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851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ocx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21日是我国加入WTO五周年的日子,在五年过渡期里,我国的银行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在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尤其在资产规模上更有了较大的提高。

迄今为止,我国银行业中一些竞争力较强的银行都已顺利上市,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运营效率的提高无疑有着正面的效应。

同时,诸如提高服务质量等软资源的竞争上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日新月异。

但与国外一些知名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仍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仍相对较小。

据《国际金融报》消息,汇丰银行控股公司在2006年6月30日资产规模已增长至1.74万亿美元,花旗集团和日本三菱东京联合银行的资产规模均已超过1.5万亿美元。

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第三季度的资产总规模为219499.7万亿元,按1:

8的汇率比价计,为27437.46万亿美元,由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一些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

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公布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1%,资本充足率为10.71%。

而《银行家》杂志2003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时花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达11.2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仍需努力。

再次,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过多依赖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发展滞后。

金融统计显示,四大国有银近年行中间业务占经营净收入比重仅10%左右徘徊。

而国际银行大鳄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花旗银行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达73%左右。

作为未来银行业盈利主要来源的中间业务发展的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最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亟待健全。

银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期以来银行也的高垄断程度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强,体制也不健全,这对于迎接国外一流银行的竞争无疑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充分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概况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全面开放期限的日益临近,到2006年6月底,美洲银行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首家战略投资者;7月初,淡马锡成为建行的第二个国际战略投资者。

与此同时,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加人到追逐中资银行的行列。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其强项业务的移植将为中资银行添加鲜活的血液。

在此基础上中资银行冲击上市之举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

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

其中,在国有银行领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

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

在股份制银行领域,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展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

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

在城市商业银行领域,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总投资额为5.6亿美元。

总的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域和运营门槛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己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

(2)人民币业务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3)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断加大;(4)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三)、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从国际上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各国金融市场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外部金融动荡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日益显著;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对金融业提供新的需求,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带来的中外资银行同台竞争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挑战与机遇幷存。

1、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

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金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人的限制。

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

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

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

(3)、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

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

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

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4)、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

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

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

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2)、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

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

在产品方面,日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

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

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

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3)、加大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外资银行本币和外币的业务限制放开后,将增加中央银行准确界定货币与信贷总量的难度,因为外资银行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来抵消货币政策效果,从而减弱中央银行制定与测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使货币政策效果弱化。

而且外资银行的进入还会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调控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资集中的某些产业失控。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及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体系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在本国的外资金融机构都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经营风险,如果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不善,将会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4)、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

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

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帐、呆帐。

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人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加重银行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金融衍生工具是国际短期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是套期保值、发现价格的工具,但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衍生工具被过度虚拟化,加上其杠杆作用,往往被国际投机者利用,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助长了泡沫经济的膨胀。

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投机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10多亿美元而倒闭、日本住友商社高达28亿美元的亏损等风险事故,不能说不是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加大的结果。

(5)、中国银行业将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己的优势客户资源,从而对自身的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优质客户,外国银行盯住的是那些优质客户资源。

而那些优秀的客户资源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由于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没有多少利润可挖.因此不是他们的重点考虑对象。

最近发生的数起大企业“倒戈”转向外国银行的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

外资银行吃了“肥肉”,留给国有银行只有“骨头”。

(6)、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引起存款分流。

如果这种存款分流超过了中国居民的心理警戒线,将不可避免地使国内储蓄者对国内银行信用构成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

即使有国家信用作后盾,当居民心理防线崩溃后,也会引发大规模的货币危机。

(7)、为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及国际银行业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方法和手段将难以适应,许多监管真空将会出现在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也有可能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带来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何对这些尚不熟悉的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此外,由于在华外资银行的总部注册在境外,单靠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有时难以奏效,这就涉及到如何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新问题。

外资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营运资金不到位、将境内的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和转移利润逃避税收超范围违规经营等问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会把国外的金融风险带入国内金融市场,这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传导和加大了金融风险的防范难度。

(8)、外资银行的进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会使国内银行业中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的优秀人力资源外流,从而造成中资银行优秀人才短缺的局面。

其次是客户的竞争,外资银行在中国争取的客户主要包括公司客户、机构客户、个人客户。

专业人士指出:

银行的20%的客户往往能带给银行80%的利润或市场份额。

还有就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

外资银行的进入正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和外汇业务的大量流失。

最后是市场的竞争。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银团贷款市场、电子商贸市场和沿海市场等都是外资银行力争占领的市场。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在中国有三大发展机遇:

一是加入WTO后,我国履行承诺,逐步放松对客户、业务和地域的限制;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和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通过非传统信贷业务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大大增加;三是中国鼓励外资银行向中资银行参股。

伴随着这三大机遇,外资银行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具体现状如下: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

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

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

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

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

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人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

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人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

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

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

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

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货款额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核心业务

加入WTO以来,中国遵守承诺,开放市场。

截至2003年11月末,在华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91家,资产总额为470多亿美元(人民币资产总额逾500亿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同比增长了29.7%.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四大板块之一。

在华外资银行的稳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采取了正确的培育核心业务竞争力战略。

以下六类业务正是在华外资银行选择的核心业务。

  

1、个人理财业务

个人理财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业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个人理财,分为面向富豪阶层的私人银行服务和面向一般富裕阶层的贵宾理财服务。

前者的门槛较高,如摩根大通的私人银行服务开户金额为500万美元,瑞士银行为50万美元。

2002年,汇丰亚洲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为300万美元,低于300万美元的客户交给零售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中心”。

  

2002年9月,伦敦的Datamonitor公司调查后发现,亚洲富裕人数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长。

中国内地的富裕人士人数增长最为迅速。

相较1997年,富人人数增长了14.9%,而他们所拥有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增加了20.4%。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2001-2006年,富裕家庭净投资资产年增长率有望达到7.9%,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长率为13.8%。

正因如此,各主要外资银行都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自己在华业务拓展的重点。

  

2、外汇资金业务

(1)、外汇资本金结汇业务。

FDI(外商直接投资)适用中国的资本项目管理法规,主要如《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暂行办法》、《关于对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的通知》等。

国家外汇管理局(SAEF)有专门的一套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管理办法。

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支局、外汇管理部(以下简称“外汇局”)核定最高限额的FIEs(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账户内的外汇资金。

入账外汇资金必须符合外汇局核定的资本金账户收入范围;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只能用于投资项目的正常生产经营开支。

FIEs的注册投资以及以后增资都要通过这一专门的资本金账户管理。

过去,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由外汇局逐笔审批,银行凭外汇局核准件办理结汇。

2002年6月,改由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授权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办理。

外汇局通过被授权银行对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实施间接监管。

    

(2)、因私购汇业务。

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国允许境内居民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出境(用于境外经常项目支付)限额提高为:

出境时间半年以内的,每人每次可购汇等值3000美元;出境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含半年),每人每次可购汇等值5000美元;而且,居民个人出境后超出购汇金额的经常项目消费或支出,在居民个人能够证明其确属经常项目用汇前提下,允许其回国入境后办理补购外汇手续。

随着2003年6月达成的CEPA(“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诸多条款的逐步细化,特别是个人可直接申请进入香港,内地到香港的外汇流量必将大幅增长。

由此,使得因私购汇业务规模快速扩大。

  

3、外汇存贷业务

(1)、外汇存款。

外币结构性存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与利率或汇率挂钩的存款,投资者通过承受一定的利率或汇率风险来提高资金收益。

即在存款期内,如果特定币种(如人民币、欧元、港币等)的特定汇率(或利率)始终在特定区间内运行,则投资者将得到较高收益;否则,投资者只能得到较低收益或不能得到收益或承担本金损失。

    

(2)、外汇贷款业务。

银团贷款一直是外资银行参与中国大型建设项目的主要贷款形式,且多邀请中资银行参与。

2003年7月,汇丰银行及中信资本作为牵头安排银行,并由汇丰银行担任独家账簿管理人,组建了包括汇丰银行、中信嘉华银行、工商银行(亚洲)、新加坡华侨银行、荷兰合作银行、交通银行、东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丰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及永亨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参加的对“天津发展”发放一笔1.1亿美元的5年期银团贷款。

4、信用卡业务

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在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发展将处于大幅增长的好时机。

目前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一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区间.因此,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利润来于年费收入、用卡消费手续费和透支利息收入,其中信用卡透支年息高达18.25%。

而银行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则5.31%)。

以国内最大的发卡行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其牡丹卡发卡量达到7946万张,其中核心产品贷记卡66万张,比年初增长了4倍多,准贷记卡432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14亿元,比年初增长55%;牡丹卡直接消费额685亿元,同比增长22%;外卡收单交易额34亿元,同比增长34%。

贷记卡、准贷记卡经营总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卡均收入达到398元,信用卡不良透支仅占3.2%。

信用卡的互联互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到2002年底基本上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在100个以上城市实行各类银行卡跨行使用,在40个以上城市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识卡。

外资银行十分看好中国的银行卡市场。

而行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允许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和其他外资发卡机构进入银行卡市场。

 

受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的限制,外资银行只能先申请向境内公民发行外汇贷记卡和借记卡。

根据国家旅游总局的测算,仅2002年,中国出境旅游者的人均花费就达到了1100~1200美元,目前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总支出已达120亿美元。

国际卡业务很有潜力。

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发行国际卡。

  

5、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  

(1)、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

200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

根据QFII规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应当委托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托管资产,委托境内证券公司办理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活动。

      

(2)、不良资产管理及抵押贷款证券化。

2003年1月,德意志银行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

信达公司将与德意志银行通过在境外发售资产支持债券的方式,合作处置由20个项目组成、涉及债权25.52亿元(本金总额15.88亿元、应收利息3.47亿元、催收利息6.17亿元)的一组不良资产。

信达将成立一个信托机构,这个机构将运作这部分资产,以该资产作为支持发行债券,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一部分将用于还本付息。

信达公司将证券化后的资产处置工作分包给德意志银行,由德意志银行对资产进行处置。

引入德意志银行的全球资源,包括资金、管理与技术、战略投资者等,提升资产包的价值,实现资产包后续的现金回收。

根据资产回收情况,信达向德意志银行支付相关费用。

资产证券化项目正式启动后,由德意志银行主持在境外发债,但价格、项目、投资者由信达和德意志银行共同商定。

  

(3)、中资企业海外融资业务。

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发债,都是外资银行争夺的业务。

  

中资企业境外上市,根据上市公司注册地的不同区分为两类: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是指在境内注册、境外上市的公司,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是指在境外注册、中资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

对于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通常又根据上市地点将其称为H股(香港)、N股(纽约)、L股(伦敦)和S股(新加坡)等。

在港上市的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通常称为红筹股——意即公司的利润规模上有超常规的增长。

两类境外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都是上市在境外,营运主体、业务收入主要在内地(中银香港等是例外)。

  1993年7月15日,第一家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此后经历了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四个国有企业境外上市高潮。

截至2003年8月,共有82家境内企业(含非国有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流通市值为3776.2亿元。

其中,仅在香港上市的有66家,同时在香港、美国上市的有12家,同时在香港、伦敦上市的有3家,仅在美国与仅在新加坡上市的各1家。

6、国际结算清算业务  

(1)、国际结算业务。

信用证、托收等基本国际结算业务,外资银行都可以提供。

部分外资银行利用离岸结算业务,政策的灰色地带,通过离岸账户办理国际结算,中转费用少、资金在途时间短,很有市场竞争力。

  

(2)、外汇清算业务。

包括中资银行的外汇清算业务、同业往来业务。

2003年11月,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后,中银香港、汇丰及渣打等7家香港银行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人民币在香港的清算行。

(三)、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优势

外资银行业进入我国银行业具备了许多本土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对其所具备的优势分析,来更进一步了解外资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