

“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结论,我觉得我们实验的过程就有问题”。

这时所有学生的眼睛都看着丁奕哲。

师:

“继续往下说,好吗?

”  “我觉得在将杯子连同玻璃片移动到水里的过程中,可能空气也跑进杯子里了。

”这个问题的出现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不想过多的在此浪费时间,于是我问道:

“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没想到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同意”。

怎么办?

是往下教,还是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往下教,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如果不顾学生的反应继续往下教,学生会感兴趣吗?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

“丁奕哲的这种想法是老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但它又很有道理,非常值得研究,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请大家讨论一下怎么解决在移动杯子和玻璃的过程中能确定空气没有进入杯子”。

学生的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自发地与前后座的同学热烈地交谈,叙说他们独特的想法,但最终都被其他的同学否定掉,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小,只有丁奕哲他们哪儿还不停地争论。

“同学们想到办法了吗?

”学生摇了摇头,一副无助的样子。

最后丁奕哲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到了这样一种方法,只要在玻璃上用水抹一下,然后点燃蜡烛,再用杯子罩上,一会儿蜡烛熄灭了,用手拿起杯子,如果玻璃片粘在杯子上不掉下来,就说明空气没有进去,如果掉下来,说明空气进去了”。

多好的想法啊……课后,我对这一节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整理:

由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脚手架”,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探索出如此完美的科学的实验方法。

四、加强教师指导和帮助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在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及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使学生明确,各小组间展开竞争,主要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吸纳别人的观点时,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

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不能袖手旁观,也不是干自己的其它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认真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活动,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如:

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帮助学生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把学生的讨论拖回主题。

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发现合作学习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小组合作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真实、有效,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信心。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让灯泡亮起来”那课时,学生说“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没有做”。

这在低中年级的学生间容易出现。

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人人都有一套实验仪器,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仪器搬得靠近自己,甚至将有些小型仪器干脆抓在手中,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间非常普遍。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和活动监督员发挥作用。

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合作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

自评包括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学到了什么)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好自己的职责)。

对他人的评价:

在你们的小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好在哪里?

这次学习,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注重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比如在《设计纸飞翼》《制作和评价纸飞翼》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涉及多个课时,我强调评价的全程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小组组建与分工阶段进行安排的合理性评价;在设计、制定计划环节进行可行性评价,是小组的计划更完善;在纸飞翼的制作环节,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行评价;在纸飞翼的时间测量和记录环节,对学生数据记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在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报阶段,进行小组发言评价;最后进行一小组集体为单位的总结性评价,”评出“集体智慧奖”“共同进步奖”“最佳科学小组奖”等,这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丰富、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兴趣。

也使评价本身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评价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发现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合作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的百花园中

      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我们教师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性,才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在实践中,我发现上科学课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此晒一下,希望有同行能提出好建议,不胜感激。

1.材料准备有难度,课前准备紧张,课后整理费时。

从当前的学校情况来看,满足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全部材料,难度很大;虽然已有配套的实验材料可订购,但对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而且配套材料质量差,有的又太小,实验效果不明显。

科学探究活动常因材料不足而大打折扣。

  

2.全面评价学生,操作有难度,尺度把握难。

首先科学课定义性的知识点变少了甚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问题、一个个观察与一个个研究。

其次是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是重视引导学生的观察、研究、认识的思维过程。

虽然现在对新课标中的评价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但是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还未见踪影,科学考试面变宽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也是一个问题。

  

3.教材活动设置, 在知识的呈现上个别内容可考虑调整。

  

翻开科学课本,你会发现每课都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且都是些无解之题。

这无疑给科学教师带来了诸多不便,资料不但需要到课外去搜索,而且还不一定能搜集得到。

4.在课堂组织纪律上。

科学课程目标要求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归纳问题、猜测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汇报实验结果等等。

这就势必要牵涉到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问题,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不成熟性,表现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课堂上一旦分开活动或交流讨论,就没办法在一时半会间安静下来

《折形状》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这一课是五年级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当中的第一课《折形状》,本课主要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形状及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本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折形状”,学会如何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力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四种基本形状,物体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及这些形状的好处,为下一步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指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大小关系,这也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指导学生折出四种形状,来预测出每种形状的承受力是多少,谁的承受力会最大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一个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形成了,一个预测—验证—交流的实验过程也就形成了。

第三环节,指导学生再进一步了解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都应用到了不同的形状承受力是不同的道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环节,是让学生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受力,加深学生对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

最后还有一个片段欣赏,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有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与美丽的图片中放松一下,另一个意图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在本节课中,我的四个教学环节都一一完成,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还不错,但在教学细节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就本课的板书来说,我在黑板上除了体现课题以外再没有任何的板书,并没有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现体出来。

再次,就是让学生在折四种基本形状时用的时间过长,而在探究四种形状的承受力时用的时间却短了,所以学生测出的数据不是最准确的。

再有就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他的语言应当是严密与科学的,但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不是很严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自己严格要求

比较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形纸筒的承受力表

纸筒名称

顶起的课本的本数

三角形纸筒

四边形纸筒

六边形纸筒

圆形纸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