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348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docx

饮食健康讲座精选

赵霖教授“寓医于食”饮食健康讲座精选

赵霖教授简介:

1946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

自1991年到2001年,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

赵霖教授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根据“寓医于食”的学术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食疗”等方法饮食调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国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国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科普文章30余篇。

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

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多个学术机构任职。

第一部分:

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

夏季是一年阳气最盛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

”意思就是,夏天三个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夏季气候炎热,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此时要顺应自然,注意养生,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今天我首先要讲咱们膳食的酸碱平衡。

我们日常的食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呈酸性食物,一类叫呈碱性食物,也就是说这些食物你吃到体内以后,它代谢出来的产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呢?

像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呈碱性饮料。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我们很多孩子天天在那儿喝酸性饮料,就不知道要喝茶,这是非常错误的。

沿着丝绸之路两侧的,我们很多少数民族,像维吾尔、藏、回、蒙,这些少数民族都离不开茶,每年我们的国家周边销茶达到相当大的数量,他们还都熬奶茶,他们有两句话值得咱们参考“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慌;”“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为什么?

因为这些民族很多都是游牧民族,肉类吃的很多,需要茶来进行酸碱平衡的调整。

优秀的碱性饮料——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始于神农,文在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

神农本草经中有言云: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对茶的认识可能是从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的。

中国是最早发现栽培利用加工茶的国家,百姓有“清茶一壶就可以随遇而安。

”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在我国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对于主食与肉食孰轻孰重呢?

孔子在《论语》的乡党篇里面讲了这么一句话,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句话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肉类的菜肴再多,也不能超过主食。

原因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咱们中国的方块字都是智慧的符号,一说这人身体好,就指有“精、气、神。

”这“精”的一半左边是米,右边是青,你不吃米,不吃青菜哪来的“精”啊。

那么“气”的繁体字里面也是个米,“神”的右半边是田地的田,上边种庄稼,也是植物性食物,所以如果你不吃植物性食物那你就没有精也没有气,更没有神了。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结构的认识,“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尤其要重视喝粥,古人说“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

”“有病无病常吃粥”有益于身体。

吃粥有六大好处:

第一糍补赢弱,增加力气;第二滋养人体所需,增加寿命;第三能促进身体清静柔软,是让人体会安乐的饮食;第四调和五脏,上下通利,消除风寒;第五粥能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第六粥能即时解渴,让人面容丰满。

粥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最适合老人和孩子常吃的食物。

前两年咱们国内闹了一次假奶粉的案件,我参加了那个座谈会.我问家长,你干嘛非得给孩子喝奶粉呢?

他们说不喝奶粉多丢人啊。

我说你要是给孩子喝米汤也喝不成大头娃娃啊。

咱们所有普通的谷物里边,都含有12%以上的蛋白。

我们曾经有个六个月的早产儿,喂什么都拉肚子,最后就是把小米熬成浓米汤,上面有一层膜,把它灌到瓶子里拿滴管给他滴,就这样把孩子养大的。

所以李时珍说:

“米油是穷人的参汤。

”“婴儿食米油,百日则肥白。

”我们把这些祖宗说的话全忘了,光听洋人的能行吗?

我们国家饮食非常强调杂食。

咱们到外面出差,特别爱带上一罐八宝粥,为什么呢?

里头有八种东西,“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为什么洋快餐不好呢?

它太简单了。

你想,上帝造了这么多东西让咱们吃,咱们凭什么就吃这几样啊。

咱们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里边,就有几百种食物已经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

神农尝百草不是去找药,而是去找食物。

所以咱们古人说“草能食者为蔬”,草只要能吃的就是蔬菜。

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上一定要做到“杂食”和“广食”。

慷慨的大自然提供给我们人类可以食用的植物性食物有七大类,分别是:

谷类、豆类、薯类、真菌类、藻类、水果类、蔬菜类;可食用的动物性食物有六大类,分别是:

肉类、蛋类、奶类、禽类、鱼类和甲壳类。

在饮食的选择上,不偏不废广泛摄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膳食。

那么,对于餐桌上的主食又该怎么来搭配呢?

大家一定不要忘记食物是神造的。

曾经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因为我是搞营养生理研究工作的,过去没有人工半合成饲料技术,所以我们想制造一个某种微量元素缺乏的一种食物给大鼠用就很困难,后来找农科院,他们说在德州地区有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块小麦,严重的缺锌,麦秆、麦叶上面全有斑块。

我们到那里和农民商量好把这块麦子买了下来,等把麦子收下一测定,发现麦粒里面并不缺锌,所以这件事就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

一切为了后代,这是大自然颠扑不破的法则。

母体怀孕的时候,如果孩子严重缺钙,母体甚至可以脱钙来补充孩子的营养。

为什么?

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我们这种生物进化所带来的一种法则,就是我们一切要为了后代,一切要为了延续我们这个种族。

那么麦子麦秆本身的营养可以缺乏,但是它要全部给补充到籽粒里面去,所以最后麦粒不缺锌。

所以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吃种子来维持我们的健康,是非常智慧的选择。

所以为什么说“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得五谷治百病”。

这都是很有道理的。

坎贝尔在他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这本书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深刻,他说:

“美国人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都来自垃圾食品,这就是美式快餐。

那些做工精致的谷类加工到如此细致的程度,以至于不得不人工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你先把那东西都去掉,然后再往里添加,这个做法本身就是很荒唐的。

在膳食与就餐的平衡理念中,一定要记住主食精和粗的平衡。

我们的祖先有“世间万物米为珍”之语,可见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五谷杂粮是不可缺少的主食。

现代人吃惯了精米白面,不妨让粗粮重返餐桌,为正确饮食,为健康加分。

那么,在膳食和就餐的十大平衡当中,食物本身的兴味又是怎样的呢?

这个就是食物寒、热、温、凉的平衡。

咱们中国人认为食物有“四性”、“五味”。

什么叫四性呢?

就是寒热温凉。

前两年辽宁的兴城一带闹过几次食物中毒。

我们一般吃海鲜的时候要搭配什么呢?

要搭配生姜。

因为海鲜是一个寒凉的食物,特别是螃蟹,你在吃螃蟹的时候如果搭配生姜就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你没有生姜光吃螃蟹,你可以试试,一会就得上厕所。

咱们夏天喝绿豆汤,冬天吃涮羊肉,就是各个不同季节我们对食物这种四性平衡的考虑。

春夏热的时候要喝绿茶,秋冬冷的时候要喝红茶,因为红茶是暖胃的,这样一种辩证的思想都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再一个就是五味调和不可偏食。

现在好多人口重,是造成高血压重要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进行抽样普查的时候,发现北京当时有1/5的人有高血压。

咱们国家是南甜北咸的这么一个饮食习惯,调查就发现,北京的高血压高于天津,天津高于上海,上海高于广州,而北京高血压当时患病率是广州的4.4倍,原因就是北方人口味重。

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与盐的摄入量成正比。

以人均每天摄盐量统计,爱斯基摩人为4克每天,高血压患病率为4%,美国人为10克每天,患病率10%,中国人约为14克每天,患病率约为13%,北京人为18克每天,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北海道农民为27克每天,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0%,为世界之最,一般规律是摄盐量越少,高血压患病率越低。

咱们吃盐最少的省份是广西。

我到巴马去就特别有体会,巴马好多菜做的时候根本不放盐,然后在旁边放一点点盐这类的东西,让你吃的时候蘸一下,所以这里的百岁老人都这么健康,照样下地,照样工作,谈起话来清清楚楚。

我访问的那个老先生109岁,是跟邓小平一块参加过百岁起义,他给我唱了一首歌,非常的清楚,交谈也非常清楚。

所以一个正确的饮食结构对于我们的健康长寿有决定性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报告,要求我们每个人每天吃的盐的量应该控制在5克以下。

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卫生局今年专门给各户发了油壶和舀盐勺来控制油盐的用量,大家应该配合政府的工作,因为通过这样一种做法就能够用最低的代价来获得健康。

根据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膳食寒热温凉四性应该平衡组合,如若忽视食物的性味随意摄取,不但于身体无补,反而引起失衡,甚至有损健康。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调和相得益彰。

倘使某一味的作用过偏,就会带来弊端。

在膳食和就餐的十大平衡中,对就餐的速度有何建议呢?

就餐速度快与慢的平衡。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肥胖啊?

有一部分吃饭快的人就容易胖。

如果你吃饭比较慢,吃口馒头仔细的咀嚼,在咀嚼过程中,唾液里面的淀粉酶就把淀粉给降解了,最后变成葡萄糖。

所以馒头越嚼觉得越甜。

葡萄糖吸收以后血糖就升高了,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脑袋就明白了,就发一个命令——“你吃饱了”。

现在好多吃饭快的人,这脑子还没明白过来,饭就全进去了,你脑子反应是滞后的,当然就容易吃过量,也就容易肥胖。

所以吃饭一定要注意吃的不要太快,要充分发挥我们牙齿的咀嚼作用。

因为如果食物不咀嚼细就吞下去,胃的负担就非常重,胃里面要有充分的时间来分泌胃液才能促进消化,所以吃的太快当然就伤害肠胃了。

我们古代有一个治疗胃病的办法,非常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今天我告诉大家这招,就是每一口饭嚼50次再咽下去。

能够嚼到20多次,就已经是比较细的饭团了,如果真的嚼到50次,即使有胃病的人一个月的时间,相信胃病会有明显的好转。

我们的唾液有非常强的解毒功能,好多致癌物质在唾液里只要搁30秒就会失活。

如果你吃饭能够仔细的咀嚼,那就意味着我们用我们的行为建立了第一道防线,就可以少生病了。

对于进餐的速度医书中记述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咀嚼是帮助摄食和消化的重要环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但狼吞虎咽是消化道不能适应的。

那么我们应该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进餐,吃到几分饱适宜呢?

饮食以时——就餐时间和饥饱的平衡。

咱们讲究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就是你觉得饥饿了才吃饭,觉得渴了再喝水。

中午吃了一顿到晚上还不觉得饿又吃了一顿,你就很容易发胖,填鸭不就这么填出来的?

所以我们吃东西本身一定要有张有驰,如果中午这顿吃多了晚上就得少吃一点,至少在一天之内要保持一种平衡,所以大家可以在家里买一个体重称,每天早晚都称一下,因为人类从古就经历艰苦生活的磨难,有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人的垂体永远记住你了长胖的体重,所以长胖是很容易的,减肥是很困难的,你要控制体重的话,每天称一称,一发现今天重了一斤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了。

要走路啊,健康离你有多远,每天要行一万步啊,你都得走路去。

这次国家的《膳食指南》也要求每天每人走六千步,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比较好的去保持一种平衡。

现在有好多年轻人早上不吃早饭,说特别忙,实际是懒。

咱们小时候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现在这年轻人晚睡晚起,然后不吃早饭,而不吃早饭是一个很重要的形成胆结石的原因。

古代有一个叫“废止朝食”论,就认为早上可以不吃,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如果不吃早饭,对健康是有很多危害的,特别会引起胆结石。

大家知道,我们体内的肝脏是一个解毒器官,每天都要排很多的胆汁,通过肝脏的小胆管流出来汇总到总胆管,最后到胆囊。

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地方,一旦有吃饭这样一个行动,胆囊就会自动收缩,把胆汁挤压到胃里去,帮助消化脂肪;如果早上不吃饭,胆囊就没有这么一个动作,胆囊里的胆汁就会长时间的储存,没有及时排出来,就会浓缩,浓缩以后就非常容易形成胆固醇的结晶,而这个胆固醇的结晶要是长大了,就变成结石了。

所以年轻人早上还是需要吃饭。

同时你一上午工作很紧张,大脑只能消耗的能源就是葡萄糖,早上不吃饭就很难保证整个机体活动的有效性,所以早上一定要吃早饭。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说晚上少吃一口舒服一宿。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肥胖啊,有好多人到晚上就是应酬,早饭午饭都忙得没时间吃,晚上猛吃,喝一肚子酒,吃一肚子饭,回家就睡。

吃了就睡是猪的生活啊!

能不肥胖吗?

所以晚上一定要控制进食量,特别要少喝酒,一克酒精是7000卡的热量,一克脂肪是9000卡,一克蛋白质是和淀粉只有4000卡,所以酒喝多了,肯定容易肥胖。

“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天最忌讳的是晚上吃的太饱,晚上吃撑了一定要去散步,否则吃了就睡什么病都来了。

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

提倡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的很少,这是羊吃草的饮食秘诀。

同时饮食时间要有规律,传统的一日三餐制符合科学道理,早餐应保证,那么一日三餐的冷热应该怎么掌握呢?

这就是“食宜暖”,要注意膳食的冷热平衡。

现在好多小孩一到夏天就咳嗽,为什么呢?

吃一肚子冰激凌,胃里温度比外边低了30度,胃里温度一降下去,旁边肺的温度也降下去了,然后这毛细血管不扩张了,当然就咳嗽了。

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就是说热别烫嘴,冷了别凉牙,要控制好,是非常有道理的。

再一个就是“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的动静平衡,有一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非常有道理。

我有一次跟李瑞芬教授在北京开会,中午请她在那儿吃饭,一人一份很丰盛,老太太都给吃了,等我送她回家,她告诉我说在离她家1.5公里的地方停下来,她得走回去,她说中午吃的多了一些,需要通过运动来把这个热量消耗掉,所以你看人家老太太80多了,现在神采奕奕,始终非常好的保持了这种平衡。

古代著名医家孙恩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就是说饮食过凉或过热都对健康有损,应做到冷热平衡。

提出“食宜暖”的理念,同时认为“食勿大言,饥不大语”,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和食中宜静而专制,不可分心以至消化不良。

那进食的量和体力活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要强调的是,进食量和体力活动的平衡。

我们的大脑在血糖和激素的作用下调控饮食和体重,这个平衡极其的准确。

前一段我们做营养调查就发现有一个特别胖的女同志,发现她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葵花子。

我们就把当天晚上吃的葵花子收集了测量一下,相当于600大卡。

咱们一个人每天按2300卡算吧,你想她晚上吃这瓜子就吃进去将近1/4,这就是促进肥胖很重要的原因。

大家一定要明白,人本身就是一个摄入食物和运动燃烧的一个平衡。

过去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一个大天平,让一个人坐在这边,那边给他搁平衡了,然后就发现人这边在不断地变轻。

为什么呢?

因为人要发生热量啊,要把体内很多东西变成热量,有一个基础代谢,在平静的时候也要不停地燃烧散发很多的热量,消耗体重。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吃了好多都不胖,有的人喝凉水都胖,原因就跟这个人的基础代谢率有关。

所以一定要记住,进食量和你的体力活动之间一定要有一种平衡。

我这次到苏州去,听了这么一句话,说“天天多吃夜宵,你就得少吃年夜饭了”。

夜宵吃多了,寿命就短了,一年一次吃的年夜饭当然就少了。

这句话很深刻,大家特别要记住。

现在的很多吃喝都已经超出了美食范围了,已经到了吃面子、吃排场、吃感觉的地步了,这个浪费非常惊人,这种吃法本身也造成了很大的健康问题。

古代有句话,叫“常常登高座,渐浙入裥堂。

”就是说你老上饭店去吃,你就离八宝山不远了。

因为你天天吃宴会,这个宴会本身不是日常膳食,不健康,不能这么个吃法,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还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坚持饭前喝汤,有一句话叫“坚持饭前喝汤,减肥稳稳当当。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饭前喝一碗汤,喝了之后可以控制住1/3的进食量。

广东人饭前喝一碗汤,不胖,这个饮食习惯是很有道理的。

中华民族历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从孩提时代就朗朗在口的不朽诗句;另一方面又有热情好客的传统,“持家不可不俭,待客不可不丰”,殊不知,丰盛的山珍海味完全违背了荤素搭配,粗细兼食,酸碱平衡的健康膳食方式。

让我们记住这句古话“饮食有节,身必无灾。

”在此基础上,情绪对进食有没有影响呢?

最后一个平衡叫胃好恬愉,就是进食前后情绪的平衡。

大家到饭店吃饭,有些高级饭店都播放着轻音乐,为什么呢?

让你松驰。

大家知道,人除了大脑以外还有一个脑叫腹脑,就是我们人腹部的神经系统,它的细胞的量比大脑都不少,大概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

那什么是腹脑呢?

毒素进入我们胃肠道是腹脑最先察觉的,然后它就产生保护性反应,同时向大脑发出警告。

所以为什么你吃了有毒的东西就能够呕吐,生气了你就胃疼,这都是腹脑的保护性作用。

所以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就是在进食的过程中,一切不良的情绪都要避免,吃饭的时候就要“食不言,寝不语”,一定要把饭吃好。

一切情绪在进餐过程中都应尽量排除,平静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进餐前后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健康的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我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营养学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有四句:

第一句就是“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这是中国的一个古话,所谓身土不二,就是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要消费自己的东西,中国人要吃中国饭。

那么天人合一什么概念呢?

天人合一后面就是“药食同源”,咱们吃的中药,咱们吃的天然食物都来自于自然界。

第二个就是“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我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注意阴阳的平衡。

第三个就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这句话我觉得可以用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话说,“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第四条就是“审因施食,辩证用膳”。

最后我想用一句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话来结尾,孙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边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所以希望大家树立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尊重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保持好我们膳食就餐的平衡,使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的人民更健康。

第二部分:

凡膳皆药寓医于食

古人云:

“食药一体,膳药同功。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看似简单的烧火做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的奥妙。

在古代《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边,有这么两句话,叫“阳朴之姜,招摇之桂。

”姜指的什么?

生姜。

桂是指的什么?

桂皮。

几千年以前,生姜和桂皮就已经是咱们的调料,而生姜和桂皮都是中药。

中药有一个治感冒的桂枝汤,治疗中风的桂枝汤。

芍药甘草大枣姜,有芍药,有甘草,有大枣,有姜,当然还有桂枝,就是说这些东西是药膳兼用的这么一个理念,贯穿了我们几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

古代说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欧洲有一个旅游家记载说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人在他们的船上种生姜。

为什么呀?

船员都是男的,男的要想保健,就不可百日无姜,就得经常吃姜。

在我们繁体字里,生姜的“姜”是一个边疆的疆一半,加一个草字头,什么意思呢?

疆御互邪,能够防御各种各样的病,有好多的谚语,“家有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这么多古代的名谚,大家是不是都应该记住啊。

这些是咱们祖宗告诉咱们的,这东西也不上税,也不骗你,也没有专利保护,现在你想学外国人什么玩意儿,人家有专利,人家不告诉你,交钱才告诉你呢,这个用不着,所以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真实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尊重它。

生姜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为菜肴调味,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吃几片姜,或在菜里放上一点嫩姜就能改善食欲,增加饭量。

所以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

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征战河南鲁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献计,“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一喝则药到病除。

自古以来生姜被誉为药食两用之佳品。

如果说男子保健应该多吃姜,那女子保健又该吃些什么呢?

女子不可百日无糖,指的是红糖。

白糖大家记住没有任何营养,只有热量,我们叫纯热能食物。

但是中国的红糖就特别有营养。

我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同对面两个同志聊天,是糖业公司的,都是做甜蜜的事业。

我赶紧请教咱们现在的红糖都是哪里出的?

他们说浙江义乌原来是个重点产地,现在基本上都在云贵一带。

红糖就是中国的土糖,我们的红糖有非常好的疗效,所以你看日本的市场都写着“中国纯正红糖”。

而咱们现在呢,好多人都不知道要吃红糖了,现在咱们有个毛病,叫“有宝不识宝,洋人说好他说好”。

医生专家提醒人们,红糖具有独特的滋补保健功效,尤其是女人,更不可百目无红糖,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的作用。

什么时候吃红糖?

妇女要排恶露、生完孩子之后都得吃红糖,来例假时要吃红糖。

这些知识还得让我们年轻一代都掌握,要学会女子不可百日无糖,指的就是红糖。

前年我在电视台做节目,有一个观众问我说孩子要考试吃什么好?

我说今儿孩子高考,你早上给他吃俩炸油饼,再吃一个炸糕,再吃俩煎鸡蛋,等到考完试他还没消化完呢。

那应该怎么吃啊?

我说很简单,第一个喝碗粥,或者喝杯豆浆,里面加蜂蜜,然后吃一个蒸豆包,然后吃一煮鸡蛋,最后给他吃一小碗蒸枣,因为这个枣可以非常稳定的维持高血糖。

大脑唯一能用的原料就是葡萄糖,大脑要消耗人体30%的血糖,你把这碗枣吃了之后,小孩就能维持一个很好的血糖水平,他脑袋就灵,转的快,就容易考好,当然你这孩子得念书,不念书吃什么也不管用。

关于红枣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红枣最早是在河南的新郑县种的,你到那儿去看,那些枣树全是大肚子。

新郑是黄帝故里,是黄帝出生的地方,当地枣树都是上千年。

我在欧洲访问,想吃枣,就跟欧洲学生说给我买点枣去,他跑了半天给我买回来几个什么伊拉克蜜枣,就是椰枣。

欧洲只知道吃椰枣,没有中国这个红枣。

古代记载“一日吃三枣,百岁不显老”,“门前一棵枣,红颜直到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

你说枣那么多好处干嘛不吃啊?

现在看那些小孩早上拿着这个派那个派,心里琢磨给他一把枣也比吃这玩意儿强啊,你吃点神造的行不行啊。

明知道人家给你的是垃圾还吃得带劲。

据史料记载,枣在我国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小小一棵红枣,保健功效很强,健脾益胃,补气养血,促进睡眠,缓和药性。

因此在中医的方子里,常常能见到枣的踪影。

红枣被誉为百果之王,同时物美价廉,百姓无需购买昂贵的补品,善用红枣即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

在我们国家第一步农耕专著《齐民要术》里记有五果,这第一个就是枣。

大家一定要记住,要多吃枣。

我还见过这么一个病例:

前些年有一天,我在门诊碰见一个山东老汉来看病,一检查发现是早期胃癌,就动员他住院。

这老头说住不了院,因为家里特别穷,他说要是住了院我就家破人亡,要是回家去我就人亡家不破。

他还说,今儿我还能下地,明儿我不行了再说,这老头就走了。

过了一年半,我一研究生在门诊给我打电话说赵主任你来一趟,我问什么事儿,他说“人亡家不破”那老头又来了。

我赶紧跑门诊看这老大爷,满面红光,身体特好,后来检查发现没事儿了。

我就问老大爷治过病了吗?

他说我哪有钱治啊。

我说您吃药了吗?

他说没吃药。

我说那您吃什么了?

他想了半天说,我能吃什么呀,我们家别的不多,就有枣树,十好几棵枣树,我天天吃枣。

这老头吃了一年的枣,把癌给吃没了。

后来我一查书,发现这个枣里有一种环磷酸腺苷,具有抗癌作用,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当然这些例子是个例,不能说得了癌都去吃枣,但是我就知道,至少这种饮食结构能够预防,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所以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别老迷信药,还得相信食物。

我觉得咱们在中国,就得依托中国的条件来解决中国人民自己的问题。

咱们许嘉璐副委员长讲过一段话,他说“中国人做不起美国人的梦,中国人也不想做日本人的梦,中国人只能做自己的梦。

”也就是说我们要立足自己的条件,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

我国历来重视“食养食疗”,早在殷商时期就广泛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