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
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健康:
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身心发展:
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主导性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智力技能:
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学习:
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知识迁移:
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3.心理学(psychology)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一是(问卷)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
16.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17.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8.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
19.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的(学习)与教育。
20.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缺失)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
21.动机的形成是以(需要 )为根本的内驱力。
22.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错误)动机。
23.兴趣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三、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心理与行为的规律B.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C.行为变化规律D.心理活动的规律
2.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C)。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D)。
A、呈正相关的关系B.呈负相关的关系
C.呈一对一的关系.D、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4.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D)。
A、费斯廷格B、桑代克C、马斯洛D、卡特尔
5.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B)。
A.先天性和后天性B.共同性和差异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独立性和统一性
6.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C)。
A.学生楷模B.严格管理者C.知识传授者D.心理调节者
7.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D)。
A.问卷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心理测量法
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D)。
A.问题的呈现方式B.问题的具体性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D.知识结构
9.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A)。
A.亲和挫折B.顺应挫折C.成就挫折D.自责挫折
10.在心理学研究中,要求研究者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心理的原则,叫(C)。
A.客观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11.以提问题、访谈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是(D)。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12.对某些事物或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并力求实现的心理倾向是(A)。
A.信念B.理想C.兴趣D.世界观
13.“进退维谷”所描述的动机冲突是(B)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14.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对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会(B)。
A.提高B.降低C.维持D.增强
15.根据智力机能在性格结构中占有优势,可把人的性格区分为(A)。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情感
16.斯普兰格认为冷静而客观地观察事物,以追求真理为生活目的性格类型属(A)。
A.理论型B.权力型C.宗教型D.经济型
17.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无确定含义的刺激,让受测者在不知不觉中自由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流露出来的心理测验是(D)。
A.智力测验B.情绪测验C.意志测验D.投射测验
18.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C)。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
19.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A)
A.客观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20.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B)。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21.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B)。
A.激发论B.积累作用论C.情绪体验强化论D.意识调节论
22.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
A、费斯廷格B、桑代克C、马斯洛D、罗杰斯
2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A)。
A、保健激励因素B、自然社会因素C、长期短期因素D、直接间接因素
24.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D)。
A、费斯廷格B、桑代克C、马斯洛D、卡特尔
25.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D)。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经济型
26.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C)。
A、理论和宗教型B、社会和经济型C、外倾和内倾型D、高尚和低俗型
27.一般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C)。
A、权威型B、情绪型C、民主型D、放任型
28.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是(A)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29.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客观环境的激发,这叫(A)
A.激发论B.积累作用论C.情绪体验强化论D.意识调节论
30.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B)。
A.信念B.理想C.兴趣D.世界观
31.动机系统发生转化,一是动机种类的转化,二是动机(A)。
A.强度的转化B.方向的转化C.结构的转化D.诱因的转化
32.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或可控因素,对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会(D)。
A.消除B.降低C.维持D.增强
33.根据意志机能在性格结构中占有优势,可把人的性格区分为(C)。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情感型
34.斯普兰格认为,重视亲情和爱,以爱他人为其最高价值的性格类型属(B)。
A.理论型B.社会型C.宗教型D.经济型
35.对孩子具有始发性、权威性、稳定性、长期性影响的教育是(D)。
A.理论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36.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注意
四、判断题
1.人的能力是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方面。
(√)
2.热情是一种热烈、稳固而深刻的情绪情感状态。
(√)
3.不良行为的矫正需要经历:
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
4.通过榜样作用来强化或响应学习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叫自我强化。
(×)
5.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
6.人的原始情绪主要有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形式。
。
( √ )
7.理智感是关于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
( × )
8.最近发展区是指一个人现有发展水平与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 √ )
9.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积极影响。
( × )
10.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弥散短暂的、持久的情绪状态。
( √ )
11.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认识的认识。
( √ )
12.潜伏学习是托尔曼所提出的重要概念。
。
( √ )
1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节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 √ )
14.表情可分为三种: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体态表情。
( × )
15.道德感是一个人对理智活动中发生的一切是否符合其求知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
( × )
16.动机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与动机不能同时达到所产生的冲突现象。
( √ )
五、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答: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规律。
(1)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可以分成认识或认知、情绪与情感、个性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2)社会心理:
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群体和社会团体之中,由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社会心理或者群体心理与团体心理。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
当前一个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直到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与美的需要。
3.简述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答:
罗杰斯所著《学习的自由》中,提出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其要点如下:
第一,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
第二,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
第四,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第五,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第六,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4.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首次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人。
他把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取重学法,也叫节省法进行实验研究。
艾宾浩斯据此绘制出了遗忘曲线,发现遗忘规律是:
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5.简述态度有何功能
答:
态度的功能大致有四个方面:
(1)认识判断功能
(2)适应功能(3)自我防卫功能(4)价值表现功能
6.最简单地判定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念;
(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
7.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答: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它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涉及广泛的领域。
包括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觉、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情绪情感和动机,个性心理与人格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
基础心理学也包括心理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各种具体的技术方法。
基础心理学的主干学科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8.简述动机、需要(内驱力)和诱因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需要怎样才能引起动机?
这便涉及到动机发生的机制:
需要+诱因条件——动机
需要是由于我们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诱因条件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凡是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为正诱因,而使我们逃离或回避的刺激物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两者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9.简述思维的过程和形式是什么
答:
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
(1)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
(2)比较和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形式: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
(2)判断是人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形式。
(3)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理论
答:
加涅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第一,提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
加涅坚持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学习过程。
他主张用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的结构和过程。
第二,划分了学习过程的8个阶段。
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加涅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基础》一文中,把学习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第三,对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分类的研究。
加涅把学习的结果看成是学生心理状态或能力和倾向的改变。
主要表现在:
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的改变。
11.什么是智力?
你怎样看待智力测验
答:
一般能力通常也称为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种成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
目前的智力测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1、智力测验存在文化偏差。
2、智力测验中的某些项目存在偏差。
3、智力测验中的“智力”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4、智力测验所测量的能力范围太小。
5、智力测验不能测量人的潜在能力。
6、智力测验的常模不合适等。
12.简述韦纳自我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每个人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进行原因分析时,往往从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等方面进行归因。
从来源上分,有内在因素,有外在因素。
从稳定性来分,有稳定的,有不稳定的。
从控制性来分,有能够自我控制的,有的是不能控制的。
一般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
六、论述题第5页共5页
1.试述学习心理学对从事教师职业有什么意义?
答:
(一)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心理学从理论上描述阐释人的心理现象,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与内在机制,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实质、认知模式、个性差异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知识与理论。
这对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确立教育思想、制定教育原则、选择教育方法、开展教育评价等工作活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工作实践丰富着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学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工作从经验水平向科学水平发展。
另一方面,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理论是否正确,必须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
2.什么是创造性学习?
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答:
创造性学习是在发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第二,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第三,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第四,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应该抓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动机。
第二,发展创造性思维。
第三,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
3.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如何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
答:
在长期的探索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受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
生物因素可以有两种类型或来源,一种是来自父母,另一种是后天的各种人为的生物影响。
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先天的潜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施加系统的影响,它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速度与水平。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活动要求人具有相应的能力,同时又给人提供了应用和锻炼能力的机会。
实践活动是人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4.什么是教学设计?
试分析说明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最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其活动程序进行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的构成及要求包括: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指明了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而且为教学活动结束时评定教学效果提供了依据。
(2)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心理学对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的研究和阐述集中在教材的组织呈现和针对不同教材类型、不同课程类型组织教学内容诸方面。
(3)选择教学形式、方法和策略
教学活动是在某种策略的引导下准备、以某种形式展开、并运用某种具体方法来使学习者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对他们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加强对教学传媒的了解,恰当和选择运用,以便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
5.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动机规律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提供学习诱因。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是“好的教师”。
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艺术性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
2、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对动机亦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来激发学习动机。
3、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给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及时反馈,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4、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良好的心理氛围之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掌握动机规律进行自我教育
可以用来分析和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动因。
“知道自己做不好的原因,也就知道如何能做得好了”。
我们可以运用动机规律进行自我教育。
6.试述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答: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教师的威信表现在六个方面:
(1)思想品质。
思想好,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知识水平。
有真才识学,知识丰富,精通所教学科。
(3)教学能力。
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好。
(4)工作热情。
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同甘苦,师生关系融洽。
(5)工作态度。
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6)工作作风。
对人和蔼,平易近人,作风民主,能听取学生意见,常参与学生活动。
7.创造力培养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
日本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教师要具有创造性。
第二,要有旺盛的求知欲。
第三,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
第四,创设宽容理解的温暖气氛。
第五,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态度。
第六,布置好能够引起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
第七,要表彰创造性活动,鼓励创造性的发现。
8.根据影响遗忘的因素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答:
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材料的类似性和系列位置。
(3)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到150%的学习遗忘最少,效果最好。
(4)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学习者的需要、态度、兴趣、意志努力都会影响到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
“复习是学习之母”。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多样化复习。
多样化就是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