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面试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380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面试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复旦面试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复旦面试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复旦面试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复旦面试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面试经.docx

《复旦面试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面试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旦面试经.docx

复旦面试经

复旦面试经——造福2011届的孩子们

复旦面试是2月5号的事情,之所以到今天才开始写这份东西主要是想等录取结果出来以后,看一看自己的这套理论效果究竟怎么样,免得误人子弟。

当然,一些零星的观点也曾在同届同学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提到过。

以最终结果来看,能以一个中等的千分考成绩进入最热门的经济学类专业,除了RP比较高之外,也说明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的一点小的心得还是起了不小作用的,这也是我有这个底气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原因。

首先还是要感谢一下SY、GY老师、老千、领队阿潘、复旦剧社的各位前辈们,还有过去几年曾经写下过面试流程和心得的学长们,正是从你们留下的经验中让我对面试的程序和注意点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也帮助我不断修正自己关于面试的理论。

当然老爸的点拨也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用牛顿的话来说: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明年2011届的孩子们站得更高~

面试结束以后各类问题集锦和现场实录喧嚣尘上,反正我看得是眼花缭乱。

所以我不打算重复这样的劳动(当然另一方面原因是我记性比较差,具体的过程、哪个教授问的什么问题一出考场就对不上好了……尴尬),而是把我这段时间在筹备面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不完善的理论和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虽然是复旦的面试经,但我想对于北大交大亦或是同济等其他高校其原理应当也是相通融的。

希望自己这些浅薄之见能够对下一届的孩子们有所裨益。

 

 

 

好,废话少说,咱们先不去说技巧,因为那是“术”;而我要说的则是“道”。

谈到面试,首先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面试?

从严格的定义来说,“面试”是一场考试。

而且据复旦招办主任丁光宏老师介绍,还是国家级考试,跟高考同一级别。

所以一进考场,手机等通讯设备不仅要关闭,还要卸下电池板。

违者按作弊处理。

可以说是兹事体大。

然而,面试毕竟又和普遍意义上的考试不一样。

主要差别体现在三点:

1、面对面交谈(这是废话);2、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3、评判标准是教授主观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的数字。

从面试结束后的情形来看,包括我在内,大部分考生都用了一个词叫“聊天”。

为什么呢?

几点原因:

第一,教授都很和蔼,第二,问的问题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第三,说明大家自我感觉都不错。

可是既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为什么有人喜剧了有人却悲剧了呢?

可见面试绝不仅仅是“聊天”那么简单。

我更愿意把面试比作一次“采访”,一次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访。

教授就是记者,我们就是被访人。

记者所问的当然是他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而受访者所说的自然是自己所了解能表达的东西。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面对的是记者的采访,你会不会支支吾吾说不上话来?

你会不会字字谨慎生怕说错?

你会不会“老子天下第一”地拼命强调自己有多牛?

你会不会对不了解或没有听清的问题硬着头皮瞎说?

你会不会只顾着自己没头苍蝇似的胡扯而不考虑让对方听得更有条理有思想呢?

显然不会。

因此这些也是面试中所不能做的。

采访的特点,一是问的人针对的是被问的人提出问题,因此面试的问题大部分是围绕着你的自述材料和个人经历的;二是回答者的答案没有对错,但必须有真知灼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去背诵那些所谓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见过谁接受采访是在背书?

(“感动中国”除外);三是记者从来不会可以去问被采访者知识性的问题,面试中同样如此——即使问了知识性的问题,答不上来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是重点。

那重点或核心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是十二个字:

低调得有腔调,真实得有技巧。

具体的稍后会作详细展开。

 

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面试要不要准备?

这看上去像是句废话。

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嘛!

可是,如果翻翻历年的面试题你就会发现根本无从着手。

日光灯用过一段时间以后灯管为什么会发黑?

一张白纸有什么作用?

宜兴有什么特产?

洗衣机的工作原理?

……还有我遇到教授拿了一幅丰子恺的漫画《都市之秋》要求描述画面并作出评析。

这怎么准备?

想要准备这些无异于大海里捞针。

即使准备了在面试时遇到的机会有多少?

于是,今年媒体在报道自招面试的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没法准备”,或者“准备没用”。

可真的是这样吗?

以我自己举例,我在面试前三天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三幕话剧《茶馆》看了一遍,结果第一位教授第二个问题问的就是我对《茶馆》主人公王利发的看法。

这难道是巧合吗?

而从整场面试来看,考前的准备至少对我现场的发挥直接起到了40%左右的作用。

又怎么能说“没法准备”呢?

那么,面试究竟要不要准备?

我的结论是,既要又不要。

有些大的东西是一定要想清楚、准备好的,而有些东西则碰都不要去碰,尤其是历年的面试题。

我有两个同学在面试前拼命地看中国各省的省会和简称,最后证明只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

还有同学搜集了自己所填报的专业的大量知识在抱佛脚,我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我不推荐。

 

那么哪些是一定要想清楚的呢?

这就涉及到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怎么准备?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先讲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高考是怎样准备的?

别急着回答,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你也许很难接受:

在我看来,面试的准备与高考的准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先别忙着辩驳,我们可以一点一点来分析。

首先,有人说面试前准备没有用,靠的是平时的积累。

这话不全错。

但高考难道不是在考你三年的积累吗?

考前的临时抱佛脚不也是无用功吗?

所不同的在于,高考考的是课堂上的积累,而面试检测的是课外的积累。

其次,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最理想的是什么?

不是题海战吧。

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通过一定量题目的操练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能够举一反三地应用。

”其实面试也是这个道理,重要的是你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说不要去看往年的题目?

因为那就是所谓的“题海战”,特别是报纸上登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偏题、怪题”的集合,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必须坚信一点,你的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定是适合你发挥的。

举例来说,我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个题目:

请你谈谈对生命的看法。

这个题目好不好答?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是feelatsea的。

这个命题太宏大了,太宽泛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从把握。

老实说,就是现在我坐在电脑面前看着自己打下的这个题目都感觉无从着手,越想越觉得不够完整。

但在面试的时候,我却能够就着这个题目侃侃而谈了,而且看教授反应应该还不赖。

既然面试的准备与高考的准备具有相近的本质,那么如果把日常学习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为一块砖,也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引出面试筹备这块玉。

这块砖是什么?

用过《龙门》的同学应该非常熟悉一个词语叫做“母亲题”,又称“母题”。

没听说也过不要紧,其实我们的教材、练习册、还有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都是“母亲题”,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熟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

其实在面试中,绝大部分的题目也都是有母题的。

那么哪些是母题呢?

我总结了以下八个(欢迎补充):

1、        选择复旦(或其他高校)的原因?

2、        填报XX志愿的原因?

3、        目标理想和职业规划?

4、        优点有哪些?

缺点有哪些?

5、        兴趣爱好?

6、        个人成长或工作经历?

7、        对社会的认识?

8、        自然科学常识及与填报专业相关常识。

 

以上八条之所以称之为“母题”是因为这些问题几乎是必问的(不一定是直接问),而且不出意外面试的大部分问题都离不开这几个方面;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其考察的侧重点。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仅要想好怎么回答,而是要完全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彻。

要做到既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又能够洋洋洒洒长篇展开。

如果你的答案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有凭什么去说服老谋深算的教授们呢?

举例来说,为什么选复旦?

可能是我们觉得复旦好。

但这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它究竟好在哪里?

因为它有名?

它是211院校?

将来容易找工作?

可这是别人的说法,是我们选择它的真正原因吗?

如果不是,那还有什么?

因为欣赏它的通识教育?

因为它的学术氛围?

因为它承载的社会责任?

因为它适合自己?

再进一步,为什么欣赏通识教育?

他的学术氛围是怎样的?

他如何承载社会的责任?

为什么他适合自己?

……就像这样不断追问自己,直到完全想明白为止。

这些母题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面试现场的题目。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观点,我列了如下一张表格(表中题目来自历年学长们列举的):

 

母题

示例一

示例二

示例三

报考该校原因

为什么选择复旦?

如何看待大学

怎样看通识教育

专业志愿原因

为什么报XX专业

经济学家具备的素质

自己/父母做决定?

目标理想

人的定义。

今后想做什么?

怎样看生命?

优缺点

在面试中的优势?

给我一个理由录你

没录你可能原因?

兴趣爱好

喜欢看什么书?

给我唱支歌

业余时间干什么

个人经历

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成绩下降过吗?

组织参与过哪些活动

社会认识

怎样看金融危机

什么是“责任”

中东问题的看法?

专业及常识

函数图像是怎样得到

火车那节车厢最易出轨

基站工作原理

 

与此同时,这些母题所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根据GY老师的介绍,面试中所要考察的点主要有那么几个:

自我认识、专业认知、思维视角、学校认同。

我也列了一张表:

 

自我认知

专业认知

思维视角

学校认同

目标理想职业规划?

填报志愿的原因?

对社会的认识?

选择复旦的原因

优点?

缺点?

自然科学常识及与填报专业相关常识。

目标理想职业规划?

填报志愿的原因?

兴趣爱好?

自然科学常识

 

个人成长工作经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面试的大部分问题是针对你个人的,因此在准备面试时,重要的是以自我为中心。

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只有先把自己剖析到位了,才有进一步的空间去考虑那些外在的问题,不然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回答之前提出的如何准备的问题,我的结论是:

以自我为核心,把以上八个问题想清楚、想透彻,做足十分的功夫准备,其他的现场发挥。

事实上,如果把这八个问题想透彻了,现场的发挥也一定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

 

 

 

 

 

以上用了大量的废话论述了三条有关面试的“道”,接下来就来说说“术”的问题,也就是具体的一些方法技巧。

 

 

首先先解决一个问题:

面试考什么?

或者说教授要看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两个字:

素质。

大而化之,主要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思维逻辑,人文素养,还有社会责任感。

这些词看上去很虚,很飘渺,很让人不着边际。

教授不会直接问你“你有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问题,你也不可能直接告诉教授“我有社会责任感”。

这一切都是要从你在面试中的表现观察出来的。

那么,怎样在面试中体现自己上述这些素质呢?

我觉得就像我先前说的:

低调得有腔调,真实得有技巧。

低调,体现的是谦逊、大气,低调而有腔调,则能体现出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真实,体现的是自然不做作,真实而有技巧,则能体现出思维逻辑和社会责任。

低调得有腔调,真实得有技巧,那基本就可以回家等通知了~

 

 

先来说说我在之前总结的八个“母题”的准备过程中的一些思路,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1、选择某高校的原因:

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时应当从高校和个人两个角度。

高校的特点是什么?

你的特点是什么?

二者是否能够匹配契合?

2、选择XX专业的原因:

每个人原因不同,我所选取的是三个层面的原因:

兴趣、适合和社会需求。

详细阐释兴趣的来源和适合的原因。

别忘了二到四志愿也要考虑。

(其实这也是帮助你爱上自己所填报的志愿的过程)

3、目标理想和职业规划: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去说那些空话套话。

可以不用非常具体,但要表达一个大的方向(着重做什么而不是做成什么),最好和选择的专业相关。

可以分三个层次:

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期望做到什么(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4、优点和缺点:

这是非常体现技巧的一个母题。

先说优点。

注意三点,第一不要说那些人人都可以有的优点,最好是你独一无二的;如果实在舍不得要说,用一种这其实算不了什么的口吻一带而过(举例:

我觉得能进入复旦面试的同学都是全面发展的,所以我不认为博闻多识是自己的什么优点),顺带还能体现谦逊;第二,自己的优点最好能与所报专业相关,更体现出你的“适合”;第三,如果你的某一优点是能够在面试中一目了然体现出来的,不要说出来,教授的眼睛是雪亮的。

然后是缺点。

这就更富技巧了。

我觉得最适合讲得是两种:

第一,在特定场合下是缺点。

注意区分,这个“特定场合”决不是所谓的“表面看是缺点,其实是优点”,后者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狂妄或是自我认识不清;第二,要表达出自己克服该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愿望,所以不要说那些无关紧要的,能让教授看到你的诚恳。

另外注意的是,结合教授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比方说教授问我“要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你欠缺什么?

”那就不能说我唱歌跑调了对吧……

5、兴趣爱好:

这个东西很广。

想好自己的几个最主要的爱好,并且要能够举出例子展开介绍。

如果你没看过别人没看过的书,那就不要提读书;如果你不敢在教授面前献声,那就不要提唱歌。

就是那么简单。

6、个人经历,同上理。

你所讲到的每一个点都必须能够做到展开陈述。

而且你所应突出的是别人不曾有过的独属于你的个人经历。

这里做过学生工作的会比较占便宜。

7、对社会的认识。

这是仅次于自我意识的第二大重点,也是所有面试经中必谈的一点。

普遍观点来看,要熟悉一年以来发生的大事。

不过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你知道这件事,而在于你对这件事如何评价,要力求广度和深度。

因此我的建议是:

抓大放小。

所谓抓大,主抓两条。

第一是贯穿全年的主题,社会争议的焦点;第二是社会大背景。

我在准备的时候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点:

保八、群体性事件、钱学森之问、周立波与郭德纲、网络审查与GOOGLE退出、奥巴马访华和哥本哈根会议。

这些事件要不是贯穿全年的热点,要不是一段时期内所用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非常荣幸地告诉大家:

一个都没被问到。

但这是否意味着白准备了呢?

不是。

这些热点增加的是你的积淀,即使教授不问,你也可以在回答问题是自己举例出来。

而要做到信手拈来,自然需要对这为数不多的几个热点有相当深入的剖析才能够运用自如。

也就是说,你要非常熟悉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

这不仅对于深入分析上述命题不可或缺,也是你分析自己不了解的那些小的社会事件时的工具。

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是广度和深度,联系其他事件,是为广度;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为深度。

特别是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我们更应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切记不要就事论事。

8、科学常识与专业知识。

这部分我建议不要准备。

一是因为没得准备,而是因为有些问题答不出来是正常的,打出来反而不正常。

如果你这些专业知识都了解了,这么牛的人还来大学干什么?

是不是这个道理~不过这里还分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一类是分析性的。

先说知识性。

知识性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遇到的那个数学系教授问我数列的有界性问题我就说没学过,搞得他还怀疑我是不是交大附中的。

当然,也可以试探性地说一点或者直接向教授请教,但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自己说不懂和不懂装懂被教授戳穿是两种结果。

对于分析性的,不能拒绝分析,尽量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

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类讨论法,设计实验法(老千强力推荐)等;当然,如果遇到困难一般教授也都会旁敲侧击地引导你。

当然,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科学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

另外补充一点,我在面试前没有看过任何经济学方面的材料,所以我先发制人开诚布公地告诉老师我目前所了解的经济学知识大都来自于高中政治课本。

于是我也没有在这方面遇到刁难。

 

有着八条母题作保障,对于面试中的大多数问题就都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当然也会有例外。

比如有个教授要求我现场对一个下联(春水渡旁渡)。

这些就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和现场的反应了。

 

 

 

 

此外,在筹备面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环节是大家最为关心又最莫措手足的。

这里我也给出我的一些个人理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关于自荐材料:

写这份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因为教授60%以上的问题会出自你的材料。

所以第一要力求真实没有水分,教授都是火眼金睛;第二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不要罗列事例,否则结果就是教授看到你做了很多但一个都没记住;第三在材料中要强烈表达出自己申请入学的意愿;第四,有些事儿“不能说太细”,要给教授留下提问的空间。

但不要在形式上太过花哨,有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了。

在面试前几天一定要对自己的自荐材料非常熟悉,对其中每一个点都要有展开阐述详细举例的准备。

就如我先前提到的,我的自述中说我演过《茶馆》,于是被问到了相关问题。

关于推荐信:

交大要求推荐信,复旦没有要求,但有肯定比没有好。

推荐人的级别当然也是越高越好。

虽然从理论上讲你是不应该知道推荐信的内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自己先拟好然后有老师修改誊写的。

因此欣赏的内容也很有讲究。

我的观点是,自荐材料里出现过的,在这里就不要出现了。

推荐信应当突出一个或两个点,不需要面面俱到,阐明推荐人推荐的原因就可以了。

部分摘录历年班主任在成长记录册上的评语是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自我介绍:

这个是传统项目,准备了未必用得上(看教授要求),但绝不能不准备。

我的建议是不要追求面面俱到,突出亮点和特色就可以了(尤其是文字材料里已经提到的内容能砍则砍)。

最好能有自己的特色。

另外,建议表达能力尚可的同学不要写成书面稿,只列个提纲,这样不会有背诵的感觉,更有利于与教授之间的交流。

我个人的做法是把整个自我介绍用6个数字串联起来的,也可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面试流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面试前一定要事先把流程、注意要点了解清楚。

关于这个上届和本届的各位同学们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心态:

我觉得去参加面试应当保有一颗平常心,胜而不美,败而不馁。

毕竟这不是决定性的,以后还有许多机会。

“平常心”,关键就在于一个“常”字,面试官最想见到的,是平日的你,真正的你,而不是扮演别人的你,背诵标准答案的你。

矫揉造作、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此外还要抱有一种学习的态度。

虚心请教,不要觉得自己很牛。

关于英语:

我没有遇到。

不过就算遇到见佛杀佛好了,其实也是很难提前准备的。

而且我坚信,教授考察的是你的应变能力而不会真正测试你的英语水平。

关于礼貌举止: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连这点都做不到的孩子看我这篇长篇累牍的介绍也是白看。

关于面试前三天的冲刺:

只说我个人的做法:

第一天,把一年的社会热点整理思考了一下;第二天,略微了解一下所报的专业的背景以及高校的历史;第三天,整理各种类型的问题(尤其是母题)的回答思路,通览自荐材料和推荐信,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从头天晚上睡前到第二天面对教授这段时间内把之前准备的东西全部忘掉。

到场以后多和同学聊天。

这是保证自己能以一个轻松的心态面对教授的前提。

关于不知道的问题:

一个字,问。

举个例子,“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取消老人卡,你怎么看?

”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向教授询问了那位政协委员提出这项提案的原因,然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所以不要说没把握的话。

最后一个个人秘籍:

建议大家,特别是填报经济社会类专业的孩子们可以多去熟悉一下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的著名效应(比如蝴蝶效应、马太效应、墨菲原理等)。

教授不会问你,但如果你在分析问题时能够适时引用这些名词将会非常加分。

记住,宜精不宜滥。

 

 

 

好了,看来我的语言实在是不够精炼,居然长篇累牍地写了那么多。

最后做一个总结:

在我看来,面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谓的面试准备,说白了就是给自己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把平时没有时间想或者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想明白,这就够了。

陆游说: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其实面试也是这样,日常的积累远比考前的准备来得重要。

我所做的,不过是通过前人的口传和自己的摸索绘制出了一张地图。

但正如老子所说,千里之行,还需始于足下。

 

 

好啦,使命完成,老老实实好好学习去啦~

 

 

 

 

附:

我还记得的在面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部分当时回答的思路。

有些题自己看着都心慌,所以大家看过了事,不要太关注于题目本身。

毕竟你不可能再遇到这些题。

 

蓝色的代表从自荐和自我介绍中生发出来的问题;红色的代表与母题密切相关:

 

1、对茶馆中王利发的看法:

同情,社会环境,没有出路

2、填报志愿的原因?

(被问了3遍)

兴趣、适合、社会发展

3、对生命的看法?

生物学意义:

传宗接代;社会学意义:

为他人创造幸福

4、给一幅丰子恺的漫画(《都市之秋》),描述图片内容,做评述:

图片内容略。

结合社会背景,做了两种猜测。

5、对现今艺术界的看法?

过于功利,分不清目的和手段

6、对相声艺术的看法?

正在没落。

内因:

创造力不足,脱离剧场;外因:

社会的发展人们娱乐方式的丰富

7、对周立波现象的看法?

遗憾没去看过;社会文化多元化;人们的宽容

8、怎样体现你的“大气从容”:

举了班里一个事例,略

9、为什么取“希成”,有什么含义: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老子、韩非子)

10、对孔子的认识?

肯定其思想价值;后世统治者谬用

11、怎么会开始写诗和古文?

最困难的是什么地方?

偶然尝试,古今字词转化和格律

12、对联:

春水渡旁渡?

秋风行道行

13、昨天(2/4)是什么节日?

结合该节日策划开展一次班会活动?

立春;猜灯谜

14、进入大学以后有同学堕落落后,怎样帮助他?

分析原因(两种可能讨论),对症下药

15、怎样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

16、自己的学习有没有遇到过障碍?

有,高二上事太杂,后来自己调整恢复

17、对老人卡取消的提案的看法?

不能因噎废食

18、中国社会有什么是缺失的

国人普遍缺乏自信

19、一个经济学家需要哪些素质?

你认为你所缺少的是什么?

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责任感

坐冷板凳的准备

20、一个出色的传媒人需要哪些素质?

同上

21、你认为千分考是否如实反映了你的水平?

大体反映,但做得有点多了(引入墨菲原理)

22、你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是否一定要与现实政治相关?

好的作品可以纯艺术,真正优秀的作品必须结合现实

那么有一些经久不衰的艺术品怎么解释?

契合了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心理诉求

23、对包袱和现代社会笑料的看法?

今天的笑话其内涵不如以往

24、函数的定义?

略,翻数学书去

25、f(x)=0的解集是集合A用数学语言怎样表述;f(x)=0的解集不是集合A用数学语言怎样表述?

26、三个平面在空间存在几种位置关系?

分类讨论,略

27、抛硬币,抛十次其中五次出现正面的概率?

抛一百次其中出现五十次正面的概率?

猜想那一个更大?

怎样简化问题证明?

28、怎么看待复旦的通识教育?

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博而后专方为大家

29、你怎样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活动,中社会考察等

30、看过那些书?

怎么会看黄仁宇先生的书?

文史类为主;受易中天老师影响

31、对中国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的认识?

举例阐释贫富差距?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转型期;3000——5000的GDP关口;

个人小时候农村生活经历

32、你演讲比赛获过三等奖,你和一、二等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讲稿、亲和力和感染力

34、你的工作能力是怎么来的?

锻炼的

35、有没有做过创新型课题研究?

有,但自认为质量不高。

自招各种囧事一箩筐(往筐里乱扔中……)

站在江湾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我怀着极其阴暗的心理迎接我的第一批小盆友,但是……

1、小盆友,我真的错了……

“请xx号到xx号下车~~~~~”我靠,我自己都鄙视我自己,尾音还颤抖……不过小盆友肯定比我更紧张,肯定没发现==

     哎呀,多么可爱的小盆友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