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887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docx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

加拿大畜牧业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不一样的农业:

看加拿大人如何发展个人农庄的

  不一样的农业:

看加拿大人如何发展个人农

  庄的

  加拿大地处北美洲,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列居世界第一。

该国的石油矿产、制造、交通、通讯等产业尽管已非常发达,但农业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不仅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精良的谷类、油籽、蔬菜、精肉和乳制品著称世界,又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受农业部派遣,以农业部农垦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范芝同志为团长,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和新疆建设兵团、黑龙江、海南、云南、浙江、陕西等6省农垦局领导、体改政研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国有农场领导共18人组成的现代家庭农场运行机制培训考察团,于XX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对加拿大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考察。

在加期间,培训考察团先后访问了加中科技交流中心,安大略省农业与食品部的农业与农村局作物技术处、食品局进出口处、农业和乡村事务处中心地区办公室、伍德斯托克地区经济发展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安大略省农场产品营销委员会、作物与土壤改良协会、农业适应委员会、农民联合会等机构或组织,实地考察了加拿大圣雅各布农产品市场、加拿大高华美农产公司、贵尔夫大学实验农场等。

  

(一)加拿大农业及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

  加拿大农业概况

  加拿大地处北美洲,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列居世界第一。

该国的石油矿产、制造、交通、通讯等产业尽管已非常发达,但农业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不仅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精良的谷类、油籽、蔬菜、精肉和乳制品著称世界,又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加拿大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由于森林和湖泊面积较大,加上受寒冷的北方气候影响,只有12%的土地适于耕作,全国耕地面积为6800万公顷。

加拿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是加拿大的五大产业之一,创造了近千亿加元的产值,占加拿大GDP的8.5%。

  第二,为加拿大国民提供了充足的、物美价廉的食品。

  加拿大的食物价格位于世界最低行列。

据加中科技交流中心介绍,1996年,该国用于食品和非酒精类饮料所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

  9.8%,当年世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为8-26%。

在加期间,我们也亲眼看到,农贸市场和路边小菜市出售的农产品,有的比北京市场的价格还要低,但加国人均收入水平比北京要高得多。

安大略省农民联合会的杰森先生讲,加拿大农业是为加拿大人民提供享受和快乐的产业。

  第三,为加拿大创造了丰厚的外汇。

  加拿大农业以出口为主,占本国出口量前五类的主要是大宗谷物、肉类及副产品、油料作物、蔬菜及活畜。

农产品贸易伙伴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其中,61%的农产品出口美国,8.7%出口日本,5.3%出口欧盟,3.3%出口墨西哥,3%出口中国。

以XX年为例,农产品出口额232亿加元,占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6%,在当年的出口贸易顺差中,有57亿加元为农产品出口所贡献,占20%以上。

真正实现了创汇农业。

  第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

  加拿大只有3108万人口,但农业产业就容纳了190万个就业人口,包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产品的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零售商、餐馆等与农业和食品相关的行业,就业人口在全国各业中排列第三。

为此,农业被加拿大美称为“国家经济的主要动力”。

  

(二)加拿大家庭农场特点

  加拿大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据XX年的统计,全国共有24万多个家庭农场。

培训考察期间,我们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加拿大的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的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

  加拿大农产品在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凭借本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上做到了高度规模化和集约化。

与我国农业以小农、小规模经营为主形成鲜明对比。

据加中科技交流中心介绍,目前,加拿大种植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平均达到300公顷左右,其中,10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5%,500公顷以上的大型农场占农场总数的10%。

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达省两省的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分别为394公顷和348公顷,全国最大规模的种植业家庭农场大多集中在这两省。

在养殖业中,奶牛养殖平均规模为200头-300头左右,肉牛养殖规模6000头左右,生猪养殖规模3000头左右。

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水平很高,全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大致配备有两台拖拉机,负担120公顷耕地,其中大功率的农业机械占很大比重,各种大型和高功率的农机具互相配套,许多田间作业可以一次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

如我们参观的奶牛家庭农场――高华美农产公司,资产总额达到百万加元以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很高,奶牛饲养规模300多头,其中泌乳牛150头,与之配套的还有饲料地220公顷,直接生产人员仅2.5人,由于全舍饲和饲料营养价值均衡,平均每头泌乳牛日产牛奶30公斤,奶牛冬夏产奶量无差异,饲料地也不用化肥,全部采用有机糞

  肥。

据介绍,加拿大目前已有一些农场实现了智能化,挤奶用机器人。

  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使家庭农场主们的投资收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尽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呈减少趋势,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却在不断提高。

全国粮食产量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名列世界各国之首。

加拿大目前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可供养120人,可提供20万公斤粮食,牛肉4000多公斤,猪肉XX公斤。

  2、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

  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在加拿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分别体现在区域布局的专业化和家庭农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两个层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从区域布局层面看,该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已在全国10省中形成了不同的区位优势。

谷物生产主要集中在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草原三省”,这里不仅是加国的粮仓,而且堪称世界“粮仓”。

阿尔伯塔省的大麦产量差不多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全国70%以上的肉牛在这里育肥,拥有世界最大的肉类加工厂、饲料加工厂;萨斯喀彻温省农田规模为全国之最,小麦占全国总产的3/5,这里还建有联邦农业部双低油菜研究中心。

中部地区的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则突出了紧邻美国的区位优势,以奶牛、肉牛、鸡、猪等畜牧业和蔬菜、水

篇二:

加拿大article

  加拿大

  一,自然地理条件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国土面积997.067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国家.其国土面积的92%为陆地,8%为内陆江湖.水洗十分丰富,加拿大南邻美国,北为北冰洋,东北部隔巴芬湾与格林兰岛相望,西北部与美国的阿

  拉斯加接壤.

  加拿大的地形区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地区

(一),东南部山地,位于圣劳伦斯河东南部,海拔500至600米,最高1200多米,也称大西洋沿海地区,包括大西洋沿岸的四省,即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岛.

(二),圣劳伦斯河谷地区,包括圣劳伦斯河沿岸及安大略湖沿岸地区,为美国中部高平原的一部分,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流出,经安大略省至魁北克出海,流入圣劳伦斯湾,长达900英里.(三),加拿大高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加拿大地盾,东部为加拿大地盾的凸出部分称为拉布拉多高原,平均海拔在500至600米最高点1676米.中部为加拿大地盾的凹陷部分,成为哈得孙湾和哈得孙湾沿岸平原,西部至大熊湖,大怒湖,阿萨巴斯卡湖,温尼伯湖一线.(四),西中部大平原地区,位于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温尼伯湖一线以西直至科迪勒拉山麓,在地形上为一片山麓高原,引起牧草丰美藕呈大草原,适于放牧,畜牧业很发达.(五),加拿大最西部是科迪勒拉地区,包

  括东部落基山脉,西部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以及两山脉之间的山间高原三部分.是加拿大最高的地区,许多山峰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洛根峰高达6046米,许多高山终年积雪,

  山区交通极为不便.

  加拿大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全国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淡水覆盖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7.6%.举世文明的大湖区,即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除了密执安湖完全在美国境内,其他四湖军属两国所有.而且加拿大河流众多,其中长达一千公里以上的就有16条,按河流流向可以分为四大水系.即哈得

  孙湾水系,北冰洋水系,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由于加拿大地处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全国20%的地区在北极圈内,几乎一半面积是冻土.冬天长,夏天短.加拿大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太平洋沿岸夏天凉爽少雨.冬季温和多阴雨.温哥华及周围地区是加拿大冬季最温暖的地区..加拿大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地蹲地区南部是林区.云杉,五针松等树木终年常绿.林木茂盛,圣劳伦斯河谷地区,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是重要的农区,盛产水果,蔬菜肉类和乳制品.地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水产丰富,盛产鳕鱼,鲑鱼是世界有名的大渔场.大草原地下蕴含有丰富的矿产,特别是铀,钾石

  油和天然气等蕴藏量极为丰富.

  二,加拿大的历史演进:

  

(一),新法兰西时期的加拿大

  早在十五世纪末i,法国就开始对加拿大的探险..法国探险家布列塔尼海员雅克卡蒂埃在1534年,1535年,1536年两次对加拿大进行探险.1610年,亨利哈得孙到达哈得孙湾并由此开始了对哈得孙湾和詹姆斯湾的探险.1541年,在黄金梦的驱使下,卡蒂埃得到法国国王的支持装备了一个5条船的船队,又一次到北美.它接受法国国王的使命在加拿大建立殖民地.1543年以后由于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再起,法王暂时打消了在北美的殖民的计划.1608年由探险家和制图人萨米埃尔尚普兰领导的一批法国人在今天的魁北克城一带建立了一个商铺1627年法国首相黎塞留组织了一个百人公司从事向新法兰西的殖民的任务.,英国在光荣革命以后国力不断增强,开始向海外扩张.18世纪中期以后,英法之间在北美的战争不断发生.1759年,英法在北美宣战,法国战败.根据巴黎协定,1763年以后的北美领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法军从北美大陆撤出,英国从此控制了从哈得孙湾到墨西哥湾的广大地区.1791年,宪法把加拿大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省.1837年,在上加拿大麦肯其及其800多名追随者趁上加拿大的英军被派往下加拿大之际,向多伦多进发,在其一发动不到二十分钟.就被英国当局的地方军队给驱散,起义失败了.1867年二月,英国上院和下院批准了英属北美法案维多利亚女王在法案上签字.1867年7月1英属北美法案生效,

  同意加拿大自治.首都设在渥太华,从此,加拿大国成立.7月

  1日成了加拿大的国庆节.

  

(二),加拿大的建国之路

  加拿大的建国过程是一个和平协商的过程.既没有火与血的洗礼,也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切都在谈判,协商,辩论和妥协中解决.加拿大政府面对的矛盾可以说是很多的,也很尖锐,首先就是与其母国大英帝国的矛盾.大英帝国对北美的殖民地各省一直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早期提出的上下加拿大联合.其内在的一个动机也是部分的为了同化法裔的加拿大人.后来主要是来自南方的威胁实在太重了..而且加拿大自治领成立后,宪法修改的批准权仍掌握在英国的枢密院手里,加拿大的自治领还没有完全的主权和完全的外交权.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收回宪法,争取完全主权的斗争过程.其次,是与美国的矛盾.南壁阿爸的美国由于早早的独立与英国的殖民,在人口,经济.军事力量上都大大超过美国.加拿大一方面离不开美国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来自南方的扩张和渗透,而且在历史上有过许多贸易摩擦和争夺土地冲突.此外,国内的英裔和法裔之间的矛盾,移民政策问题,省政府于联邦政府的分权问题,土著人问题等等一直是困扰加拿大政府的问题.

  二,二战后的起飞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战后加拿大逐步走向完全的独立,为经济发展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英国的实力在战争中严重削弱,1946年,颁布的加拿大公民籍法,明确界定加拿大公民的定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均有重要的意义。

1949年,上诉英国枢密院的规定被废除,这在加拿大的司法独立方面走出了有决定性的一步.此外,美国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洲积极扶持日本,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加拿大的工矿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对加拿大的战后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支持作用.随着美国战后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美国资本利用其地缘优势涌入加拿大,这位加拿大带来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技术.重视教育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一切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战后加拿大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90年代,全国共有大学89所,全日制学生514400人.在二战期间,加拿大的科技有了重大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为战后加拿大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加拿大人很重视环保,,为此加拿大还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加拿大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机构健全,目标明确,而且很有特点.1,重视对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动员全民参与环保.2,协调好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也是做好环境保

  护工作的重要条件.

篇三:

地总.doc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

持续增长特点:

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

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

增长加速;二战后:

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

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

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

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

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

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

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

①人口流动:

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2、分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

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

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

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

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

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

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

一直是迁出

  国内: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

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

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

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

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

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

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

家庭、婚姻:

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

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①定义:

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

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

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

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

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

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

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

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

负相关⑥贫富差距:

负相关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

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

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

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

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

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

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

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

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

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

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固体垃圾污染:

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

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

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

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

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

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

耕地:

南水北旱;饮食:

南甜北咸;民居:

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

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

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

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

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

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

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

  中国:

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

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

  位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

  气候:

热带:

橡胶、椰子、菠萝、甘蔗亚热带:

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温带:

梨、桃、苹果、甜菜高寒:

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

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

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地形:

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

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

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

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

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

  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2、按生产对象: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

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

  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

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

  农业类型特点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