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803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记.doc

(一)

6月20日,阴,宁大我来了!

6月19日晚上准备好了本次学习培训的相关日用品,20日早上一早就迫不及待想早一点出发了,早上7点左右带女儿和她同学到外面用完早餐,顺便把她们送到学校,然后到加油站给车加满油,我就准备出发了,车开出之后不久就发现问题来了,导航发不出声音,这可有点难办了,开车时听导航发出的声音,按指令开就行了,不可能边开车边看画面,这个很危险,先自已弄了一会儿弄不好,又拿到一个导航专卖店鼓捣了半天,可还是弄不出声音,本来想不用导航,直接开过去算了,后来想想宁大第一次去,不熟悉,万一开错路,折腾不起,怎么办?

想到徐老师有导航,就借来一用,有了导航底气很足,马上就上路了,算了算还算顺利,9点多一点出发,11点多一点到,不到两个小时,有车确实方便。

实际上宁大是很好找的,不用导航也可以来的,但人往往有一种依赖思想,长此以往开车寻路的能力越来越弱。

到了宁大东校门,我打电话给培训负责老师,我到了,他们服务态度很好的,很快安排人给我办好了入住手续,我住在校外的蓝庭宾馆,尽管条件很简陋,但我认为还可以的,有电视,可上网,基本设施都有的,这样就行了,毕竟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下午完成相关报道手续后,培训学员简单集中了一下,培训项目的总负责人程老师讲了一些有关培训的安排和注意事项,强调了相关纪律,没想到的是我被安排为培训第三小组的组长,这也意味着责任多一点,听课学习要更加认真一点。

本次培训学员还是比较多的,有40、48、90学时培训的,三种学时的培训学员集在一起,有100多人。

萧山的学员我就看到了一个(益农初中的余老师),本来他也想和我有一个伴,可谁知他是48学时培训的,不和我们住在一起,时间也不一样,他们只有5天。

除了他之外,没有认识的,不过也没有关系,大家都是老师,还是有共同话题,很快大家就能聊到一起。

和我住在一起的是临平的一个老教师,人很不错的,心态很好,也能聊到一起。

第一天感觉还好,睡得也不错,食堂用餐也重温了一下大学生活。

宁大进进出出的人很多的,学生也多,校内环境还不错的,就是校外小摊小贩太多,感觉有点乱。

(二)

6月21日,阴,第一天上课!

王老师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讲了如何对习题举一反三,进行变式设计,他认为重点在“反”,要从条件、结论、图形的位置、方法、思想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变化,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尽管我平时的教学中,也在搞一些变式研究,但我远远没有达到王老师的这种研究程度,一个教师能够把变式研究到一种极致,真的是有心人,了不起,值得我们学习,以后的教学中我真的需要好好研究。

(三)

6月22日,阴,第二天上课!

今天上午给我们上课的是大师级人物罗增儒教授(男,汉族,1945年1月生,广东省惠州市人,三级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2年从惠州一中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毕业后在xx省耀县水泥厂当过矿山职工(10年)和子弟中学教师(8年),19xx年底调入xx师范大学数学系。

曾先后担任xx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xx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xx省数学会常务理事、xx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安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数学教育学报》编委、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

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优秀教师奖,2011年入选“国培计划”首批国培专家),罗教授讲解的主题是如何进行解题分析,他重点讲解了两个方面,一是:

科学把握怎样解题的基本过程(怎样解题的的四步骤:

理解题意、思路探求、书写表达、回顾反思);二是:

懂得通过解题分析去学会解题(怎样学会解题的四步骤:

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自觉分析)。

他的讲解不是纯理论的,是结合自已研究的习题案例,融合自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来表达自已的观点,他的讲解接地气,有实践教学案例,没有空洞的理论,并且在讲解过程中有互动,很有可听性,我们有一种想参与的欲望,如首先让我们做一道习题:

“一个自行车新轮胎,若安装在前轮则行驶5000千米后报废,若安装在后轮则行驶3000千米后报废,如果行驶一定路程后交换前、后轮胎,使一辆自行车的一对新轮胎同时报废,那么这辆车将能行驶多少千米?

”(请用方程或算术等多种方法求解.然后想想如何让学生也会解)。

看看这个题也不难,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教师也不会做(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让我们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罗老师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题的解法进行了分析,并且让我们提出自已的想法和观点,互相交流。

他在讲解这个题时,并不是简单地给我们结果,而是在我们遇到解题障碍时,偱偱善诱,把这个题目转化为以下问题:

如果你不能求解,没关系,请先做第2题.

例1-2一件工程,平均分为前、后两段,甲工程队干前半段5000小时完成,乙工程队干后半段3000小时完成,如果两工程队同时动工,甲工程队干前段、乙工程队干后段一定时间后,甲、乙两工程队交换(交换时间不计),使前、后两段同时完工,问整个工程一共几小时完成?

(属于什么题型?

中途交换如何处理?

如果你能求解第2题请返回做第1题;如果你也不能求解第2题,没关系,请先做第3题:

例1-3一件工程,甲工程队干一半需5000小时,乙工程队干一半需3000小时,如果甲、乙两工程队一齐干,整个工程几小时完成?

(中途交换去掉了,属于什么题型?

如果你能求解第3题,请返回做第2、1题;如果你不能求解第3题,请看第4题.

例1-4一件工程,甲工程队干需10000小时,乙工程队干需6000小时,如果甲、乙两工程队一齐干,整个工程几小时完成?

通过问题的转化让我们自已悟到这是标准的工程问题了,要解决此题也就不难了,并且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也不太会忘记,因为是老师引导我们自已悟出的,不是他硬塞给我们的。

反思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我们平时的课堂习题教学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我们老师直接给学生结果,学生没有悟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对做过的题有多少深刻的印象,当时是懂的,以后遇到还是不会做,这也是我们教师经常抱怨的:

做过的题,讲过的题还是不会,这能怪学生吗?

我们教师应更多的省自已,如果象罗老师这样有耐心,慢慢引,慢慢启,看似慢,但学的踏实,教的到位,学生学习质量能不好吗?

还有在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道简单的定理证明,罗老师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给出的证法,找出了种种弊端,并一一作了很深入的阐述。

再如很平常的矿泉水空瓶调换矿泉水这一最常见的问题,他也有如众不同的见解,罗老师思维敏捷、严谨、看似很平常的数学问题他也能作出如此深入的研究,让人叹为观止,如此高龄还能有这种研究的激情,让人不得不服。

作为一座城市人文博物馆,她以年代为脉络、以史实为线索、以人物为亮点、以丰富的陈列手段为载体,系统展示明末至今宁波帮形成、发展、鼎盛的辉煌史诗,以此来弘扬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籍以营造全世界宁波帮的“情感地标、精神家园”。

我想宁波人之所以在工商界有如此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成立了很多宁波商会,互帮互助,共同经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队的力量造就了宁波帮的成功。

(四)

6月23日,阴,第三天上课!

今天上午给我们上课的是陈永明教授(陈永明,1940年生,江苏无锡人,教授,现就职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196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

曾任上海市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副组长,教育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组成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

陈教授讲解的主题是数学习题教学研究,他重点讲解了两个方面,一是: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习题的解法,尽可能用通法,当然学生中有一些巧的方法,也是比较好的,教师可以给予鼓励,但不要去推广,因为通法容易理解、掌握、可以解决一大片题目,巧的解法是学生个性化的想法,但大部分学生是很难想到的,这一观点我是认可的;二是:

对习题的解法要归纳、梳理,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脱离题海。

这一观点也是比较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视,特别是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一些知识点和题型进行梳理、总结,在学生大脑中建立相应的解题模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由于陈老师讲课的理论性偏强一点,我只是大致的听了一下,没有细细品味。

下午讲座的是宁波下属区县的教研员潘小梅老师(女),她主讲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考试命题案例分析。

她主要是结合自已的中考命题经历,讲解一线教师如何参与命题和一些命题的策略。

可能我自已觉得命题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讲,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大部分教师是不太可能有机会参与中考命题,大不了就是平时偶尔出一份试卷,这其中的大部分题目也是出自网上摘抄,原创的命题几乎也不大会有,所以我下午听的也不是特别专注。

但我们了解一些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有所帮助的。

(五)

6月24日,阴转晴,第四天上课!

今天上午讲座的还是宁波江东区的教研员潘小梅老师(女),她主讲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说题,她认为说题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强化教师对解题教学的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效果。

她阐述了说题模式:

“原题再现---解法研究---拓展联想---过程反思”。

并结合一些教学实践习题和宁波市中考试题,具体讲述了教师说题应从那些方面展开,她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去说题:

2.说题目:

说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所求结论、难点的位置、程度和成因等。

3.说解法:

解答的步骤和结论;为什么要这样解。

4.说思想:

说解题的教学思想方法、策略、规律。

5.说延伸:

题目的变式和结论的推广和拓展等。

6.说反思:

解法的优化、题目本身的合理性等。

7.说教法:

简明扼要地说明如何进行题目讲解的教学方法。

应该来讲,这是到目前为止我所听到的有关教师说题程序的一个最权威的标准,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借鉴。

潘老师多年参与宁波中考命题工作,对习题的研究还是很有自已的见地的。

下午是到宁波永兴中学观摩教学,经我们上课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年轻的姚老师,还有一位是宁波的特级教师李老师,姚老师和李老师上的是两节研究型的课,姚老师上的是操作方案方面的习题研究,李老师上的是几何图形中最值问题的研究。

应该来讲,两位教师作了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设计,在课堂上展示了他们较为优秀的数学素养。

(六)

6月25日,阴转晴,第五天上课!

今天上午讲座的是杭州市下城区的教研员张晋红老师(女),她主讲的内容是平面几何教学的三大难关和两个视角,由于她的研究资料涉及到个人的知识产权问题,没有留给我们,再加上听课时课件放得快一点,有很多很精彩的内容不能及时记录,真的很是遗憾,不过没关系,我们主要是听她的一些观念,给自已洗洗脑。

听她的讲述,这又是一个研究狂,除了吃饭、睡觉,其它的时间就是研究数学习题,调研听课,写自已的研究心得,多篇论文在全国顶级的杂志上发表,一个女教师能研究到如此地步,真的很是了不起,这又让我见识了专注的力量。

在研究中她享受到数学的美和快乐,在她的研究下,她的学生是幸福的,没有任何的课业负担,她讲她尽管不用布置课外作业,但由于她的个人魅力和带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快乐,学生还是在课外去找习题做,学生这时的做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为自已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的作业不成为负担。

这可能是理科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已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有的问题尽可能课堂内解决,不给学生额外的负担。

但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教师不愿意这样做,也不想研究,当然也缺乏研究方面的指导和氛围(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搞这样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培训,所以我个人感觉本次的培训真的很有价值,基本上讲课的每一个专家,我都会找机会和他们聊几句,聆听他们的教诲,和他们尽管是很简单的交流,也让我大开眼界,受益扉浅),所以我们大部分年轻教师就把大量的练习作为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在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旅游购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