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008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

《暮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

“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

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板书:

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

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月亮景色美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

《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设计意图:

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指导书写:

“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

“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

“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教师板书:

横岭侧峰)(教师板书:

变幻莫测)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教师板书:

远近高低)(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

梅花

师:

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

《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师: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梅香(教师板书:

雪白梅香)。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

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岭

变幻莫测

 侧峰

             远近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板书: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

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

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

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

“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

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

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教师板书:

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d.叶子的样子:

(教师板书:

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

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

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

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

过渡:

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

出示画面: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老师引读)

小结: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

问: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

“这样”是指什么?

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读……

c:

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

(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教师板书:

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

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

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

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

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

罗丹也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

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

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样子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脚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蟋蟀的文字、图片资料和作者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

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

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

声音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置、骤、抛”

翘舌音:

蟀、宅、慎、址、置;平舌音: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钳、较、锯”

指导书写:

“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

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

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