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069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笔记.docx

《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笔记.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笔记.docx

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心理现象的内容和结构;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以及心理学发展史;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意义;识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深刻理解并掌握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心理的实质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心理的实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讨论。

【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与意义

一、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一个人有一千种心理,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表现。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方便,一般把心理分为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与与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方面。

包括:

1.认识过程

接收、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事物时决不会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总要对它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

3.意志过程

人们不仅在不断认识世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拟定实践计划、作出决定、执行决定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决定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积极性。

2.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身上独特的稳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因此人们在处理各种事物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古语说: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心理世界。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从心理过程到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

三者关系可以用图表示如下: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知已知彼,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第二节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起源

(一)心理学的萌芽

人们常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大约有2400多年的历史,最早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百年的事情。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发展

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3.体系日趋完善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

(二)行为主义

(三)精神分析学派

(四)认知心理学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

二、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问卷法

(四)其它方法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两种对立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心理观:

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心理派生的,因而是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心理观:

认为心事万物的主宰,“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心理观:

神秘力量是万物的主宰

唯物主义心理观:

主张物质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物质派生的,因而是第二性的

辩证唯物者认为: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这就是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⑴神经元

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大脑大约有100——160亿个神经元。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的。

A.基本功能:

兴奋功能;整合功能;传导功能。

B.根据不同功能可把神经元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⑵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结构如下:

A、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脊髓和脑(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大脑主要由大脑左、右两半球组成,重量占全部脑重(1500g)的70%左右。

大脑两半球外部是2—5毫米的灰质层,叫做大脑皮层,它含有约140—160亿个神经细胞。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下界中枢的神经冲动,接收、分析、整合、储存信息,发布指令。

大脑皮质的四叶各有机能相对集中的几个中枢。

B、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1).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

(2).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A.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B.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

⑴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引起反射的刺激物可来自机体以外的环境,也可来自机体的自身。

⑵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不随意的快速反应。

它是有机体的本能行为,只能对少数刺激发生反应,而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

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反射。

2.条件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3.条件反射的系统性

⑴动力定型

它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经多次反复而形成的神经联系系统。

它具有定型化、自动化、概括化的特点。

⑵两种信号系统

凡是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光线、气味等)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其特点:

一是对现实世界某一具体事物的反映;二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

是以言语为信号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二)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是社会现实(印度狼孩)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四)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二章注意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注意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学生注意的特点;识记注意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功能;掌握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特点及产生原因、判断注意好坏的标准等;分析在课常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

【教学重点】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注意力;判断注意好坏的标准。

【教学难点】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讨论、实例分析。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概念

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意识的警觉性是注意产生的前提

意识的选择性是注意正常活动的保证。

二、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一)概念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开始与终止、新异性。

2.主体状态

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一)概念

有一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

(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3.培养间接兴趣。

4.合理地组织活动。

5.用坚强意志与干扰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不太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

(二)与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有关

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贫乏,注意范围就小。

(三)把握对象的方法:

能熟练运用某些感知策略的人,其注意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善于应用符合心理操作规律的方法去把握对象的人,其注意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二、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一)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

1、与主体状态密切相关

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抱着积极的态度;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意志坚强,善于自制且能同干扰作斗争的;

2、与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对象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内容丰富性;活动的对象;对象的复杂性适中

3、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神经过程强的人,注意不容易分散;注意的分散与不良教育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注意稳定性一直在发展。

(二)、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稳定相反,又称分心)

1、概念: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转向其他的对象。

2、直起注意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和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无关刺激作用的特点:

适量的无关刺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注意

对无关刺激的态度也会影响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时间内人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例子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汽车司机在双手操纵方向盘的同时又要注意道路上和行人,车辆、障碍物和灯光信号等。

左手画圈右手画方形。

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一)对活动的熟悉程度。

如果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只有其中一项不熟练,那么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

如果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中有两项以上是生疏的,那么注意就难以分配,操作时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如果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

比如司机开车(边歌边舞,一个节拍的歌词和舞蹈动作)。

(三)分配注意的技巧

四、注意的转移

根据需要,主动而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在同一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渡到另一种操作。

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一)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二)新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三)事先是否有转移的信号。

(四)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第四节注意与教学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自身的“包装”;校园、教室的布置;对视觉、听觉产生刺激各种因素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1、教材要有科学性;

2、教材要有实践性;

3、教材的深度、广度要适当

4、教材的难度要合理搭配

“跳起来摘果子”—伸手不得,跳而有获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朱熹:

愤: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

口欲言而不能之貌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的教育

(二)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

(四)把学生看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有意后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四、如何避免与控制学生分心

1、超前控制

2、信号控制

3、提问控制

4、表扬(批评)控制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感知觉的意义;识记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适应、对比、选择性等基本概念和感知觉的分类;掌握感知觉的规律,掌握观察力的培养,掌握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觉对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意义;观察力的培养;社会知觉;感知觉的规律。

【教学难点】感知觉的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讨论。

【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概念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2.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1)运动觉:

反映的是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运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肌腱、关节三种。

在身体活动时,肌肉和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迫,产生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运动感觉。

平衡觉是关于身体定向的一种感觉。

它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前庭。

我们乘车乘船时会产生晕眩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感觉冲突理论:

当大脑从平衡系统获得的感觉不能与从眼睛和身体接受到的信息相匹配时,便会产生头晕和恶心。

所以,当你坐在连续多次转变的汽车上,从身体上的运动觉与平衡觉得到的讯息是:

你的身体正在随车身运动而运动,可是你从车内的静止资料所得的信息,可能使你在心理上仍然觉得是静止的。

如此身心两方面信息矛盾,最终形成晕车现象。

如果这时候你能注视前方,知道什么时候会转弯等,你就可以预先做好准备,从而晕眩现象就会消失。

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开车时不晕车,而坐车时却晕车。

机体觉:

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全身性的感觉。

感觉器分布在内脏壁上的神经末梢。

内脏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在遇到过强的刺激或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牵拉或疼痛的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1)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变化、四季交替等,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有人的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年龄等。

(2)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等

(3)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及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⑵光环效应

⑶社会刻板印象

⑷投射效应

(三)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第二节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则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也叫感觉的下阈。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

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觉察出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叫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

⊿I/I=K

其中I为原刺激强度,⊿I为可辨别差值,K为常数(即为感觉的差别阈限)

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到越敏锐。

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换句话说,只有使用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才是一个常数。

刺激过弱或过强,比值都会发生改变。

波林用实验证明,当原重量在100g或超过400g范围内时,韦伯分数为0.02。

当原重量低于100g或超过500g时,韦伯分数不再是0.02。

世界挺举冠军能举起195千克的重量,再增加1千克,就可能不能胜任了。

3.感受性与实践

(二)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视觉有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

(你去看电影时,如果迟到了,这时你从明亮的大厅走进黑暗的电影厅时,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

)进入暗环境时视觉感觉性提高的现象,这是唯一一种感觉性提高的适应。

暗适应过程中,最初5到7分钟里感受性提高较快,随后速度减慢;完成整个暗适应约需要40分钟,其间感受性提高达20万倍。

(这个经验足以告诉我们,在夜间行驶的司机一定要尽量避免直视对面行驶过来的汽车大灯,因为眼睛被强光照射后的恢复时间一般需要20秒)

明适应是由暗环境进入亮环境使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明适应过程比较短,在最初半分钟里,感受性迅速下降,而后速度减慢,在两、三分钟里趋于稳定。

触压觉、温度觉、嗅觉都有适应现象,但痛觉没有。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它们是冷点和温点在-10度至60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超过这个范围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而是会引起痛觉。

其中冷点对15度左右的温度比较敏感,温点对40度左右的温度比较敏感。

生理零点:

既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热的温度,称为生理零点。

生理零点相当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一般在30-32度左右。

低于生理零度的刺激,由冷点来感受,引起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刺激,由温点来感受,引起温觉。

(举例:

入浴时,用手试水温,觉得不凉,等到水淋到身上,就觉得太凉,这是为什么)身体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身体裸露的部位生理零度为28度,前额为35度,衣服内为37度。

温度觉还取决于受刺激皮肤面积的大小。

如果将左手的一个手指伸入40度的水中,而将整个右手放入37度的水内,那么你会觉得右手更热些。

温度感觉的适应现象很明显,同一游泳池的水温,进入泳池一段时间的人与初进的人,对水温有不同的感觉;如果池水温度稍低于皮肤温度,初进泳池的人即觉得冷;如果池水温度稍高于皮肤温度,初进泳池的人即觉得热;在池里待一段时间后则感觉不出明显的差别。

超过42度的温度刺激时会产生的热的感觉。

温度感觉还有一种奇异现象,皮肤下的冷与温两种神经元,如同时受到冷与温两种刺激时,会使人产生既不冷也不温,而是一种灼热的感觉。

感觉适应的利与害

(三)感觉对比

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四)后像

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已经消失,便感觉仍然暂留存的现象。

(五)联觉

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在听到美妙的音乐时使人觉得看到了绚丽多彩的景色,闻到花的芳香。

这就是一种视听联觉。

(荷塘月色)

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的联觉。

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

所谓的暖色调(红色和黄色)和冷色调(蓝色和紫色)即由此而来。

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使视觉膨胀的作用;冷色的东西看上去则显得小,使视觉收缩。

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觉,如淡而鲜艳颜色的家具,给人以轻巧的感觉。

联觉的规律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知觉的规律

(一)相对性(选择性)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选择的特性叫知觉的相对性。

通过知觉的选择,人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对象上,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我们每时每刻所接触的外部事物多不胜数,我们不可能同时都把它们纳入为知觉对象,而总是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觉。

那么你知觉到的这个部分就为知觉的对象,其它没有知觉到的就成了知觉的背景。

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则是字的背景。

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两个条件:

1、客观刺激的特点

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空间位置接近、连续、形状相似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例如:

将灯塔、栏杆、路标等漆上黑白相间的条纹可以使它们更醒目,让人们在种环境下都能看清楚。

2、人主观的选择

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二)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和特征,比如鸟类专家,听到某种鸟叫的声音,他就能立刻清晰详尽的描述这种鸟的其它特征。

(三)理解性

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特定的含义,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同一个字符(B)在不同背景中表现出不同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受到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人自身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的任务、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图形

(四)恒常性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改变,但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看同样的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的大小没有什么改变,仍按他的实际大小来知觉。

2、形状恒常性:

从侧面看一只杯子,杯子口虽呈椭圆状,仍把杯子知觉为圆的。

3、颜色恒常性:

一件你熟悉的衣服,它的颜色在什么颜色光线的照射下,你都觉得它就是原来的颜色,但如果你不熟悉,你就会随着光线的不同的而理解成不同的颜色。

4、亮度恒常性:

我们在很暗的地方看一张白纸时,仍然把它知觉为一张很白的纸而不是灰纸,

 

(五)影响知觉的因素

1.人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事物越完整。

你能从下图中知觉到什么

2.知觉的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知觉同一事物,你会看到不同的结果。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将该图形倒过来看,国王变成了王后。

3.需要和情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

离别而心寒。

 

第四章记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记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识记记忆、保持、遗忘、表象等基本要领;理解和掌握记忆基本过程、类别、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关系,掌握遗忘的概念、规律及主动遗忘的作用;掌握记忆与学习的关系,学会一些提高记忆质量的具体的、有效的策略。

【教学重点】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关系;遗忘的规律;克服遗忘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效防止遗忘的产生。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讨论、实例分析。

【教学时数】6课时

一张纸被折过后,会留下一道印痕;一个铁钉被磁铁吸过后,会带有微弱的磁性:

一潭静水掉进一个石子,会泛起阵阵涟漪,所有自然界中的物体在受到外界的作用时.似乎都会留下痕迹。

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只不过它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复杂得多。

本章要讨论的就是记忆这种有趣的心理现象。

史蒂文是一个遗忘症患者。

他清楚地记得,二月的一天他到密歇根湖的冰面上滑雪。

天气很冷,温度比他实际意识到的还要低。

他停下来环顾四周,茫茫雪原一片寂静。

之后他决定回去,但很快意识到自己迷路了。

他在冰面上向前滑去。

渐渐地,人开始感到越来越疲惫,越来楚麻木,只记得自己孤独地向前走着……他还能清楚处记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