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1317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

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

 

  说到江西,人们常会联想起唐朝王勃写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序》: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江西的地理和生态有着得天独厚的布局,而环鄱阳湖区又是江西经济、文化、生态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视察时指出,“要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落实好温总理的指示,不仅是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江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实现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目标,是摆在全省4300万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全省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目前江西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省委、省政府以生态经济的理念,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江西未来发展的具体体现。

不仅符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本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促进江西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在全国形成生态优良,资源充裕、品牌特出的示范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在21世纪初作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符合党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设想,不仅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而且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大势,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鄱阳湖良好的生态环境,长江中下游最后的“一盆清水”,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惜努力的结果。

江西充分利用环鄱阳湖地区基础设施好、产业基础好、资源条件好、文明程度高、环境承载能力强等条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这既是对江西区域发展战略的升华,也是融入中部经济圈,实现江西科学崛起、快速崛起、和谐崛起、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推进江西城市化的客观需要。

 

  江西是工业化的后发地区,城市化明显滞后,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统筹城乡发展,都需要发展大城市群。

同时,现代区域产业转移不是仅仅以地理区位为条件的,而是更依赖于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区域经济互补。

从江西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充分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准备很多条件,在这拥有4300多万人口的省份,如果没有自己的大城市群吸纳消化,仅仅只是靠劳务输出,是不可能实现区域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

因此,必须打破现有制约江西省域城市群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通过构筑统一的基础设施,依靠一个区域的力量来承接发达区域转移来的产业,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推进江西城市化进程。

 

  (四)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迫切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以及人口的增加,鄱阳湖这个被国内外专家一致称为中国的最后“一湖清水”,正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的威胁,城市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都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进一步增强湖区内乃至江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保护好鄱阳湖,使鄱阳湖避免太湖、滇池的命运。

就是为了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造福于子孙后代。

就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饮水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五)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加快发展谋求更大利益的重要支撑。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环鄱城市发展与保护中国最大淡水湖紧密联系起来,探索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发展速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江西加快发展谋求更大利益的重要支撑。

 

  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凸显。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范围涉及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具体包括南昌市9县(区)、九江市12县(市、区)、上饶市12县(市、区)、景德镇市4县(市、区)、鹰潭市3县(市、区)、抚州2县区共4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531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31.86%。

鄱阳湖与长江相通,属于长江的中下游。

东邻南京、上海等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区位优势;南邻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东北部与发达的浙江省衔接,是长江三角洲西进的首站,也是联系发达区域的战略要地。

环鄱阳湖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两两相距150公里左右,具有最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交通体系。

目前,由昌九高速、九景高速、田鄱一级公路、鄱余二级公路、昌万二级公路组成的环鄱阳湖高等级公路圈基本形成,使得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大为增强,各个城市之间人员、货物、信息等可以便捷地往来。

随着景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区域内可形成以京九、浙赣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路为主干线的现代交通网络,实现以昌九景为中心,可通江达海的4小时环鄱阳湖区发展经济圈。

环鄱阳湖区域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连同各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生态资源储备充裕。

 

  鄱阳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和世界珍稀水禽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大、水质最好的淡水湖,在中国被称为“大陆之肾”,列入世界湿地保护名录。

以赣、抚、信、饶、修五大江河水系与鄱阳湖的地学环境和流域环境分布特点形成一个完整的鄱阳湖流域,其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可达到Ⅲ级或优于Ⅲ级的标准。

鄱阳湖吸纳了江西全省流域面积94%的江河水,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容积达259亿方,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成为长江水量的调节器,与全球19个湖泊组成了“世界生命湖泊网”。

鄱阳湖区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

区内有高等植物5000余种,淡水渔2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余种,有保存良好的中亚热带高山针叶混交的植物。

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类有20多种,二级保护动物有68种,全球90一95%的天鹅都栖集于此,150多种鸟类栖息在224平方公里的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

目前鄱阳湖上游的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31%提高到60.05%,平均每年进入鄱阳湖的泥沙量由2406.3万吨减少到1409万吨。

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3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

 

  (三)经济发展条件好。

 

  一是经济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

2007年,环鄱阳湖地区生产总值为2800.28亿元,占全省5469.3亿元总量的51.2%,人均生产总值为14688.9元,是全省人均12562元的1.17倍,也是全省率先进入人均1000美元的区域。

区内财政总收入为171.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5.6%,人均财政收入达到935.6元。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299.7亿元,占全省总量5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34.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7%。

出口总额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为24.8亿美元和12.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6.1和47.1%。

较强的综合实力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工业基础较好,支柱产业互补性较强。

环鄱阳湖区6个设区市,基本聚集了全省的六大工业体系。

其中以汽车、飞机制造、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纺织为骨干的龙头企业,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80%以上。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2007年全省53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有50.7%集中在这个区域,实现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670.8亿元、573.1亿元、2289.4亿元和1934.2亿元,占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1.0%、63.4%、67.7%和68.2%。

南昌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对其他5个设区市辐射强烈;九江作为港口城市,成为其他城市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集散地,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纺织、造船等制造业基地;景德镇的飞机、汽车、电子、陶瓷等产业优势明显;鹰潭的有色冶金、精密仪器,上饶的精密机械加工等,几乎集中了全省工业的精华,且产业结构各具特色,经济外向度较高,产业分工与合作紧密,经济互补性较强。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绿色品牌突出。

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作用,形成了土质肥沃的鄱阳湖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

农产品量多质优,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生态绿色食品具有明显的优势,粮、棉、油、猪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许多省优、部优免检产品,注册了一系列著名品牌或商标。

多项产品荣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四)城市发展优势突出。

 

  环鄱阳湖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环湖经济带,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城镇密度为10.8个/千平方公里,区域内每千平方公里城镇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64个;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3个百分点。

该区域人口众多,科技教育水平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区域的南昌中心城区有200万人口,九江中心城区的人口超过50万,景德镇中心城区在“十一五”期间也要进入大城市的行列。

上饶、鹰潭正通过对周边县城的整合,形成大城市的集聚效应。

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突出鄱阳湖作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优质淡水湖、生物多样性淡水湖的特色,突出鄱阳湖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突出环湖中心城市昌九、景鹰交通网络特色和亲水生态园林化特色,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区域城市化的一个亮点,对全省乃至跨省区域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五)自主创新优势明显。

 

  随着“科教兴赣”战略的实施,环鄱阳湖地区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实力优势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目前,该地区拥有全省74%的科研院所和75%的大、中专院校,聚集了全省70%的科技人员和76%的高校在校学生。

全省70.3%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落实在该区域,占区域生产总值(GDP)的1.0%,高于全省0.8%的平均水平。

全省12家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在5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10家落户在该区域。

整个环湖区域42个工业园区中,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构成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三大主导产业,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数量、总产值和增加值均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据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目前环鄱阳湖地区的南昌市、景德镇市和鹰潭市三市科技综合实力排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把江西最具开发潜力、对全省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环鄱阳湖区打造成“一湖清水”般生态经济区,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种种因素的限制,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生态经济区资源潜在效益的发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由于各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量的农药化肥以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加上对湖区大面积的湿地进行人工改造、环湖边区居民对生态资源过度利用以及大自然气候变幻的影响,造成环鄱阳湖区湿地面积缩小、大片的草洲滩涂提前裸露、生物自然性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湖水受到污染,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遭受破坏,越冬候鸟遭受威胁、滨湖边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受到影响,使得环湖区生态系统的天然特征和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

有关资料反映,到2007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已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一度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

因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约2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九江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1.6万亩。

2006年底至2007年初环鄱湖区越冬候鸟数量减少到46万羽,比上年同期减少27万羽。

因湖水污染,鄱阳湖Ⅲ类水质由上世纪90年代97%下降到目前的80%,部分地方重新出现血吸虫危害。

因过度捕捞,湖水鱼汛期洄游性鱼类减少、品种单一,渔业资源枯竭;因水文地理条件变化,鄱阳湖江豚、中华鲟等一些珍惜濒危物种目前不足100头,赣江鲥鱼产卵场早已不存在,稀有生物资源濒临灭绝境地。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为环鄱生态经济区整体发展带来压力。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中了全省经济发展最好和经济实力最弱的地方,各区域之间差距较大。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上饶、鹰潭、抚州三市2006年的人均GDP介于600-1200美元之间,九江、景德镇二市介1200-2400美元之间,南昌市介于2400-4500美元之间,各地综合实力极不均衡。

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环湖西部的南昌和昌九工业走廊的沿湖县经济实力较强,科研和文化事业发达,较好地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但环湖东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开发程度偏低。

尤其是15个滨湖县区,不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而且层次不一。

如占九江市湖岸线2/3的星子县、都昌县和上饶市西辖的鄱阳县、余干县,目前人均GDP还不到全省的三分之一。

从环湖区城市化进程来看,2006年各城市城市化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景德镇46%、南昌45.2%、鹰潭42%、九江39.0%、抚州35%、上饶29.5%,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16.5个百分点,抚州和上饶俩地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目前具备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条件的只有南昌市,具备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标准也只有九江市。

 

  (三)中心城市整体水平不高,辅助能力不强。

 

  南昌市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布局中核心城市。

近年来,虽然南昌城市发展比较强劲,但与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相比,辐射、聚集能力还比较脆弱。

以2006年为例,南昌市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只有445.64亿元和304.7亿元,不及武汉和郑州的1/2,比长沙分别少138.77亿元和114.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仅为69.1,分别比武汉、郑州、长沙低14.7个、11.1个和6.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641.64亿元,比武汉少500.49亿元,不到长沙和郑州的2/3;利用外资10.51亿美元,只相当于武汉的1/2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增幅最大,但总量排在最后;水运和铁路货物周转量上只相当于武汉的3.7%和15.9%,公路货物周转量只相当于郑州的19.1%、武汉的31.2%和长沙的45.2%;航运货物周转量只相当于武汉的1/4,不到郑州的1/2。

作为环鄱湖区中心城市,在这样的经济规模总量下,根本辐射不了周边省份的城市,就连九江、抚州等省内的周边市带动能力也有限。

 

  (四)环湖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生态产业发展效益不高。

 

  环鄱阳湖区特别是15个滨湖县区,由于资金短缺,周边的交通还不够畅通,生态产业替代或升级步伐还不够快。

目前星子与都昌等地隔湖相望,共青与星子苏家垱公路没有连接,永修至吴城是季节性的过水路等。

这些不通畅的因素制约,加上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使得独特的生态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产业效益。

以沿湖旅游业为例,目前石钟山、星子温泉、都昌老爷庙和永修古镇吴城、共青城等以湖区为核心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线路和品牌,湖区水上生态休闲产业没有明显特色,整体联动效应不高,极不利于整个环湖区生态发展。

 

  (五)城市群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存在矛盾,统一步调不够明显。

 

  由于环鄱阳湖城市群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城市群空间管理机制,各个城市之间在竞争战略和经营策略上,还带有明显的行政导向机制,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错位发展指导思想使整个经济圈发展受损。

2007年发布的企业人才需求目录显示,未来三年,南昌企业人才需求将达2.7万人,其中制造业占44.4%,其他几个城市同样存在需求这类人才的要求。

而经济区重点规划的15个滨湖县区,为了做大GDP总量,提升城市品位,在“十一五”规划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都作为支柱产业。

在经济合作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区域内部的竞争,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构想中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经济圈的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基于环鄱阳湖区现实基础和制约条件,我们认为,要打造成“一湖青水”般的生态经济区,至少考虑四个层面:

一是生态保护层面,二是生态经济层面,三是生态文化层面,四是生态社区层面。

具体就是:

准确把握总体目标,贯彻生态优先发展原则,全面考虑功能定位,突出整体发展重点,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自身发展与周边联结互动的有机统一。

 

  

(一)总体目标。

 

  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鄱阳湖水质和环鄱阳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保持“一湖清水”目标,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力争经过15―20年的努力,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具体要求是:

到2010年,区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5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53%,年均增长达到1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0%;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亿美元;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65%,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到12:

53:

35;总人口控制在210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5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00元,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年均增长9%;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鄱阳湖主要江河Ⅰ-Ⅱ类水质比重达到80%以上;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节能减排基本达到国家生态省标准要求,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河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生态市标准;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基本接近发达省份3%左右的水平。

 

  

(二)发展原则。

 

  主要是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保护生态、发展经济。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紧紧围绕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立足当地,着眼全局,切忌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不能以破坏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局部的经济利益。

二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功能划分,制定区内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类实施。

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

三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经济社会发展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目标,它必然是体现并服务于人的发展。

着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的生态型小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通过转变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式,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四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通过规划、法律和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种形式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补偿机制。

 

  (三)功能定位。

 

  主要是成为四大产业中心:

一是成为全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目前我省工业在全国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但环湖地区的工业水平在全省属于相对较强水平,只要依托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吸纳更多的资金、人才和产业,完全有可能成为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

二是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

对生态的高度重视是世界性的发展潮流,自然、健康、洁净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品和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湖地区优越的生态基础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有的优势。

环湖地区经济未来的增长要充分依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三是成为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

鄱阳湖区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目前环湖许多市县已拥有多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在市场上可以叫得响的产品,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

以大物流为着力点,加强鄱阳湖水产品批发、九江粮食批发等市场建设,环湖地区完全可以打造成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地。

四是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历史上,鄱阳湖是从中原进入江西的要道,对长江流域的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和影响,发生在湖区的重大事件、名人轶事、故事传说、民俗风情、湖光山色和候鸟栖息群,都具有宝贵的旅游开发价值。

环鄱阳湖周边有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柘林湖和婺源等名胜佳景,有利于接受客源辐射。

充分发挥这些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整合力度,挖掘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着眼于整体保护和提高整体功能,改造人文景观,开发自然景观,开展形式多样的名山名水名湖名库名人名镇游,激发人们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和热爱自然的休闲观念。

对接长珠闽,呼应大南昌,定位于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休闲“后花园”,改善交通条件,使环湖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

发展具有鄱湖风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瓷器之韵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集度假休闲、游乐、考察、商贸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农业观光区。

 

  (四)发展重点。

 

  主要是打造“双核”城市,强化“三带”建设,突出两条轴线,打造四大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

 

  1、打造“双核”城市。

就是加速做大做强南昌、九江两大“核心”城市,提升“双核”城市产业带动整个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能力。

江西经济总量做不大,关键是缺乏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