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532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docx

财务管理背景资料

第一章财务管理绪论

财务目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现实条件约束,财务目标有相应不同的选择。

一、财务目标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实行了长期计划经济,在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下,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

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利益的多少,均由产值计划指标的完成程度来决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然把产值最大化当做财务管理目标。

在非市场化的指令经济状态下,“产值最大化”目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对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确立,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放经济深深地唤醒了竞争者的趋利动机。

同时,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得到了正常确认。

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首要指标,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利润的多少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不得不关心市场、关心利润,这使得“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以及近几年我国产权制度的尝试性改革,为财务目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为适应新情况、新要求,“股东财富最大化”逐渐取代“利润最大化”而成为财务目标目前的流行观点。

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有的学者又提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社会责任目标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选择不同的财务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财务目标的选择遵循着本身的规律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要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形势,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适当地制订、修正或更新自己的财务目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财务目标选择的现实约束

  从宏观定位角度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

或者现实地说仍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这种现实背景决定了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过程既有西方已走过的道路,也有在现实国情、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个性选择。

关于财务目标的选择,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流行的观点是弃用“利润最大化”而代之以“股东财富最大化”、“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主要理由是:

(1)具有双重性质的国有企业既要盈利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利润最大化”会扭曲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公司,作为公司代理人的经理对“利润最大化”没有足够的追求动机;(3)“利润最大化”缺乏可操作性,“利润最大化太难实现,既不现实,也不道德”;(4)“利润最大化”使竞争者产生短期行为。

上述各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在理论上分析其优缺点而决定其取舍。

但是,联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对“利润最大化”做一重新审视。

  1.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结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者会想方设法降低费用或增加收入。

常规的做法包括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成本核算、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短期行为。

企业行为的短视、投资的盲目、市场交易的不公平竞争,凡此种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忧虑,认为利润最大化和短期行为之间有绝对的前因后果关系。

但是透过各种表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短期行为不是目标选择本身造成的,而是由环境制度不完善及行为者自身素质缺陷决定的。

配套机制出了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目标都是难以奏效的。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竞争者自身素质的约束,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不成熟,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利润最大化”,就像我们不能否定人类正常的趋利动机一样。

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法规的执行力度,为企业追求利润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

  2.一切目标都是追求者根据现实条件的自主选择,其本身有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不能用一个目标涵盖一切主体追求。

现实制约是企业选择发展目标的惟一决定因素,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企业在经营规模、竞争实力、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每个竞争主体都有权根据内部和外部条件约束选择这个目标而不选择那个目标。

目标多样化和动机的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派生物,在市场调节下,企业追求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发展方向却会殊途同归。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实践基础上对财务目标选择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从理论上推断企业应该采取这个目标而不应该采取那个目标。

  3.利润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总体思路,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努力方向,具有指导性意义,其实现依靠一系列具体实施目标。

企业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运动过程,日常事务的处理、投资决策、技术应用与开发、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市场开发等等,应该始终围绕着一个最根本的目的,既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这一总体目标引导下,企业的各项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太复杂,企业的很多行为无法判断是否是为了利润目标。

但价值取向确定的只是方针大略,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只能是总体策略性约束和总体方向性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排除企业根据现实条件变化采取一些非盈利行为,但这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影响企业作为盈利组织的最终利润追求。

  4.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大潮中显得力不从心,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淡经营,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利润目标被纷繁复杂的日常行为目标所掩盖。

企业连年亏损并未引起经营者足够的危机感,反而对亏损习以为常,这和集体或私有成分的企业强烈的趋利动机形成鲜明对比。

按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目前我国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而陷入破产清算程序。

但由于某些政策性或社会性原因,破产机制并未完全发挥作用。

为唤醒企业沉睡的利润动机,使企业真正加入市场竞争,扭亏为盈,尽快走出效益低下的泥淖,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提“利润最大化”财务目标。

  5.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过于沉重。

企业办社会,机构庞杂,人浮于事,行政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严重,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作为一个正常市场经营者最起码的利润追求。

企业领导忙于行政职位的升迁、职工福利的提高、社会就业的安排、国家及地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很少或根本就无暇顾及企业最根本的利润目标追求。

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企业轻装上阵,甩掉各种不必要的包袱,集中精力办企业,一个心思创效益,而“利润最大化”此时是最起码的行为约束。

  6.尽管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与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比较接近。

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归最大的“股东”———国家所有,企业管理者由代表国家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由于产权国有化在现实中的虚拟性和非人格性,长期以来企业的命运实际上由内部管理人掌控,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经理阶层的追求价值与企业的最终使命往往相左。

行政职位的迁贬与薪金报酬的多寡和企业盈利不一定呈正相关。

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经理们也就缺乏对企业盈利追求的积极性。

强化国有企业经理阶层的利润观念,并不能仅仅依靠转换财务目标来实现,委托代理关系在利益追求上的趋同,最根本的是依靠内部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种种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目标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宜,它最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情况。

对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讲,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性,追求利润是避免淘汰、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行为的“原动力”。

我们不能以利润目标的某些负面影响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业正常的利润追求。

当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要涵盖所有企业,涵盖所有时期的目标追求。

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务目标,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也同样是一种客观必然。

第二章财务管理与环境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财务通则》

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3年6月1日(93)财工字第87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贯彻《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现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财务制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从1993年7月1日起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有关吸收外商投资所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中涉及的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规定,在国家对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作出修改之前,仍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现行的下述规定继续执行:

  1.外国投资者以现金出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必须是外汇。

但其从中国境内举办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分得的人民币利润可以作为资本出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

合营企业投资人的出资比例,按合同约定的国家外汇牌价或企业初次收到出资时的国家外汇牌价折算确定后,不因汇率的改变而改变。

  2.外商投资企业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机关和劳动部门核定的标准,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国家对中方职工的住房、价格等项补贴。

住房补贴留给企业,作为中方职工住房补助基金,用于补贴修建、购置中方职工住房。

价格等项补贴由企业上交主管财政机关。

  3.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土地,必须按照所在地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交纳土地使用费。

企业使用海域,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向主管财政机关或其委托的部门交纳海域使用费。

  4.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按照合同、协议收受的回扣(佣金),计入销售(营业)收入或者冲减有关成本费用;按照合同、协议支付的回扣(佣金),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外商投资企业在贯彻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第三章价值收益与风险

  公司的财务经理时常遇到下面的问题:

公司有一大笔闲置的资金,同时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投资组合,每个投资组合中的投资项目的风险不同,而且预期的投资收益率也有大有小。

到底是投资这两个投资组合中的哪一个?

或者干脆都不投资,直接把这笔资金存到银行,那么又能获取多少收益?

   

  假设你是公司的财务经理,你会怎么决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对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均衡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第四章所有权融资

 

   天宝公司12月底的总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数字显示,企业的资产总计为50000万元,负债总计为40000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

这不仅预示着企业所面临的巨大财务风险,也使企业的最大债权人银行惶恐不安,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因此时常受到银行的干扰。

为了改变企业的困境,提高权益性资本的比重,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该公司决定采用股票融资。

在进行股票上市计划之前,公司必须对运用股票筹资的各种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有详细的了解,充分发挥权益资本的优势。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就这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

第五章长期负债融资

长期债券筹资方选择“北京天华”成功的关健:

举债淘金

   北京市天华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信用等级为AA级的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的大型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

为了弥补其在建的、计划于2005年竣工的西区工程的后期资金缺口,该公司决定负债经营。

在公司进行发行债券计划之前,就必须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分析,对运用债券筹集资金的各种要求和具体的操作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能顺利筹集到所需的资本,充分发挥债务性资本的优势。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会对如何采用债券筹资有所了解和掌握。

第六章资本结构决策

   华天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为:

40%为普通股权益,10%为优先股,50%为长期负债。

华天公司从多年的经营中断定这一资本结构对公司来说是最佳的。

公司决策层认为明年的最佳资本预算金额为1400万元,来源如下:

按面值发行利率为10%的债券700万元;发行股息率为11%的优先股140万元;其余部分由来年的留存收益支持。

公司当前的普通股市价为每股25元,来年的普通股每股股息预计为2元。

华天公司现有250万股普通股流通于市。

预计明年可提供给普通股股东的净收益为1060万元。

华天公司过去十年的股息和收益增长率均为5.7%。

但是二者的增长率未来估计都只能是5%。

华天公司的所得税率为33%。

   试计算华天公司来年的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

如果明年可提供给华天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收益仅为500万元(而非1060万元),而华天公司坚持其1400万元的资本预算,该公司来年的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是否会有变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上面的"为什么"有一个清楚的答案,而且还能掌握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的技能。

第七章项目投资

 

一、关于新经济

  这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许是我们在新世纪之处所必须认真对待的最重要问题。

在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资本积累。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社会总产品的增长速度是跟资本的增长速度成正比的。

换言之,在一般情况下,资本增长就可以解释经济增长。

  在20世纪,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50年代,"技术进步"问题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索洛用所谓"余值法",得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既不是资本积累也不是劳动力的增长。

索洛的"技术进步"的含义还是比较宽泛的,他把劳动力和资本增长不能解释的部分都归于技术进步。

尽管如此,决策者已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已经不能光靠资本的增长了,甚至不能主要靠资本的增长。

7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人力资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这是人们对经济增长动因认识的一个很大进步。

80年代是经济增长理论比较沉寂的时期。

但在这个时期,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技术争霸战则进入了白热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在社会实践中人们特别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强调市场竞争,还有一个就是强调技术创新。

80年代是一个酝酿时期,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在IT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大量投资。

90年代当然就进入了所谓的"新经济"时期,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和其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从而导致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的时期。

  在国内外,对于是否存在"新经济",以及IT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等问题是有争议的。

尽管目前还不能说已有定论,但越来越多的人已接受新经济这一概念。

在美国已有相当多的计量研究成果,分析新经济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是多少。

占主流地位的看法是:

过去美国的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2%,在新经济时期已经上升到3.5%�4%;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中有一半是由投资造成的,另一半则是IT革命造成的。

应该看到,投资依然是很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往往要体现在新的投资品之中。

IT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是很实在的,它在采购、推销、分配等环节上都节约了劳动力的成本。

这应该说是发达国家中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

  尽管在学界对于新经济、IT革命和知识经济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分歧。

但在官方论坛中,不管是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好,似乎已经取得了共识。

如中国的近邻韩国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

金大中亲自出马支持在韩国举办所谓的"世界知识经济论坛"。

他认为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的经济。

日本政府、新加坡政府和我国的香港和台湾都把在IT革命和其他高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看作是在21世纪取得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学术上,我们对于新经济、对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是应该继续讨论的。

但在决策层面,我们应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我们经不起再犯一次"错过机会"的错误了。

  在新的世纪,各国在新经济领域中的争夺战日益加强,当然,争夺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

但中国确实应该在这样一种浪潮中奋起直追。

因为人家先走了一步,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取得了各式各样的知识产权,你可能一步赶不上了,就步步赶不上了。

在70、80年代,我们可以谈论"后发效应"。

在21世纪,"先行效应"可能是更重要的了。

在制定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确实存在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确实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但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基于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特点,中国不能简单地按照比较利益来确定自己的产业政策。

作为一种贸易理论,比较利益说存在很多合理因素。

但这种18世纪的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

如果严格按这种理论行事,日本、韩国就不会成为OECD成员国,新加坡和台湾省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中国就应该放弃"两弹一星",放弃航天、航空、石油等工业和产业的发展,甚至应该放弃农业。

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但无论如何,在21世纪,中国如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方面能够奋起直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还有一个国家的作用问题。

过去大家公认日本的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9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停滞之后,特别是在日本在科技争霸战中被美国打败之后,人们开始对日本的产业政策及推行产业政策本身提出严重质疑。

你跟日本学者谈这个问题,一部分人是否定的,说政府总是笨的,总是出错主意。

另一部分人则说不是这样的。

很多西方学者指出克林顿政府实际上是有一个隐蔽的产业政策的。

这点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西方国家政府嘴上说的和实际作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事实上,首届克林顿政府的劳工部长(原为哈佛大学教授)一直是产业政策的公开提倡者。

我以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没有产业政策。

但是,如何制定产业政策,如何执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如何把政府指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说政府在高新产业发展方面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政府在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教育支持上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的教育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举例来说,现在的中学的教育中的许多东西是非常害人的。

我看过我儿子准备考大学的语文考题,我及不了格。

他问我他们学的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我根本不懂。

他说你不是经济学家吗,我说我不懂,可能你们老师懂。

这些所谓的经济理论问题根本就是一些比八股文还八股文的毫无意义的东西。

拼命让孩子去背这些东西,把时间全都浪费了,怎么有时间去搞创造性的活动呢?

小孩子们都喜欢玩计算机,都想上网,他们学得非常快,但是他们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死记硬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进行这类改革并不需要花钱,而意义重大,为什么不可以抓紧时间来做呢?

二、关于金融全球化

  第一个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的改革。

自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NGO组织对改革国际金融组织还有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都提出了非常强烈的呼声。

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进行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摆脱美国的控制。

长期以来,这两个机构是根据"华盛顿共识"行事的,在重大问题上则干脆是根据美国政府的意志行事的。

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所承认的,他们经常说,"这是美国政府决定的,请不要责怪我们"。

出于对美国对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和影响的不满,一些亚洲国家提出了建立区域性货币基金的主张。

日本提出的亚洲基金的主张,由于美国的反对和许多亚洲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而胎死腹中。

但是,关于制度化的区域货币合作的愿望并围死亡。

在21世纪,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不能充分反映亚洲国家的意愿,亚洲国家必将在区域货币合作领域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对此,中国不但不应置身度外,而且应积极参与之。

  另外一个是问题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监管。

在过去,发达国家强调的是资本自由化、资本的全球流动。

当然,资本的自由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它所带来了负面作用也是非常厉害的。

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如萨克斯等都一再强调,东亚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而不是什么"东亚模式的失败"。

现在西方国家都会讲你们中国的银行体系不透明、监管不力等等,但实际上,国际资本的流动在很多方面都是毫无监管的。

银行给对冲基金提供贷款,是根本没有监管的。

虽然有个BIS(即国际清算银行),但是没有专门监管银行的机构,BIS只是一个俱乐部性质的松散组织。

对于监督证券业,也没有正式的跨国监管机构。

日交易量在1.5万亿美圆以上的资本的自由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将会继续大声疾呼,要求在这方面进行改革,许多发达国家也支持这样的改革。

斯蒂格利茨最近甚至写文章对主流派的资本流动自由化主张进行了猛烈攻击。

  最后谈一下汇率制度问题。

大家知道,战后的汇率制度经过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固定汇率制度转变到浮动汇率制度。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现在的汇率制度安排,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近蒙代尔和弗里德曼又展开了论战。

弗里德曼主张浮动汇率,蒙代尔主张固定汇率制度。

他主张使美元、日元和欧元之间的汇率稳定下来,不动,或者动得很少。

其他国家再钉住相应的货币。

这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固定汇率制度。

我问他对中国汇率制度的看法,他说你们中国不应该扩大人民币对美圆浮动的区间。

蒙代尔也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这至少也是一家之言。

汇率的自由浮动并不一定是未来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

欧元区国家实行了彼此之间的最高层次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一体化。

在21世纪,汇率制度发展的方向很可能是由区域货币合作开始的区域货币一体化。

我相信,在新世纪关于汇率制度改革的讨论,会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自1997年以来人民币不贬值的方针是中国政府在其对外经济政策中的最重要、最成功之举。

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和人民币稳定的方针。

三、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过去有些人曾猜想在21世纪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会下降。

因为年年增长已经增长到很高的程度了,而且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进行交换的产品和服务在世界GDP中的比重可能会明显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在生产全球性、组织、销售各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国际分工可能会进一步细化,水平型贸易可能会继续发展。

所以在一段时期之内,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应该还是比较强劲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雷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问题。

这是由东南亚金融危机提出来的。

过去有所谓雁形模式,现在大雁已经掉下来了。

所以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出口竞争非常激烈。

中国也不得不跟周边国家竞争,许多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是非常害怕的。

如何来协调亚洲经济之间的出口结构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四、直接投资问题

  在国内外最近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很大的危机是因为中国的直接投资在引资中所占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