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参考用书伤寒篇.docx
《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参考用书伤寒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参考用书伤寒篇.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参考用书伤寒篇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
参考用书
中医学院
2020年10月15日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将内经、伤寒论、金
遗要略、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进行教授。
而
广义的中医经典并不仅限于此。
根据中医院校现行的
课程设置,我们首批选取了《黄帝内经》《伤寒论》
《金匾要略》及温病学名著(《温热论》《温病条
辫》《湿热病篇》等)的重要原文,作为考核内容。
本书原文排列如下:
《黄帝内经》原文,一级123条;二级在一级基
础上增加75条,计198条;三级在二级基拙上增加
135条,计333条。
《伤寒论》原文,一级92条;二级在一级基础
上增加94条,计186条;三级在二级基础上增加93
条,计279条。
《金匮要略》原文,一级109条;二级在一级基
拙上增加84条,计193条;三级在二级基础上增加
81条,计274条。
温病学名著原文,一级71条;二级在一级基拙上
增加50条,计121条;三级在二级基拙上增加58条,
计179条。
内经篇
一级.................................................................................1
二级.................................................................................14
三级.......・......................................................................22
伤寒论篇
一级.................................................................................40
二级.................................................................................59
三级.................................................................................72
金匮要略篇
一级.................................................................................84
二级...........................................................................102
三级.............................................................................115
温病学篇
一级.............................................................................129
二级.............................................................................140
三级.............................................................................149
伤
寒
论
篇
39
一级(1-9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
俱紧者,名为伤寒。
(3)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
5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
6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7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
8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
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
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
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臭恶等物。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去皮
40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嚷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
禁忌。
臣亿等谨按:
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
今证云汗出恶风:
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
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10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
11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
1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
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13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
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
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
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
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14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
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41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茯苓白术各三两,大枣
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
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
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诸汤皆仿此。
16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
17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
滓。
分温再服。
1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
(35)★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
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吸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9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
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42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
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
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
麻黄,加莞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
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
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芜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
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
小青龙汤,大要治水。
又按《本草》:
莞花下十二水。
若水去,利则止也。
又按《千金》:
形肿者应内麻黄,
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
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2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多,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
汗。
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
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
43
2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
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
24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
(58)
25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26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主之。
(6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
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27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
仁甘草石膏汤。
(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
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
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柸。
28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主之。
(64)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顿服。
44
29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构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
千颗相逐,取用之。
30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
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3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
32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
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7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
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
愈。
如法将息。
33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76)
栀子豉汤方
45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34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3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3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
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
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
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
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
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
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
升,干姜二两。
37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
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
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怡,更上微火消解。
温
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38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01)
46
39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
下之则愈。
(103)★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
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
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40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
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
桃核承气汤。
(106)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大黄四两,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
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41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儋语,一身尽重,
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熬,大枣六
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
沸,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4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
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117)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多),大
枣十二枚(擘)。
47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43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汤主之。
(135)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
甘遂末。
温服一升。
得快
利,止后服。
44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
主之。
(138)★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
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4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黄芩各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
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46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
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
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
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48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47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
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
升,日三服。
4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臣亿等
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
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
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
也。
49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
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
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
别名耳。
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
并泻肝法。
50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
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
49
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
泻心汤主之。
(158)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
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
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
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
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
并《外台秘要》,治伤寒暨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5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
赭汤主之。
(161)*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
升,洗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
三服。
52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
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
升,日再夜一服。
5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
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
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
50
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
之,当愈。
54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
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
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
再夜一服。
55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
汤主之。
(173)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温服,昼三夜二。
疑非仲
景方。
56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
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
胶烨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7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51
58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
热也。
(182)
59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
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
泄下。
(208)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
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
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
衣,不尔,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60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
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
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61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发汗则谵
语,遗尿。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62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