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53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含解脱道次第 28 空海.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28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28空海

这是ET,然后他在告诉我们,他的手在比,就是说你要去看到“空”,要去看到这些缘起,这些变化,看到“空”。

但是,是要你去看到这个空,不是要看我这个手指。

不是看我这个。

所以就是说是要见、、、、、、如果你只看到这个而已,这个叫做“见指不见月”,所以我们是要透过这个手指,然后去看,看到缘起,看到空。

再来,我们要慢慢了解实相真理之后,我们会从二元对立,这个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

我要的就归入“白”的,我说不要的就归入“黑”的。

我所抓的、我所认定的就归入是“好”的;我所讨厌的我所排斥的就归入“坏”的。

这个都是众生自己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像这样的话都是没完没了的,那种苦它永远存在。

那我们今天就是,你要慢慢去认清实相之后,然后能够包容一切。

超越这个二元对立,能够包含整个,这里面这个含意都很深,要慢慢的去体会。

尤其在历缘对境里面,我们要慢慢的去把以前我们所不喜欢的人,我们也能够包容。

把我们所不喜欢的宗教,我们也能够包容;把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我们也能够以平等心来尊重一切。

这里面的含意很深。

因为你唯有你能够包容一切,那你那个二元对立的那个界线才会消失。

那个苦,因为你只要你有对立,你的内心就会拉扯,就会用力,那个苦就会存在。

这个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当你能够超越二元对立,你就能够跟佛陀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这个唯我独尊他是事实上是在告诉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以平等心来尊重每一个人。

所以没有自卑,没有卑慢,也没有我慢。

只是佛陀来协助众生,让众生去了解到你跟佛陀没有少什么,所以慢慢的到达了悟真理实相,然后解脱自在这样。

佛陀他只是来帮助大家这样。

OK,好,我们下课。

现在进行我们今天的课程。

现在从第八章五阴的二十六节五十八页,五十八页这里开始。

现在我们的进度,已经渐渐的契入到闻、思、修、证,闻思法义相当重要的部分,那以后实修实证就是要回来体证到现在法义所讲的这些。

所以现在不是说讲过了之后这些就不重要,那后面的修才是重要。

后面的修是很重要是不错,但是要知道说那个实修实证,就是要回来体证现在闻思法义的主要内容。

更精简的讲,就是要来体证到无常跟无我。

所以第八章的五阴跟后面的六入处,还有蕴、界、处这些六界,这些都是在从不同角度来诠释我们的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一切实相:

无常跟无我这两个法印,所以这方面大家不要轻视它,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

好,我们现在看二十六节,“陀裟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语差摩比丘:

‘汝言:

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

前后相违’”这一经也是满有名的。

这一经就是差摩比丘生病,然后有一些比丘就去跟他慰劳,陀裟比丘然后他就去代为传达、代为去问候慰劳,然后他就一方面当然探病,一方面也跟他再更深入的探讨法义方面。

然后他们、、、、、、就是说这个陀裟比丘他就听人家讲,听差摩比丘讲就是说、、、、、、然后听讲过之后他觉得这里面有疑问,所以他就当面跟差摩比丘来做一个求证:

你为什么这样讲呢?

然后你这样讲,你又说你不是阿罗汉,这个我觉得前后有违背。

这一经的意思就在那个一问一答,一探讨一回答这种情况之下,那差摩比丘他本身又有更深入的体悟,然后他又有很大的突破。

我们现在来看,他们就去看差摩比丘,然后就问差摩比丘:

就说你说过,“汝言:

我观五受阴非我”你说你有看到五阴,你已经有了解,有体悟到非我、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但是你却说你还不是四果的阿罗汉。

就是说你还不是四果阿罗汉,奇怪!

那这个不是相违背吗?

如果说你已经体证到“五阴”、“非我”,体证到“无我”的话,那这样理论上应该是属于四果阿罗汉了,那你怎么说还不是呢?

这时候差摩比丘就语陀裟比丘言:

“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罗汉者,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离、未知、未断、未吐。

”注意!

他这里回答是很如实,这里回答就是说:

我虽然在五受阴里面,就是五阴里面,我观察到非我、非我所,但是我今天还能够清楚的知道就是说自己还不是阿罗汉,因为我对自己的我慢、我欲、我使,对这些我是、我能这些还没有真正断除。

也就是说他看到深层的那个“自我”还没有断除,这样知道吧?

所以上次我有跟大家讲过,就是说我们证果的、我们体证的先后,是你要先体证到无常,先体证到无常法印之后,再来你才能够进一步体证无我。

但是你体证到无常、无我,这未必代表说你真的已经证到、做到“无我”,这个可以说这是“理”上你可以顿悟,但是“事”上你还没有真正做到。

为什么还没有真正做到呢?

我们看他后面的回答,差摩比丘他又回答,就是说:

“我亦如是,我看到非色即我,我不离色”。

这个就是不一、不异。

大家在旁边写一个:

不一,不异。

那因为这个比较深,要解释的话又要花比较多时间。

“非色即我”就是不一,“我不离色”就是不异,这就是不一还有不异。

我虽然看到这方面“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离识。

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这也就是说我“理”上可以了解,我可以了解无常,可以了解无我,我可以先体证到无常,再来我理论上我可以体证到无我,体悟到无我,但是我还没有真正做到。

这个如果你进入实修的话,因为他这是实际的心路历程,你可以去看到、去体会到他所讲的那个“自我”的阴影,都不断地在显露。

我是、我慢都还存在,所以他这个是你这个要很如实的认真回来看,而且很如实,他才能够做这样的回答。

那有的人以为说自己开悟了,然后自己已经知道“无我”了,但是都没有看到说深层内心还是在抓著“我”。

所以这时候他就是看到自己那个深层的“自我”还没有断除。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体证无常,然后跟体悟部份的“无我”方面,那你可以从证初果然后上来二果、三果,可以证到三果,但是三果跟四果,那个你要体证到、真正做到“无我”、“自我”要消失,才能够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

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初果、二果、三果这个过程,你到三果时候,如果你有认真回来反观自己的话,你会看到那个深层的“自我”,我是、我能、我慢都还存在。

所以他说举个比喻,他说请你听我做个比喻:

“凡智者,因譬類得解。

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浊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

这个就是说一件很脏的衣服,你一下子洗涤之后,它的脏还没办法完全清除掉,他的味道还没办法完全清除掉,那要怎么样呢?

就是要多洗几次。

这样知道吧?

所以他就是说他看到:

我虽然我体悟到这些无我,但是我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还是会展现那个我是、我能、我慢的那一种习性、习气还会跑出来,所以他这个就是他有很如实回来反观才会看到。

因为那个就是“自我”的阴影,它又跑出来,所以他认为说,这个就是因为还犹有余气,还有一些习气,所以要不断的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

也就是说,理虽然可顿悟,但是事必渐修。

而且你“理”上的顿悟容易,你事实上在历缘对境的时候,那真的那才是实际的考验。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这就是说一个有证果的人,虽然说他对五受阴方面他能够看到非我、非我所,但是他的那个习气还在。

所以要在历缘对境中,不断的再实修实练,实际的面对各种境界里面,然后实际再去看。

这样然后他又一方面历缘对境修,一方面又加深去闻思。

所以你看“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也就是说这个是水涨船高,他又更进一层的去止观双运,然后再继续观察它的生灭,就是更深一层的去体悟无常的法印。

前面的体悟无常,你虽然是体悟到了,但是你那个稳定度还没有出来。

这样知道吗?

就像几天后我们要准备禅修,那禅修的时候协助大家慢慢去,实际去体证到无常法印,但是你没办法说都浸泡在这个无常法印之中,你还会不断的进进出出,进进出出,也就是说稳定度还不够。

所以这时候还必须要闻思,然后再实际修,闻、思、修,然后你这样才能够“增进思惟,观察生灭”。

实际再进一层的去体悟这个无常法印,然后再进一步的去看“此色、此色集、此色灭”,还有受、想、行、识的集灭。

“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这就是真正的开悟。

真正的解脱就是这样。

他的这个心路历程这一段满不错的,他把那个你见法,然后到究竟解脱的那个心路历程有写出来,所以大家要去看,慢慢去体会。

“差摩比丘说此法时,彼诸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法喜利故,身病悉除”,这时候你看他本来他是有生病,然后别人问他的时候,然后他再更仔细回来检验自己,那我们再讲具体一点就是说,你为什么认为说你自己已经有证悟,但你还不敢承认自己是阿罗汉?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自己那个贪生怕死的结还存在着。

这个要很如实面对自己,因为他在生病的时候,他又看到那一种,生命核心那一种“自我”的抓取,还是紧抓着不敢放。

所以他去看到那种贪生怕死,那一种“自我”还紧抓不放的那个结还看到。

那当跟人家在这样对谈之后,他又更深一层去看到,然后慢慢的终于自己看到那个核心的阴影,然后自己又有一些体会、又有一些突破,所以这时候他又有更深的这些体会。

然后来探病的比丘也听他这样讲过之后,也刚好又蒙他的这些法喜,所以彼此这样,等于说又有这种切磋、教学相长,然后体悟更深。

我们看这里的法义分享,这有满重要一个归纳。

(法义分享)虽然能理解、能观察到五阴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未断,这与观察的深浅度有关,也与习气有关。

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差异。

深层的我见、我慢不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

这里,我是这样简短写过来,但这里却是有非常重要的那个含义在里面。

如果说你真的要走上究竟解脱,那你在这个还没有到达解脱之前,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协助我们照见我们的死角,照见我们的不足,照见我们那个踩在脚底下的那个阴影,那是非常重要。

它可以节省我们很多不必要的生命的摸索。

所以这里有提到就是说,深层的我见、我慢并不容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

但是如果因缘不成熟的话,那这个还要再静待因缘这样。

我们看第二点,“差摩比丘于五阴,再深入思惟观察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论上可以如此,实修上要断深层的“我慢”没那么容易!

这是因为这样实际的体悟过来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容易的。

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际,觉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禅修区,实际历缘对境之际,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来。

所以理悟容易,实修不易。

“理可顿悟,事必渐修”,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才能看到那深层潜伏的我见、我慢、我是、我能。

为什么说理悟容易呢?

因为你在单纯简单的环境里面专修禅修的时候,没有外境的考验,所以你会觉得说啊,我现在已经做到没有我了!

我现在已经体悟到“无常”了,我现在已经没有“我”,“身见”这些都没有了,什么事情都大事已办了。

但是一历缘对境的时候,尤其你认为你开悟了,你已经成为人天师表了,众生开始向你顶礼、向你恭敬,这时候能不能去看到背后那个我慢、我是、我能的心态还有没有?

再来,再来人众越来越多了,要兴建道场了,然后这个道场,再来又要收皈依弟子了,你有没有去看到你背后有没有那一种我的山头、我的道场,还有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衣钵、我的继承人,这个都是很微细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

当然,大家也许认为说这个好像跟我们修行上面,好像现在还离得太远,不要认为离得很远,现在不讲也许以后再讲,那没机会了。

等你以后你有名、出名的时候再讲,那时候你听不进了。

所以如果说大家在这个闻思的过程,你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闻思的话,那可以避免你很多将来不必要的那些岔路,所以要很如实回来面对自己。

再来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佛陀,他本身没有建立宗教,本身没有建立宗派,他本身没有建立固定的道场,那都是人家有提供道场,他就因缘具足嘛,就引导大家来此禅修。

那一段期间之后,哪里有需要,他又走到哪里,所以他没有固定的一个地方。

再来佛陀他本人,虽然有很多人跟他学习,皈依他,但是他从来不去抓住弟子,也没有去更改弟子的名字、名号,除非你自己愿意你自己要更改一个比较好的名字,那没关系,随你所喜欢。

但是佛陀本人他没有说我这个派系你加入我这里,要改成什么姓、要什么辈,都没有那些。

所以我们要知道说,真正一个“无我”的人,他没有他的山头、没有他的宗派、没有我的弟子,这些都没有。

但是今天并不是说那我有一个山头、我有一个宗派,我有我收的弟子,那我这样就所弘的就不是正法,也不是这样讲,而是佛陀他做出这样一个模范出来,让我们参考。

这是一个很明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参考。

那你今天因缘情况,你需要一个地方,一个禅修的地方,或是说有些人他要跟你学习,那你有一些弟子,这个也没关系!

你随顺因缘。

但是我们要跟佛陀这一面真的是无我、无私这一面镜子来比,佛陀提供这一面很明的镜子,让我们对照,那我们要从中去看看。

我们随顺因缘而起的这一种情况之下,那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我是、我能、我慢、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山头……?

这个都很重要。

这已经是讲到很深的那些,因为这跟断深层“我慢”关系很大。

泰国有一位,(1912)民国初年满有名的一位高僧阿姜曼,我想我们在座有不少人应该有读过“阿姜曼尊者传”,那他以前也是一样,他真的是用生命在修行,然后他证初果、二果之后,已经是情况相当不错,然后他也有随顺因缘在指导别人。

但是当他一样看到我内心的那一股不安,内心的那股我是、我能都还存在,那还没有真正找到我所要的,于是他又放下,然后又不断再继续找寻。

他在《阿姜曼尊者传》里面他自己也有提到就是说,当他要从三果要证四果那一段期间,他说他真的是都是用生命去修,然后修到后来真的是很苦、很苦,那你看这就是说他很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然后知道说一定要非达究竟目的绝不终止。

那我想在历史上有几位,有不少的这些真的他们真正体证到“无我”这种境界的人,他们都提供一面很好的明镜让我们照见。

这里简短地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们再来看二十七节,二十七节这里,“仙尼!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名断见;(这个我们念过之后再来解释,因为这从文字上不太容易了解。

)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仙尼白佛言:

‘世尊!

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

我们先来看前面这一段。

前面这一段,这个我们要把它解析开来。

这是佛陀回答仙尼这一位修行者,然后佛陀回答说“其第一师见”,那个“见”上面你加上一个只是的“只”,这样的话比较容易了解。

就是说佛陀做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就是说这个人呢,第一位法师呢,他怎么样?

他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这样知道吗?

佛陀他现在做三种归纳比喻,第一位这种法师呢,这一种类型的他们的说法就是说,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名断见。

这样知道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说这样的说法就是断见?

为什么?

(他自认他就是独一个我的存在),不是,意思不是这样。

那个深义还没有挑出来,它这里佛陀你看,上面意思这样下来,然后后面说名曰断见,为什么?

(因为他只见到这一世,断灭说),对,不错。

这就是说,第一位这一种法师呢,他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那另外一个隐藏的含意就是说他否定未来,这样知道吧?

他否定未来,所以那个否定他没有写出来。

但是佛陀后面就归纳说像这个因为他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而已,那是否定未来。

所以“如所知说者”就像他们所知这样说的,这一种说法呢,这是属于“断见”,很多人认为这辈子好好的过就好,死了就一了百了,认为死了就空、死了就没有,这就是落入断见、断灭空。

这样知道吗?

所以这是第一种说法。

再来“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你看这是第二种论师的说法,然后佛陀把这一种归纳出,这叫做落入常见。

那为什么说这一种叫做落入常见?

为什么?

(老师,这样子的话像某宗他们都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样子的是不是也是一种常见?

)我想这个你自己来分析,因为这个我们现在不便于直说、不便于说明,私下可以谈。

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因为你刚才有讲一个宗派出来,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便公开谈,但是佛陀这里讲就是说第二师第二种说法,然后他看到今世、后世真实是我,你要看到它这里面有很深的含意,是什么含意知道吗?

为什么这一种说法的他就落入常见?

为什么?

(因为是在轮回是不是?

今世跟后世还是没有豁出去)是有轮回是不错,但是它这里意思就是说因为怎么样今世后世真实是我,也就是说有一个我,有一个不变的“我”在投胎转世,从上一世投胎到这一世,然后这个我死后只是身体死亡,然后另外这个真的“我”,他又再去投胎转世这样。

这样知道吗?

所以这里就是说他怎么样呢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投胎转世,那就这个就是落入“常见”。

所以说“今世后世真实是我”,有没有有一个真正的“我”,这个就是落入真常,“真常唯心”那个“真常”那个“真我”这样!

这样知道吗?

这就是落入“常见”,前面是“断见”,然后后面就是落入常见。

再来“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这个第三师指的是谁?

对,佛陀本人,要知道这里第三师就是佛陀他的看法、他的见法。

佛陀本人他是怎么样呢?

就是第三师他怎么样呢?

“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这也就是说佛陀他怎么样呢?

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也就是说他并不是说只有认为生命就只有这一世,然后否定未来,所以第一段就是说没有否定未来。

再来但是“命终之后,亦不见我”,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否定未来,但是也不承认有一个“真常”的我在投胎转世,这样知道吧?

这里面它都透露着缘起甚深、还有“无我”。

这里因为这是修行上很深,而且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碍,不要以为这个很简短、这个没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慢慢的去看出来它的那个重要性,这样才不会落入那个陷阱里面。

所以我们要知道说佛陀的看法是怎么样。

他是不否定未来,但是也不承认有一个真常的“我”在投胎转世这样。

“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这就是如来、正知正见的如来,如来的看法,如来的那种看法所体证到的,“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也就是说前面第一师讲的是“断见”,第二师讲的是“常见”,这个都是落入两边,那佛陀所走的是“中道”,所以第三师这是一个中道的说法、中道的这一种体证。

那仙尼他听佛陀这样讲之后,他就回答佛陀说:

“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你不讲,我还不模糊;你跟我讲之后,我却更不明白不清楚。

如果我刚才我们没有这样解释的话,那大家从这个文字,佛陀这样简短回答的话,你也不明了,不容易看到它里面的那个深义。

所以,佛陀就回答“正应增疑”,不错!

不错!

你有怀疑、你更疑惑,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者何?

此甚深处,难见、难知”注意这两行,这两行很重要!

“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

凡众生类,未能辩知。

所以者何?

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注意这两行,这个要好好的一个字一个字去消化、去咀嚼,这是佛陀他的很深的那个心声,因为这里已经是非常深了,这个“甚深处,难见、难知”,你必须有很深的这一种修行功力,你才能够照见到;你要有很深的这些智慧,你才能够看到。

“凡众生类,未能辩知”一般众生没办法辨别出来的,“所以者何?

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也就是说一般众生都一直向心外求法,跟真正的解脱道呢,常常跟解脱道背道而驰,虽然表面上很认真的在修,但是实际所走的,却未必是真正到达究竟彼岸的、解脱道的这一种方法。

所以为什么我们强调就是说你要实修实证,一定要有前面正知正见的闻思基础。

你没有建立正确的闻思基础的话,你的实修实证很难很难正确的,所以绝不要疏忽了这个闻思基础的重要。

因为你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实证就会事半而功倍。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

“世尊!

我于世尊所,心得净信,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

”,就是说这一位仙尼他就承认自己不懂,那愿意虚心的学习,愿意虚心的受教,也就是说他身心很柔软,所以佛陀这时候就再更进一步的,引导他去体会更深的这些法。

那你看更深的就是佛陀要让他去体证到就是说什么叫做“无我”,但是你要体证,真的要体证“无我”,记得!

真正“无我”的确立,一定是建立在“无常”,你如果没有真正体证“无常”的话,你没办法真正体证到“无我”。

所以、、、、、、如果说你这两方面你没有真正体证到的话,你没办法真正体证到空跟涅槃。

所以有的人看我写的这一本书之后,然后他就断章取义的截取后面的一部分,然后认为说那你说那个空呢,你就变成还是再落入那个一个实有的那个空里面。

然后我就跟他讲,你要从前面逐步的上来,除非你能够彻证,你跟我就是讲说你已经彻证无常法印,如果你还没有真正彻证无常法印,你要跟我谈论“空”,我觉得那个都是落入空谈,只是在头脑里面的知见。

所以要先体证到“无常”,你要坐在坐稳在无常的法流上面,因为这个无常它是每一个刹那,现在、当下都是生生灭灭的,也就是说你要活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体证无常,这样你才能够进一步体证到“无我”,然后才能够再更进一步体证到“空”跟“涅槃”,这就是佛陀所讲的,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无常”、“无我”这些就是法住智。

我们现在来看,这里的“复问:

‘仙尼!

异色有如来耶?

’”因为前面就是佛陀问他无常法印这方面,跟他解析无常方面,再来“‘仙尼!

异色有如来耶?

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

‘不也’”就是否,否也,不是这样,也就是说这里事实上他要诠释一个就是说不一跟不异,还有不即不离。

这里要告诉我们就是说,“‘异色有如来耶?

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不也!

世尊!

’佛告仙尼:

‘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

是故!

仙尼!

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

所以者何?

以彼有余慢故’”。

注意这一段,这三行一样非常重要,这里很重要的就是说佛陀就讲在我很多弟子里面,虽然我说过了这些很深的法义法要,但是如果这些弟子“不悉解义”,也就是说他们没办法真正了解我所讲的这个法义的深义的话,没办法了解法义“而起慢无间等”,也就是说他们没办法真正的了解我所说的这些法义,也没办法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现观我慢、我是、我能,那个“起慢无间等”刚才这样解释知道吗?

就是他们没办法了解我所说的甚深的这些法义,没办法体会到也没办法在历缘对境中去现观我是、我能、我慢,起慢无间等,就是说在历缘对境中去观察,没有间断的去观察我是、我能、我慢。

如果他们不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非无间等故”,也就是说“非”就是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也就是说未能没有间断的去现观我慢,所以他们真正深层的慢则不断。

深层的慢没办法断,这就是十个结里面的后面很深的那些结,十个结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讲过。

它是一层一层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细,如果你止观的定力不够的话,你没办法看到深层那个我慢的阴影,很难看到。

所以这方面一方面自己要如实面对自己,一方面有善知识来协助你,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突破更快。

那如果说你没有好好的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现观我是、我能、我慢的话呢,“我慢”就没办法断。

“慢不断故”,因为这个“我慢”没办法断,所以“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也就是说他的那个深层生命的核心他不敢放,“自我”还紧紧抓著,所以当他缘尽要死的那一刹那,他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又会出来,又会紧抓著,然后下一世的这个种子又出来之后,然后他又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再出生,所以说“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

“是故,仙尼!

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像这样虽然他来跟我学,成为我的弟子,但是没办法真正了解法义,也没办法真正去现观种种慢,所以他的慢不断,那像这样的话呢他在死后一样会继续再投胎、继续再轮回。

所以“生彼彼处”还会继续再轮回。

“所以者何?

以彼有余慢故”因为他仍然有慢,这个“慢”也就是说仍然“自我”还紧抓著不放、不敢放。

所以你看这几行非常重要,它在告诉我们解脱跟生死轮回那个重点核心在哪里,有没有看出来?

你那个自我那个我慢,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

所以修行不是说在那里我神通多么广大,我看到什么法,我开悟了,我怎么样了,我修行多么的清高,我多么会收摄六根……这些都只是过程,这些都只是方法,让我们真正心能够宁静下来,去看到那个深层的那些我们深层就是在对抗无常,深层的内心就是在对抗无常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