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957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史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史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史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史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史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史哲.docx

《文史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史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史哲.docx

文史哲

文史哲

一、华夏中国

华,上蓓蕾,下茎叶。

花朵颜色鲜艳,引申出光彩、明媚等含义,后引申为日月光华。

后用来形容礼仪的显贵、光彩和隆重,以此指代吾国吾民。

夏,中国之人也,从页(xié,人头),从臼(jù,两手),从攵(suī,两足)。

最初指聚居中原的古老部族。

我国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就称为夏朝。

华華夏夏

“华夏”一词,不但指中华民族中某个特定的人群与地域,而且表明了这一民族自古以来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1.中国

“中国”产生于西周初年,在周朝有三种含义①指京师,即天子直接管辖之地,与“四方诸侯封地”相对举;②指商周封地,与“远方”相对举;③专指东周时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

汉朝后,“中国”偶尔指代天下的概念。

古时“中国”不作为国名,到明代中后页,西方传教士将明清两朝称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

辛亥革命以后称“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中华

“中”,指中原,也即周代所说的“中国”,起源于扎根黄河中游平原的远古轩辕黄帝部落联盟。

“中”带有褒扬肯定的含义。

“华”指华夏民族及其昌明发达之文明。

“中华”二字连用,至少在魏晋之前已出现,《三国志》、《晋书》均称中原为中华,含义类同于先秦以来的“中土”一词。

至唐代,正规的法律文书中已出现了“中华”概念。

元代王元亮解释道:

“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3.中国的别称

“诸夏”、“中州”、“九州”、“齐州”、“禹甸”、“支那”、“震旦”、“赤县”、“神州”等。

“摩诃支那”,出自梵语佛典,指代文物器用先进的大汉国。

“摩诃震旦”,直译为“大东”,因为中国在印度以东。

《华夏人文概览》

一、异想天开(原始)二、祀天问鬼(夏商)三、礼乐教化(西周)四、理性高扬(春秋战国)五、思想统一(秦汉)六、生命关怀(魏晋南北朝)七、自由奔放(隋唐)八、重理崇文(宋代)九、压抑情怀(金元)十、保守心态(明代)十一、专制思维(清代前、中期)十二、冷眼向洋(近代)

第一章异想天开

1.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

巫术与宗教的产生:

1.对自然的敬畏与求索——存在神秘的力量2.通过特殊行为来利用神秘的力量——巫术3.对“灵魂”的认知4.将自然人化,由此引发自然崇拜、死亡崇拜、祖先崇拜,发展为图腾崇拜,形成原始宗教。

2.原始人坚信人是有灵魂的

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灵魂的概念。

1.人的死亡只是生理机能出现了故障,但他们仍可以出现在梦境和幻想中。

2.灵魂与肉体可以分离,灵魂主宰思维,不会死亡。

3.灵魂不灭,死后仍可与活人一样享受生活。

考古证据旧石器时代:

南方的元谋人、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新密。

旧石器中期的智人墓地会放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物,四周还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山顶洞人人神同穴、半坡人瓮棺留有小孔。

3.万物也是有灵的

由人有灵魂类推到万物有灵。

几乎所有对人类生存有直接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都被冠以灵魂。

少数民族信奉的神灵:

1.纳西族太阳是女子,月亮是男子,走婚制2.傣族、景颇、哈尼的树神3.鄂伦春族的火神4.赫哲族崇奉鹰神、杜鹃神、金钱豹神、虎神等

4.等差观念的产生:

1.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宗亡灵的敬畏,衍生出对灵魂—魂魄的敬畏。

2.已逝的长辈和有能力的人都被认为是魂和魄的结合体,因此敬畏情绪延伸到现实的人群关系和人伦关系,形成长幼有序即等差观念的文化胚芽。

3.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礼记·郊特牲》)4.对力量的崇拜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魄宏大;二是灵魂神秘莫测、无法控制。

两者的结合是无法逾越的存在,具备这样条件的贤能被群体敬畏。

5.从哪来,朝哪去?

天地从哪儿来?

是盘古开辟的;人从哪来?

是女娲抟土造的;人为什么会朝文明的方向发展?

是伏羲从天地万物中发现了规律而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6.从盘古神话看先民宇宙构想

一、形象思维与想象类比先于抽象思维:

1.将人体部位与事物的相似点进行联想2.死后有灵魂,仍可变化二、整体观念强:

将宇宙想象为一个整体三、带有神祇崇拜色彩四、进入父系社会后产生

7.原始先民的宇宙观

第一,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宇宙是一个人神共存的世界,人存在于可见的现实世界,神存在于不可见的幻想世界。

每一人、每一物都经历从现实世界到永恒世界的过程。

第二,构建神灵世界的基本冲动在于延伸自身的主体性,希望能通过祭祀等方式来驾驭世界。

第三,通过复写和放大自我和已知世界,使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同形同构。

总之,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从根本上讲是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和复写放大自我的过程。

8.少数民族的造人神话

1.壮族女神米六甲:

女神米六甲,撑开双脚站在两座大山上,忽然尿急,于是撒了泡尿,以尿湿的泥土捏出许多人。

2.彝族阿热和阿味大神:

“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

3.佤族:

世界原来只有一个人,他觉得孤寂,就用泥巴捏了两个人,用嘴一吹,就变成了活人。

9.如何与神灵沟通?

巫术

1.在人力可为时不使用巫术,当没把握成功或危险很大时,使用巫术来实现非己力可为的意图。

2.咒语可以与神交流,歌舞可以降神,与神联通,操控神力。

占卜问天意,巫术变吉凶。

3.万物有灵,通灵对象各异,巫术目的也各异。

4.巫觋是聪慧贤者,掌握解释世界和人身的话语权,担当着启蒙的先知角色。

5.巫术是周代礼文化的先声。

10.图腾,饕餮?

1.图腾崇拜是原始巫术礼仪延续、发展和进一步图像符号化的表现。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

2.图腾产生于特殊的心理(感激、崇敬或畏惧)

3.图腾的三种原始含义:

1、血缘亲族;2、祖先;3、保护神

4.图腾作用与特点:

1.氏族或部落以图腾命名,是区别于其他部族的标志;如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与炎帝、蚩尤作战2.部落内部氏族图腾不能重复;3.同图腾禁止通婚;4.图腾对象存在禁打、禁杀、禁食等禁忌;5.一个氏族可以存在多个图腾;6.氏族分支增多造成了图腾的细微变化。

11.华夏民族图腾特点

1.凤,神鸟也。

天老曰:

‘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

出於东方君子之国……——《说文解字》²2.东部氏族的图腾

1.源于蛇或云²2.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的四脚,马的头、鬛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²3.西部氏族的图腾(闻一多)

第一,图腾是联系族群的纽带、巩固团结的基础。

少数民族为了防止他族同化,努力延续本族图腾。

共同的图腾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第二,图腾是很多姓氏的起源。

熊、马、牛、羊、毛、皮|李、林、花|石、水彝族认为獐子方、羊杨、水牛范、绿斑鸠张第三,有的氏族有两个图腾,可能是分支和迁徙的结果。

傈僳族的熊氏族,分裂为三个女儿氏族,出现了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

第四,华夏民族有两个共同的图腾:

龙和凤(凰)龙是治水之神,也是帝王象征凤是和谐、亲爱的象征,凤凰和鸣,凤凰于飞

12.原始艺术

艺术起源于原始的巫术,咒语、舞蹈与神话。

新石器时代开始萌生艺术理性从具象模拟的再现到抽象的表现,想象与观念被过滤和浓缩。

图形的抽象最终形成了象形文字。

标志着原始人认识范畴扩大、描述能力变强。

描绘的对象向人自身转移,大量的形象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劳动工具及生活场景。

原始神话追述了当时历史创造者的具象化和英雄化,目光转移到人身上。

氏族祖先诞生不凡:

契(xiè)是帝喾(kù)后妃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

先人战功赫赫:

后羿射日、鲧禹治水

13.群居模式

(一)、为了生存的本能聚居,原始无偶婚。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吕氏春秋·恃君览》近亲繁殖时期,不分辈分,“乱婚”血缘氏族公社产生后,只允许同辈通婚,伏羲、女娲兄妹婚,盘瓠(hù)儿女通婚。

母系社会后期,禁止族团内部通婚,族外野合,“群婚”。

群婚为部落的产生奠定基础

群居模式

(二)、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结束,进入寻偶婚时期。

主流是族外,“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男方主动,将女方带回男方定居。

抢夺婚或交换婚。

寻偶婚的四个阶段:

一妻多夫、主夫主妻、一夫多妻、一夫一妻。

氏族也经历了从母系到父系社会的变化

14.母系社会的对偶婚

走婚或从妻居产生胞族——若干女儿氏族的亲属集团,胞族又组成部落,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对偶婚的产生使得父亲的形象开始呈现。

生产力的选择使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

血缘关系不再是唯一的联系纽带,经济关系、权利关系开始支配部落的关系。

15.父系氏族的特点、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族开始按男系计算世系;、财产按父系继承;、定居方式由从妻居过渡到从夫居,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

、男性控制着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性资源的分配。

父系社会促使血缘外的经济关系、控制生存资源分配的权力关系开始产生。

逐渐出现无亲属关系的核心家庭、群内家庭之间可以通婚。

群居模式由世系群向多氏族村落发展,氏族公社群居模式开始向国家形态演进,政治开始萌生。

附:

上古神话

1.神农:

炎帝击石生火(神农氏)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炎帝女儿)刑天舞干戈(血祭战戈斩义和)2.黄帝战蚩尤(轩辕涿鹿战蚩尤,应龙斩穷寇)3.共工怒触不周山(颛顼,败于祝融,自戕害民)女娲补天4.后羿射日(尧)

第二章祀天问鬼——夏商

1.是否存在夏与商?

夏朝:

1.不存在记述夏代史实的文献,只存在部分传说。

2.传说虽不是信史,但不同于神话,是有迹可循的。

在《尚书》中有对夏朝的记载: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

商朝:

1.有明确的下限,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2.以盘庚迁殷为界,前期称商,后期称殷,历时554年。

2.夏代,人类跨入文明社会

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一是阶级(私有财产发展的结果)的形成和国家(阶级压迫的机器)的出现;二是生产力发展到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青铜兵器和礼器的大量制作既是国家权力威严的表征,又是以“尊天奉神”为核心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物化;三是城市的出现,宗教礼仪中心的形成;四是文字的使用。

3.从禅让制到家天下

古圣先王:

尧、舜、禹、汤、文、武

禅让制:

尧、舜(治家)、禹(治水)《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家天下

夏启:

我的王位我做主,“益干启位,启杀之”(古本《竹书纪年》),“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家天下:

,世袭制,“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武力镇压全国;,用礼义(尊天封神)维护和强化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

5.《礼运·大道既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6.夏朝统治工具:

军队与意识形态

夏朝的政治行为:

1.不服就打:

征讨有扈氏2.完善国家机器,制定法律《禹刑》3扩大政府机构,增设官员4.征收赋税,供养国家

意识形态控制:

夏启: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命剿绝其命。

今余惟恭行天罚”

7.万能王牌:

有命在天

尊天奉神是奴隶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是文治教化的核心,有命在天就是最高的哲学,是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奴隶主和奴隶都尊天奉神。

1.夏启即位十年,在大穆之野祭天娱神,演奏《九韶》《九歌》等大型组舞。

2.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专业的巫觋、卜祝人员,实行文化思想宣传。

3.祭典的正规化、制度化促进了礼器的制造,战争的需求呼唤兵器的补充和制造,共同促进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

8.商朝:

不常厥邑

传说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桀

商初频繁迁都:

商朝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政治中心,最初以亳为都城迁都原因:

,黄河水患,王位争夺

商朝中期,盘庚即位,迁都于殷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尧舜vs桀纣

9.关于谥号

商汤:

除残去虐曰汤。

谥号?

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

周公造谥法,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他一生的功过是非,称为谥号。

文,经天纬地曰文。

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纣,残义损善曰纣。

殇,短折不成曰殇。

怀,慈仁短折曰怀。

(晋怀帝)

10.从万物有灵到有命在天

从万物有灵到万神归一(天):

1.天体现了集体的意志,有利于增强号召力共同应对天灾人祸。

2.有命在天:

天发布指令,且掌管命运3.统治者君权神授,被统治者要听天由命4.商朝信仰的三种神:

上帝神、祖先神、自然神甲骨卜辞“帝其令风”“帝其降祸”

神是群体的共同信仰,而非愚民手段绝地天通实现了意识形态特权化。

对“天”的信仰贯通古今。

11.万物有灵到天命观是思想史上一次质的变化

“万物有灵”具有全民性和自发性。

不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宣传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共同生活中平等的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

天命观:

1.将各种自然神、社会神整合为“天”,凌驾于万物之上,有了等级的区分。

2.天命观不是平民自发的共有意识,带有灌输性和强制性,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3.万物有灵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一种调节,通过主观的自足作用抚平心灵,满足精神需要;天命观则是为了平息或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者利益,不能满足百姓内在的精神需要。

二者有本质区别

12.为什么“有命在天”发生在夏商?

1.尧、舜、禹担任部落首领时,只靠自身贤能,不需要天命观支持。

2.从原始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专政制度,需要新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来适应它,导致了思想、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性变革。

3.“有命在天”论证了人间社会中基于父权制、私有制而形成的王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夏启讨伐有扈氏,从和平到战争的合理说辞。

商盘庚迁殷,恪谨天命,长期安定。

武王伐纣,“我生不有命在天?

13.精神生活的物质表现:

占龟问卜

夏商文化属于“巫史文化”,商朝的巫史文化尤其细致成熟。

1.巫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代表鬼神发言,了解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

巫偏鬼神,史偏人事。

2.巫,象人两袖舞形;在男曰觋(祝),在女曰巫3.巫觋要选聪明、端正、健康且有能力的男女。

4.巫师垄断与神灵沟通的途径,既是统治者,也是统治者的工具。

5.史,记事者也。

典天官事。

6.巫史世袭。

14.巫师的任务:

一、掌握问卜之权与占卜之法,传达神和祖先的意旨。

二、通过歌舞和奉献牲品去迎神、娱神、饷神三、使用兴奋剂进入迷狂状态,扮演神灵附体,代神发言。

天命观使人为了听命于上帝,大事小事都要通过占筮预卜吉凶。

上层社会用龟骨兽甲(19世纪末,龙骨,王懿荣)下层社会用蓍草(50,三次一爻,六爻一卦)

15.巫史小结

夏商时代的巫史,是中国最早运用既有知识为社会服务的人物。

1.他们具有丰富的学问、聪明的头脑、合宜的见解,得到人们的普遍信服,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天命思想中闪烁光彩的理性内容,笼罩在浓重的宗教色彩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阻止了此群智者将目光深入到自然与社会中。

3.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其难免受地位所限而只能将目标集中在论证统治合理性上。

16.青铜器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左传》)青铜器作为礼器比作为武器的比重更大,是统治者加强神权威严以强化统治的重要工具。

青铜器:

1.“贻我青铜镜”(汉辛延年《羽林郎》)2.前期青铜是铜锡合金,呈青灰色,后期人们在其中加入了一定的铅,在制作细致复杂的器皿时,能收到花纹清晰、气孔减少的良好效果。

3.商朝青铜冶炼铸造由官府控制,出土了大批成组出现的青铜器皿。

4.商朝青铜冶炼技术的高度科学性:

《周礼·考工记》:

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金锡各半,谓之鉴燧之齐。

17.青铜饕餮纹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一类是自然界大量存在的动物,如牛、羊、虎等。

此类动物多狰狞可怕,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像一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

一类是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如饕餮、夔、龙、凤等。

饕餮纹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吕氏春秋·先识览》)宋代以来,人们一直将青铜器上表现兽形神怪的头部、面部为主的纹饰,统称为饕餮纹。

含有饕餮纹的青铜器都在突出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商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实际上是当时巫觋通天的一种工具。

18.殉葬制度:

战栗人殉

1.墓葬讲究规模、排场,是为了显示墓主生前的财富和地位。

2.人殉,杀死或活埋活人为死者陪葬,早在夏代以前,公元前2800年就已经存在,在商代后期登峰造极。

3.为什么以活人殉葬?

第一,相信存在与阳间相似的阴间;第二,奴隶主希望在阴间同样享福。

19.人祭

人殉是用活人来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

人牲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

除祭奠墓陵用人牲外,其他如社祭、祈年、兴建宫室、工程奠基也杀人为祭。

社祭:

①围着祖先牌位;②求年成报答土地神;③求雨一般把活人跪绑举行仪式,仪式后杀掉。

甲骨卜辞里有关人祭的甲骨1350片,被杀害奴隶13052人。

“戊子卜,宾贞,今夕用三百羌于丁。

用。

十二

20.人殉制度的没落

1.从周朝开始,“尊天”观念渐渐向“重人”转化,人殉制度不断受到怀疑、议论和抵制,最终趋向低落。

2.秦穆公死后用子车氏三子殉葬,遭赋诗讽刺。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黄鸟》)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认为用“佣”陪葬是不仁,墨子《节葬》控诉人殉。

4.在此种舆论影响下,开始用陶俑、木佣、石佣代替杀生殉葬。

第三章礼乐教化——西周

1.西周概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周朝地域广袤,150万平方公里(雅典),人口据说上千万(斯巴达三百勇士,九千户)。

公元前9世纪,“城里人”赶走了周厉王。

杀戮无辜曰厉。

厉王病态的世界观。

周召共和与宣王中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犬戎灭周动祭乱常曰幽蛮夷戎狄

2.井田制与分封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1.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分封制:

1.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2.据荀子讲,周武王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53国。

井田制与分封制都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

3.天子与诸侯

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诸侯义务——朝觐:

一不朝,削其爵;二不朝,夺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军事制度:

天子的部队有14个师,宗周8师,成周6师;大国三师,中国两师,下国一师。

武器:

殳(血流漂杵)100人为一乘(一辆车上3个人,每辆车后面跟着72个拿木头棒子的人,外加25个后勤人员)

4.天命论的发展

1.商初已经意识到天命会转移,君主要如临深渊、谨慎治国。

伊尹劝诫汤的接班人太甲,要防止腐败,制止三风:

“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尚书•伊训》

2.商后期君主精神被神本主义笼罩,认为既然受命于天,便可高枕无忧、为所欲为。

5.天命无常

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天命论与时俱进:

天命无常。

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天命以人德为依归,统治者有德与否可以作用于上天。

为天命观增加了人本成分。

天命转移论对外论证了周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对内给后世周王敲响了修德勤政、谨防腐败的警钟,是商周两代文化重大差异的思想之源。

6.敬德保民

周人不仅得出了以德受命的认识,还把敬德保民作为规范政治行为的准则。

一、知小人之依。

体察民生疾苦,要使民众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逐渐引导他们走上安康的生活道路。

二、明德慎罚。

必须依法办事,不能把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强加于法律之上,统治者本身的行为也不能脱离法律的轨道。

三、君子所其无逸。

君王要勤政爱民,不能因在上者的逸乐而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四、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君王要用人用贤。

敬德保民是巩固国本的根本途径,是周公改制的根本原则,是主导西周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周朝的兴盛稳定归根结底源于“天命靡常”的认知,其在“君权天授”的思路里补充了听命于民而扶持有德者的内容,起到了两方面作用:

一、警告殷商遗民,天命已转移到周人身上,不可拂逆天意。

二、告诫商朝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否则天命可能会转移。

7.周公制礼作乐

分封制和制礼作乐是为了驾驭属国。

夏商之亡皆与诸侯反叛相关。

避免随意择王需要王与诸侯建立确定、长久的认同关系。

王与诸侯本出一家,天下一家、同宗共主。

周礼是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是对传统政治手段的实质性革新。

周礼树立了与殷纣暴政完全不同的温文尔雅的政治形象①让广大民众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②使诸侯、卿大夫、士这些不同等级的贵族安于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制礼作乐,天下大服

8.周礼

1.周礼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既包括人们必须遵行的典章制度,又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周朝家国一体,国礼是家礼的转化与延伸。

国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人的等级,要求各级贵族“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

国礼不仅需要“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等社会舆论来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