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025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官吏待遇下降C.郡县制度形成D.分封制度崩溃

2.唐、宋两代都曾规定:

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重树儒学地位B.保护宗族制度C.缓和社会矛盾D.抑制商业发展

3.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4.《元史·百官志》有云: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

A.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

行政体制B.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6.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改丞相曰相。

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

长丞皆损其员”。

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

A.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平定王国叛乱创造了打击王国的契机

C.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

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

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9.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发展小农经济B.推行重农政策C.重视农业生产D.保护农民利益

10.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B.社会管理的需求C.征收赋税的需要D.城市经济的发展

11.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政治中心的转移

12.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重商”政策确立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14.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15.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D.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16.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

“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C.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D.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17.《红楼梦》中写道: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B.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18.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A.原始儒学B.宋明理学C.南宋史学D.前清史学

19.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

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农耕文明C.中央集权D.民主政治

20.“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事、外交、民政大权。

”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C.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D.以地区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21.伯利克里说: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

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B.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D.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22.普罗泰格拉晚年,其著作《论神》在雅典广场上被焚毁,本人被逐出雅典,这主要是因为他

A.公开提出了人文主义概念B.指责和批判古希腊民主制度

C.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D.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3.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

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4.“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咖啡、柠檬、胡椒等食品;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状做生意。

”这一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14—15世纪B.15—16世纪C.17—18世纪D.18世纪中期

25.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6.在1502-1505年的4年中威尼斯人在亚历山大港每年平均只进口价值100万英镑的香料,而在16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平均每年进口的香料价值达到350万英镑。

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价格革命B.政治革命C.工业革命D.商业革命

27.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B.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D.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28.“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为此,西欧掀起了

A.文艺复兴运动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D.工人运动

29.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

“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

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

”引文表明他主张

A.社会契约B.人民革命权利C.君主立宪D.三权分立

30.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31.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3.“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

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

”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D.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34.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

“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35.有报纸感叹: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

”此种状况出现于

A.南京临时国民政府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36.“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

”“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

”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37.“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南方谈话”

A.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B.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38.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

改变英国,从依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

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

撒切尔夫人意在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D.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9.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

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D.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40.《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及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弊端日益显现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41.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D.局部调

整斯大林体制

42.1932~1933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农业全盘集体化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工业化运动的开展D.新经济政策

43.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自然灾害的发生

44.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69年

40.3

比1966年下降12.6%

1973年

100

比1972年增长74.2%

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45.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

当时外电报道:

“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

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

”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46.《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47.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

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

此报告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C.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48.1956年美国歌手“猫王”录制的唱片《伤心旅馆》创造了唱片销售新纪录,并赢得了国际

声誉,一时间摇滚乐时髦起来。

它切合了美国

A.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B.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C.老人对二战的感伤D.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

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

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

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

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

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

康燕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

“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材料二1602年,荷兰议会颁布了荷兰东印度会司的“公司成立特许章程”。

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

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分配,如造船、装备和这回货物的贬卖等。

阿姆斯特丹商部负责一半,泽兰商部负责四分之一。

这既是“业务份额”的划分,也是“股份”或权利比例的分配。

行使公司管理权力的董事席位也大致按此比例分配。

荷兰东印度公司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是从事海外贸易,攫取商业利润的时期,其途径是贱买贵卖;二是侵占殖民地实行赋税掠夺的时期,其方法是占据广大的领土,直接的掠夺。

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脱离工业生产的荷兰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最终东印度公司一度拥有的繁华岁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据仲继银《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洲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职能,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别分析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12分)

 

5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82.5

1957年

105.0

1954年

85.6

1958年

141.2

1955年

106.8

1959年

124.7

1956年

127.6

1960年

133.2

——樊亢主编、王金存著《苏联社会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166.83

1959年

169.68

1954年

169.52

1960年

143.85

1955年

183.94

1961年

136.50

1956年

192.75

1962年

154.41

1957年

195.06

1963年

170.00

1958年

197.65

1964年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

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9分)

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10:

DBDCDBCAAD11-20:

BBBBBDCCAD

21-30:

DDABBDDBAB31-40:

ADDBDCBDAD

41-48:

DAABBCBD

49

(1)职能:

十三行是清代官方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拥有对外贸易垄断的权利;管理对外贸易,承担监督与纳税的责任。

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贸易垄断公司,垄断荷兰与东方的海外贸易,帮助政府扩张领土,代

征赋税。

(6分)

评价:

十三行被赋予行商垄断专权,经营对外贸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十三行、一口通商实质上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十三行的设置妨碍了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4分)

荷兰东印度公闭是对外殖民扩张的产物,通过垄断贸易进行商业资本积累,促进了荷兰世界商业霸权的确立;公司发展中形成的股份制度、董事管理等规则,奠定了现代公司制度的

基础。

(3分)

(2)原因:

广州十三行:

海关苛税繁重;人民的反抗斗争波及皇室的纳贡,影响自身发展;《南京条的》与《五口通商章程》的签署意味着广州从此失去了时外贸易的垄断权,垄断贸易违背历史潮流;等等。

(6分)

荷兰东印度公司:

过分重视商业资本,忽视工业生产,影响自身实力,与英殖民争霸战争失败,丧失了海上霸权和对航运业的垄断;工业革命兴起后,工业资本主义对其冲击加剧。

(6分)

50.信息一:

1953年到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1953年到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迅速。

(2分)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4分)

信息二:

1957年到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1959年到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分)

说明:

苏联农业是粗放式经营,脱离实际,劳动生产率很低,同时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

中国也是由于自由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

均与计划经济相关。

(4分)

51

(1)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6分)

(2)原因: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