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798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资料.docx

语言学概论资料

语言学概论(邢福义)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能指与所指 

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乙事物的符号。

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

二者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2)语言与言语 

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语义、语汇、语法四个子系统。

言语活动是语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若干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又称线性序列关系;具有相同组合功能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

 

(4)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 

从词法的角度给语言划分出的类型叫语言的词法类型,又叫形态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词根语、屈析语、粘着语、编插语;从句法的角度给语言分类叫语言的句法分类。

语言的句法分类最常见的是根据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S)、动词(V)、宾语(O)在简单陈述句中的位置来分类,一般分为SVO,SOV,VSO三种类型语言。

 

(5)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又称为本体语言学或微观语言学,它主要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

外部语言学又称宏观语言学或边缘语言学。

它主要研究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

 

(6)音质 

音质指声音的性质、特色,它是语音最重要的属性。

其变化决定于:

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形状。

 

(7)音系学 

是对语言的语音系统的研究。

它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把许多从生理和物理角度分析出来的不同的语音单位归纳成数目有限的、有辨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

 

(8)实验语音学 

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语音研究的分支学科。

使用实验仪器或电子计算机对语音的各种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涉及语音的各个方面,研究手段和方法涉及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9)音素与音位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

 

(10)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那些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那些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地变读的因为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它们的差别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

 

(11)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一般把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分析归并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以为它占有一个时段,

以也叫音段音位。

由音高、音强、音长这些非音质特征构成的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

 

(12)概念意义与附加意义 

概念意义又称理性意义、指称意义等,是人们对所指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认识。

附加意义是词语所体现的各种联想意义或色彩意味,主要包括:

评价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语体意义。

 

(13)义素 

义素是构成义项的语义成分,是从一组相关的词语中抽象出来的区别性特征,又叫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表示、语义原子等。

 

(14)语义场 

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语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相对性。

 

(15)关系型二元义场与异质型二元义场 由两个同级词语构成的义场就是二元义场。

表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就是关系型二元义场,简称关系义场,其中的词语具有相互依存性,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行关系推理,从一方推知另一方。

表示事物之间不同性质的就是异质型二元义场,简称异质义场,其中的词语具有相互独立的不同性质,但不涉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进行关系推理。

 

(16)述谓结构 

一个谓述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谓项组成。

谓词是句义的核心成分,一般就是句子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或是某些动词(形容词)短语。

谓项是与谓词发生直接语义关系的语义成分,一般是名词性成分,是句子的主语、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17)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

可分为线性和隐形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以及各种语音形式。

隐形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18)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就一般陈述句而言,已知信息或称旧信息指说话人认定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听话人已经的。

相应的,未知信息或称新信息指说话人认定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听话人未知的。

 

(19)语言联盟 

由于集中语言彼此相邻经常接触,互相借用较多的语言要素,结果使这些不同的语言形成某些共同的语言特点,就形成了语言联盟。

 

(20)洋泾浜 

洋泾浜是旧时上海外滩的一个地名,为当时外商集聚之地,在当地人和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临时的混合语,称为“洋泾浜语”。

 

 

二、分析题 

(1)分析几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10个基本元音:

 

[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e]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ɛ]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a]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ɑ]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ɔ]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 [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ʅ]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y]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er]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22辅音音素:

 

b[p]双唇不送气轻塞音      p[pʻ]双唇送气轻塞音  m[m]双唇浊鼻音           f[f]唇齿轻擦音 

d[t]舌尖中不送气轻塞音    t[t’]舌尖中送气轻塞音 n[n]舌尖中浊鼻音          l[l]舌尖中浊边音  g[k]舌根不送气轻塞音      k[k’]舌根送气轻塞音 h[x]舌根轻擦音            j[tɕ]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q[tɕʻ]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x[ɕ]舌面轻擦音 

z[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c[ts’]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s]舌尖前轻擦音           zh[tʂ]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h[tʂ’]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ʂʻ]舌尖后轻擦音 r[ʐ]舌尖后浊擦音 

(2)分析下面一组词语的义素结构。

 

分析的原则:

①对等性,管分析的对错,即所指的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

如“男人”若分析为[男性、人],所指的范围就过宽,不能区别于“男孩儿”;火车若分析为“[火力推动、在铁轨上运行、挂多节车厢、车],所指的范围就过窄,因为没有包括电力驱动的火车。

 

②系统性,即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如“叔叔”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亲属称谓,一个是社交称谓。

分析表示亲属称谓义项时,就必须在亲属称谓系统中跟比如“父亲、伯父、舅舅、姑父”等比较;分析表社会称谓义项时,就需在社会称谓系统中如“同志、先生、师傅、大爷、阿姨”等比较。

(因为不同语义系统中的词是无法互相比较的) 

③简明性,即在明确的前提下,应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语的语义特征(同时也要求义素的分析必须分析到不能再往下分才行)。

如“男孩儿”分析为[男性、未成年、人]便可以简明揭示其语义特征,而如果分析为[男性、未成年、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动物],[动物]还可以往下分为[能动的、生物]。

 

(3)分析句子的述谓结构。

 

定义参看N解释部分,得注意谓词的类型、谓项的格。

 

首先谓词的类型:

据其带谓项(一般只包括施事、受事、结果、与事,不包括时间、处所、工具等)的数目,可以分为一元谓词(也即vi,如“跑、去、跳”等)、二元谓词(也即vt,如“吃、听”等)、三元谓词等(也即能带双宾的vt,如“买、借、送、教”,eg:

“老王借了我一本书”) 

其次,谓项的格,“格”即是“述谓结构中谓项与谓词的语义关系”,常见的“格”有施事格(A)、受事格(O)、与事格(D)、结果格(F)、时间格(T)、处所格(L)、工具格(I)等。

施事格表“动作或性状的主体” (如张三是学生);受事格指“受动作支配的对象”(如打牌、煮米、挖土);与事格指“动作的参与者或受益者”(如给我);结果格表“动作的发生而得到的事物”(如煮饭、挖洞);时间格表“动作的时间”(如昨天等时间名词);处所格表“动作的处所方位”(如吃食堂);工具格表“动作的工具材料”,也即动作发生的凭借(如吃父母)。

 

值得注意的是:

①格关系有时可以由某些虚词标明,一般称为格标(记),如“被”后面常为施事,“把“后面常为受事,“给”后面常为与事,“在“后面常为处所或时间,“用”后面常为工具。

 

② 一个述谓结构中的一个谓词不能带两个相同的格。

如“并列成分、复指成分是同一个格,而不是两个相同的格。

Eg:

“我和他是同学。

“我和他”是同一个格。

“这个人我不认识他”里的“他”复指“这个人”,也是同一个格。

 

③动作发生后才有的东西就是结果格,动作发生前就有的是受事格,如挖土—受事格,挖洞--结果格。

 

④最后要注意的就是述谓结构的类型(参考书P142) (4)用语义指向理论分析句子中的划线部分。

 

所谓“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下面以“他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为例,来分析语义指向问题:

 

①如果“屋顶”的语义指向“他”,这句话就表示“‘他’本人在屋顶上,然后在上面发现了下面的敌人。

” 

②如果“屋顶”的语义指向“敌人”,这句话就表示“在屋顶上的敌人被他发现了,但是他本人在下面。

 

③如“屋顶”的语义同时指向“他”和“敌人”,这句话便表示“在发现屋顶上敌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屋顶上”,即 “他在屋顶上和敌人遭遇了”。

O(∩_∩)O 

(PS: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可以解释其他方法不能分化的歧义;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语法意义;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

) 

(5)分析复句的关系类型。

 

根据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复句可以分为“并列类、因果类、转折类”三大类。

并列类复句的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又可以分为“并列复句、连贯复句(各分句表先后发生的动作行为)、递进复句(递进关系)、选择复句(选择关系)”。

 

因果类复句可以分为“因果复句(客观因果关系)、推断复句(据理由推断现象因果关系)、假设复句(据假设断定某种结果)、条件复句(据条件断定结果)、目的复句(说明某种行为得到的结果)”。

 

转折类复句可以分为“转折复句(表一般并列性逆转关系)、让步复句(先让步后转折)、假转复句(表假如不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注意区别假设复句和假转复句:

假设复句是分句间有假设和结果关系,典型形式—“如果•就•”、“要不是A,就B”、“如果说A,那么就B”,比如“如果你起得早,你就叫醒我。

”而假转复句是分句间有假言否定性转折关系,一般先指明甲事,接着指出不这样就会成为乙事。

典型标志是“否则、(要)不然、要不”,如“这句话该说了,否则会让她太难堪。

” 

(6)用语用原则分析对话。

 

{话语交际原则最重要的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

 其中“合作原则”主要包括“关联原则(答话要切合话题,答话方不可不答或答非所问)、信息适量原则(话语要包含需要的信息,不能超过或低于适当的信息量)、信息真实原则(话语内容真实,不虚假或者缺乏足够证据)和信息明白原则(信息表达要避免晦涩、歧义、啰嗦或混乱)”。

 

礼貌原则包括“损益准则(要发话人少发表损人利己的观点,尽量使别人受益,如“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我的成功都是大家倾力支持的结果!

”)、褒贬准则(多褒扬别人,多贬抑自己,如成别人的作品为“大作”,称自己的为“拙作”;问他人“贵姓”,自己答话说“免贵姓刘”)、一致准则(要说话人尽量增加与别人的观点、感情的一致点,如委婉语的使用多是遵从一致准则的,eg:

“A:

我认为小王很能干。

B:

是的,小王不错。

”)。

 

 

三、简答题 

(1)简要阐述语言符号的几个主要特征。

 

1、任意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任意性是所有符号的特征) 2、稳固性(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这是社会交际正常进行的保证) 

3、渐变性(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社会是发展的,其要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4、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关系) 

(2)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1、自然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它的生存、发展以及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

 

2、自然语言系统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非个别或少数人创造。

 3、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的集体意志。

 (3)简要阐述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2、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性) 3、3、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现成性和临时性) 4、4、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5、5、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稳定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系统从具体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个人掌握的语言系统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或理论知识) 

2、语言制约着言语,指导着人们的言语实践。

(语言系统一旦形成,便成为人们言语交际的依据) 

(4)简述语言层级的特点。

(质、量、规则) 1、语言的下层到上层有一个质的变化;(下层——形式;上层——形式+意义) 2、从下一层级单位到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有量的扩充;(如汉语普通话只有32个音位,但是可以组成460多个音节) 

3、上一级单位都是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按一定的规则构成,下一级语言单位都是上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

(如音位构成音节,语素是词的构成成分) 

(PS:

语言上下层本质区别——意义的有无) (5)简述语言的社会功能。

 1、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联系的最重要纽带,语言的其他功能都是由社会交际功能派生出来的) 

2、标志功能。

(①语言是一个民族、地区、社团的标志,是其团体认同的标志和情感维系的纽带;②是一个人身份和素养的标志;③也是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标志。

) 

(6)青年语法学派捍卫哪些原则?

其历史贡献及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捍卫的原则:

1、语言存在于使用它的人们的不间断使用之中,因而语言研究应中是活的现代语言和方言; 

2、在语言发展中起作用的语言规律没有例外(如果有,那是由于交叉规律作用造成的或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3、类推作用在新的语言形式产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贡献:

①把历史语言学推向了高峰总结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语言演变规律,揭示出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欧洲和亚洲许多语言的亲属关系,基本确定了印欧语系的谱系。

②立足于现时口语,研究语音构成的生理和物理的基础及其在语流中的变化,大大促进了现代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局限:

把语音演变规律和类推作用看做语言研究的万能钥匙,缩小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排除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社会功能等语言学主体问题的研究。

 

(7)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区分语言和言语;   2、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3、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4、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的范围不完全重合。

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

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

 

23. 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答:

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

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

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

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4. 解释“关系意义” 答:

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25. 解释“语气意义”。

 

答:

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26. 解释“述谓结构” 

答:

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

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

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27. 解释“语义指向”。

 

答:

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28. 解释“歧义”。

 

答:

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29. 解释“变元”。

 答:

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

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30. 解释“语义角色”。

 

答:

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

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31. 解释“蕴含”。

 

答:

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

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

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

用公式表示为甲     乙。

 

32. 解释“预设”。

 

答:

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

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33. 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

 

答:

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

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

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第六章    文字 

1. 解释“字符” 

答:

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2. 解释“他源文字”。

 

答:

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3. 解释“复合字符”。

 

答:

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4. 解释“表意文字”。

 

答:

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5. 解释“意音文字”。

 

答:

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

 6. 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答:

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

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

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

 

 7. 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答:

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

(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8. 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那些义项?

 答:

(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

如汉字,英文字母。

(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

(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9. 解释“楔形文字”。

 

答:

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

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10. 简答“文字的创制”含义。

 答:

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1. 简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哪些情况。

 答:

文字改革的类型有三种情况:

(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几个月内,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土耳其文全面替代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

(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

如越南原来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表意文字,现在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1. 为什么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

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劳动使得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

社会需要;

(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同时劳动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有声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2. 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答:

语言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原因:

(1)社会的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外部原因。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将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将带来语言的统一;社会的接触却可能造成语言的接触。

(2)语言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它决定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 简答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答: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语言的演变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由于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不同,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不平衡的。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发展的两大特点。

“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平衡性”主要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语汇的新陈代谢最快,语汇中的基本词汇却是不易变化,非常稳固的,一般词汇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敏反应和基本词汇的相对稳定是语言既要稳固又要发展这两方面要求的必然结果。

语音和语法的发展演变是缓慢的。

 

4. 解释“方言”。

 答:

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5. 解释“亲属语言”。

 答:

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6. 解释“社会方言”。

 答:

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就被称为“社会方言”。

 

7. 解释“谱系分类”。

 答: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8. 解释“隐语”。

 

答:

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也叫“隐语”。

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

 

9. 解释“共同语”。

 

答:

共同语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10. 解释“基础方言” 

答: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