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docx
《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
目录
标题1
中文摘要(关键词)1
外文页2
一、乐亭大鼓的“古”----历史发展3
(一)产生形成3
(二)历史渊源3
(三)发展状况4
二、乐亭大鼓的“韵”----艺术风格5
(一)韵味深厚5
(二)唱腔丰富5
(三)说唱兼备6
三、乐亭大鼓的“乡音”----节奏特点7
(一)节奏“表演美”7
(二)节奏“速度美”7
(三)节奏“时空美”7
(四)对节奏的联系和转换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
摘要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后流行东北等北方地区。
乐亭大鼓融合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其旋律优美、韵味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研究乐亭大鼓,历史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乐亭大鼓的历史发展开始,对乐亭大鼓艺术风格中的韵味深厚、唱腔丰富和说唱兼备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其节奏特点中的)节奏“表演美”、节奏“速度美”、节奏“时空美”以及对节奏的联系和转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研究乐亭大鼓留下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促进乐亭大鼓的现代发展。
关键词乐亭大鼓节奏特色审美文化
StudyonancientLetingdrumrhythmcharacteristics-accent
AbstractLaotingdrumisthemainsortofQuyiinnorthernChina,alsoknownas"letingtune",originatedinLaotingCounty,HebeiProvince,namedafterthepopularnortheastNorth.Laotingdrumfusionlocalexcellentnationalculture,continuous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hemelodyisexquisite,uniqueflavor,hasahighliteraryandprofoundthought,tostudyLaotingdrum,historicalandculturalresearchhasimportantsignificance.
Thispaperbeginswith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Laotingbigdrum,deeptoLaotingdrumstyleflavor,richinsingingandrapbotharedescribed,andthebeautyofperformanceintherhythmoftherhythm,rhythm,speed,rhythm"space-timebeauty"andtotherhythmoftheconnectionandconversionwereanalyzed,hopetobeabletostudyLaotingdrumleavevaluablereferenceandpromotethemoderndevelopmentofLaotingbigdrum..
KeywordsLetingdrumRhythmcharacteristicaestheticculture
一、乐亭大鼓的“古”----历史发展
(一)产生形成
乐亭大鼓产生于明末,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它以当地民歌为母本,吸收了优秀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创新发展完善的说唱艺术。
相传乐亭民众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乐亭方言本身带滑音,语音带有回旋并尾长。
地方民众之间谈话就像“唱话”一般,所以乐亭方言具有天然的自然属性。
当地街市处处流传着动听质朴的歌谣,别具特色。
因此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语言腔调为乐亭大鼓的音乐表现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关于乐亭大鼓的形成,马立元在《中国书词概论》中有记载,称乐亭大鼓为“乐亭腔”。
明清之际,乐亭县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良好,人们对于精神需求增加,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随之得到快速发展成长,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各阶层的需要。
因此乐亭大鼓说唱艺术应运而生,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总之,归纳起来,乐亭大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自然环境的因素。
乐亭大鼓的产生离不开深厚的乐亭文化土壤,然而乐亭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更是密不可分。
乐亭河流广布,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历史以来,乐亭人在此精耕细作,人民精神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
由于地处环渤海湾,地理位置相对封闭,所以容易形成自身比较独特的地理文化,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得乐亭大鼓文化产生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乐亭人热爱生活,热爱本土文化,乐亭大鼓的形成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
注重文化教学的因素。
历史以来,乐亭人崇教尚礼、民风醇朴。
清末明初,乐亭教育达到高峰,乐亭各地兴办学堂、私塾。
文化教育得到了广泛发展,正是教育的普及,使得乐亭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乐亭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繁荣的因素。
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经济的繁荣促使了乐亭对外联系和文化交流,乐亭大鼓作为乐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在交流过程中也逐步影响到周边文化艺术的发展。
乐亭大鼓文化逐步流传到京津唐等地区,广泛传播开来,使乐亭大鼓文化迅速发展。
(二)历史渊源
乐亭大鼓属于民间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唐代的“俗讲”,宋、金时期的“鼓子词”,以及明、清流传于民间的词话、鼓词等多种民间说唱艺术与乐亭大鼓均有着血缘关系,明清之际,乐亭大鼓文化已进一步得到发展,雏形初具。
明、清之际的河北乐亭县,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民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加,民间创造热情高涨,街市叫卖的商贩都是一腔说唱调,因此,乐亭大鼓的产生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不同的音乐内容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愉悦身心,也是宣泄精神情感的重要形式途径,这使得多种说唱形式得到空前发展。
随着表演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乐亭大鼓无论在节奏韵律以及音乐表现力都不断发展完善,巧妙运用板眼、速度等变化技巧丰富作曲创腔手法,从而提升了说唱表现艺术。
明末清初是乐亭大鼓的孕育时期,清代中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大约在乾嘉年间,乐亭大鼓完整的板腔模式已见雏形。
(三)发展状况
在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同的文化融合发展,西方音乐文化被社会广泛接受,流行音乐文化也发展成为主流音乐文化之一。
乐亭大鼓作为民间音乐艺术,和众多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一样,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处境。
当前,乐亭大鼓艺术面临着一个如何不断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审美新需求的问题。
乐亭大鼓艺术从音乐理论的角度讲已经具备了独立完善的结构,并且广受民众喜爱。
当今,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化呈现多元化形态。
乐亭大鼓本身就有节奏缓慢、创作内容滞后于时代,因此表现出观众严重流失的困境,乐亭大鼓演出市场日渐萧条。
一些民间乐队发展也难以为继,最终解散。
当前,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文化遗产,乐亭大鼓慢慢的走回人们的视线,也很高兴地看到众多音乐爱好者把当代音乐风格融入到乐亭大鼓的音乐文化中,不断丰富了乐亭大鼓的艺术表现形式。
然而,在创新发展突破的道路上,乐亭大鼓还需要卯足劲头,不断前进。
二、乐亭大鼓的“韵”----艺术风格
(一)韵味深厚
一般来说,韵味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构成音乐韵味的主要部分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深厚悠久的历史沉淀,再通过具有表现力的乐器表现出来,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境。
从乐亭大鼓的音乐旋律来说,乐亭大鼓的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是基于乐亭方言文化以及乐亭戏曲文化发展而来的,乐亭大鼓体现了乐亭方方面面的生活和艺术形式,并且吸收了当地的民俗和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特点,同时其发展演变又受到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因此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和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这些深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撑,使得乐亭大鼓唱腔音乐旋律优美,韵味独特,并且富有多种调式调性转换灵活的特点,具有很高的音乐艺术价值。
另外,从乐亭大鼓的词来说,乐亭大鼓现在也日益成为了很多当地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就使得乐亭大鼓不能依赖于肤浅的词去吸引观众,而是要配合乐亭大鼓的历史特征来谱写更加具有韵味和内涵的词,以此来增加收入,从而造成了乐亭大鼓鼓词书目繁多,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乐亭大鼓广泛吸收地方特色融合发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乐亭大鼓文化表现出来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和对真理的渴求,这是审美因素中的怡悦情神和畅神,它创造一种整体的和谐的气氛来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愉悦并且心情舒畅。
(二)唱腔丰富
唱腔是构成乐亭大鼓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乐亭大鼓的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其唱腔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口得当、鼓板合宜,演唱曲调婉转优美。
是在广泛吸收其他音乐形式后融合发展,其中包含了京剧、评剧等艺术唱腔精华。
乐亭大鼓唱腔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博采众长,经过反复实践和多次创作而最终形成的。
唱腔最初源于当地民歌,韵律音调也和当地民俗歌曲以及地方语言基本相似,尾音绵长、强调变化丰富是乐亭话的基本特点,乐亭大鼓正是吸收这样有利的地方语言文化营养后快速发展成型,从而表现力别具一格,个性十足并且自成体系。
乐亭大鼓讲究的“九腔十八调”,主要是表现乐亭大鼓唱腔变化丰富、种类繁多,而并非具有“九腔”以及“十八调”,这其中渗透出乐亭百姓淳朴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九腔十八调”的表达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悲沉阴郁,有的诙谐幽默,不同场景均可以表现出浓郁的现场氛围,艺术特色及其鲜明。
(三)说唱兼备
乐亭大鼓说唱结合,但又不同于西方的说唱音乐艺术。
作为民间艺术形式,无论是从音乐的规律、形态,还是韵腔、唱念结合等,各方面都渗透出一种民族的美、地方的美。
其说辞和唱词浅显易懂,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注重与观众互动,创造出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同时体现了乐亭人的质朴豪爽的个性特点。
乐亭大鼓的唱腔既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乐亭大鼓主要是说唱而是唱歌。
和我们中国传统的的诗歌咏诵一脉相传,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和生活的气息,无论从音乐的规律、润腔、旋法、唱伴结合多个方面都透露出一种民族的美。
三、乐亭大鼓的“乡音”----节奏特点
(一)节奏“表演美”
乐亭大鼓的表演美重点在于乐亭大鼓本省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者的表演结合所体现的美。
在表演过程中注重与受众互动沟通,作为民间音乐艺术,其表现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简单易懂,却饱含几千年的音乐艺术文化内涵和哲理。
能使受众在欣赏的时候完全投入其中,整个身心都感到愉快和满足。
乐亭大鼓的表演美正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
在表演的过程中只需一鼓轻敲,一板击打,一弦漫拨,一人演唱,一场好戏就开始了。
这是乐亭大鼓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的集中体现。
乐亭大鼓的伴奏乐器极其简单,主要靠表演者的高超的演绎技术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
演唱者在大鼓和打板的时候说唱结合,妙趣横生。
乐亭大鼓所描绘的音乐和文化内容都主要是通过演唱者说唱来表达,演唱者在说唱过程中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议论得失。
通过表情腔调以及动作节奏来生动的表现出来。
因此乐亭大鼓艺术对于表演者的要求很高。
在表演中这种美唤起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认知和美感。
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提升唱段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激活自身的情感状态,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艺术家想传达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二)节奏“速度美”
乐亭大鼓“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而不乱,慢而不乱”是其典型的特色。
乐亭大鼓的速度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唱艺术的旋律节奏,二是表演动作节奏美。
在实际演唱中,乐亭大鼓的节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在节奏的相互转化中,节奏速度所带来氛围的变化。
从而将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串联起来,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乐亭大鼓的节奏频率可谓大起大落、变化多端,却又连接顺畅,演唱张驰有度或委婉抒情,或优美动听,或严肃悲。
正是这些速度带来的节奏变动,错落有致,相互交融,从而调动起观众的审美心理的节奏变化,与之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审美的艺术享受。
(三)节奏“时空美”
乐亭大鼓的时空美主要体现在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发展的美。
乐亭大鼓是珍贵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时空之美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乐亭大鼓文化艺术的影响深远、广泛。
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乐亭大鼓在表演过程中的美,极富音乐表现力和现场氛围感染能力。
乐亭大鼓其乐器本身的特点,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内让观众进入到一定的情境,再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的变化和现场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唱腔上的技巧变化,呈现出富有时间变化的、跳跃的以及流动的时空之美,从呈现的时空美中,又深刻的体现出了乐亭大鼓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乐亭大鼓所体现出的时空美是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的。
乐亭大鼓的成熟和应用是在明代中晚期,乐亭大鼓在吸收了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型,由于乐亭地区的人都能歌善舞,因此歌舞和说唱成为了其表演形式的来源之一,另外由于乐亭地区的方言本身就具有自然的旋律,,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听上去有唱歌的特点,但是如果对其进行稍微的变化,把字的语音拖长,再加上乐器的使用,就变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曲调,从这个文化背景上来说,其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演出的节奏中,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同时也能够适应不同社会需求,流布区域受众群体广泛,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四)对节奏的联系和转换
在乐亭大鼓实际的演出中,乐亭大鼓的节奏要点之间是能够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对节奏的把控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乐亭大鼓的节奏频率具有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的特点,并且能够承担出串联唱腔和配乐等相关音乐要素的作用,通过其节奏的变化让唱腔变得更加的丰富,使得演唱者的节奏能够在这种韵律中跌宕起伏,在这种错落有致的节奏互动中,让观众投入更多的情感,同时也能够让演唱者更加的投入,在观众和演唱者审美与表演的互动中,完成乐亭大鼓的表演,体现出极大的审美享受。
结语
乐亭大鼓作为民间艺术精华,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文学的重要资料。
乐亭大鼓的节奏韵律别具一格,个性十足。
其音乐价值和表现力无可替代。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多元的艺术文化融合发展的今天,乐亭大鼓也面领着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问题,相信在乐亭大鼓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将继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日]井口淳子著,林琦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江玉亭.河北地方音乐[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
[5]唐山地区文化局戏研室.乐亭大鼓资料选[M].唐山:
唐山地区文化局戏研室,1982
[6]唐山曲艺志编委会.唐山曲艺志[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17
[7]余汉东.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8]张旭武.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乐亭大鼓调查[J].读乐亭,2007(16)
[9]何建春.乐亭大鼓“东路”、“西路”之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10]马春莲.“河洛大鼓”传承方式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4-03期
[11]曹会艳王兰玲.乐亭大鼓书的由来[J].档案天地,1997年03期
[12]何宗禹.乐亭大鼓的渊源及艺术特征[J].曲艺,2007年04期
[13]李悦.乐亭大鼓古韵乡音[J].中国民族,2008年01期
[14]赵丽丽.乐亭大鼓的节律美[J].大舞台,2007(02)
[15]周景春.乐亭大鼓唱腔结构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03)
[16]崔琳,孙烁,丛玉婷.乐亭大鼓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2(05)
[17]石睿.浅谈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0(10)
[18]周景春.乐亭大鼓唱腔结构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03)
[19]胡金旭.乐亭大鼓文化审美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0]刘潇潇.乐亭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1]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
[22]王凤仪.乐亭大鼓中的三弦演奏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4
致谢
感谢各位老师,你们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增长见识。
是你们,无私奉献,不计回报帮助我成长,在这四年里,我提升了专业技能。
感谢给我论文指导的老师,您给我推荐读哪些数目,帮我选题,帮我修改问卷,直到初稿完成,再一遍一遍的修改,直到定稿。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不知道如何报答你们好,唯有奋斗,永不停止奋斗。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感谢本文参考文献中的作者朋友,让我研究的过程中增长了很多知识…
感谢母校对我的栽培,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这份恩情永远珍藏心中…
最后祝愿母校的教育事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