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0538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docx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血液的一般检查

  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男:

120~160g/L;女:

110~150g/L。

  红细胞计数

  男:

(4.0~5.5)×1012/L;女:

(3.5~5.0)×1012/L。

  临床意义

贫血分级

血红蛋白(Hb)值

轻度

>90g/L

中度

90~60g/L

重度

60~30g/L

极重度

<30g/L

  贫血分级及其血红蛋白值

  考点记忆技巧

  1.判断标准

  Hb:

120/110

  RBC:

女:

3.5~5.0

  2.程度标准

  3.6.9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大小改变

类型

常见疾病

大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小红细胞

缺铁性贫血

巨红细胞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大小不均

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尤其以巨幼细胞贫血更为显著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总数

  成人:

(4~10)×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感染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2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3

药物及理化因素损伤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

X线及放射性核素

化学物质,如苯、铅

4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5

脾功能亢进

脾大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

  ②核右移:

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几种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减少

  过敏性疾病伤寒的极期

  寄生虫病应激状态

  皮肤病休克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库欣综合征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

  

  

  考点汇集——重要几种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

 

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淋巴细胞

感染性疾病

1)病毒感染

2)某些杆菌感染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g/L

  >400×109g/L称为血小板增多;

  <100×109g/L称为血小板减少。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为外周血内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参考值:

百分数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造血的功能状态,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增多:

  ①明显增多:

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②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

  ●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

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

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和高胆固醇血症。

 

  血栓与止血检查

  考试内容

  出血时间测定

  血小板聚集试验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知识准备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释放

  

  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

  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

  

  

  

  

  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共同途径

  

  凝血酶原酶

  纤维蛋白

  

  出血时间测定

  

  出血时间测定

  参考值不同检测方法,正常值不同。

 

延长

出血时间(BT)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

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血友病、DIC

  血小板聚集试验

  参考值 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因加入的血小板致聚剂不同,参考值不同。

  增高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减低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

  凝血因子检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内源凝血系统)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外源凝血系统)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延长:

  1.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8911);

  2.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3.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4.纤溶亢进;

  5.APTT又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外源凝血系统)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外源凝血系统)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有无障碍的试验。

  PT延长: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及使用双香豆素抗凝时。

  PT缩短: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心肌梗死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增高: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感染、急性肾炎、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多发性骨髓瘤。

  减少:

  原发性纤溶症;

  严重肝病、DIC。

  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INR

  参考值 0.8~1.5

  临床意义 ①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②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3.0;③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死、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4.0;④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3.0~4.5。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浆D-二聚体测定

  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症 为阳性或增高,见于DIC,恶性肿瘤,各种栓塞,心、肝、肾疾病等。

D-二聚体增高对诊断肺栓塞、肺梗死有重要意义。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阳性 见于DIC的早、中期。

  阴性 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骨髓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

1:

1

>50

各种白血病

明显活跃

10:

1

10~50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骨髓增值性疾病

活跃

20:

1

1~10

正常骨髓、某种贫血

减低

50:

1

0.5~1

非重型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极度减低

200:

1

<0.5

重型再障

  

  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蛋白质代谢检查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临床意义

  

  肝脏疾病

  急性或局限性肝损害:

无明显异常。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

  A/G比值倒置:

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肝外因素

  低蛋白血症见于: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

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等;

  消耗增加: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

  血清蛋白电泳

  临床意义

  肝脏受损时:

α1-G、α2-G、β-G均下降。

  自身免疫刺激淋巴系统---γ-G升高。

  急性或轻症肝炎:

无变化。

  加重时:

α1-G、α2-G、β-G均下降。

  γ-G升高:

变化与肝炎的严重程度平行。

  临床意义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血清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低,γ球蛋白增高。

  重度慢性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γ球蛋白增高尤为显著。

  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M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白蛋白轻度减低,γ球蛋白明显增高。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 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等脂蛋白增高,白蛋白、γ球蛋白减低。

  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包括: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碱性磷酸酶(ALP)

  γ-谷氨酰转移酶(GGT,γ-GT)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LDH2.LDH3.LDH4.LDH5)

  

  ALT、AST: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AST>1

  ②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ALT/AST<1

  ③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

  ④肝内、外胆汁淤积:

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

  ⑤急性心肌梗死:

6~8小时后AST增高

  注:

转氨酶的升高程度与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

  终末期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ALP:

ALP增高见于:

  肝胆系统疾病: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ALP明显增高。

  骨骼疾病:

纤维性骨炎、骨肉瘤、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转移癌及骨折愈合期等,ALP均可增高。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GGT)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肝癌和肝内阻塞:

诱发肝细胞产生GGT增多,同时肝癌细胞也合成GGT,可达参考上线的10倍以上。

  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GGT呈中度升高;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LDH及其同工酶:

  LDH广泛存在机体的各组织中,特异性较差

  ①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8~18小时开始增高

  ②肝脏疾病:

急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

  ③恶性肿瘤

  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存在于被感染者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抗HAV-IgM、抗HAV-IgA、抗HAV-IgG3种抗体。

抗HAV-IgM是HAV常规检查项目。

  临床意义 

  

(1)HAVAg阳性 证实HAV在体内的存在,出现于感染后10~20天的粪便中,见于甲型肝炎。

  

(2)HAV-RNA阳性 对甲型肝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

  (3)抗HAV-IgM阳性 说明机体正在感染HAV,感染1周后产生,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4)抗HAV-IgA阳性 抗HAV-IgA为局部抗体,是机体感染HAV后由肠道黏膜细胞所分泌,出现在甲肝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

  (5)抗HAV-IgG阳性 抗HAV-IgG较抗HAV-IgM产生晚,是保护性抗体,一般在感染HAV3周后出现在血清中,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记忆

名称

临床意义

HAVAg

证实HAV在体内的存在

HAV-RNA

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

抗HAV-IgM

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抗HAV-IgA

局部抗体,出现在甲肝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

抗HAV-IgG

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

  简化记忆

名称

临床意义

HAVAg

存在,在粪便查

HAV-RNA

诊断

抗HAV-IgM

诊断

抗HAV-IgA

局部抗体,在粪便查

抗HAV-IgG

获得免疫力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

  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及意义——重要!

检测项目

阳性(+)意义

1.HBsAg-表面抗原

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无传染性

2.抗HBs-表面抗体

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保护性抗体

3.HBeAg-e抗原

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4.抗HBe-e抗体

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

5.抗HBc-核心抗体

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大三阳与小三阳临床意义——重要!

大三阳(135)

小三阳(145)

1.HbsAg

(表面抗原)

阳性

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1.HbsAg

(表面抗原)

阳性

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HbeAg

(e抗原)

4.抗-Hbe

(e抗体)

5.抗-HBc

(核心抗体)

5.抗-HBc

(核心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简化记忆

名称

临床意义

 

HCV-RNA

现症感染,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抗HCV-IgM

诊断丙型肝炎的早期指标之一,是病毒复制指标

感染后4周后

抗HCV-IgG

表明已有HCV感染

出现晚于抗HCV-IgM

  简化记忆

  

  

  肾功能检查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临床意义 

  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①肾衰竭代偿期:

Ccr51~80ml/min。

②肾衰竭失代偿期:

Ccr50~20ml/min。

③肾衰竭期(尿毒症早期):

Ccr19~10ml/min。

④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

Ccr<10ml/min。

  指导临床用药 Ccr30~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Ccr30ml/min,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改用袢利尿剂;Ccr≤10ml/min,袢利尿剂无效,应做透析治疗。

  血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β2-MG主要分布在血浆、尿、脑脊液、唾液及初乳中。

正常人血中β2-MG浓度很低,可自由通过肾小球。

  原尿中99.9%的β2-MG在近端肾小管内被重吸收,仅微量自尿中排出。

  

  所以

  血中β2-MG增高,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β2-MG测定,可反映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血β2-MG测定临床意义 

  

(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的敏感指标,比血Cr更灵敏。

  

(2)β2-MG合成增多:

恶性肿瘤、IgG肾病及各种炎症性疾病。

  (3)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β2-MG重吸收减少,尿液中β2-MG排出量增加。

  尿β2-MG测定临床意义 

  

(1)尿β2-MG增高 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的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

  

(2)同时检测血和尿β2-MG 只有血β2-MG<5mg/L时,尿β2-MG增高才反映肾小管损伤。

  

  血尿酸测定

  原尿中90%左右的UA在近端肾小管处被重吸,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

  血尿酸(UA)增高见于:

  ①痛风:

UA明显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

  ②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

急性或慢性肾炎。

  ③白血病和恶性肿瘤。

  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①尿量少比重高:

肾前性少尿(血容量不足)、肾性少尿(如急性肾炎)。

  ②夜尿多比重低:

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

  ③尿比重固定在1.010~1.012(等张尿):

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

  

  

  常用生化检查

  血清钾测定

  血清钠测定

  血清氯测定(自学)

  血清钙测定

  血清磷测定(自学)

  血清铁测定

  血糖测定

  糖耐量试验

  血脂检查

  血清钾测定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

  排出减少: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摄入过多:

高钾饮食、输入大量库存血液。

  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等。

  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

  摄入不足:

长期低钾饮食、禁食。

  丢失过多:

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症、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

  分布异常:

大量应用胰岛素等。

  血清钠测定

  参考值

  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高钠血症(血钠>145mmol/L)

  摄入过多:

输注大量高渗盐水。

  水分丢失过多:

大量出汗、长期腹泻、呕吐。

  尿排出减少: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低钠血症(血钠<135mmol/L)

  胃肠道失钠;

  尿排出过多:

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皮肤失钠: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消耗性低钠;摄入不足。

  血清钙测定

  参考值

  2.25~2.58mmol/L。

  临床意义

  高钙血症(血清钙>2.58mmol/L)

  溶骨作用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癌等。

  吸收增加:

大量应用维生素D。

  排出减少:

急性肾衰竭等。

  摄入过多:

大量饮用高钙牛奶或静脉输入过多。

  低钙血症(血清钙<2.25mmol/L)

  成骨作用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摄入不足:

长期低钙饮食。

  吸收减少或吸收不良:

阻塞性黄疸、维生素D缺乏症。

  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测定

  

  血清铁测定

 

机制

原因

血清铁增高

利用障碍

再障、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释放增多

溶血性贫血

摄入过多

反复输血及铁剂治疗过量

血清铁降低

需铁增加,摄入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生育妊娠期及哺乳

慢性失血

消化性溃疡、慢性炎症、恶性肿瘤、月经过多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fs简称铁饱和度)测定

  反映达到饱和铁结合力的转铁蛋白(Tf)所结合的铁量,以血清铁占总铁结合力(TIBC)的百分率表示。

  铁饱和度临床意义

  增高 

  ①铁利用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②血色病:

Tfs>70%为诊断血色病的可靠指标。

  知识扩展血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肠道铁吸收的不适当增加,导致过多的铁储存于肝脏、心脏和胰腺等实质性细胞中,导致组织器官退行性变和弥漫性纤维化、代谢和功能失常。

  铁饱和度临床意义

  减低

  ①缺铁或缺铁性贫血:

Tfs<15%并结合病史即可诊断缺铁或缺铁性贫血,其准确性仅次于铁蛋白,但较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灵敏。

  ②慢性感染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SF)测定

  铁蛋白(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

  知识扩展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储存铁的三分之一,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铁蛋白临床意义

  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释放增加:

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

  ②铁蛋白合成增加:

炎症、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贫血: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④铁的吸收率增加,血色沉着症、反复输血。

  铁蛋白减低见于:

 

  ①体内贮存铁减少:

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

  ②铁蛋白合成减少:

如维生素C缺乏等。

  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FBG)以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测较为方便,结果可靠:

  3.9~6.1mmol/L(70~110mg/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升高:

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

  病理性变化:

  血糖升高:

  ①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③应激性高血糖:

颅内高压。

  血糖降低:

  ①胰岛素分泌过多:

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等。

  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

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等。

  ③肝糖原储存缺乏:

严重肝病。

  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OGTT的适应证:

  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

  无糖尿病症状,但有糖尿病家族史

  有糖尿病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

  分娩巨大胎儿的妇女

  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

  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具备以下一项即可

  FBG≥7.0mmol/L

  OGTT2hBG≥11.1mmol/L

  随机血糖≥11.1mmol/L

  

(2)FBG<7.0mmol/L,2hBG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

  (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

即FBG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明显,2hBG仍处于低水平。

常见于胰岛β细胞瘤。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

  GHb不受血糖浓度暂时波动的影响,是糖尿病诊断和监控的重要指标。

  2~3个月糖尿病控制不良,故GHb水平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程度的监控指标。

  血脂测定

  

  

  

  

  

  

  

  

  酶学检查

  淀粉酶(AMS)测定

  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有诊断意义。

  急性胰腺炎:

发病后6~12小时血清淀粉酶(AMS)开始升高。

  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AST、LDH见肝脏病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发病后4~10小时即开始增高。

  各种原因的骨骼肌病变与损伤,均可引起CK及其同工酶活性升高。

  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l(cTnl)测定

  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

AMI发病后3~6小时开始增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