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9742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单选题

1.(2015·山东高考真题)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史学研究。

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的维新运动,显然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

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革命史观

2.(2011·全国高考真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干材料信息: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A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

3.(2020·辽宁辽阳�高三二模)下面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

对该形势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D.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形成

【答案】B

【解析】

据图中的“1899.10”“1900.6”“山东”“八国联军”“天津”“廊坊”等信息可知,此图反映的是义和团反击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当时列强已经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中外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B项。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初步觉醒,而不是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故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不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故排除C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对于历史地图的把握,地图的文字信息是关键,特别是图例和注记。

4.(2019·甘肃凉州�武威十八中高三月考)“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答案】B

【解析】

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B项正确。

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A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C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D项错误。

5.(2020·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期末)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

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

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客观上()

A.扭转了天津混乱的治安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扩大了北洋军阀的势力D.强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的规定明显侵犯中国主权,袁世凯在天津周围设置巡警客观上有利于体现国家在天津的主权,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扭转天津社会治安,排除A项;题干中设置巡警的措施与北洋军阀势力扩张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干措施有利于削弱帝国主义在华特权,D错误。

故选B

6.(2020·山东高密�高三一模)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特别是流落在当地的南方人士。

这表明()

A.清政府注重难民救助问题B.跨区域救济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C.清末的社会救济趋于完善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日益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期间对战争难民的救助。

根据材料“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体现的是地方精英跨区域救济的自发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自发救助,而非政府行为,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救济制度,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7.(2020·上海徐汇�高三其他)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解析】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即洋人的“守土官长”,故B正确;《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没有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不符合题意,排除A;《南京条约》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没有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不符合题意,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没有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联系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8.(2013·上海高三二模)在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集割地、赔款、通商一体的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⑤《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割增至800万两白银,增开天津为商埠;《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答案为B项;《天津条约》和《辛丑条约》均没有割地的条款,排除含有②或⑤的A、C、D项。

9.(2020·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高三一模)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

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

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B.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D.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答案】A

【解析】

光绪帝在寻求宫外人士以支持变法时受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打击,说明维新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选A项;清廷不存在内外朝,排除B项;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和开启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项。

故选A。

10.(2013·上海高三一模)光绪帝、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的共同特点是()

A.大力提倡和发展义务教育

B.由君主专制到实施君主立宪制

C.主张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D.作为封建君主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光绪帝支持下进行了维新变法、亚历山大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明治天皇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因此三证作为封建君主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选项D正确;选项A是日本明治维新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选项B是明治维新内容,不死共同点,排除;光绪帝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制度,排除C。

11.(2020·船营�吉林一中高三月考)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

“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背景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的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这里的“士气”应该是指广大知识分子的热情。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相关背景

12.(2020·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高二期中)《中华文明史》中写道: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应选C。

13.(2020·山西平城�大同一中高三月考)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因为A、B与“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无关,它们分别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故A、B错误。

因为百日维新倡导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此C符合题意。

而辛亥革命发生于维新变法后,因为D错误。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和地位

【易错警示】在此题中,学生容易选D。

但要注意百日维新比辛亥革命早,它关于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理论,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考端。

而辛亥革命只是延续和发展了近代民主化。

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抓住关键词,如本题中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二、论述题

14.(2020·安徽省六安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重大事件

1861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75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

1901年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

1915年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9年

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1928年

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943年

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美英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特权

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

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阐述:

鸦片战争前,中国奉行“朝贡外交”理念,未建立正式的外交机构;鸦片战争以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在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总而言之,中国在近代列强侵略的逼迫下打破“朝贡外交”体制,开始被动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所给的材料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信息进行阐释。

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1861-194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围绕“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提取信息,阐述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鸦片战争前,中国奉行“朝贡外交”理念、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的设立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后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来分析回答。

最后从中国在近代列强侵略的逼迫下打破“朝贡外交”体制,开始被动接受近代外交观念以及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总结结论。

三、材料分析题

15.(2017·上海杨浦�高三二模)史家论改革

材料一: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他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奏效,他才使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

……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版)

问题:

(1)写出上述历史学家笔下改革的名称。

(2)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场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改革的看法。

【答案】

(1)要求国名与事件匹配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晚清或中国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

(2)

结论从材料中推出,符合下列选项或意思相近可赋分。

材料一:

是一场较为全面的西化改革;或有选择性地学习西方长处;或将西方现代化的成果与日本国情相结合。

材料二:

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改革;或以国家干预的办法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三:

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或改革的执行者缺乏政治经验。

(3)

观点,史实和材料,论述,逻辑与组织。

改革是兴利除弊的方式,但改革也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充满风险。

改革是推进现代化的方式,但改革也伴随着新旧力量的斗争和妥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改革。

从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和戊戌变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材料“(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材料“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表明的是罗斯福新政;材料“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反映的是戊戌变法。

(2)从材料“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他恢复健”“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的兴利去弊、改革的艰难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6.(2019·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均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

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

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

材料二梁启超指出: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

……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

……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

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田正平良小朋《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移植”西方的内容。

百日维新中“置换”西方文化有什么缺陷。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答案】

(1)“移植”:

从西方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文明开化”:

翻译西方著作、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仿照欧美国家建立一支常备军;仿照普鲁士宪法制定颁布《日本帝国宪法》(3分)

特点:

没有涉及到开国会定宪法等改革或仍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层面。

(1分)

(2)国内国际背景、对农民的态度、领导力量(3分)。

(3)中国学习明治维新进行戊戌变法;侵略中国、朝鲜;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

”结合题干和材料的信息,可以理解移植西方的内容就是向西方学习、变革的内容,结合教材明治维新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军事、风俗等方面回答即可。

通过比较中、日改革的内容可知,中国没有进行近代政治改革。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

——比较中、日两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

……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

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比较农民起义对两国的影响;“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比较两国的领导力量。

(3)“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日本率先成为亚洲强国,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状态。

注意题干求答项局限范围。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日本迅速侵略朝鲜和日本,对中国的戊戌变法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意义局限于思想启蒙的层面。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历史改革·明治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