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544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docx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213003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

【考点分析】

“炼字”就是锤炼语言。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揣摩炼字是揣摩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炼字主要“炼”动词、形容词和部分虚词。

高考考查鉴赏重要词语(炼字)主要有两种提问方式,一是: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则多为: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通常情况下,答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解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代入描述。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分析作用。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准确表述。

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精细。

【实例解剖】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迁客思归,是古诗的传统题材,但这首诗却有它的“出新之处”,有人评论它“多言外之味”。

请从遣词炼字方面分析它的“出新之处”及“言外之味”。

(4分)

【评分指导】

得4分:

指出“唤”,“尽”(各得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出新之处”及“言外之味”。

(各得1分)例如:

●“唤”字形象生动,意新语奇。

巧妙点明时令适值早春,笛声不但唤来春色,更唤起贬谪之人思归的情愫。

“尽”字言简意丰,呼应前句“无穷雁”,将群雁向春的形象写出,更反映出作者思归的急切。

(能找准诗眼,能结合诗句分析出它们的“出新之处”及“言外之味”)

得3分:

指出诗眼,有具体分析,但遗漏或者答错一点信息。

例如:

●这首词在遣词炼字方面的“出新之处”及“言外之味”,表现“唤”,用拟人的手法,体现景物对春天不舍,作者对春天的不舍;“尽”是“全、都”的意思,大雁全飞走了可作者却不能归,反映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遗憾以及思归的急切。

(指出诗眼,只分析了“尽”,

“唤”字分析不准确)

得2分:

指出一个,具体分析时,只有一个有效信息点。

例如:

●首联“唤”字既写出了严寒对温暖春日的企盼,也写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尽”字写出大雁在天明时都飞走了,而作者以大雁自比,表达了挫折只是暂时的,将来一定会大作为的豁达心境。

(能指出“唤”、

“尽”,陈述理由时,分析欠准确)

得1分:

能答出其中一个,简要分析原因时,多为无效信息。

例如:

●第一句“唤”字写作者对春归之渴望,第二句“满”字夸张地写出了迁客眼泪之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极度思念。

三、四句写雁多而天明尽飞,写出了大雁北归的急切,事实上写作者归乡之念,思念之深。

作者写迁客、写大雁归心之重而不直接写自己,是“出新之处”及“言外之味”。

(只答出了“唤”,其他分析时多为无效信息)

得0分:

没找准诗眼,全部为无效信息。

例如:

●“出新之处”在表达思归的同时,写了洞庭湖的大雁,大雁等不到天明就都飞走了,表现了思归之心的急切,一个“尽”字,就将急切的思归之情表现出来;而“唤”字则是表明对春天怀念,也是对亲人的怀念,用大雁南飞写出自己的归思之情,确有“言外之味”。

(把“出新之处”、“言外之味”的炼字答反了,全为无效信息)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之二:

“泡”出原意把握风格

213003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

【考点分析】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除了鉴赏其重要词语(炼字)外,还要注意其句子和整篇语言特色、风格。

1.鉴赏句序之妙。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这样显得呆板,动作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

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2.品味空白之意。

诗词中往往有许多语言省略,鉴赏时需要用想象和联想“泡”出作者的原意,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补充”。

欧阳修的《蝶恋花》: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

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把握语言风格。

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3)、清新雅致。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绚丽飘逸。

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5)明快简洁。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语言是离不开情感表达的。

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1)叙: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实例解剖】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小诗,语言是其得以传唱的重要方面。

试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3分)

【评分指导】

得3分:

概括特色(得1分);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得1分);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得1分)。

例如: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有总评、细析、作用答案全面。

得2分:

指出语言特色,具体分析时遗漏或者答错一点信息。

例如:

●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首、颔联是诗人和童子的对话,颈联、尾联写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中,可是雨雾太重早已不知去哪里。

言有尽而意无穷,写了归隐之人难遇的遗憾的心情。

(逐联剖析,揭示这样写的好处,但没有概况出语言总的特色。

得1分:

能答出其中一个,简要分析原因时,多为无效信息。

例如:

●这首诗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只答出了作用,其他分析为无效信息。

得0分:

没概括出语言特色,全部为无效信息。

例如:

●通过简短的语句表现作者的遭遇,云深:

体现了山的神秘、与深奥,体现隐者的神秘。

(分析不准确,全为无效信息)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之三:

修辞

掌握辞格剖析感情

213003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

【考点分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各种资料上说法不一,这是文学鉴赏难以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大家复习更清晰,我们将表达技巧按照从小到大、由内容到形式的思路具体分为四种: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

这次研究第一种。

高考要求掌握8种修辞格,分别是: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此外,像对比、双关、拈连等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也要能识别并分析。

还有一种是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实例解剖】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

指鸟振翅飞翔。

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4分)

【评分指导】

得4分:

指出手法(得1分);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能说出三个方面的作用。

(各得1分)例如:

●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指出比喻;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能说出三个方面的作用。

得3分:

具体分析时遗漏或者答错一点信息。

例如

●本诗主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借流莺代自己。

①写流莺的漂荡,即是诗人写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②写流莺声音巧啭,实际是写自己有才华、有抱负;③借写流莺“未必有佳期”、“何处有花枝”来写自己徒有才华而不被人重视,无法实现抱负的感慨。

(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说出艺术手法的好处,可是没答出到底是什么手法)

得2分:

能答出艺术手法,具体分析时,只有两个有效信息点。

例如:

●诗人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自己比成流莺。

首联写流莺的飘荡飞翔来写诗人自己为国效力的壮志。

颔联写流莺的声音,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悲苦,颈联写流莺的日夜飞翔来写诗人的辛勤,尾联则是通过不忍听流莺伤春之音来写悲伤之情。

(逐联剖析,揭示出这样写的好处,但对诗歌内容、情感理解不到位,无效信息多)

得1分:

能答出其中一个,简要分析原因时,多为无效信息。

例如:

●作者运用暗喻的手法,看似写流莺,实是写自己。

写流莺不得已而展翅飞,实是写自己不得不暂时做一小官,诗人深深地感慨何处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天。

(只答出了艺术手法,理解牵强、无中生有,分析多为无效信息。

得0分:

没答出艺术手法,全部为无效信息。

例如:

●托物言志、借代的艺术手法,用流莺写出了人心险恶、战事多变,下片写了战事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作者的伤感和郁闷。

(分析无中生有、全为无效信息)

古典诗词鉴赏系列之四

运用描写知识找准赏析角度

213003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

【考点分析】

上一讲说过,我们将表达技巧按照从小到大、由内容到形式的思路具体分为四种: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

从实际运用和考试涉及来说,第二种“表达方式”用得最多,也考得最多。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

在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这一讲我们集中复习描写。

鉴赏描写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其次是运用知识去分析。

相对于其他的鉴赏而言,这个点是分析欣赏容易,准确识别难度大些。

描写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这里主要提供六种:

(1)按对象分:

①人物描写:

肖像外貌、行为动作、心理活动;②景物描写:

诗歌中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和抒情绾结在一起。

(2)按范围分:

①细节描写:

对人物、自然、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可以点染烘托意境,揭示主题思想。

②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是一个点,场面描写的是一个面,以群像居多);

(3)按繁简程度分:

①工笔(又称细描、工描),专指对描写对象做细致入微的描绘,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求铺陈和渲染,浓彩重墨,语言精细,富于色彩。

常能起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②白描(相当于速描、勾勒),用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也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

它往往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其神韵的效果。

(4)按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②侧面描写,③近景描写,④远景描写。

(5)按状态分:

①静态描写,②动态描写

(6)按时态分:

①现实描写(实),②想像描写(虚)。

心里牢牢记住这些分类,读诗词时自然可以发现许多描写,再根据题目所问,结合作者的情感,答题便畅快了。

【实例解剖】

浣溪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北宋元丰五年(1078)徐州春旱,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从民请,至石潭祈雨。

入夏,果雨。

雨后,苏轼到石潭谢雨。

一路所见,写成《浣溪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赏析词的上阕三幅画面的色彩与声响。

(3分)

【答案】

得3分:

具体赏析2分,作用1分。

例如:

●词的上阕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三句话,三个画面,都是在谢雨一路所见、一路所闻。

落入衣襟中洁白的枣花、身着褐色牛衣的瓜农、古道上嫩绿的柳树、瓜贩手中绿色的黄瓜,这些鲜亮的色彩都透着春天的生机;落入衣襟中枣花的“簌簌”声、缫车的嗡嗡声、小贩的叫卖声,这些声响和在一起自然和谐,体现了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了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先总后分,紧密围绕声响与色彩答题)

得2分:

有具体分析,但遗漏一点信息。

例如:

●第一句写归途中枣花簌簌落在自己的衣襟上,沾满了全身;第二句写一路上的村舍忙着纺纱,缫车的声响很远都能听见,一个“响”字足以写出农户的繁忙、勤劳;第三句写市集上,古柳旁,农民在卖着黄瓜的情景。

声音与色彩相互辉映,生活气息浓郁。

(写出了声音,也有分析,但是答题不全面,缺少对色彩的具体赏析)

得1分:

只有一个信息点。

例如:

●枣花落下来,到处在纺纱,有的人穿着牛衣在古柳下卖黄瓜,喝了酒走路觉得很累;每天都有人悠闲地喝茶,到了郊外,看到美景,想敲门问问人家。

这三幅画面分别写了市井和野外的景象,声响和谐,色彩匀称。

(无效信息多,分析不到位,答出了声响的特点,得1分)

得0分:

全部无效信息。

例如:

●“衣中落枣花”枣的红色体现了一种热情,以及徐州对苏轼的热爱;“村南村北响缫车”体现了苏轼的管理下的徐州的热闹;“牛衣古柳卖黄瓜”体现了徐州的商业气息。

(内容分析架空,全部为无效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