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1122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1月

一、海洋工程高景气穿越周期,韩、新优势明显

根据RIGZONE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底,世界海洋钻采平台(船)(含在建)共1426座,其中钻井船136座、半潜式平台379座、自升式平台833座、固定式平台6座、钻井驳船72艘。

与2008年相比,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及钻井驳船增幅分别为56.3%、66.2%、64.0%、50%。

1、亚洲具备海工装备制造多维度优势

在海工设备市场欧美企业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高端海工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的生产。

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新加坡的胜科海事、吉宝在钻井平台制造和各类装备维修、升级方面占有优势;韩国的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等则在FPSO、钻井船制造方面领先市场,截至2009年底,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现代重工和STX造船手持钻井船33艘,市场占有率达94%;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底,中国、新加坡和阿联酋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54座,市场占有率77%;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39座,市场占有率85%。

三星重工、大宇造船、马来西亚航运、吉宝和胜科海事合计占全球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在手订单超过80%份额。

中国船厂中,烟台来福士和中远船务市场份额分别为8%、4%。

相对而言,新加坡在钻井平台领域的竞争优势要小于韩国在钻井船和FPSO建造市场的竞争优势,中国和阿联酋等新进入者已在瓜分钻井平台建造的市场份额。

2、海洋工程处于蓬勃发展期,景气有望跨周期

海洋工程剖析机构ODS根据海洋工程产品种类,从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两个方面,对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未来5年进行了预测:

2010年~2015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需求总量为83~116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为6~12座,半潜式为66~193座,钻井船为11~12座,年需求平均为16~24座;至于FPSO,依据德国DVB预测,今后5年内每年平均新造量为5艘。

按照各产品单价计算,未来5年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和FPSO的新增市场规模为15亿、480亿、20亿和30亿,所以粗略估计海工平台未来5年的新增市场规模大约为565亿美元。

根据海洋平台与海洋工程辅助船的比例1:

2.3分析,未来海洋工程辅助船年均需求大致为100艘左右,造价区间为0.5-2.5亿美元,则海洋工程辅助船未来5年的新增市场规模大约为500亿美元。

因此,预测未来5年全球海工市场规模为2765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市占率为10%,假设5年后中国的市占率上升至13%(中性估计),则未来5年中国所面对的海工市场为360亿美元,年均规模为72亿美元。

二、韩国:

借助海工完成产业升级、垄断高附加值船舶

第一阶段:

海洋工程成为韩国船舶制造景气下滑的良药。

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产品基本上以海洋工程供给船和浅海钻井船为主,伴有少量的浅海固定式平台设备,产品份额占造船总量的比重很小。

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能源市场对海洋石油需求的增加,以及海洋工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海洋工程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韩国船厂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加大对海洋工程设备市场的培育,韩国几家大船厂在海洋石油平台、FPSO、海洋石油管路集输设备等方面均具备了较强的制造能力。

第二阶段:

政策大力扶持,行业优势地位建立。

2002年,韩国造船工业协会和产业资源部提出了韩国造船业2010年预期目标:

将韩国高附加值船比例从13%提高到35%,船用产品出口额从3.7亿美元提高到20亿美元,投入2100亿韩元发展优先船型,在海洋工程领域实现新发展;提高船用设备国产化率,推动造船企业合作,关注人力资源建设和新技术开发。

2002年以后,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产品生产已发展扩大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海张力腿式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等复杂设备的建造领域。

目前,三星重工在钻井船建造方面优势明显,而大宇造船海洋和现代重工则着重发展FPSO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业务。

同时三大公司都在积极发展新式海洋工程装备,例如LNG.FPSO和FSRU。

1、三星重工:

世界船舶制造巨头,定位高附加值领域

1974年8月5日成立,拥有13476个员工,市值1154951百万韩币,总资产17995486百万韩币,有13个分公司和2个制造子公司。

三星重工在钻井船,超大集装箱船,LNG液化气运输船和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市场保持世界第一的占有率。

发展海洋工程,业绩稳步提升。

2010年三星重工实现营业收入11294.48百万美元,其中shipbuilding业务的收入达到10,446.47百万美元,摊薄每股收益3.54美元。

随着三星重工发展高附加值策略,海洋工程和高附加值船舶制造业务在三星重工的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86%提高到2010年的92%;净利润也逐年攀升,从2004年的-0.28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7.68亿美元。

即使在2008年,公司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业务也有小幅提升。

钻井船和FPSO领域世界第一。

2003年5月,三星重工发布的中期发展规划中提出扩大公司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建造能力:

计划将三星重工巨济船厂现有4万平方米的海洋工程区面积将扩大到15万平方米,建造能力将由同时建造两个海洋工程项目扩大到同时建造8个海洋工程项目。

新建成的设施将主要用来建造浮式储油船(vso)、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和海洋张力腿式平台或半潜式、单圆柱等类型的平台,以及其他海洋工程装备,并打算将其建造领域由目前的中小型石油钻井平台转向大型钻井平台。

目前,三星重工在钻井船和FPSO领域的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

专注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造就垄断型的优势。

三星重工在LNG-FPSO和钻井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高附加值船舶自在未来的业务中所占比例高达72%,居世界第一。

新型的LNG-FPSO集液化石油气的开采,液化,储存和运输于一体,消除了地面液化和储存的高成本。

从2008年接到第一份订单以来,公司持有目前世界上的6艘LNG-FPSO的全部订单,市场占有率100%。

钻井船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从2000年到2010年共获得全世界53艘钻井船订单中的32艘。

截止2011年6月30日,三星重工已经获订单FPSO17艘,钻井船46艘,LNG0-FPSO6艘,FDS2艘以及其他设备17艘。

三星重工注重技术合并且强调自主创新。

1985年成立了三星重工研究所,在极地钻井船,LNG-FPSO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帮助公司开拓并占领了很多新型船舶市场,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1993年12月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从2003年1月到2011年7月,公司从4590点涨到历史最高点43,700点,涨幅达9.3倍。

和韩国KOSPI指数相比,三星重工股价的波动幅度更大,在2007年和2010年有两次较大的增长,增幅达到2.4倍和1.7倍,而同期KOSPI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5倍和1.2倍。

2、现代重工:

全球最大的造船厂

1972年,现代重工以创造和开拓精神在一个小渔村开始了造船事业,现已发展为全球船舶建造量最多的,全球最大的造船厂。

现代重工通过造船行业积累的技术,进军到海洋设备,工业成套设备,发动机,电子电气设备,工程机械,新能源等领域,成长为世界领先的综合性重工业企业。

2010年度集团销售总额达到275亿美元。

集团海洋工程部门主要建造FPSO、钻井船,在49个项目中为全球30家客户完成了海洋工程设备300万吨,海底管道5100千米。

并与日本的Chiyoda合作,着重发展海洋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包括设计、采购、安装和调试等。

调整业务结构,掘金海洋工程。

现代重工涉足海洋设备领域始于萨特阿拉伯朱拜勒工业港项目开放海上油轮码头的订单。

1991年以来,现代重工的海洋工程部门已经发展成了世界领先的EPIC承包商,提供包括工程,采购,建造,运输,安装,海上连接,调试和项目控制在内的综合服务。

现代重工的海洋工程部门已经成功完成了150个项目,其中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EPIC项目超过100个。

海洋工程部门在49个项目中为全球30家客户完成了海洋工程设备300万吨,海底管道5100千米。

现代重工的“地面建造”方法已经被应用到钻井平台和其他海工设备的建造中。

将地面建造知识和海上模块建造经验相结合,为石油和天然气客户提供了高附加值的服务。

现代重工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钻井船和LNG,FPSO的建造。

创新:

现代重工的DNA。

在任何时候,现代重工的研究机构都有平均超过1100个项目正在进行研究。

韩国的四家研究机构在与匈牙利,中国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中不断进步,成为了公司的创新源泉,目前公司有31种产品都实现了全球前五的市场占有率,目标是在2011年增加到35种。

在2010年,公司的研发投资达到1870亿韩币,为了不断创新以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公司计划在2011年投入2950亿——增长58%,相当于营业收入的1.1%。

海洋工程业务日渐成熟,盈利稳定。

从2004到2010年,现代重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期海洋工程业务收入也快速增长,营业收入从1.321亿美元增长到了29.52亿美元,增长了2.24倍。

现代重工的营业利润则从2004年的-0.8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5亿美元,其中海洋工程业务的利润从0.26亿美元增加6.38亿美元,2005年时海洋工程的营业利润占公司总营业利润的最高比例达到42%。

近两年随着海洋工程业务逐渐成熟,海洋工程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也一直保持在15%左右,营业利润则稳定于20%左右。

公司1993年12月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从2003年1月到2011年7月,公司从17700点涨到历史最高点535000点,涨幅达9.3倍。

和韩国KOSPI指数相比,现代重工股价的波动幅度更大,在2007年和2010年有两次较大的增长,增幅达到3.3倍和2.36倍,而同期KOSPI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5倍和1.2倍。

三、新加坡海洋工程:

钻井平台异军突起、引领行业

1969年,远东船厂完成了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JWMcLean,标志着新加坡正式进入钻井平台建造行列。

当时正值东南亚石油开采迅速发展,新加坡靠近钻井平台,而且有发达的工程技术,是发展海洋工程建造业发展的天然基础。

当时,新加坡一共有5家钻井平台制造商,远东造船,MarathonLeTourneau,PrometRobinShipbuilders和BethlehemSingapore。

在1970到1984年间,这五家公司制造了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共123座。

引进海外技术,成为行业龙头。

1970年9月,为了增强钻井平台的制造能力,远东造船公司在上市一年后,和莱文斯造船厂签署了一份期限三年的技术管理协议。

莱文斯为新加坡船厂提供销售,采购和工程服务,一位总经理和多位技术人员。

“通过和外国钻井平台制造商的合作,国内公司吸收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制造商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钻井平台,我们这个行业达不到今天的重要地位。

”新加坡的优势在自升式钻井平台。

到1980年,新加坡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钻井平台供应国,共获得31份合同。

石油危机迫使行业进入萧条期,行业洗牌完成。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共制造了130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数量的总和,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海洋工程对钻井平台的需求增长速度。

也在1981年将新加坡的钻井平台行业推上了全盛时期,实现了7.9亿美元收入,但当萧条来临时,严重程度远超过预期,很多制造商就此消失。

全世界的订单在1984年萎缩到27台。

新加坡制造商却没有抓住仅有的机会,27台订单中,只有2台属于新加坡。

由于没有订单,MarathonLeTourneau和RobinShipbuilders决定结业。

BethlehemSingapore尝试多元化发展,然而失败,并在1989年将资产转让给胜科船厂后结业。

Promet缩减规模,而远东莱文斯在仔细斟酌后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合作研发钻井平台,追求高附加值。

远东莱文斯开始和钻井平台设计商Friede&Goldman合作研发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自升式钻井平台Monarch,它能在90到105米的深水中工作。

这样高风险的研发对于钻井平台制造商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远东莱文斯在这次研发中投入的4500万美元的赌注让他的对手都很吃惊。

远东莱文斯赌赢了。

在1986年Monarch建成时,就已经有了买家SantaFe国际公司。

这家科威特公司接着又订了两座Monarch系列的钻井平台和一座Universe系列的钻井平台。

1986年至1991年,远东莱文斯得到了6份订单,成为了世界钻井制造行业毫无争议的第一。

1991年GalaxyI,世界第一座能在恶劣环境和深水中工作的Universe-Class钻井平台成功交付,成为新加坡钻井平台历史上又一里程碑。

1996年经济发展局和一些船厂启动海事集团产业升级计划,海洋承包商的工作标准。

1997年海洋工业重组,行业的主要成员裕廊船厂和胜科船厂合并。

自主设计钻井平台,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和F&G合作研发了Monarch后,吉宝远东莱文斯开始自主研发钻井平台,进一步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

2000吉宝远东莱文斯推出了其自主设计的首座MODV‘B’Class钻井平台。

2002年Keppel远东莱文斯和吉宝日立造船合并为吉宝岸外与海事有限公司。

2003年裕廊船厂成功的运用其自主研发的Load-out&Mating-in-Dock技术建造了第五代动态定位超深水半潜式平台。

2004年胜科海事的子公司PPL船厂启动了BakerMarinePacificClass37DeepDrillingOffshore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自主设计。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海洋工程逐渐替代造船业务

从1998年到2010年,新加坡海洋工程业务迅速扩大,营业收入从9.5亿美元增加到80.8亿美元,增长了7.5倍。

同时,海洋工程业务在新加坡整个海洋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已从1998年的24.6%提高到2010年的60%。

同时造船业务份额则从23%降低到4%,作为传统的修船强国,新加坡的造船业务也逐渐收缩,从50%降低到36%。

2、吉宝岸外与海事:

世界最大的海洋工程集团

吉宝岸外与海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工程集团,在全世界有20座船厂。

旗下有吉宝远东莱文斯顿和吉宝船厂,吉宝远东是吉宝岸外与海事公司下属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厂,最擅长的是自升式平台,其次是半潜式平台和FPSO。

吉宝船厂在FPSO和FSO改装上也是世界之首。

该公司下属吉宝新满利船厂近年来集中力量建造海洋工程辅助船,自1970年以来已建造130余艘,包括设计建造锚拖三用供应船、多用途辅助船和拖船。

专注钻井平台建造与设计,不断推进自主创新。

吉宝岸外与海事的海洋工程部门由吉宝远东莱文斯船厂掌舵,在高性能移动海上平台的设计和建造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主要业务包括设计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动式生产系统和其他先进的船舶,如钻井船;海洋钻井平台的维修,更新和转换;设计和研发钻井平台关键设备;离岸结构和钻井平台组件的制造。

转型成功享受海洋工程高增长。

从2005年到2010年,吉宝岸外与海事的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海洋工程业务的营业收入24.70亿美元增长到47.96亿美元,增长净利润从3.38亿美元增长到11.92亿美元。

海洋工程业务的营业收入占公司中收入的比例从72%下降到57%,而净利润贡献则从41%提高到59%,充分体现出海洋工程的高附加值特点,目前海洋工程业务占公司中业务60%左右。

同时海洋工程业务的增长也非常迅速,2005年到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6%和28.6%,而海洋工程业务对应的增长率达到28.6%和37.9%,远高于公司整体增长率。

07,08年虽然公司业绩表现很好,但受市场环境影响,股价大幅下跌,09年开始,虽然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但净利润依然持续增长,同时市场好转,公司股价一直平稳上行,公司股价的波动于STI指数的一致性非常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3、胜科海事:

海洋工程占主导,成为盈利增长点

胜科海事在全球的海事与岸外工程领域居领先地位,集团属下的船厂战略性地遍布在新加坡、中国及巴西等世界主要港口,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及市场中发挥其优势,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最先进的海事与岸外工程服务。

截止2008年底,该公司手持自升式钻井平台14艘,半潜式钻井平台10艘订单,FPSO改装订单5艘。

胜科海事在美国、中国、巴西等国拥有多家子公司。

胜科海事的海洋工程业务分为船舶与岸外改造工程,钻井平台建造和岸外工程与建造三部分。

船舶与岸外改造工程:

胜科海事的船舶与岸外改造工程涉及各种船型、尤其精于将油轮改造为石油与天然气业用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和浮式储油装置(FSO),以及将起重驳船/半潜式起重机改造为浮式生产装置(FPU)。

钻井平台建造:

胜科海事拥有钻井平台设计专利,并且精于建造海上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用的岸外深海自升式钻井平台及具有动态定位功能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岸外工程与建造:

胜科海事为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岸外与海上生产设施,在设计、采购、建造、运输、设置、岸外连结装置,以及调试等业务上,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精于固定平台及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上层生产模块的制造、安装、整合及调试。

2001年到2010年海洋工程营业收入2.64亿美元增加到39.09亿美元,占比从30%提高到85%,其中钻井平台业务从2003年开始以来,营业收入从1.35亿上升到30.48亿,占比从12%提高到66%。

同时,2004年开始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从2004年到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3%和53.9%,其中海洋工程业务2004年到2009年的营业收入8.25亿美元增加到50.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5%。

四、中国海洋工程:

政策激活资本潜力

1、市场口碑初步形成,龙头企业订单旺盛

南通中远船务为挪威SEVANMARINE公司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的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希望1号”,该平台是第六代半潜式平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进入高端海洋制造业的领域。

大连船舶重工为中海油建造的世界上首座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37”比合同期限提前10天交工,创造了国内钻井平台建造最短周期,建造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为中国石油建造了国内最大的座底式海洋钻井平台中油海33号,该平台是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公司设计。

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国内首艘独立设计的1200吨浅水铺管船“海洋石油202”已交付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

该船研发成功填补了中国铺管工程船舶完全自主研制的空白。

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几大块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主要有环渤海圈、长三角、珠三角、海南、中部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2010年中国共交付各类海洋平台16座,新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5座,海洋平台模块10座1,拥有全球海工装备市场15%的份额。

截至2010年底,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量已超过韩国,仅位于新加坡之后。

从2009年至2011年2月,中国企业已承接8艘FPSO改造订单,订单水平接近韩国、新加坡。

在钻井平台领域,中国首座自主设计、代表当今世界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最高水平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已经顺利出坞。

但也有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中国企业还未取得突破,比如LNG-FPSO。

当前中国海工企业新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7座(艘),其中,半潜式钻井平台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2座、三用工作船2艘、物探船和勘察船各1艘。

造船企业手持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40座(艘),其中,半潜式钻井平台9座、自升式钻井平台7座、其他钻井平台5座、钻井船5艘、生产平台1座、起重平台1座、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2艘、其他海工船10艘。

2、内需旺盛,行业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石油当量,但深海油气开发技术落后,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所以开采程度和平均探明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主要在大陆架,水深不超过300m,海上原油发现率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并首次将南海权益列为中国核心利益。

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

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同研究深海海洋油气开发技术。

据悉中石油已获批准在南海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勘探,中海油也已获准在南海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开发。

中石化则主要开发东海油气资源。

截至2009年底,国内在生产油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管4,813km(在建173km),海底电缆380km,

FPSO17艘,水下井口已建成6套,陆上终端已建成11座、2座在建设中(海外终端管理1座),这些海上工程装备和设施使中国海油具备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

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中国还要增加5,000万吨的海洋石油产量。

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其中中海油需建造55座海洋平台,6艘FPSO,4个陆地终端、铺设海底管线1,000多公里,投资总量每年将以数百亿元以上递增。

3、积极对外合作,寻求技术创新

韩国和新加坡海洋工程行业发展的共同经验之一便是引进外援,自主创新,在和国外公司合作的同时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培养技术人才,逐渐建立自主品牌。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工程行业不断发展,有大量国外的海洋工程领先企业与中国公司合资建厂,比如新加坡胜科集团,美国麦克德谟特公司,韩国CN造船公司,日本森松工业株式会社,吉宝岸外与海事公司等,对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丰富的经验,也能为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4、政策强力支持,确立海洋工程战略地位

韩国和新加坡海洋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而中国政府在发展海洋工程发面更是非常重视,从2006年以来已经多次在《国家中长期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重视海洋工程发展,尤其是实现海洋工程技术自主创新。

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