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1279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必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生必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生必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生必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生必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必5.docx

《中学生必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必5.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必5.docx

中学生必5

中学生必读:

社会科学常识经典解读15问

(1)

我国最早的院校有哪些?

  我国最早的正规大学是西汉武帝时期位于长安城西北十里处的“太学”。

  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是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办的“鸿都门学”。

  我国最早的国家开办的医学院是隋代的太医署。

  我国最早的工科大学是1895年王文韶创办的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

  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是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所设的师范学堂。

  我国近代最早的综合大学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我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是著名画家刘海粟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

  我国最早的话剧学校是1922年成立的私立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我国最早的音乐专科学校是1927年由肖友梅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专。

  我国最早的戏曲专科学校是1930年创建于北平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我国最早的研究生院是1985年在湖南长沙成立的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语文”一词出现在什么时间?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乃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谢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普通话”是怎么确定的?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

他在1906年写了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

他还注明:

“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

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北京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掺杂本地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

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上使用,所以称为“官话”。

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1931年,瞿秋白曾反对用“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汉语的改革工作,使“普通话”有了严格的定义,并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学”最早见于哪部著作?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

”据宋邢邢昺疏《论语注疏》的解释,这里的“文学”是“文章博学”的意思,即泛指一般的文化学术。

具体地说,先秦时代的所谓“文学”,包括文、史、哲、经、教等各个方面的著作,其中只有少数是文学作品。

当时已有“诗”的概念。

但这个“诗”是专有名词,专指“诗三百”(后来汉儒奉为经典,称《诗经》)。

《论语》中还出现了“文”、“文章”的概念,含义与“文学”相类。

  到了两汉,由于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文学和学术分离的趋势,学术著作被称为“学”或“文学”,词章之作被称为“文”或“文章”,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等散文家和辞赋家都被列为“文章家”。

到了建安,文学受到高度重视,曹丕将“文章”抬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崇高地位,并提出了“诗赋欲丽”的看法,文学的特质开始受到作家自觉的重视,并用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因此建安时代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此文学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后,文学创作日渐繁荣,探讨文学问题的论文及专著日渐增多。

文学观念越来越明晰,文学成为一个独立部门的时机也就越来越成熟。

到南朝宋文帝时,开始立文学馆,与儒、玄、史三馆并列。

宋明帝时,将儒、道、文、史、阴阳五科分设。

到齐梁时,文学作品在书目中开始同别的书籍分开,成为专门的一类;经过争论,“文”(诗赋)、“笔”(应用文及学术著作)也在这时有了明确的区别。

总的来看,到这时“文学”一词的含义已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基本一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近世所使用的“文学”一词,鲁迅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

他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

“用那么艰难的文字写出来的古语摘要,我们先前也叫‘文’,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

”查“文学”一词,在日本最早见于明治初年育英舍(私塾)的讲义《百学连环》,开始译成中文为“文章学”。

以后简化为“文学”。

有同志认为,日本所使用的“文学”一词是从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中提炼出来的,以后才又逆输中国,沿用至今。

“座右铭”是怎么来的?

“座右铭”,就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用以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座右铭”一般是言简意赅、哲理性较强的语句。

其内容大体上有以下四种:

一是笔录经典名言;二是摘抄名作佳句;三是自题;四是朋友赠言。

那么,“座右铭”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考证,“座右铭”一词最早见于东汉书法家崔瑷所著《座右铭》一文,此文被收载《昭明文选》中。

崔瑷少时年轻气盛,他因哥哥崔璋被仇人所杀,盛怒之下,手持利刃杀掉了仇人,只身逃亡他乡,吃了不少苦。

后来,他便“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他在这篇座右铭中,检点自己鲁莽行事带来的后果,决意以此来警戒自己。

后来他终于成为文章写得好、草书又很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人民”一词是怎么提出来的?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

“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诗传就训释为:

“中国,京师也。

”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

  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民,众萌也。

  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

  这里的“中国人民”,虽与先秦时的意义并无大差别,但它却第一次将两者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这一词语。

人民公仆一词是怎么来的?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进行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的故事。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度、颁布《临时约法》等,人们说过很多;为了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许多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如秋瑾、林觉民、方声洞等,人们也记得很多。

有一件事,人们却很少谈到、很少记得,就是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了人民公仆观念。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从而确认以人民为本位。

这对于中国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一大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为感谢各省代表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

把大总统等同于人民的公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孙中山曾以大总统名义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

他还在《建国方略》中说过:

“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

”有一位年逾80岁的盐商来南京,想一睹孙中山的风采。

孙中山接待了这位老者,并对他说:

“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

”老者问:

“总统离职以后呢?

”孙中山答道:

“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

”孙中山的回答,使这位老者感到他见到了民主的风采。

孙中山以总统之尊接待一位普通盐商,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公仆精神。

这也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宝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孙中山自己从政更是以身作则、廉洁自持,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怎么诞生的?

  194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启事》。

短短一个多月,应征设计国旗的信函就达1920件,图案2992幅。

  8月16日,政协筹委会在北京饭店413号会客室临时选阅室。

大多数初选委员看好的是三幅图案,这三幅图案一律都是红底黄色。

第一幅图案是上面一颗金色的大星,旗下三分之一处是一条黄色的横杠;第二幅是上面一颗金色的大星,下面是两条横杠;第三幅是上面一颗大星,下面三条横杠。

说明书上是这样写的:

金色的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政权,下面第一条横杠代表黄河,第二条横杠代表长江,第三条横杠代表珠江。

  9月23日上午,政协会议开始分组讨论,第一幅图案备受代表青睐。

在热烈的气氛中,政协特约代表张治中语出惊人,他坚决反对一颗大星一条横杠的图案,并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还郑重其事地要求把他的发言送上去。

虽然如此,他仍放心不下,因为开国大典在即,国旗方案变动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

于是,他想到了毛泽东。

  当晚,毛泽东和朱德宴请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二十六名国民党起义将领,周恩来、陈毅、李济深等作陪。

张治中趁着敬酒的间隙问毛泽东:

“主席,你到底同意哪个国旗的图案?

”毛泽东愣了一下,然后很直接地回答:

“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一幅。

”刚说完,又话锋一转,“你的意思呢?

”“我不同意。

”“为什么?

”毛泽东感到有点意外。

“我反对这个图案,红底是代表国家和革命的,中间这条横杠,不变成分裂革命了吗?

同时用一条杠子代表黄河也不科学,像孙猴子的金箍棒!

”毛泽东边笑边点头:

“这倒也是个问题。

”张治中赶紧问:

“那你同意不采取‘黄河’了?

”毛泽东沉寂了好一会,表情又严肃起来:

“不过,据我所知,有不少人主张采用‘黄河’的图案,并且也举了不少同意的理由。

”“那你的意思最后还是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定局吗?

”张治中盯问。

“我不是这个意思。

你的话也有道理。

这样吧,我再找时间约大家来研究研究。

”毛主席回答。

这时,田汉不失时机地把一幅五星红旗的图案交到毛泽东手里。

田汉说:

“主席,这是三十二号设计图,依我看,这个设计图不错,美丽大方,寓意也深。

你看怎么样?

”毛泽东没有说什么,只是拿过图案认真地看起来。

凭直觉,田汉读懂了毛泽东的表情,毛泽东显然也喜欢上了这一幅。

  9月25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了国旗协商座谈会。

他说:

“我知道反对这‘黄河’的,在大会里只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四分之三或者三分之二的赞成人数通过这幅图案是没有问题的。

”毛泽东幽默地一笑,话锋一转说:

“我们一定要选一幅让全体一致通过的才好。

”说到这里,毛泽东随手把印发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翻到第三十二图:

“这个怎么样?

”毛泽东指着图案征询大家的意见。

“我看还是三十二号好!

”张治中迫不及待,第一个站起来发言。

贺绿汀紧跟着响应。

会场上的意见很快向这边倾斜了。

  这时,也有两三人提出了异议:

“这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后面两个阶级没有了,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此言一出,会场一片寂静。

毛泽东敏捷地说:

“那就把图案说明改一改好不好?

五星红旗表现中国革命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现在也好,将来也罢,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这一番话,博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正式决定:

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国三大国粹指的是啥?

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国画,是世界东方画中的主要画种,已有几千年历史。

中国画基本可分三大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表现方法是崇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中国京剧,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

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主要是望、闻、问、切。

这三门学科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艺发展轨迹。

华夏“四绝”是哪四绝?

  “琴、棋、书、画”堪称华夏四绝,国之瑰宝。

  1.琴绝———中国古琴,也称七弦琴,始于周代,魏晋后形成现在的形制,早先用于伴奏,后形成独特的演奏艺术和各种特色的流派。

历代流传下来的琴乐器,种类很多。

如胡琴、月琴、马头琴等等。

  2.棋绝———中国棋艺,包括围棋和象棋。

围棋约起源于春秋战国;中国象棋起源于秦汉。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当属围棋,象棋是一项高度普及的艺术。

如今,中国围棋和中国象棋已是遍及城乡,流播海外的最受人欢迎的艺术。

  3.书绝———中国书法,是熔内容与形式于一炉的具有高度艺术美的结晶。

其内容可以是劝善惩恶,助人伦,成教化,而其形式可以是一幅抽象的线描,使你感到气势之美,韵律之美。

  4.画绝———中国画是诗画合一的,一幅好画就是一首诗。

中国画讲黑白、讲阴阳,这种视觉美感,就是节奏,意会和意象产生了意境,这就是中国画的核心。

“诸子百家”知多少?

所谓“子”,原是春秋战国时师弟之间的通称。

“诸子”包括各家学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家。

先秦诸子的著述,西汉末刘向、刘歆曾经整理过一次,著有《别录》、《七略》,以介绍其内容,但二书早已亡失,现在可考的只有《汉书·艺文志》,其中《诸子略》列有189家,4300多篇。

这些著述,有的是战国时人假托的,有的是门下弟子记述的,有的失去作者姓名,有的仅存目录而无原书,因此给后人以伪造、增添、窜改的机会,虽经明清以来许多学者的辨伪、考证,仍有一部分辨不清真伪。

现今流传的先秦诸子书,亦不过二十几种:

①《管子》(管仲)②《邓析子》(邓析)③《墨子》(墨翟)④《老子》(李耳)⑤《文子》(老子弟子)⑥《关尹子》(关尹喜)⑦《列子》(列御寇)⑧《杨子》(杨朱)⑨《商君书》(商鞅)⑩《申子》(申不害)⑾《尸子》(尸佼)⑿《公孙龙子》(公孙龙)⒀《庄子》(庄周)⒁《慎子》(慎到)⒂《尹文子》(尹文)⒃《荀子》(荀卿)⒄《曷鸟冠子》(楚人)⒅《鬼谷子》(纵横家)⒆《亢仓子》(庚桑楚)⒇《韩非子》(韩非)(21)《吕氏春秋》(吕不韦)这21种,亦有真伪,伪的又有部分伪作或全部伪作的,所以,运用诸子史料,一定要有相当的识别能力。

二十四史源于哪些朝代?

我国历代正史的统称。

皆为纪传体。

清乾隆年间,《明史》定稿,诏刊廿二史,将《明史》列入正史之中。

不久又诏增《旧唐书》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

即为: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130卷;东汉班固撰《汉书》,120卷;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130卷;晋陈寿撰《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撰《晋书》,130卷;梁沈约撰《宋书》,100卷;梁萧子显撰《南齐书》,59卷;唐姚思廉撰《梁书》,56卷;唐姚思廉撰《陈书》,36卷;北齐魏收撰《魏书》,130卷;唐李百药撰妇E齐书》,50卷;唐令狐德橥撰《周书》,50卷;唐魏徵等撰《隋书》,85卷;唐李延寿撰《南史》,80卷;唐李延寿撰《北史》,1130卷;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200卷;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225卷;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74卷;元脱脱等撰《宋史》,一496卷;元脱脱等撰《辽史》,116卷;元脱脱等撰《金史》,135卷;明宋濂等撰《元史》,210卷;清张廷玉撰《明史》,332卷。

二十四史通行版本有两种,一为武英殿本,即清代官刻本,清末民国以来翻印本多取此版。

一为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多收宋元善本于其中。

解放后,中华书局组织专家整理、校对、标点而衲木《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点校版《二十四史》最便初学及研究使用。

“三山五岳”有哪些说法?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

今天的五岳,指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

但历史上的五岳是有变迁的。

汉武帝就以今安徽潜山县的天柱为南岳,今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

在封建割据时期,还有一些地方政权在所属管辖区内另封五岳。

如三国吴末帝孙皓封今江苏宜兴县的离里山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等。

五代闽帝王延钧封今福建宁德县的霍童山为东岳,永泰县的高盖山为西岳等。

唐朝时南诏统治云南,则以境内点苍山为中岳、乌蒙山为东岳、无量山为南岳、玉龙山为北岳、高黎贡山为西岳。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几种。

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称为三山。

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自鹭洲”的诗句。

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

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三山也就是三神山。

古代传说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山,为神仙所居,总称“三神山”,山上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结果徐市并没有找到三神山,也没有采回长生药。

我国历史上,关于三神山的诗句不少。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是泛指祖国的名山。

“五湖四海”在哪里?

人们常提到“五湖四海”,是指的什么地方呢,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

“八荒之内有海,四海之内有九州。

”据颜师古解释:

八荒,乃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那么,四海呢?

《尔雅·释地》说: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也有人认为“九州”确被四海环绕。

《礼记·祭义》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没明确海域。

宋代的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四海一也”。

他的划分法与今天的海域划分有相似的地方。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

《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

而唐司马贞认为“具湖(就是太湖)、洮湖、彭蠡、青草、洞庭湖”称为“五湖”。

五湖涉及的范围很广,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五湖四海”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是怎么来的?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

每朝代的创建者首先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

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朝代从此诞生。

当然这也是有说法的:

《史记·五帝本纪》曰: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

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

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1.夏:

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喪保ň佑谥茉ń裆挛麽剑N渫趺鹨笠院螅鸵浴爸堋蔽V芮捌诮ǘ加诟洌ń裆挛魑靼参髂希罄雌酵醵逡兀ń窈幽下逖簦蛟诟涞亩剑陀小拔髦堋焙汀岸堋钡某坪拧?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

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

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分,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历史上也称“蜀汉”。

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

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

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

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亦称宋州节度使。

发迹于宋州,陈桥兵变后,故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

“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

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

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

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

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

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