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698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docx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元照述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序    释元照述  堪忍浊土异趣群居。

安养净邦上善俱会。

是知棘林胎狱宜奋志以长辞。

宝界金池可潜神而直往。

潮音偏赞遍见琅函。

海众高栖备闻青史。

但以机宜殊等诱掖多门。

或恒课密言。

或专持嘉号。

或克期系念。

或洁己修斋。

各赴时缘。

备存众典。

唯兹正观毕趣无生。

信是除疑舍障之神方。

长生不死之要术也。

历观前古受诵尤多。

逮至方今乐闻益众。

忝从早岁专玩斯文。

翻嗟亿劫之无归。

深庆余生之有赖。

然则诸师著撰各尚所宗。

后进披寻莫知攸往。

由是参详名理酬挍古今。

摭取优长芟除繁琐。

述而不作。

何敢侮于前修。

统之有宗。

庶可贻于来学。

文从简易意在修治。

月藉指标见月而无劳执指。

岸因舟度到岸而自可忘舟。

曲被未来不负韦提之虔请。

仰承遗嘱敢忘庆喜之重宣。

聊赞上来冀资西迈云耳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上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将释此经先列义门令知总意然后入经分文别释。

初中分四。

初教兴来致二摄教分齐三辨定宗旨四料简异同。

初教兴来致二。

初通明一代教兴二别叙今经教兴。

初通明一代教兴

  大觉世尊从本垂迹为欲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

于是乘时利见而大有为焉。

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则知出生示灭一代声教半满虽殊莫不皆使诸有凡庸自悟己心。

与十方如来法界含灵体性平等无有差异。

具足无量河沙胜德包摄一切世出世法。

清净本然广大无际十方法界微尘刹土大地山河依正因果悉是我辈自心中物。

犹如一沤浮于大海亦如片云点太清裹。

即下经云。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当知此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是大乘一实境界非他法也。

故占察经曰。

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已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圆满十方究竟一相。

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妄现境界。

令生念著计我我所。

没溺生死不自知觉。

我佛如来先觉此心悯诸未悟。

慈悲方便演说诸经。

华严顿示鹿园渐诱。

归源无二方便多门。

经云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又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或于此土破惑证真则运自力故谈大小诸经。

或往他方闻法悟道须凭他力故说往生净土。

彼此虽异莫非方便令悟自心洞达诸法。

然后发大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

以智慧故不住生死。

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历微尘刹示生唱灭说法度生。

众生无尽行愿身土亦无有尽。

华严云我知十方一切诸佛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楞伽亦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

是谓出世大事因缘。

十方皆尔岂独释迦。

教法所兴在此而已。

  二别叙今经教兴

  韦提机发净土缘兴。

故使阇王公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忧愁。

遥望耆山请佛求救。

大悲怜愍即赴幽宫。

先陈三种净福以为兼济之缘。

后说十六妙观正示往生之术。

今括诸文略陈十意。

一为愍众生忍受众苦无由脱故。

经云。

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等。

又云。

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此观地法。

二为愍众生为业缠缚无由解故。

如下经云除无量亿劫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

三为愍众生烦恼障重不能断故。

经云。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四为愍众生福德浅薄受贫苦故。

经云。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又云。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五为愍众生随邪背正去佛远故。

经云。

若念佛者当坐道场生诸佛家等。

六为令众生离诸染著住清净境界故。

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七为令众生心易得定故。

经云。

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若不定指一方则三昧难成故。

八为令见身成就念佛三昧故。

九为令见身见无量寿佛故(此二皆下经文)十为令众生疾成佛故。

下云。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等。

即弥陀经云。

生彼国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佛意幽深凡情罔测。

且用十意括示大途则一经兴致咬如指掌矣

  第二摄教分齐有三。

初明二土立教纯杂二辨大小渐顿三简了不了义。

初明二土立教纯杂二。

初娑婆入道教观二净土往生教观。

  初娑婆入道教观

  娑婆五浊惑业重轻根性差别在机既杂。

教亦不纯。

故有大小殊科偏圆异彻。

经论宗师古今判教互有不同迭相废立广在他文不可备叙。

  二净土往生教观

  极乐净土纯一大乘清净良伴。

众生生者虽分九品莫不皆发无上道心。

到彼进功皆得不退菩提妙果。

故往生论云。

二乘种不生。

虽有声闻弟子皆是先发大心暂履权乘不住小果。

是知二土立教纯杂不同。

则净土诸经不劳简判也。

  二大小渐顿

  天台疏判教相中只云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渐顿悟入此即顿教。

远疏亦云。

此经是顿教法轮。

韦提希等并是凡夫便证无生。

不从小入。

故知是顿准知一代弥陀教观皆是圆顿一佛乘法更无余途。

慈云法师云。

小乘经部括尽贝书曾无一字说有净土何况劝生。

又小乘中不谈他佛亦无一字说有弥陀。

是则净土弥陀一历耳根即下大乘成佛种。

不闻不信岂非大失乎。

  三简了不了义

  慈云云。

佛法有二。

一小乘不了义法二大乘了义法。

大乘复有了不了义。

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法也。

经曰。

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

斯之谓矣。

言了义者了彼净土即我自心非他方也。

达彼弥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

如此则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

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

故经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即是开示众生佛之知见。

大乘了义岂复过此。

楞严势至圆通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言成佛不久也)至若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药王品云受持此经即往生安乐世界等)华严极谈普贤躬陈回向(普贤十大愿结云临命终时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等)即知净秽身土悉是众生自心只由心体虚融故使往生无碍。

只由心性包遍遂令取舍无妨。

嗟今未学不达唯心。

但认点灵便为净土。

自谓心净土净不假他求。

佛即我心岂须外觅。

指弥陀为外物。

贬极乐为他邦。

故慈云云。

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

心净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

释曰。

子不善心土之义将谓我心局在方寸。

便见西方夐在域外。

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

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

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

若谈唯心便不信有外诸法。

岂唯谤法亦自谤心殃坠万劫。

良可痛哉。

妄构是非障他净土真恶知识也(上皆彼文)古贤苦口愍物情深。

傥属意以研详必因兹而超悟矣

  三辨宗旨有三。

初定经宗二明事理三辨观法不同。

  初定经旨

  宗是主义一经之主义须辨示。

天台云。

此经以心观为宗。

此则单就能观为言也。

观佛依正得非心观乎。

远师善导并云。

诸经所辨宗趣各异。

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

此则通就能所而立也。

观虽十六依正不同而主在观佛。

即下经云。

于见身中得念佛三昧。

念即是观。

但语通余佛尚滥他经。

可如首题简别斯尽。

观佛三昧经云。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

破戒者护失道者导。

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中灯。

烦恼贼中是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

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

又云。

若能观佛一毛孔是人名为行念佛定。

以念佛故十方诸佛常在其前为说正法。

此人即能出生三世诸如来种。

何况具足念佛色身。

又云。

若四部弟子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偷僧祇物污比丘尼破八戒齐作诸恶事种种邪见。

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在前观佛一相好者诸恶罪障皆尽灭等。

准知观佛功德难思。

良由摄虚妄心冥真实境。

假彼福慧济我贫穷。

藉彼慈悲拯我沉溺。

是却恶之前陈为入道之初门。

故楞严云。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是则名曰香光庄严。

略举大要余广如后。

  二明事理

  理是虚寂之强名事乃施为之总目。

名虽两立体实一如。

其犹水动为波墨书成字。

波虽万状水湿何殊。

字有千差墨色无二。

若谓冥心住寂能所泯亡则为理观。

举心动虑取舍历然即为事观。

是则理事敌对。

未是圆融。

今依天台十疑论云。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

此乃真无生。

愚者为生所缚。

闻生作生解闻无生作无生解。

而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

几许谬哉。

是知达事即理理非事外。

是真无生故称妙观。

又准南山理事二忏须分两根。

利根达理则一切唯心。

钝根未达则专依事行。

余经理观唯被上根。

今经观法通摄利钝。

利根修者莫非理观。

钝根修者皆归事想。

利钝虽异皆得往生。

但生彼已阶位浅深。

进道迟速耳。

然古今判释互说不同。

一云十六妙境无非理观。

一云据经始末皆是事想。

一云前后十五是事唯第九佛观为理。

今谓初释则遗于中下次解则抑彼上根后说两分最非通论。

夫达理者则诸法皆理安有此是而彼非乎。

尝考经文但出所观之境不分理事之殊。

得非能观之人根有

利钝见有通塞任其分量皆可趣入乎。

唐高僧辨秀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

何耶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

细详此说深会经宗。

但未悉此经通收中下耳。

问今经理观如何修习。

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观心即以现前识心想念为体。

下云当起想念谛观于日是也。

二者所观境即以弥陀依正庄严为体。

即下所列十六种境是也。

能所相冥方成观行。

问起心取境那名理观。

答了此心境皆因缘生。

缘生无生体非生灭即无生理。

十疑论云夫不生不灭者于缘生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

求于生体了不可得。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

此灭散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也。

今明理观一准论文。

以缘生心观缘生境。

心境虽殊缘生不异。

能观是心所观即佛。

心法佛法皆不思议。

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其义也。

故诸行者先开智解通达无疑。

然后晨夕念念系想彼方依正胜境炽然求生不妨心境。

体自无生。

非谓造作使之然也。

是知世出世间诸所有法出处语默莫非妙理。

非唯此观一代大乘所立观法莫不皆尔。

法华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等。

又云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普贤观云当知一切诸法即是佛法。

净名云一切诸法即菩提相。

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法性即见卢舍那。

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

如是等文遍在大藏不复尽举。

若离诸法而谈妙理即堕偏邪去道全远。

净名云譬如造立宫殿。

若依空地随意无碍。

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

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圣量若此正理坦然。

必欲进修深须研核。

  三辨观法不同

  一代时教所明观法略为五例。

一总观诸法如经观一切法空等。

二别观自心如止观还源观法界观净心观等。

三或但观色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及不净白骨等。

四兼观色心经云照见五蕴空十二入十八界数息等。

五对观胜境即如诸经观佛菩萨等。

今此观经即当第五。

就观胜境复有五别。

一观佛相海即观诸佛三十二相也。

二观普贤行法即观六牙白象菩萨身相也。

三观药王药上即观二菩萨行愿色相也。

四观弥勒上生即观兜率天宫求生内院也。

五即今经观弥陀依正求生净土也。

上三灭业破障下二忻愿求生。

又下二中第四是娑婆天界第五即极乐净方。

然此方入道要在观心。

净土往生义须想佛。

今举此方观心一种对校今经略为六别。

一观心则摄想归心今经则送心他境。

(经云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天台疏云落日悬鞁用标送想之方)二观心不局四仪此经则要须正坐(义通余仪)三观心则不拘方所此经则定须西向。

四观心则不简余时此经则须除便食(观佛经云除便转时地观云唯除食时等)五观心则断惑证理此经则成业感生。

六观心则魔业发现此经则圣德护持。

略明六异则知净土观门迥然天别。

问今十六观可名观心否。

答若乃达境唯心则彼弥陀身土孰非心乎。

但恐反求本阴局认点灵则尽属他经。

非今正观矣。

问或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观心为要。

今经观佛岂不相违。

答观法被机各有所主。

若此方入道断惑证真则观心至要。

若往生净土修因感报则观佛最优。

彼明断证正取观心故有此语。

非谓生佛二法永不通观。

观佛三昧皆被未来义非徒设。

问心佛无差上乘了义。

今明观法何必强分。

答理本虽融行相宜别。

将使造修有托必须境智相应。

古德有言观佛有二。

一者自心三昧所见佛。

二者西方从因感果佛。

诸经观心即观自心所见佛也。

今十六观正观西方感果佛也。

据此两分求无疑滥故。

天台十疑论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缘阿弥陀佛相好光明。

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备如无量寿十六观等。

今经观佛斯为明据。

问曰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今观佛境岂非色见声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犹皎月落于百川。

四辨八音若清响发于幽谷。

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寻声不了性空故不见佛。

达士不尔。

了色非色何妨端想于圣容。

达声非声岂碍侧闻于妙法。

故华严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觌兹妙论宁复疑乎

  四料简异同二。

初简身土通局二辨古今废立。

初简身土通局二初明佛身二明佛土

  初明佛身

  佛身多种经论所出随宜不定。

今准天台戒疏且明四身。

一谓法身二谓真应二身三谓法报应三身四谓法报应化四身。

彼云毗卢遍耀正法为身舍那行满报果为身。

释迦应迹感赴为身随缘不定变化为身。

一切诸佛皆具四身。

今弥陀身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即法报也。

六十万亿那由他即净土应身也。

或现大身满虚空中。

或现小身丈六八尺及圆光中恒沙化佛。

又云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以至白鹤孔雀凫雁鸳鸯等皆是弥陀变化所作此等皆化身。

然此应化合则为三开则成四。

当知西方弥陀果德之身。

即是法身即是报身即是应化佛身一体非一非异随召皆得。

若乃从本垂迹则一身为无数身。

至于摄末归本则无数身还归一身。

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即其义也。

远师疏云然佛寿命有真有应。

真无有尽应有短长。

观音受记经云阿弥陀佛寿虽无量当有终极般涅槃后观音补处号普光功德山王。

据此定知是应。

十疑论云有满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谓应佛也。

菩萨见微细相谓报佛也。

故知报应由机佛身何定。

如水中月随器不同。

器大则影全器小则影缺。

全缺在器而影无展缩。

水澄则影存水浊则影亡。

存亡在水而影无去来。

以喻身寿无不通晓。

故涅槃云佛告纯陀。

汝今不应思惟诸佛长寿短寿。

一切诸法皆如幻相。

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等。

又华严云如来法身藏普入世间中。

虽在于世间于世无所著。

譬如清净水影像无去来。

法身遍世间当知亦如是。

又云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

其来无所从去亦无所至。

幻性非有量亦复非无量。

于彼大众中示现量无量。

以此寂定心修习诸善根出生一切佛。

非量非无量有量及无量皆悉是妄相。

了达一切趣不著量无量。

准知佛身体量叵得。

尚非言思所及。

岂容拟议于其间哉二明佛土又二。

初正明二拣滥。

  初正明

  诸佛国土其数无量。

如华严云。

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又如法华云。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摩以为墨。

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

如是展转尽地种墨等。

又如弥陀经。

十方各有恒河沙数诸佛国土。

是知佛土何有穷尽。

举要言之不出二种。

一者法性土。

圆觉云众生佛土同一法性。

普贤观经云毗虚遮那遍一切处。

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常住法性诸佛如来所游住处强名为土实非土也。

此谓唯心净土。

举足道场非净非秽而不妨净秽。

无去无来而不碍去来。

慈云云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

三际往来足迹未移于一念。

众生迷而不失虽日用而不知。

诸佛证而无得故乘权而起用。

此唯妙觉果人所居。

仁王般若云唯佛一人居净土即此土也。

二应化土。

微尘佛刹若净若秽皆是诸佛随机应现摄化众生。

应诸菩萨则有实报土。

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

应诸二乘则有方便土。

智论云三界外有净土。

声闻辟支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是也。

应诸凡圣则有同居土。

同居有二。

一同居秽土二同居净土。

释迦现居秽土非无净土。

弥陀示居净土非无秽土。

然同居秽土圣则大小三乘凡通善恶六趣。

同居净土圣则纯一大乘凡但人天。

两报土明诸土各赴机缘。

法性是所依应化为能依。

首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大觉即法性土也。

微尘国即应化土也。

应化依虚空虚空依法性。

能所本末思之可见。

今经所明即是弥陀所取同居净土。

又复西方有河沙净土。

果佛有同居弥陀。

今须定指。

往昔法藏发愿修成极乐净土弥陀果佛光台现土其致在兹。

  二拣滥

  诸经所说净土多种名字相滥故须辨示。

且如心净土净之言人虽引用不知本末。

此言本出维摩经。

彼说菩萨取净土法。

以诸佛净土必假十方众生同业共成故。

历劫化他令修善业。

揽彼净业以成其土故。

彼经云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不[言*舀]众生来生其国。

乃至十善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十善众生来生其国。

乃至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彼文甚广不复具引。

金光明云愿我来世得此殊异功德净土如佛世尊。

法华经云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

又云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净名云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

此等皆明菩萨取土法也。

又净名经螺髻梵王语舍利弗。

我见释迦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

佛以足指按地。

大千世界百千珍宝严饰如宝庄严佛净土。

乃至云我佛国土常净若此。

又涅槃经佛临涅槃娑罗林间变成净土。

经云尔时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

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又如今经光台所现极乐净土及结益中众见彼国。

此等皆是如来神力现起。

所谓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是也。

仁王般若云唯佛一人居净土。

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此皆法性理土所谓寂光土也。

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净土不毁。

此即释迦果报土也。

上引诸经所谈净土皆非今经弥陀极乐净土。

诸经论中此类极多。

准前简判则无滥矣。

二辨古今废立分五。

初明福观二辨定散三示地位四解魔说五指滥传。

  初明福观

  下经韦提请云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古疏以三福答思惟。

十六观答正受。

善导玄义云诸师将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观。

今谓不然。

华严经说思惟正受但是三昧异名。

韦提前请但云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即知思惟正受秖是请观耳。

观前方便故曰思惟正观成就故名正受。

但修观之人须修福业助成观智故。

先明三福后出观行。

三福如宝货观智如船桅。

是则事理相资福智双运。

安有修观兀然端坐。

不事师亲不持归戒不诵大乘耶。

故须众善辅成正观。

单轮只翼何有所至哉。

至后释文更为委辨。

  二辨定散

  善导玄义云前十三观为定善。

后三福九品对前三福为散善。

今谓不然。

若如所判。

即应止有十三观那名十六观耶。

况下九品上品结云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中下亦然。

何得后三独名散善。

止用此求不攻自破。

依法不依人涅槃极诫。

至后九品当更辨之

  三明地位

  准玄义云古来诸师皆用大乘三贤十圣。

对上三品小乘两凡四果对中三品。

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对下三品。

彼文委破不复具引。

今谓准下九品生彼土。

已方论地位可如诸师。

又据经文此土求生并是凡夫须依玄义。

彼引十段经文为证。

可验昔非。

经云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一证也。

又云如来今者为未来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二证也。

又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未来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三证也。

又云韦提白佛言因佛力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四证也。

又云汝及众生应当专心乃至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五证也。

又云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六证也。

又云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见彼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七证也。

又云佛告韦提希及汝众生欲观彼佛当起想念等八证也。

又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九证也。

又如九品中一一皆言若有众生等十证也。

上来十段证明如来说十六观止为常没众生不于大小贤圣人也(上并玄义中文)详此十文一二四五其文最要。

则知此典专被浊世具缚凡夫逮至彼方始论断证耳。

  四解魔说

  或谓修西方净业临终感相皆是魔者。

斯由未披教典不乐修持。

喜以邪言障他正信。

为害不浅故须辨之。

且魔有四种。

一五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

上之三魔是汝身心。

唯有天魔居欲界天。

乃是大权退恶进善。

有大功行方可动之。

凡夫修道内心不正必遭魔扰。

若心真实魔无能为。

是知魔自汝非他所致。

如世妖治媚惑于人端心正色必不能近。

纵情顾盻定遭所惑。

今引众说以绝群疑。

一云大光明中决无魔事。

犹如白昼奸盗难成。

一云此土观心反观本阴多发魔事。

今观弥陀果德真实境界故无魔事。

一云念佛之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既为佛护安得有魔。

一云修净业人必发魔者佛须指破如般若楞严等。

佛若不指则误众生堕于魔网。

今净土诸经并不言魔。

即知此法无魔明矣。

山阴庆文法师正信法门辨之甚详。

今为具引。

彼问曰或有人云临终见佛菩萨放光持台天乐异香来迎往生并是魔事。

此说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严经修习三昧。

或发动阴魔。

有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或发动外魔(谓天魔也)有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或发动时魅。

此等并是修禅定人约其自力。

先有魔种被定击发故现此事。

傥能明识各用对治即能除遣。

若作圣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则发魔事)今约所修念佛三昧乃凭佛力。

如近帝王无敢干犯。

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

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耶。

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复何在耶。

若不能鉴察被魔为障者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

经云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

况念佛人临终感相出自众经皆是佛言。

何得贬为魔障乎。

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已上彼文)。

又楞严云禅定心中见卢舍那踞天光台十佛围绕等。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

心光研明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资中疏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现前与修多罗合名为正相。

若修余观设见佛形亦不为正。

以心境不相应故。

况观真如不取诸相而有所著岂非魔耶。

资中栋判极为精当。

仍具引前诸说永除疑障。

  五指滥传

  净土教法起自古晋庐山白莲社。

自后善导怀感慧日少康诸名贤逮至今朝前代禅讲宗师亦多弘唱。

唯天竺慈云法师精穷教理盛振一时。

出大小弥陀忏仪往生传正信偈念佛三昧诗并诸图[巾*((宋-木)/登)]见行于世。

自后鲜能继者。

时移事变相承讹滥斯法几息。

纵曾听习臆说最多。

苟不辨明恐误来学。

略引数事识者详之。

此方儒典亦说西方如周书异记说。

佛生时瑞气浮空。

太史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在西方。

一千年后声教被此。

后佛灭时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

太史扈多奏曰西方大圣人入灭之兆。

又列子云昔商太宰嚭问孔子执为圣人。

孔子对曰西方有圣者焉。

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等。

文中子曰佛法西方之教中国则泥。

以至后世儒者多以佛教为西方者乃此土西天竺国非今经所谓西方也。

试略言之。

夫一日月一须弥一四天下名一世界。

如此一千世界名小千界。

一千小千名中千界。

一千中千名大千界。

此释迦一化之境。

今此南阎浮提乃一世界中一洲耳。

此土神州又州中一隅耳。

五天竺国当阎浮之中。

神州在彼东南。

以此望彼故号西方。

若论弥陀净土。

出大千界外复过十万臆刹。

智者云西方净土出过三界。

即知与此阎浮西竺近远天别安可滥同。

窃观古今不信净土其障有二。

一为他障二即自障。

言他障者谓世传异说不辨是非。

故于佛言反不信受。

略列数条余非可尽。

如僧传慧布云。

方土虽净非吾所愿。

若使十劫莲华中受乐不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

今谓得忍菩萨可容此说。

若未得忍自不能救焉能救他。

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慈救众生者无有是处。

委如十疑论

  第一疑中所破。

有人云心若清净即是自性西方何必求生他方净土。

今谓非无此理。

斯乃教中法性理土而非今经所明也。

然具缚凡夫未登忍地。

假令顿悟自心孰能恒守清净。

法虽高妙不摄群机。

但有虚言何由造入。

又云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

此亦误以四竺为西方也。

经云从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岂止十万八千乎。

略指一端。

诸余不足议也。

有人云此十六观唯被下根耳。

今谓此经乃圆顿上乘成佛之法。

是心是佛出自今经。

韦提一闻即破无明得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菩提心。

岂皆下根耶。

又云念佛人临终感佛菩萨来迎。

皆是自心业现实无他方佛来。

今详此说乃有多失。

一则不信佛语。

观经九品临终感相皆佛说故。

二不修佛力。

诸佛菩萨慈悲誓愿拔苦与乐不遗物故。

三不信佛体。

佛与众生体性平等有感必应。

佛若无应三身不备则非佛故。

此三不信孰可信耶。

又有人云莫学愚人求生净土。

今谓无量寿经说十方诸菩萨皆愿往生净土。

况普贤行愿势至圆通皆愿往生净土。

补处不退诸上善人岂皆愚人耶。

又僧传所叙古晋高僧生融持远南岳天台庐山十八贤皆修此法。

岂亦愚人耶。

汝今滞著三界耽恋五浊。

甘受众苦无思出离。

反是智人。

一何颠倒。

假令自得忍力乐住三界度生。

那发此言障他修习。

又云求生净土念佛修观皆是执著取相殊非超越之法。

今谓著与不著取与不取在人心智所见明昧。

岂得凡见修持例皆著相于恣不捡尽是通人。

且佛言不著相者盖令不著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法二执即达人法二空。

何尝以系念进修而为著相乎。

且世人争竞我人炫耀权势。

耽荒声色奔逐利名。

聚敛财谷系恋妻拏。

此等诸相无始爱缠佛劝远离反更深著。

念佛三昧无始未经。

佛劝修习反疑著相。

众生迷倒一至于此。

今谓若修念佛三昧定非著相。

何以然耶。

佛身无相有何可著。

故智论云植佛福田者谓慧心坚著也。

随以香华供养至佛无尽。

龙树论师岂不解般若。

而言坚著者岂亦著相耶。

夫般若空法元为修六度者令不住相。

六度不修般若焉用。

真得道者达修无修了念无念。

所谓终日修而未始修。

终日念而未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