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7484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docx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洁枯燥的文字,而是用1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1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

甚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外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取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

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

  就某1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当是种子课;

  就某1知识领域而言,每节种子课应当如何显现,才能成绩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1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

  给他们充分的适合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适合学生生长的条件之1。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1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写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1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条件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1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讲可以分为:

概念课和计算课等;

  从教学要求来讲可以分为:

新授课、练习课、温习课;

  俞老师的观点是不管甚么课不过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浏览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致使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浮浅。

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

本来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构成的进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惟成果或展开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以外成心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公道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公道解释,非常关键。

常常会出现两极性——为难与精彩。

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1部份,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俞老师认为:

现代课堂中,保持安静、整齐的课堂是展开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为了做1个“好学生”而时刻警惕自己的1举1动,学习起来必不能安心肠思考,而太喧闹的课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惟,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控和调理。

  作为1个新入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模仿参照,再积累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有可能渐渐到达较为理想的效果。

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寒假,在工作室主持人刘向飞校长推荐下,我认真浏览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1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1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4个部份组成。

上编: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份,1、甚么是种子课;2、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份,1、感悟学生发展;2、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收获颇丰,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发。

下面谈1谈我对《种子课》1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1、“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1新名词,对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1知识系统作为1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进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末,1定有1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1定有1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出发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惜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1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由于有了“种子课”的深入,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比如: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1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当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

“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前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进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外一种书写情势,因此,在“数的认识”这1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点的课有3节:

《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何呢?

理由很简单,这3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3次奔腾:

  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逐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肯定型。

  用字母表示数,当数处于未知不肯定时,用1个字母表示存在多种可能的数。

  分数,把整体视为单位并量化为整数1,这个1与作为自然数1是不同的。

  由于自然数的认识产生在学前,因此,在小学里,“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这两节课需要教师花力气去磨出其中的味道来。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合适使用导学案,合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这里也兼而论述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常常会迷惑的,即甚么时候组织学生自己浏览书本比较好?

你看“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都是单位的认识,但前者绝不可组织学生浏览书本,教师须有创造。

后者可组织学生浏览,个中差别读者们想来应当有所体会

  有1句话说得好:

“知所前后,则近道矣。

”数学教学和我们党的解放战争是1样的,1定要打好关键的几战,关键战打好了,就有势了,其他战就会势如破竹。

  2、在有效的教学案例中感受种子课的魅力。

  此书中,俞老师通过1个个教学案例,采取举例的方法告知我们:

像这样的课,就是所认为的“种子课”;这样上,就是种子课;哪些课可以作为种子课的选项;种子课的特质该如何显现,才能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使课堂焕发诞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1课中,俞老师通过“学生的1种毛病与教材的1份素材”,仔细分析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意义和教学重点、教材的缺点在哪里?

提出了“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表示数”之间有何不同的问题?

作者以为,在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是1种方便,其落脚点在“表示”,在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1种对特定数状态的描写,其落脚点在“数”。

因此,要让学生体会“数”在变化——从肯定的已知到不肯定的未知的变化。

想起我也研读过这1内容,看了俞老师的分析,深感惭愧,原来我们对教材的理解还是1知半解。

在“厘米的认识”1课中,俞老师通过不同教学片断的比较,对长度单位3个课时学习样式的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学习。

他还比较了“厘米的认识”和“面积的认识”两课的异同。

他认为种子课的特点,就是用生长代替重复。

在“生活中的负数”1课中,俞老师又站在数学课的“隐性知识和显现知识”角度,和我们1起探讨本节课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别是甚么?

各种知识分别以甚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接受?

俞老师认为,本节课中要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从“物”的数到“象”的数的进程,体会数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强调本课中要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动地体验。

这样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明白:

数感可以在体验中培养:

让学生通过1定的方式,在1定时间内,体验那些可感不可说的基因,使数感渐次饱满起来。

  从1节节典型的课例中,俞老师从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从实践层面给我们描绘了种子课的魅力。

我相信对每个数学老师来讲,这些案例实在有效,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数学。

  3、视学生为种子,我们要悉心庇护

  教材是成人编的,成人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固然地以为学生是怎样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它定义为毛病。

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毛病时的无奈吗?

学生为何渐渐失去学习的豪情或动力?

难道不是1次1次的无奈堆积而酿成的吗?

为何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

由于我们认为学生是1张白纸,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1张白纸,而是1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

由于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当我们视学生为白纸,我们会有优越感;当我们视学生为种子,我们会有畏敬感。

  如果1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不能改变,不能使他进步,那我最少可以不以补课的名义伤害他,让他处于1种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1旦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惧怕数学,他们的学习就会是人生的1场噩梦,而他们的噩梦,固然就是我们数学教育的噩梦。

  种子刚发芽时是脆弱的,我们要好好保护,让他们茁壮成长,不要让他们夭折了。

  在小学里,数学学习困难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心理的缘由。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感受在小学中低年级,可以用以下3句话来概括,即:

  不明白我怎样就算错了。

(计算)

  弄不清到底该加还是该减。

(数量关系)

  弄不懂该怎样去分析。

(问题解决)

  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这些最初的困惑,成人世界仿佛总忘记自己之前所经历过的相同经历,相对应地会以以下观点回应小学生们,即:

  孩子太粗心了。

(计算)

  听课不专心。

(数量关系)

  偷懒。

(问题解决)

  教师面对学生的计算毛病,单纯地归之于粗心,是很浅薄的,教师应当让学生找出算草,或说出计算进程,从而找出他们算错的真正缘由,并以此来调剂自己的教学。

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要请教师有宽阔的胸怀,富于责任感,有专研精神。

  这是在和家长对话时,家长说的话就是如此,我们成人总是对孩子的学习困难绝不客气地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未能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指点,孩子又不知道如何以适合的方式去应对,又会被大人给予消极的评价,从而渐渐地惧怕数学。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探索如何悉心庇护每颗“种子”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1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渐渐地品——《种子课---1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在孩子的心头播洒1颗爱数学的“种子”。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师父俞正强老师的新书《种子课——1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前后品读了3遍。

1来,本人比较愚钝,好书1遍看不明白,需要多读!

2来,俞老师的书值得我们不断去读,去思,去悟!

  读文章,拿来用!

  6月28日,师父将他的新书赠与我们1本,我急忙捧着《种子课》,怀着愉悦的心情细细品读。

模糊记得半年前,师父对我们说他的1本新书要出版了,和大家1起讨论讨论书名,这粒种子就在我们心里生了根。

翻开书,看见第1张空白页的正中间写着这么1句话: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节课作为礼物显现给孩子的老师们!

它如1缕阳光温暖着我们这些喜欢数学的老师。

  第1遍浏览更多的是被文中的观点、案例所吸引、叹服!

  俞老师把数学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源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何谓“种子课”,俞老师没有直接下定义,而进行了1番生动的描写:

如果将某1知识系统作为1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进程表现为若干节,那末,1定有1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1定有1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出发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俞老师在《种子课:

生长的气力》1文中以《厘米的认识》为例,通过不同教学片断的比较,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和《米和毫米的认识》3个课时学习样式,不但从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分析,更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学习,让我们明白在这个系列中,第1节课《厘米的认识》具有种子的特质。

其1让学生体会单位是1种规定,不论是甚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单位都是1样的,并1次感悟“标准”的意义。

其2让学生体会单位与整体的关系与部份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根植于学生的经验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持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舍得花时间。

  我边浏览着边实践!

每当上到俞老师文中提到的这些课例时,我又翻书复习,并结合班级实际大胆尝试,让我又明晰1些问题,催生1些思考。

如上《厘米的认识》,当我发问:

“你的尺子上1厘米和老师尺子上1厘米1样长吗?

”、“我们金华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1样长吗?

”结果让我吃了1惊,很多学生都认为不是1样长的。

“这是甚么缘由呢?

”、“俞老师怎样会想到问这1问题的?

”、“我怎样就没想到呢?

”看了俞老师的分析,深感惭愧,原来我们对教材的理解还是1知半解。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才是王道。

  第2遍:

读结构,学思考!

  宋代大学者程颐说过: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老师的“种子课”正是基于他的教育实践后的诗意表达。

  第2遍读本书时,我通过看俞老师文章的结构,学习俞老师怎样写文章,怎样思考问题。

比如在“用字母表示数”1课中,俞老师通过“学生的1种毛病与教材的1份素材”,仔细分析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意义和教学重点、教材的缺点在哪里?

提出了“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表示数”之间有何不同的问题?

作者以为,在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是1种方便,其落脚点在“表示”,在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1种对特定数状态的描写,其落脚点在“数”。

因此,要让学生体会“数”在变化——从肯定的已知到不肯定的未知的变化。

  俞老师为何会这么思考?

俞老师这些思考从哪里来?

我想首先是俞老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生学习中的的问题与困惑。

记得俞老师曾对我们说,我们要多和孩子混在1起,多和他们聊天,关注他们,视察他们,包括课堂上和课外。

是的,混多了,我们就知道学生在想甚么,学生是怎样想的,学生的问题在哪里。

其次是俞老师会思考。

知识是有类型的,我们上1节课首先要想明白它是甚么东西,它从哪里来,学生在哪里,带学生到哪里去。

  自己上《路程、时间与速度》1课时,努力像俞老师这样去思考、实践。

首先明确这节课是甚么东西。

是直接显现各种速度进而引入“速度”概念,展开教学适合?

还是以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来认识速度的概念适合?

我们追本溯源,通过XX搜索知道:

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再细化,初中的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

高中的定义:

速度等于位移和产生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看来,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它离不开路程、时间。

那速度概念与路程、时间概念1样吗?

生活中,路程就是跑多远,时间就是跑多久。

跑多远、跑多久都是可以看的,通过工具可以丈量。

而速度是不可看、不可丈量,只是可感、能计算。

因而可知,从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关系引出速度,更符合速度本质。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在哪里。

我们抽取了4年级1个班学生(20人)进行课前调查。

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题目以下:

⒈你在哪里用到或听到过“速度”?

请你写下来。

⒉你觉得甚么是“路程”?

请举个例子。

⒊你觉得甚么是“速度”?

请举个例子。

  从前测得到的:

⒈95%的学生在生活中比快慢时用到或听到“速度”,在跑步、汽车、写作业中用到或听到“速度”最多。

⒉“路程”这1概念,95%的学生已到达清晰层次,大多学生这样描写:

从1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⒊“速度”概念则相对模糊,有60%的学生都说到快慢,如骑车骑得很快。

看来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比快慢经验。

虽然这些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零散的,但却是10分宝贵的。

因此,这些生活经验将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时,基于经验,再现、激活学生“比快慢”生活经验,再结合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实现对经验的改造。

因此课始我通过聊天: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快慢?

唤醒学生已有的“比快慢”经验。

接着发问“两个同学跑步要比快慢,怎样比才能知道谁快谁慢?

”“要比跑得快慢1定离不开甚么?

”这里将“比快慢”生活经验进1步深化,让孩子们认识比快慢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全部教学进程中实现了经验与数学的有效对接,呈生长状态。

  第3遍:

读其人,学做人!

  在俞老师的书中,他带领我们1起思考:

如何体会课堂上的童言童智、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让学生亲近数学课堂,等等。

俞老师是1位智者,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俞老师对教学深入的思索。

在《如何上好种子课》导语中这么说,上好种子课的条件,是能够上好每节数学课,在上好每节课的基础上,老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1步思考,哪些课需要“莳之”,哪些课可以“弃之”,由此而掌控课的前后与轻重。

是的,我们要根据知识脉络和学生发展规律,掌控课的前后与轻重。

不是说:

“知有前后,则近道矣”,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1样的:

1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构成了势,其它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

这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思索、实践,丰富自己,修养自己。

俞老师是1位仁者,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对学生那深厚的仁爱。

在《体会童言童智》中,学生冷不丁冒出的充满童稚的语言:

这是个破圆、我只是估准了,俞老师透过童言体悟本质的童智。

这后面蕴藏着1颗仁爱之心。

要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须凝听学生的声音,其中冷不丁冒出的童言,则是学生最真实思想的显现。

它不是对成人世界的翻版与重复,而是来自地底的涌泉。

每个孩子都是1颗种子,那末,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不能信手涂鸦。

他是带着太阳的能量,带着生长收藏的密码,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而来,需要我们去尊重、去体会、去感悟、去唤醒、去庇护。

俞老师在《化蝶而飞: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4大因素》1文中说到,影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4类:

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生成能力、教师品德。

不同因素在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作用不同,从而构成了4个显现阶段:

基本功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生成阶段、教师品德阶段。

而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老师:

他们的基本功不见得如何好,他们的教学设计很1般,他们的课堂生成少得很,可他们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书读得很好,学生们乐意为老师读书,家长们配合起来不遗余力。

这样的老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已到达第4层次了。

他们吸引学生的是他们的人格、师品;他们改良教学的气力来自执着的关怀与爱。

因此,关怀与爱,可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逾越到第4层次,从而享受教学。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每篇文章都是俞老师内心的真实表达,都源于俞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对教育的酷爱、对万物的慈悲。

  最后,我由衷地道1声:

幸哉,我们能跟随着这样1位智者快乐成长!

美哉,我们能追随着这样1位仁者幸福修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