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9863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1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docx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

前言

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2005年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件批准下达。

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的配套标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及DZ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王佟、傅耀军、程爱国、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洪。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1、适用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

DZ/T

0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

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

GB

50197—2005

露天矿工程设计规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

DZ/T

0080—93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总则

3.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重视,认真做好相应工作。

3.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

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预查阶段:

一般不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普查阶段:

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对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做出评价。

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能影响矿区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出评价,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

详细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算先期开采地段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评述开采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评价矿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径,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3.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做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

 

4、水文地质勘查评价

4.1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4.1.1井工开采

1、按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空间特征,把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划分为三类:

(1)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为主的矿床,称孔隙充水矿床;

(2)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矿床,称裂隙充水矿床;

(3)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为主的矿床,称岩溶充水矿床,并按其充水方式不同,分为两个亚类:

1)第一亚类,顶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2)第二亚类,底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2、按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及补给条件,并结合煤层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等其他因素,把各类矿床划分为三型:

(1)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煤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季节变化带,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

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0.1l/s·m;

(2)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1≤q≤1.0l/s·m;

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q≤2.0l/s·m,但补给条件不好,与地表水体联系不密切;或直接充水含水层与煤层之间的隔水岩层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水头压力不高,断裂带导水弱;

(3)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2.0l/s·m;

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q≤2.0l/s·m,但补给条件好,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或直接充水含水层与煤层之间的隔水岩层不稳定,水头压力较高,断裂带导水强。

4.1.2露天煤矿

1、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不需要专门疏干的矿床:

(1)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下水补给量极少;

(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1.0l/s·m,无难于疏干的强富水岩层。

2、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易于疏干的矿床:

(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q≤10.0l/s·m,含水层富水性弱;

(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0<q≤20.0l/s·m,但补给来源缺乏。

3、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难于疏干的矿床:

(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10.0l/s·m,附近有较大的地表水体,并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或者补给条件虽然不好,但q>20.0l/s·m;

(2)露天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广、富水性强,易产生流沙等工程地质问题,不易疏干。

4.2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4.2.1孔隙充水矿床

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沙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及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沙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2裂隙充水矿床

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

4.2.3岩溶充水矿床

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

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

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

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煤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4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1、直接充水的矿床:

应着重查明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

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

2、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

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

3、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

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

4.3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

4.3.1勘查工程布置原则

1、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应与地质勘查工作结合进行。

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应在研究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把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补给排泄条件及向矿井充水途径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勘查和研究。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矿区(每昼夜涌水量超过100000m3的井田),工作围宜扩大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单元。

2、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必须根据煤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勘查区的具体条件,明确本次工作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包括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观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长期观测与采样及其他有效手段)。

3、对各类充水矿床一般都应进行动态观测。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井田(矿区)应建立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

4、勘探阶段的抽水试验钻孔,应结合矿井建设的需要,重点布置在初期采区或先期开采地段围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和断裂比较发育的地段或补给边界附近。

5、大流量、大降深的孔组(群孔)抽水试验,应在地下水自然流场已经控制的条件下,布置在强富水地段。

观测孔的布置应控制不同的边界条件、来水方向、强径流带及各径流分区,并注意在区域上的控制。

6、断裂带抽水试验,应根据井田(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一般布置在主要井巷穿过主要断层带部位,区可能沟通各主要含水层或沟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主要断裂带附近,以及对本区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补给边界断裂两侧。

4.3.2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

各类型充水矿床在各阶段所需的基本工程量以满足相应的工作程度要求为原则,一般可参照附录表K1~K3。

具体布置工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煤层、多含水层的井田(勘查区),应逐层分析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确定主要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并按其类型布置工程量,对其他直接充水含水层,可适当布置工程量予以控制;

(2)表中所列抽水试验工程量为一般要求,对拟建大、中型井的井田(勘查区)所控制的面积,详查阶段约为50~100km2,勘探阶段约为10~20km2,结合勘查面积的大小,可酌情增减工程量;

(3)拟建小型井的井田(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一般可不布置抽水试验和钻孔长期观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可参照表中所列同类矿床的简单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可参照表中所列同类矿床的工程量酌情减少;

(4)井田(勘查区)或邻近地区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时,抽水试验工程量可适当减少;

(5)表中所列勘探阶段揭露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的钻孔数量,对大型井为初期采区围的要求,对中、小型井则为第一水平围的要求,上述围以外的其他地段,可布置少量钻孔进行控制。

4.4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勘查区。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为重点。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按照《GB/T14158-93》规执行。

4.4.1勘查区一般要求

4.4.1.1水文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应根据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

一般采用:

预、普、详查阶段:

1:

50000~1:

10000;勘探阶段:

1:

10000~1:

5000。

4.4.1.2水文地质测绘应在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水文地质测绘容:

1、矿区地形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与分布。

2、含(隔)水层层数、岩性、厚度、产状与分部围,含水层裂隙、溶洞发育情况与富水性、隔水层的隔水性能。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各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

4、泉、井出露的标高、层位、岩性、出露的方式,测定流量、水温、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动态变化。

5、地表水的分布,平水位与洪水位标高,洪水淹没围和淹没时间,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如水库、池塘等)的水深、面积与蓄水量。

6、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

调查生产矿井的充水因素与充水方式,突水点的分布与突水量,矿井涌水量的动态变化与开采水平、开采面积的关系,煤层顶底板与井巷的工程地质特征,老窑分布围、积水情况等。

7、应注意收集了解附近供水水源井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有关供水方面的资料。

8、对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的地表水、地下水应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9、第四系覆盖的平原地区的水文地质测绘,主要进行地表水、泉、井、和生产矿井的调查,了解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系的岩性、结构、岩相变化情况及其富水性。

10、冻土地区的测绘工作,应了解永冻层的性质、厚度、分布及变化情况。

4.4.1.3水质调查应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来源、途径、围、深度和危害程度;划分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了解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取样水点数按勘查区每20~30km2一般不少于10个。

4.4.1.4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调查孔隙充水含水层的岩性(粒度、分选性、粘土成分、胶结情况等)、厚度、富水性,同时进行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调查,必要时可采取代表性的岩(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与水理性质试验;调查测区及邻近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流砂冲溃、巷道变形、边坡滑动等特殊的工程地质现象。

4.4.1.5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调查不同成因类型裂隙的性质、层位、位置、标高、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地下水活动痕迹及富水性等;注意调查低洼沟谷汇水地带,河流通过的基岩地段及易产生塌陷、裂隙和滑坡地段等。

对于褶皱断裂较密地段、裂隙极为发育易于涌漏水地段,应进行裂隙率的统计;对以大气降水与老窑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裂隙充水矿床,应详细收集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资料,注意调查煤层顶板覆盖层岩性、力学性质、地下水位标高,有无较厚的塑性隔水层覆盖(如粘土、高岭土、泥岩),地表植被发育情况、坡角大小,溪沟切割度和方向,圈定开采地段汇水面积与直接渗透区及渗透性。

采用小流域均衡观测等方法,初步确定大气降水渗入系数,详细调查老窑开采区不同地段地表塌陷裂隙发育程度与老窑泉水分布及其水质变化。

4.4.1.6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调查各种岩溶形态和地貌,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程度、富水性及变化。

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物理性质。

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溃砂、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分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

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

4.4.2工作方法

4.4.2.1测绘工作开展前,应详细收集和研究测区以及邻区的以往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然后根据勘查阶段的任务编制设计书。

设计书应说明测绘的目的任务、工作围、工作程度要求、主要的工作方法、工作量、以及完成测绘工作时间和措施。

设计书应经有关上级或单位批准后方能进行工作。

4.4.2.2进入测区后,首先应选择露头条件好而有水文地质意义的地段,测制水文地质基准剖面,详细研究地层的层序、接触关系和含水层的层位、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并对地下水露头点进行描述。

4.4.2.3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应根据地质、地貌条件,穿越与追索方法相结合。

观测线、点的布置及工作量宜按表4.4-1执行。

不得遗漏重要的水文地质现象。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表4.4-1

测绘比例尺

地质观测点数(个/km2)

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个/km2)

观测路线长度

(km/km2)

孔隙充水矿床

裂隙、岩溶充水矿床

1:

50000

0.30~0.60

0.75~2.00

0.20~0.60

1.00~2.00

1:

25000

0.60~1.80

1.50~3.00

1.00~2.50

2.50~4.00

1:

10000

1.80~3.60

3.00~8.00

2.50~7.50

4.00~6.00

1:

5000

3.60~7.20

6.00~16.00

5.00~15.00

6.00~12.00

注:

1、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时,表中地质观测点数应乘以2.5;复核性水文地质测绘时,观测点数为规定数的40%~50%。

2、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小值,复杂时采用大值。

4.4.2.4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判释与填图,减少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图件的精度。

4.4.2.5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航片的比例尺与填图的比例尺接近。

2、陆地卫星影像选用不同时间的各个波段的1:

500000或1:

250000的黑白相片以及彩色合成或其他增强处理的图像。

3、热红外图像的比例尺不小于1:

50000。

4、其他高清晰度的遥感影像资料。

4.4.2.6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应包括下列容:

1、检验判释标志。

2、检验判释结果。

3、检验外推结果。

4、补充室判释难以获得的资料。

4.4.2.7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观测点数不低于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数的30%。

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不低于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数的70%。

3、观测路线长度不低于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长度的40%。

4.4.2.81:

50000以上的中、大比例尺水文地质测绘的水文地质点的坐标应用全仪器法测定,其图上的点位误差一般不得大于1毫米。

4.4.3资料整理

4.4.3.1野外调查时,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容进行观测、记录,勾绘实际材料图,做到准确、及时、清楚、完整。

4.4.3.2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现场据实更正和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4.4.3.3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应编制提交“水文地质测绘总结”。

容如下:

1、文字说明

(1)说明测绘的目的任务,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工作方法和精度评价。

(2)简述测区的位置、围、面积、自然地理条件、地貌特征、水文、气象等。

(3)叙述测区的地质与地貌概况、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

(4)叙述测区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的层数、厚度、岩性、标高、水位标高、富水性,地下水的可能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5)初步评述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叙述其直(间)接充水含水层、隔水层与煤层的关系,初步分析矿坑充水因素与边界补给条件。

(6)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图件资料

根据设计要求及实际需要,选择提交下列图件;

(1)实际材料图;

(2)水文地质图;

(3)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

(4)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图;

(5)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地表水及地下水调查统计表;

(8)老窑调查统计表;

(9)其它有关图表。

3、全部原始记录、卡片、图表。

4.5水文地质物探

4.5.1一般要求

4.5.1.1采用水文地质物探(简称物探)方法,应根据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被探物体的物理特征和不同的工作容等因素确定。

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

4.5.1.2采用物探方法时,被探测体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与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

2、有一定的规模。

3、所引起的异常值,在干扰情况下尚有足够的显示。

4.5.1.3采用物探方法,可探测下列容:

1、覆盖层的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掩埋的冲洪积扇的空间位置。

2、断层、裂隙带、岩脉等的产状和位置,含水层的宽度和厚度。

3、地质剖面。

4、地下水的水位、流向和渗透速度。

5、地下水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咸水、淡水的分布围。

6、暗河的位置和隐伏岩溶的分布。

7、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埋藏深度等。

4.5.1.4物探工作的布置、参数的确定、检查点的数量和重复测量的误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5.1.5水文钻孔应进行水文测井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井孔录相,配合钻探取芯划分含、隔水层,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

4.5.1.6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水文地质成果。

4.5.2工作方法

4.5.2.1地面物探

1、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为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频率测深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及地震等。

2、地面水文地质物探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勘查区具体情况选择。

4.5.2.2扩散法测井

1、应在清水裸孔中测量,并准确记录水位。

泥浆孔必须洗孔后测量。

2、盐化前后两条井液电阻率曲线幅值应大于5cm。

3、盐化井液应均匀(差异不得大于15%);因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或井径变化(超过100mm),均匀程度不作要求。

4、对单一水位含水层的钻孔应至少测量三条在含水层段差异明显的曲线;对存在纵向补给关系的钻孔,应至少测量四条反映补给全过程的曲线,且最后两条界面位置接近不变。

36小时仍达不到上述要求可终止扩散测量。

5、井液盐化12小时曲线无明显变化,可采用提水或注水办法测量,并记录提(注)水量及水位。

6、每条曲线的测量技术条件必须一致,测速应均匀且不宜大于15m/min。

测量时应记录每条曲线起止时间(精确到分)。

4.5.2.3流量测井

1、流量测井应由水文、测井人员共同做出设计,并按设计施工。

2、按解决水文地质任务不同可进行简易流量测井和常规流量测井。

测量方式可采用点测、连续测量和定点持续测量。

3、井液中不得含有影响仪器灵敏度的杂质。

4、抽、注水前应测量井径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

5、测量时测速变化不应大于5%。

在每次水位降低(或抬高)时,应分别测量提升和下放时的曲线。

6、简易流量测井可在一次水位降低(或抬高)时测量,自然条件下有井液纵向水流的钻孔可直接测量。

7、常规流量测井应在抽(注)水量、水位稳定后测量流量,测量次数应与抽水降深次数一致。

4.5.3资料整理

4.5.3.1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区的原则,力求从已获取的资料中得出尽可能多的有用的水文地质结论。

4.5.3.2解释推断应充分收集、研究各种地质、物性和其它物探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野外实地观察。

4.5.3.3解释推断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正确解释水文地质问题。

4.5.3.4电法解释在依据地球物理规律分析电法观测资料和地电断面参数间关系的同时,应注意依据水文地质规律分析地电断面和地质断面之间的联系。

4.5.3.5推断水文地质结论时,应结合地质理论和勘查区的地质规律,既不单纯根据物探资料作主观推断,也不可忽视物探资料所反映的某些客观地质现象。

4.5.3.6物探工作结束后,应提交相应的综合成果图件。

4.6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4.6.1一般要求

4.6.1.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是利用地质钻孔观测编录与水文地质有关的资料。

其成果既是研究评价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基础,又是合理布置专门水文地质钻孔的依据。

4.6.1.2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的钻孔应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