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图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840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旦大学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旦大学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复旦大学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复旦大学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图文.docx

《复旦大学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图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旦大学图文.docx

复旦大学图文

復旦大學【圖文】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

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复旦校区绿化极好,各种植物、草坪和建筑物相映成趣,是长江一带大学中环境较为优越的大学。

复旦大学邯郸路200号校门--建于1965年

复旦公学,1905年中秋节正式开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

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

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再次调整。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

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2005年是复旦大学的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发来贺信。

复旦大学毛主席塑像

毛主席不戴帽背手站像,是学校的地标之一,位于校园中轴线上。

采用了文革时期普遍的建造规格,像高7.1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七一建党日;座高5.16米,纪念文革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总高12.26米,象征着毛主席的生日(12月26日)。

复旦大学陈望道校长塑像

陈望道(1891.1.18-1977.10.29)浙江义乌人,中国学者、教育家。

1915年赴日多所大学留学,获中央大学法学学士。

1920年应陈独秀邀请返回中国,成为《共产党宣言》首位全本中译者。

他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人之一,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上海地区推选的中共一大代表,但未参会。

1923年起陆续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任教,1927年任教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前身)。

1928年创办大江书铺并任经理。

后成为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左联就在该校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复旦大学1949年之后的首任校长。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

1960年冬,陈望道接任《辞海》总主编。

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病逝。

复旦大学苏步青校长塑像

苏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平阳人,著名数学家,微分几何学专家,中国近代数学主要奠基者之一。

1927年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受聘浙江大学数学系。

1949年任浙大教务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58年筹建了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任所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在中共八届十二中,毛主席要保一批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中,毛主席保了周谷城、苏步青、谈家桢、刘大杰4位先生。

1972年下放上海江南造船厂。

1978年4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1980年创办《数学年刊》,任主编。

1983年3月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

历任第二、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2003年3月17日病逝于上海。

复旦大学教学楼、校史馆、相辉堂纪念石碑

复旦大学相辉堂,建于1947年

1920年,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下南洋募捐资金在江湾建造校舍,1922年春基本建成,其中有第一学生宿舍。

这是一幢相当精美的建筑,为二层楼房,有房间97间,可住同学249人,价值银元4.5万元,是复旦当时最大的宿舍。

两次淞沪战争,男生第一宿舍遭日寇轰炸成为空壳。

在“文革”中,登辉堂被改名为大礼堂。

复旦大学相辉堂,建于1927年

相辉堂位于复旦校园邯郸路以北校区的中西部,原名登辉堂,建于1947年初夏。

1985年学校为永远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校长又改称相辉堂并请周谷城先生题字。

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的重要建设者。

登辉堂落成后,是全校师生集会的主要场所,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拥有空调的礼堂。

复旦大学校史馆,建于1921年

复旦大学校史馆可同时容纳200-300人参观。

校史馆面积为七百多平方米,分十一个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年来的发展成就。

很多文物十分有价值,有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有孙中山先后题下的“天下为公”条幅等。

复旦大学历任校长:

马相伯(1840.4.17-1939.11.4)中国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任职时间1905~1906年;

严复(1854.1.8—1921.10.27)福建侯官人,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任职时间1906~1907年;

夏敬观(1875~1953年)近代江西派诗人、词人。

任职时间1907~1909年;

高凤谦(1870—1936年)福建长乐人,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

任职时间1909~1910年;

马相伯任职时间1910~1912年;

李登辉(1872-1947年)福建同安人,培养了26位大学校长,印尼第七代华裔。

被世人誉为“人伦师表”。

任职时间1913~1936.7(代理校长唐路园任职时间1918年、代理校长郭任远(1898~1970年)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任职时间1924.7~1925.3、钱新之(1885—1958年)浙江湖州人,著名教育家。

代理校长任职时间1936.8~1940.5);

吴南轩(1893-1980年)江苏仪征人,心理学家。

任职时间1940.5~1943.2;

章益(1901~1986年)安徽滁县人。

任职时间1943.2~1949.7。

张志让(1893-1978年)江苏常州人。

1920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

1936年救国会"七君子"被捕后,担任"七君子"的首席辩护律师。

上海解放后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望道(1891-1977年)浙江义乌人。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原民盟中央副主席;

苏步青(1902-2003年)浙江平阳人。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谢希德(1921-2000年)福建泉州人。

1952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华中一(1931-2007年)江苏无锡人。

在复旦大学历任物理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技术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杨福家(1936~?

)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历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王生洪(1942-?

)上海人。

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等职;

杨玉良(1952-?

)浙江海盐人。

国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起任复旦大学校长。

 

复旦大学老校门,建于1921年

复旦大学在2004年最后一天,举行老校门复建竣工落成仪式。

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兽吻为饰,大门正中是圆形铜质复旦校徽。

复旦老校门建于1921年,后曾一度关闭、50年代初拆除。

在迎百年校庆之际,复建老校门。

复旦大学老校门“敬业乐群”,建于1921年

当时李登辉校长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牌楼式大门,平时两侧小门出入,牌坊的背面悬有“敬业乐群”的横匾。

大门正面横匾上的“复旦大学”4字由复旦毕业、留校专做学生工作的苏莘题写,他书势雄健、笔力厚实。

复旦大学第一教学楼

第一教学楼,位于图书馆北侧,是计算机教学与学生上网的场所。

复旦大学之苏制乌米格-15比斯介绍

苏制乌米格-15比斯实体飞机

复旦大学子彬院(又名吕志和楼)

吕志和,广东江门人,任香港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嘉华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香港酒店业主联会主席、东尖沙咀地产发展商联会主席等职。

香港作风低调的富商之一,承袭前代营商智慧,以保守及稳健为宗旨;六十多年来,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把握不同年代赚钱与发展机遇,将集团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个集建材、房地产、酒店业、博彩业於一体的跨国企业。

其发达过程带有传奇香港色彩并有石矿大王、酒店大亨及澳门新赌王等美誉。

吕志和有三子两女,五名子女均协助父亲分掌矿业、建筑及地产等业务;据悉,大儿子吕耀东打理上市公司的建材及地产生意,二子吕耀南负责嘉华集团在美国的业务,三子吕耀华主理家族非上市公司的地产投资,大女儿吕慧瑜管理饮食及酒店,幼女吕慧玲则管理集团内部行政。

复旦大学子彬院(又名吕志和楼)

1923年复旦学生郭任远留美获博士学位归国,1924年代理校长郭任远向其堂叔郭子彬等人募捐三千元,用以购置了仪器、动物和书籍,创办了心理学系。

1925年,他向郭子彬募捐五万元,亲自督工建造,造成了这座四层的楼房,供教学、科研之用,命名为子彬院。

建筑风格为欧式。

该大楼规模在世界心理学院上数第三位,仅次于苏俄巴甫洛夫心理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心理学院。

子彬院建成以后,校长办公处,各系主任办公处,以及注册、庶务、会计等处,俱集结于该院楼下。

2006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近代建筑,2008年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复旦大学校董吕志和向复旦大学捐资3000万港币,用于复旦大学历史文化建筑子彬院的改扩建工程。

复旦大学寒冰馆石碑

孙寒冰原名锡琪,上海南汇人。

早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进修。

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劳动大学经济系主任、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兼教授。

曾创办《文摘》杂志并任黎明书局总编辑。

抗战后,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北碚,他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他和复旦大学其他六名师生不幸罹难,后被葬于重庆北碚并有墓碑。

1944年,重庆复旦校园里造了一座科学馆,命名为寒冰馆。

如今,上海复旦大学内也有一座寒冰馆,以纪念孙寒冰教授。

复旦大学寒冰馆

寒冰馆1925年与心理学院同时兴建,两建筑总价十万元。

建成后,为学生第四宿舍。

抗战胜利后,顶部改建。

为纪念重庆大轰炸中遇难的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改名为寒冰馆。

复旦大学蔡冠深人文馆

蔡冠深,广东中山人,现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新华科技集团主席、汇富金融集团主席。

曾先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委员、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港越商会会长、中印软件协会主席、广东软件出口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科学与社会协进会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贸易咨询委员会主席、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主席、香港理工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经济顾问、上海复旦大学校董、辽宁东北大学校董会副主席、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董事会主席等。

复旦大学蔡冠深人文馆全貌

复旦大学档案馆

邯郸校区档案馆库房始建于1952年,原为办公用房。

珍贵档案有:

马相伯、蔡元培等办教育的信函800多件;苏步青、竺可桢等30多位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的信件;毛泽东主席接见陈望道、周谷城、颜福庆、黄家驷等教授的照片;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复旦大学校庆九十周年、上海医科大学校庆七十周年的题词;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等外国首脑访问复旦的材料;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的学位论文及评审材料;我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支X光管等科研课题的研制报告、工作总结。

档案馆还收藏有郭绍虞、朱东润、孙雪泥等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等。

复旦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

现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组成。

至2007年底,馆藏文献480万册(包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其中线装古籍近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

年订购中西文纸本期刊7000余种,订购电子图书126万册,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2.9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53种。

复旦大学电光源楼——蔡祖泉由此起家

蔡祖泉,男,1924年11月生,浙江余杭人。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上海药厂工作。

自学成才,1952年到复旦大学工作,于上世纪60年代被树为上海的革新标兵和劳摸标兵。

1978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

1992年退休。

蔡祖泉是我国电光源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被人称“中国的爱迪生”、“中国的照明之父”。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2009年7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2时36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

其宗旨是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以对日本的研究和交流,带动对东亚的研究和交流。

复旦大学光华楼

百年校庆期间建造的教学综合楼,复旦现在最高的建筑,也是杨浦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楼高142米,地面部分共30层(除设备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是用于教学的全球第三、亚洲第一高楼。

主楼分别由东西两塔楼组成。

西楼以文史哲学科为主,东楼以数学等部分理科院系为主,其中囊括了教室、科研基地、办公区,也包括了学生广场和教师沙龙等师生交流场地。

两楼间有15层相连,为图书阅览室、资料室;裙楼对称,西辅楼主要为教室、东辅楼主要为报告厅等。

光华楼位列莫斯科大学、匹兹堡大学两幢大楼之后,位列全球第三、亚洲第一。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