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0019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

“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

政治上:

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经济上:

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

组织上:

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

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

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

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答案】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明治维新

【解析】【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期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下级武士的参与;根据材料“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可知到后期中下武士成为反对势力。

明治维新前期因为在幕府统治之下武士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所以成为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根据材料“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可知到后期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武士的特权和生活来源丧失。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战争的意义需要从政府稳定、推动改革及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治维新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2019•北京)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

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

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

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答案】内容:

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特点:

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考点】欧洲的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由材料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

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可以分析出内容是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由材料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得出特点是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故答案为:

内容:

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特点:

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第一小问由材料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

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

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由材料由材料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得出特点是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6.(2019•北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

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

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

“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

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

序号

思考题

1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4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

并简要说明。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答案】

(1)目的:

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

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

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

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3)略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

(1)目的主要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分析,过程由材料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可以分析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第三小问主要从巩固统治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

(2)依据材料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

“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

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首先得出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内容和以及影响的角度分析。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注意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分析。

故答案为:

(1)目的:

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

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

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

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

(3)略。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可以分析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可以得出目的和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观点论证能力,首先要分析出黄宗羲的观点,然后看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对其的态度,然后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等方面进行评价,注意答题的角度是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难度较大。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即可。

7.(2019•江苏)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

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

(1)态度:

梁启超褒:

前人贬。

原因:

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

政府收取免役钱:

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

主观: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

(1)态度:

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

原因:

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

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计:

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

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态度:

梁启超褒:

前人贬。

原因:

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

政府收取免役钱:

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

主观: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8.(2019·全国Ⅰ)[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1)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治国思想。

(2)对象:

根据材料“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军功爵面向的是军人;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面向的是大臣。

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对于提高秦军战斗力、促进国家统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体现的是“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

故答案为: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商鞅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