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91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1.鉴赏词意:

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

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4.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5.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6.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3、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

)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风格特征:

豪放、悲壮、壮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墓祠题写的对联。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辛弃疾曾于1165年作《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他的这一主张就体现在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幻)

解题

“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建康赏心亭

登,所谓登高必有赋,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辛弃疾的登临之意。

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思考:

“诗言志”,这首词你初读时最原初的感受什么,你觉得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情感?

概括一下。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寂感,生命短暂感,思乡之愁,有志难申,壮志难酬等等

大家说的都对,都隐隐约约感觉得到,辛有这种忧愁幽思在里面,这种忧愁,缘何而发呢,了解一下作者就很有必要了

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

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鉴赏文本,体会感情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

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的,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意象)?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2、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

(1)“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

楚天:

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

紧扣登临的地点。

“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

“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

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

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

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接下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

遥岑:

远山。

“遥岑远目”这里的目:

,作动诃,看的意思。

词人看到了什么呢?

“玉簪螺髻”。

玉簪:

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

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

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

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这里用的是倒装。

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

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

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

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

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

(学生齐答:

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

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

楼,即赏心亭。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

“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