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555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docx

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汇总1

2011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

一、食品安全问题

  一、背景链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断出现,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

为了除虫害,有人大量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致使蔬菜、果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了提高产量,有人盲目使用违禁激素;为了增加猪的瘦肉率,有人竟在饲料中掺上“瘦肉精”;为了使面粉和粉丝增白,有人胆敢把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掺和其中;为了骗钱,有人用稻草沤水兑上色素和盐当酱油卖;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有人把含有黄曲霉素的霉变陈大米抛光上腊充新大米出售,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

  二、分析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具体说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

  第二,由于食品生产源头多、链条长,食品安全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

  第三,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

  第四,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共有12万家;有16万、17万家是获得相关的证照,但是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还有16万、17万家是什么证照都没有获得的。

  三、解决措施: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1、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3、重点抓好源头治理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4、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5、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反应机制;

  6、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二、血荒问题

  一、背景链接

  “血荒”是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2010年,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一些地方的医院正在遭遇近十年来最严重的用血困难,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造成全国范围血荒。

一些医院甚至接到了限血令——“省着点用”手术被迫推迟,患者安全受到威胁。

全国大面积凸显的用血告急,血荒这个长久存在的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如何解决“血荒”,也引发了人们的多重思考。

  二、产生的原因

  

(1)血液量需求迅速增加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逐步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临床用血需求量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铺开、医疗保障的覆盖扩大、有能力就医的越来越多,不再像过去没有钱看病硬扛着,所以患者也越来越多。

这是导致手术增加的一个因素。

另外,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很多的病都可以治疗了,也扩大了医疗面,患者因此增多,所以,血液量需求也在增大。

而相对于激增的血液需求,供血渠道仍是以献血车为主,这势必会造成血液的供不应求。

  

(2)宣传力度不够,产生民众信任危机

  央视的调查显示,担心传染疾病是市民不愿献血的首因。

近两年有关艾滋病和乙肝的报道非常多,其中,关于一些地区因卖血而感染疾病的报道造成公众对献血的误解和恐惧。

而去年底有一张“血浆被当花肥浇灌兰花”的照片曾被各大网站转载,虽然事后查明这袋血浆是报废的血浆,但其暴露出管理不善的问题,极大地消耗了公众对血站及献血制度的信任。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认为,这虽是个别案例,但是透露出之所以闹血荒,“恐怕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公众当中的一种信任危机。

  总而言之,人们不愿意献血的原因,是出于各种“不信任”:

不信任献血无害的宣传;不信任采血过程安全;不信任献出的血能免费的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不信任献血后自己和直系亲属真能按规定便捷的免费用血……,面对这一不信任,相关部门的宣传却没有到位。

如果无法彻底消除人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那“血荒”恐怕还会持续不断。

  (3)薪酬改革致采血员积极性下降

  薪酬制度改革后,献血车工作人员积极性受挫,献血车被指姗姗来迟,早早收工。

因为以前每采一袋血,工作人员都会得到奖励,现在取消了奖励,所以采血员工收入降低成为“血荒”推手。

  (4)血源主体过于单一

  我国献血的主要人群为学生和农民工,这使得整个献血主体过于单一,导致我国的血液供应“靠天吃饭”。

在学生寒暑假、弄农民工返乡、迁移过程中,出现季节性“血荒”。

而近年来,气候异常,也导致献血人员减少。

单一的献血群体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用血需求。

  (5)管理上的漏洞和不力

  血液采集、运输、保管等管理的环节存在漏洞和不规范。

导致对宝贵的血液的浪费现象,这样不仅严重挫伤了献血者献血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催化了“血荒”的产生。

  (6)献血补偿机制存在漏洞

  虽然献血制度规定个人献血数量达到一定数额时自己或者亲属本身将享有优惠甚至免费的输血回报,但实际操作中,各个相关部门推脱这些责任,让义务献血的人心凉。

一些义务献血的人会遇到自己献出的血有时候会被作废,这就造成许多人不会再去献血。

受血者使用血液时遭遇到的异常繁琐的手续,对于血液用途某种担忧等等,都降低着献血者走向采血车的热情。

而无偿献血之后,高价用血让大多数献血者寒了心。

《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3倍血液。

但现实是,受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费用减免,而我国各机构的办事效率一直不敢恭维。

面对繁琐的过程和难以操作性,一些人放弃,一些人疲惫奔波,这将无法鼓励献血者再次伸出自己的手臂。

  三、对策建议

  

(1)倡导医院、医生节约用血

  医生是用血安全和血液保护的“守门人”,提倡合理用血,提倡使用自体血、减少异体输血。

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负责人表示,实施节约用血,一方面需要“开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医疗机构合理、科学用血意识,着力“节流”。

  

(2)处理好采血机构的懈怠问题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解决采血机构员工懈怠问题。

  (3)加强对献血的宣传,稳定供血队伍

  针对民众的信任危机,要加强宣传,及时解决民众的疑问,消除人们的顾虑。

从而减少潜在献血人群数量的缺失,稳定供血队伍。

而对血液整个生产、消费流程透明化运作,献血者有知情权。

  第一,要广泛地普及献血知识,帮助献血者打消“担心伤害身体”的心理顾虑。

  第二,要公开透明的采集使用机制,帮助献血者打消“担心感染”及“担心浪费”等疑虑。

  (4)加强对献血者鼓励政策

  对献血者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不能开“空头支票”。

按照《献血法》,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血量3倍的血液。

并简化相关程序及减免相关费用。

  (5)要拓展供血渠道

  第一,献血车不应当只进高校,还应当进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社区。

但血液中心与社区、县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而一些社区、县区在宣传发动、场地提供等方面不太积极。

如果运用政府考核、评奖等手段给予鼓励、奖励,这样有利于拓展供血渠道。

  第二,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

有关专家认为,比如可让手术病人的亲属、朋友、同事参加互助献血,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对于一些择期手术患者,可在身体条件较好的时候,自己捐血备用。

比如孕妇在临产前三个月献一定量的血,以供紧急时使用,自己不需用时也可以捐给别人。

  第三,政府的有效倡导参与。

国家应出台鼓励措施,要求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抽一定比例的员工参加无偿献血,而对于积极主动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单位应该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或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让献血者自豪和骄傲,这样献血源才能永不枯竭。

三、CPI热点及答题技巧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它的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它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200多种(分为8个主要类别)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目前,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核心CPI。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确认,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针对提高居民收入等涉及收入分配问题,设定明确指标。

  据报道,北京市统计部门日前发布消息,今后在定期发布综合CPI数据时,将同时发布低收入阶层CPI。

同时,按收入分层细化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层CPI)也正在研究之中。

有鉴于此,专门发布低收入阶层CPI,无疑是统计制度的一个重要创新。

在测算方法上,低收入阶层CPI数据的每个基本分类选择的代表规格,也更加符合实际。

同样是衣着类,选择的品牌不会是名牌产品,而采价地点也会较少选择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

这将使统计数字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为政府对其进行补贴和制定其他相关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数字背后有民生。

统计低收入阶层CPI,其实就是在CPI这个大平均数下,更加关注那些处于平均线以下的人们,了解物价上涨压力下困难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使政府的救济和保护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低收入阶层CPI,不只是统计制度上的改进,也体现了一种贴近民生、包容共享的社会发展思维。

  下一步还将推出分层CPI,将使统计数字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感受。

从综合CPI到低收入阶层CPI再到分层CPI,将构成一个立体CPI数据体系。

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统计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完善,也贯穿着鲜明的民生意识。

其实,数字也好,政策也罢,只要贴近并且维护百姓利益,才会真正为百姓所关注,树立不可动摇的公信力。

四、低碳经济及理论措施

  一、背景链接

  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召开,“低碳经济”一下子成为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名词。

2009年,锂电池股、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成为了市场最热门板块,2010年的两会上低碳经济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二、理论点拨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0年将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而发展低碳经济为上述转变和调整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

  三、理论延伸

  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趋严重,国际社会的压力已不容回避,低碳经济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以低排放、低消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必将第四次掀起全球经济变革的浪潮,我国经济也必将在第四次浪潮中崛起,发展低碳经济显然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引擎。

低碳经济,是人类发展遵循的必然道路,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就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作为一个正在转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需要秉承“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信条,尽可能地加快经济发展,但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又不能“竭则而渔”,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不但需要将环境纳入经济运行系统,并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配置,而且需要各级政府匹配性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供给。

五、医疗改革及建议措施

  一、背景链接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

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2010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

2011年要推进医保费用即时结算,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全面推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降低大病、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

提高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

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

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

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

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

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

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热点链接

  关键词一:

北京19家医院院长“模拟患者”就诊感受“看病难”

  

(一)热点背景链接

  当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一个不小的群体:

他们有病不能及时看,该住院不能及时住院,病未痊愈便要求离开医院,生怕承担不了高昂的医疗费用。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老百姓害怕生病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但是,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国家大计,民生为重。

医疗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千家万户。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原因分析

  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主要包括:

  

(1)医疗资源人均水平较低,配置不均衡,难以满足群众需要;

  

(2)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数群众靠自费就医,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3)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

  (4)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三)解决措施

  一是:

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二是:

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在城市,要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是:

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

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运行机制。

  四是: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禁虚高定价。

五是:

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六是:

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三、热点链接

  关键词二:

滥用抗生素

  

(一)滥用抗生素现状

  

(1)销售额。

以抗生素为主的抗感染类药物占据了最大的销售份额。

住院病人抗生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而WHO的最新资料显示,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这一数字约为30%。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抗生素在我国零售药店中的销售份额约占30%。

据统计,仅广东省药店抗生素年销售额就有10亿元,全国近100亿元。

  

(2)品种数量和排序。

目前,在医院内销售的各类抗生素高达1000余种,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类药物。

全国最畅销的15种药品中抗生素占了11种。

  (3)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率。

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我国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则高达95%。

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率为80%,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4)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内地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又有40%死于抗生素滥用。

也就是说,在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的滥用。

  

(二)事件成因

  

(1)医生的原因。

医生没有按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的是对抗生素知识的确掌握得不好,有的是因为使用抗生素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还有的是担心抗感染不利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医疗纠纷。

  

(2)医院的原因。

由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政府的补贴和医疗收入不足以弥补医疗的支出,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最低程度是默许抗生素的滥用的。

即所谓的以药养医,导致医生乱开药、开贵药。

  (3)各级政府的原因。

相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各级政府更看重药品生产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给国家和地方财政上缴的利润以及劳动就业。

物价管理部门对二、三代抗生素给予虚高定价。

  (4)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原因。

目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四千多家,流通企业有数万家,而国内企业生产的抗生素大多是相互仿制,重复生产严重。

药厂过多一窝蜂重复生产,导致无序竞争。

这就直接造成药品流通渠道混乱、无序竞争严重。

  (5)宏观管理原因。

目前我国对抗生素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尚无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临床细菌学的监测始终处于低水平,法律层面上的管理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三)提出对策

  抗生素滥用问题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经济利益因素在这个问题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各级政府、各个单位、各个环节为了各自的利益,忽视了抗生素滥用对整个民族健康和发展的长远利益的损害,将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1)大力普及医学科学知识,使人们树立合理、科学使用抗生素的科学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教育计划,必须作为一项基本建设长期坚持。

  

(2)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治理抗生素滥用问题。

认识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防止抗生素滥用,促进合理用药为已任,责无旁贷地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加大宏观管理力度,要从源头抓起,从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上建立完整的管理监督体系,从严治理,常抓不懈,务求实效。

  (3)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医院的监督和管理。

做好抗生药物使用现状和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

  (4)医院应主动承担起规范使用抗生素的职责。

医院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杜绝一切不规范行为。

  (5)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加强医德、药德教育,树立良好职业风范。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但是不管怎样的幸福,都是基于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生存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的。

  一、政策背景

  民生的幸福问题,成为今年国家和地方两会期间的重要议题。

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湖南提出“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各地代表委员们展开了对“什么是幸福”、如何共建幸福的大讨论,希望“众手浇开幸福花”。

  而后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生活压力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现象严重。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二、政策解析

  国家和地方各级两会对民生幸福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我国“十二五”规划从国富向民富规划意图的落实和具体措施的论证。

总结代表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难看出,要解决好老百姓切身的利益问题,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部门应该以人为本,在追求GDP高度发展的同时提高民生幸福感增加的速度,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角度谋划发展,转变传统GDP增长发展模式,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包容性增长”。

  第二、多部门多渠道联合,增加就业机会,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锻炼,通过自身的实践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工作;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待遇,做好进城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解决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审慎研究退休年龄政策。

  第三、加大财政向农村和农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完善农民合作医疗体系,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在改革中的利益。

  第四、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广大低收入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

  第五、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三、思路扩展

  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容为面试考试提供了更多的考试材料,对此我们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现在列举一些可能的命题点,以供备考备课准备(以下材料根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得出)。

  第一、推动经济持久稳定发展。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第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