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docx
《最新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
(1)发展中国家普遍生活生平低、收入差距大;
(2)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下;
(3)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
(4)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等等,但是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保证一个国家获得经济发展,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有增长但没有发展”的状况。
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因此,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增长,但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不发达国家拜托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以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必须包括经济增长,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困等过程,同时也是包括社会、公众观念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综合性、多方面变化的过程。
任何对经济发展的简单化理解,都会模糊对经济发展过程本质的认识,从而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害
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
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尺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衡量经济发展则比衡量经济增长要复杂得多。
5.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的哪些基本特点?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
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是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的需要出现的。
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层次。
其次,有发展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混杂,要运用经济学各个分支的知识。
第三,发展研究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各分支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多门学科的合作。
因此,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第四,发展经济学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虽为数不多但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来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
因此,对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究是其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与前一特点相联系,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之一。
6.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发哪些阶段?
其基本流派与观点。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
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
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2、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
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70年代末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7.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几种?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
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所谓资本,就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及其载体,都是资本.资本的形成涉及储蓄,投资,资本积累,资本的大量形成,就是增加储蓄,储蓄增加,能够形成大量投资,投资增加,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会增加供给,提高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规模就会扩大,市场容量增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扩大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得到发展.当然,大量资本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这还需结合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等.
技术进步的类型:
资本使用性技术进步、劳动使用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
8.如何理解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其作用和价值已经被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CEO们所充分认识。
企业由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的单一竞争形式也已经转到人力资本加上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的多元化竞争形式。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
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
另一方面,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
儿童时期的营养情况不仅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对其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
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首先应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由高等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来,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张中等教育,适当减缓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适当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多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
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渠道的技术、文化、人才的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种收益。
但是伴随着人才交流,也出现了智力外流现象。
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各种限制手段来减少智力外流,例如对出国留学者收取一定的教育补偿费用,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组织智力外流,并能吸引外国人才。
9.简述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限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增长极限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
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
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10、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
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
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11、怎样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个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成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它们的联系和作用统一构成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的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等等。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有趋于一致,因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
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因为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等等。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
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总之,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也就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投资量: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劳动量:
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
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13、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及其所提示的基本理论观点。
新古典增长模型。
它表明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的产出量弹性乘以则本增加率、劳动的产出量弹性乘以劳动增加率。
新剑桥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收入的分配
哈-多模型,它表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率和国民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
14、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即传统社会、起飞的前提和起飞。
起飞是罗斯托模式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
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水平,从而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
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
(1)生产性投资大幅度提高,从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5、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
上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针对许多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学派的研究思路大行其道,开创性的贡献首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城市部门通过吸收传统农业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借助于利润积累与资本化,从而促进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
其特点是重视物质资本的形成和工业部门扩张。
到了60年代,针对刘易斯模型忽视农业的缺陷,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发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不变工资提高之间存在着某种均衡,其构建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
二元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工业不是总能够从农业中获得剩余劳动力,依靠农业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工业化是以农业产出减少为代价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外转移本身要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60年代后,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现代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作用出发,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随后的乔根森则否定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也不承认工资水平固定不变的假设,他认为农业剩余产品在二元结构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避免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但其先决条件是正的农业剩余。
1970年,托达罗模型对城市不存在失业的前提进行了修正,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转移,并不是受到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而是受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而解释了普遍存在于很多欠发达国家面临广泛的城市失业的情况下由乡村向城市移民的现象,并提出了“非正式就业”的概念。
与刘-费-拉的古典模型,乔根森的古典-新古典混合模型,以及哈里斯-托达罗的新古典模型不同,以后的发展经济学家如卡尔多、拉克西特等,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部门产品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现实,主张通过调节城乡两部门支出和刺激有效需求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将凯恩斯主义引入了两部门模型,为二元经济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6、中国的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理论上讲,中国存在着四重二元结构,即以劳动力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以所有制或产权结构为核心的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二元结构、以资金配置机制差别为核心的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二元结构、以行政区划与产业结构差别为核心的区域二元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17、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发展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18、什么是工业化?
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由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型经济过渡到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工业型经济的发展过程。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
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
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
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19、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
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
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
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20、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理论的产生于发展来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区域发展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21、内向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内向型发展战略也即进口替代战略,它主要有如下局限性:
第一,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下。
第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投入的依赖,所以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些投入,使得外汇短缺变得更严重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商品生产企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
第四,提供就业机会有限。
22、如何看待内向与外向发展战略的辩证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理论界和国际机构中,赞赏进口替代的主张占据主流地位。
当时人们认为传统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捷径。
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明显地倾向于进口替代战略。
如果说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还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进入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就变得非常困难。
因为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状况是相矛盾的,为了保证第二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国家必须采用力度更强的保护政策,使效率低下的国内进口替代企业按本国货币计算有利可图。
结果,资源配置由于利率、工资率和汇率的扭曲而严重不合理,政府对进口替代工业的补贴越来越多。
进口替代工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
到60年代后期,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研究中心对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后,得出结论说,当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高水平的保护措施,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进口替代产品变成了昂贵的产品。
低收入阶层不敢问津,市场需求狭小,生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只有适时转向扩大出口,才能真正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24、什么是交易成本?
为什么会出现交易成本?
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的存在源于人类两大天性:
第一是人的有限理性。
第二是因为至少部分个体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25、概述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
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通过确立明确的规则,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市场更好地运行;第二,制度可以通过明确界定的产权,促使个人的经济努力转化成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第三,制度通过对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大批企业家的涌现,从而为经济发展打下很好的微观基础;第四,制度是“矫正价格”、“矫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